广东省深圳市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深圳市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学号填写在答题卡密封线内相应的位置上,用2B铅笔将自己的学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卷纸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超出指定区域的答案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和平整。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史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当时万国首领以手持玉璋的形式向夏禹表示臣服。而频繁见诸殷周铜器铭文中的“扬”字(如图),正是一人下跪手持玉器上举之形。以“有夏”自称的周人,则在册命礼中将此种仪节发挥至极致。据此可知( )
A. 夏朝构建起严密的礼乐规范 B. 殷周礼仪文化的核心内涵趋同
C. 玉器是早期王权的专属象征 D. 周人借礼仪承袭强化政治认同
2. 《孝经》在先秦时强调“养亲”之孝,到汉代在强调“养亲”之孝的同时,开始将“移孝作忠”作为孝的最高境界。这一变化折射出( )
A. 家国同构理念初显 B. 宗法观念的淡化 C. 社会主流思想演变 D. 政治体制的变革
3. 南朝时期,南方一方面承袭原有传统,推广和普及水稻种植;另一方面从北方移植麦、粟、菽等作物。此外,栽桑养蚕、园地栽培、药材种植等行业也渐趋兴旺。史书描述当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材料表明这一时期南方( )
A. 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B. 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产生
C. 农业发展逐渐追上北方
D. 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
4. 南朝,江南乐舞不再是带有异域特征的“吴声歌曲”,而正式成为朝廷认可的乐府“清商曲”。对此琅琊王氏王僧虔斥责其“节数虽会,虑乖(偏离)雅体”,认为“士有等差,无故不可去礼。乐有攸序,长幼不可共闻”。这折射出当时( )
A. 南北经济的易位 B. 纲常伦理的衰落 C. 民族交融的发展 D. 士庶文化的冲突
5. 宋代的药店将药方印在纸上,随药奉送。南宋的《眼药酸图》是我国最早的广告画,洪迈《夷坚志》中记载临安有专门推销“治暑泄病”的药方广告。材料表明当时( )
A. 政府放宽对商业的限制 B. 商业竞争意识强烈
C. 活字印刷技术广泛运用 D. 商业营销方式多元
6. 安史之乱后数年间,安徽南部地区新增加了5个县,并从宣州新分置了池州;江西北部地区的洪、饶二州都在山区设置新县;湖北鄂州从一个下州上升为观察使治所,增领蕲、黄二州。据此可知,安史之乱后( )
A. 经济重心南移已成定局 B. 地方割据隐患渐显现
C. 南方区域开发渐趋深化 D. 中央集权统治再强化
7. 下表是对清朝内阁的有关记述。据此可以认定的史实是
记述 出处
(十年十月)在“太和门内择一便室,令大学士、学士等分班入直,本章或亲批,或于上前面批,若有更改之事,即面奏更改”。 《顺治实录》
“清大学士,沿明旧名,例称政府,实则国初有议政处以掣其柄,雍正以后,承旨寄信有军机处,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清史稿·大学士年表·序》
至乾隆时,“凡阁臣不入枢府(军机处)者,则一切要政皆不得预闻,宰相备位而已”。 《檐醉杂记·卷二》
A. 中央权力体系的完善 B. 内阁职权被逐步弱化
C. 内阁的决策效率增强 D. 诏令正确性得到提高
8. 康熙三年,某区域被冠以“天下第一出米之区”,粮食外运之船络绎不绝,出现了“仓库栉比,米袋塞途”、“堆则如山,销则如江”的景象。该区域最有可能是下图中的(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9. 顾炎武认为,国家之所以设立生员这一功名,目的在于招录天下才俊。而真正可为天子效用者,“数千人不得一”,乐于诉讼、逃避赋税、影响地方统治之人,比比皆是,提出“用辟举之法,而并存生儒之制”。顾炎武主张( )
A. 提升朝廷取士质量 B. 恢复前代荐选制度 C. 践行经世致用思想 D. 强化基层社会治理
10. 如表是孙中山和李鸿章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的反思。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人物 时间 反思言行
孙中山 1894年 1894年9月,黄海海战中国失利。孙中山闻讯长叹说:“知和平方法无可复施。”不久,他前往檀香山创办兴中会。
李鸿章 1895年 1895年3月,李鸿章上奏光绪帝,称“深盼皇上振励于上,内外臣工齐心协力,及早变法求才,自强克敌,天下幸甚”。
A. 时代环境制约历史评价 B. 史料类型左右历史解释
C. 多元视角深化史学研究 D. 阶级立场影响历史认知
11. 1925 年五卅运动爆发后,毛泽东惊喜地发现“湖南农民变得十分能战斗”,他不仅提出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最接近的朋友”,而且明确提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这些认识( )
A. 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B. 适应了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
C. 发展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D. 为革命新道路提供理论依据
12. 近代上海码头工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从事繁重且艰辛的体力劳动。1951年,上海市运输公司开展劳动竞赛,嘉奖优秀码头工人,同时大力宣扬他们对国家财富积累和人民财产守护的贡献。这反映出( )
A. 经济恢复时期对劳动模范的重视 B.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全面启动
C. 国家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 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组织的优化
13. 20世纪80年代,中国在双边、区域等层面推进经济外交,如向发达国家派出政府经济代表团以推动交往、促使美国放宽对华技术管制,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区域性经济组织等,通过渐进式接触了解和学习国际经济规则,这些做法( )
A. 体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求
B. 营造了现代化建设有利环境
C. 加快了中国登上国际舞台的步伐
D. 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4. 古雅典所在的阿提卡半岛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日照充足,但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地势崎岖、土地贫瘠,可耕地范围大约只有30%-40%。城邦居民的正常生活以及城邦秩序的维护逐渐依赖于粮食进口。这些状况( )
A. 阻碍了农耕文明的诞生 B. 导致人口总数趋于稳定
C. 决定了小国寡民的政体特征 D. 为城邦海外殖民提供了动因
15. 牛顿时代,光不再是弥漫四周、纯粹、无色的神秘物质,亦不再是上帝的住所,而被理解为一种物理现象。至18世纪,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如果能够从上帝的创造物知晓上帝,那么证明上帝的存在就无须《圣经》了”。这些现象( )
A. 否定了宗教神学的权威 B. 凸显自由平等观念的普世性
C. 诠释了理性主义的内涵 D. 突出了人类感性的认识功能
16. 如表为1960-1994年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情况统计表(单位:10亿美元)。它反映出这一时期的世界( )
年份 地区 1960 1975 1980 1985 1994
发达国家 67 2754 507.5 664.2 2243.8
发展中国家 0.7 6.6 6.2 21.3 168.4
A. 南北经济差距不断缩小 B. 发展中国家力量迅速崛起
C. 国际经济秩序逐步改善 D. 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渐加强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三国时期,各国为应对战争需要,普遍实行世兵制。曹魏在确立世兵制度的同时,通过设立《士亡法》等军律规范士兵逃亡行为,配合集中营居、专列军籍等措施来维持兵源稳定。魏在多地屯田,士兵在战时负责耕种军田,极大缓解了军粮紧张问题。蜀汉政权兵源有限,其军队征召除依赖地方士族外,还吸纳青羌等民族武装。吴国地处东南,军事动员依赖具有世袭领兵权的强宗大族,将帅的私兵部曲和宗族武装成为吴军主体。吴国军事动员以长江为重心,注重水军的招募和民间船只的利用,又在长江南岸屯田,达到巩固江防和军粮就地生产供应的目的。
——摘编自范晓光《中国古代战争动员》
材料二 北宋建成以禁军、厢军为主力的常备军体制,军队平时由朝廷供养,战时由招兵使臣持诏书赴各地征召,甚至还动员义军和民间武装参战。部队出征,随军都配有专门辎重兵,由中央临时委派的随军转运使指挥,专门负责军需物资转运,粮草运输还常常依托运河转运。为充分保障军需,北宋政府还通过“和籴”等措施鼓励商人将物资运至边疆,再由国家统一征购。此外,北宋在战前还常通过阅兵、校场演武以振奋军心。
——摘编自范芸滋《北宋战争动员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国与北宋时期军事动员的主要差异,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时期军事动员的影响。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红色中华》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在它的动员下,各县积极开展“竞赛”,涌现出众多“扩红模范”。第117期《瑞金九堡查田运动经过》详细报道了瑞金县九堡开展查田运动的具体方法,并以详细的数据衡量该地查田运动取得的成绩。中央苏区时期《红色中华》对瑞金模范形象的成功宣传和塑造,实际上也是对党的形象的宣传和塑造。新华社的前身是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的红色中华通讯社。新中国成立后,新华社由中央宣传机关转变为国家通讯社。1955年,毛泽东指示新华社“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任务”的“全新使命”。同年,新华社制定了一个分两步走的战略设想:第一步在5年至7年内,建成以亚非地区为主的世界性通讯社;第二步在10年到12年内建成可与西方各大通讯社匹敌的世界性通讯社。至1965年年底,新华社已经建成51个驻外分社,并在国外建立了26个出稿站。
——摘编自程曼丽《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新华社走向世界性通讯杜的80年历程》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红色中华》创刊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华社“建设世界性通讯社”战略提出的必然性。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万志英的《剑桥中国经济史:古代到19世纪》清晰地勾勒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情况。下表是该书的部分主题。
时段 主题
前250—前81年 统一帝国的经济基础
485——755年 汉族与游牧民族的融合及中国的再统一
1127——1550年 江南经济的全盛期
1550—1800年 市场经济的成熟
1800—1900年 国内危机与全球挑战:帝国经济的重构
根据材料,任选一个时段,另拟一个能够反映其发展的主题,并运用中国经济史的相关知识加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汽车工业发展概况表
历史时期 发展概况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德国、法国成功研制出内燃机汽车,用于满足上层社会生活与娱乐所需。
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 美国福特发明“流水线生产”,首次实现了汽车的规模化生产;战争不断刺激汽车产能扩张和技术进步;1950年美国与西欧汽车年产量之比达到约6:1。
20世纪60年代—21世纪初 德国汽车产业凭借技术积累与自主创新重焕生机;日本、韩国在石油危机后依靠小排量、高性价比车型席卷全球市场;中国等国汽车产业在引进外资与技术中获得巨大发展;各国开启电气驱动领域的新探索。
——据宋子良、王宇田、王平《世界汽车史话》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后,我国政府接续制定新能源汽车产业面向2020年和2035年产业发展规划,不断加大财税政策的补贴力度。2016年后,我国逐步解除了电动汽车中外合资企业的数量、外资持股比限制,西方大型车企纷纷在中国设厂。面对美、欧等经济体不断的技术与政策限制,中国企业毅然加入汽车电池等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赛道,比亚迪等民族汽车品牌走向世界。2023年,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
——据李巍、邹玥、竺彩华《电动汽车革命:大国产业竞争“新赛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代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崛起的原因。
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学号填写在答题卡密封线内相应的位置上,用2B铅笔将自己的学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卷纸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超出指定区域的答案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和平整。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答案】
【答案】D
【2题答案】
【答案】D
【3题答案】
【答案】A
【4题答案】
【答案】D
【5题答案】
【答案】B
【6题答案】
【答案】C
【7题答案】
【答案】B
【8题答案】
【答案】C
【9题答案】
【答案】A
【10题答案】
【答案】D
【11题答案】
【答案】B
【12题答案】
【答案】C
【13题答案】
【答案】B
【14题答案】
【答案】D
【15题答案】
【答案】C
【16题答案】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题答案】
【答案】(1)主要差异:三国实行世兵制,来源单一;北宋实行募兵制,兵源庞大且稳定。三国依赖地方宗族武装,比较分散;北宋由中央统一动员,更加体系化;三国注重屯田和就地取给,北宋构建了完备的后勤保障系统;三国对入伍士兵以刑法管束为主,北宋则是以刑法与激励相结合。
原因:三国地方势力强大;经济上依赖屯田北宋中央集权强化;商品经济发展;面临辽、西夏威胁,需跨区域调度资源。
(2)影响:保障军需供应,提升军队战斗力;加强中央对军队及后勤的控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短期缓解边防压力,长期因过度集权导致效率低下。
【18题答案】
【答案】(1)历史意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大众化;提高了苏区军民的思想觉悟,为开展革命斗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支撑;推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及无产阶级政权的巩固;为后来党报、党刊的出版发行提供了借鉴。
(2)必然性:冷战格局下舆论博弈的需求;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树立国际形象和推动外交发展的客观需要;国家通讯社职能转型的内在要求;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与指示。
【19题答案】
【答案】示例:
论题:1800—1900年:转型时期的帝国经济
阐述:1800年以后,中国农耕经济依然繁荣,但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及官僚体系腐败等,内部危机逐渐浮现。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西方殖民者签订《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强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但仍占据主导地位。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应对内外挑战,清政府推行洋务运动,创办一批近代企业,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铁路、矿业和纺织业等近代工业部门进一步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1800年至1900年,中国经济经历了一段充满挑战的转型期。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一批近代企业的创办为后来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20题答案】
【答案】(1)特点: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更新;以燃油为主要能源,环保新能源逐渐成为发展趋势;产业格局由欧洲转移到美国,逐渐形成多极竞争格局;面向民用与军用领域,逐步普及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呈现不同发展模式。
(2)原因:党和国家实施长远战略规划;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顺应国际能源变革的趋势;注重核心技术研发与自主创新;大力扶持民族品牌发展;在全球化中维护国家产业安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