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2024 主编:赵季平,杜永寿)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四课时《辛德勒的名单》课件+素材+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音版(2024 主编:赵季平,杜永寿)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四课时《辛德勒的名单》课件+素材+教案

资源简介

《辛德勒的名单》
一、教学主题: 聆听历史的回响——《辛德勒名单》主题音乐赏析与情感体验
二、教学对象: 八年级
三、核心教学目标:
1.情感体验: 引导学生感受《辛德勒名单》主题音乐所传达的深沉、哀伤、希望与救赎等复杂情感,理解音乐唤起共鸣的力量。
2.音乐元素分析: 认识并理解音乐中关键元素(旋律、音色、配器、节奏、和声)如何共同营造特定的情绪氛围和叙事感。
3.历史文化理解: 初步了解音乐创作的历史背景(犹太人大屠杀),理解音乐作为历史记忆载体的重要性,认识艺术在反思历史中的作用。
4.人文价值思考: 探讨音乐所承载的人性光辉(如辛德勒的救赎、受害者的坚韧)以及对和平、宽容与生命尊严的呼唤。
5.批判性聆听与表达: 培养学生专注聆听、独立思考、清晰表达音乐感受和见解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感受音乐的情感内涵;分析小提琴独奏音色与旋律的核心作用;理解音乐与历史事件的联系。
2.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沉重历史题材音乐的情感而不致过度压抑;理解音乐抽象语言如何具体映射历史与人性的复杂性;进行有深度的情感表达与人文讨论。
五、教学准备:
音响设备: 高质量的音响或耳机,确保能清晰播放音乐细节。
音视频资源:
约翰·威廉姆斯《辛德勒名单》主题曲纯音乐版本(最佳为伊扎克·帕尔曼小提琴演奏版)。
电影《辛德勒名单》片段(谨慎选择:建议选用色彩处理后的“红衣小女孩”片段或其他突出人性光辉/音乐背景的片段,避免直接展示极端暴力画面,时长控制在2-3分钟内)。
(可选) 伊扎克·帕尔曼谈论演奏这首曲子感受的采访片段。
(可选) 关于大屠杀或辛德勒历史的简短、适合年龄的图文介绍。
教学材料: 歌词/旋律片段(如有)、引导聆听的问题清单、讨论话题卡。
课堂环境: 营造安静、专注、尊重的氛围,拉上窗帘,减少干扰。
教学过程:
1.情境创设:
教师以沉静、庄重的语调开场:“今天我们将聆听一段承载着沉重历史与人性光辉的音乐。它来自一部讲述二战期间真实事件的电影。请同学们先安静片刻,调整呼吸,准备用心去感受。”
展示一张辛德勒的黑白历史照片(非恐怖画面),简要介绍奥斯卡·辛德勒其人其事(强调其从商人到救助者的转变),以及那段历史的黑暗背景。(注意: 此部分需高度敏感,避免细节渲染恐怖,重点引出音乐作为反思媒介的必要性。)
2.介绍作曲家约翰·威廉姆斯及其创作背景:
“著名作曲家约翰·威廉姆斯,通常以气势恢宏的《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配乐闻名,但为这部电影创作了风格迥异、极其深沉内省的主题曲。他说,当看到电影粗剪版时,他感到任何‘创作’都显得多余,需要的只是‘见证’。”
3.深度聆听与体验:
闭目聆听:
要求:“请闭上眼睛,排除视觉干扰,专注于耳朵接收到的声音。让你的思绪跟随音乐流动,注意它带给你身体和心灵上的感受:是沉重?悲伤?温暖?希望?还是其他更复杂的情绪?留意哪个声音最打动你?”
4.播放完整的《辛德勒名单》主题曲纯音乐。
分享初步感受:
学生简短分享(关键词即可):沉重、悲伤、哀伤、怀念、孤独、宁静、一丝温暖/希望、想哭、揪心等。
二次聆听(引导分析):
5.带着问题再次聆听:
音色:主奏乐器是什么?它的音色给你什么感觉?(引导:小提琴 – 如泣如诉、人声般倾诉、纤细脆弱但穿透力强、充满表现力)
旋律:主旋律线条是怎样的?(引导:悠长、舒缓、多为级进和小跳,充满歌唱性/吟唱感,起伏不大但情感深邃)旋律的情绪基调是什么?
节奏与速度:速度是快是慢?节奏是复杂还是简单?(引导:非常缓慢 Adagio,节奏舒缓、自由,有呼吸感,仿佛叹息)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力度: 音乐整体是强是弱?力度有大的起伏变化吗?(引导:整体偏弱 (p, pp),偶有渐强渐弱,如同情感的呼吸与克制)这暗示了什么?
和声与配器: 除了小提琴,你还听到哪些乐器?(引导:钢琴或竖琴的分解和弦伴奏 – 如泪滴、如烛光;低音弦乐铺垫 – 深沉的背景;可能加入温暖的木管)伴奏是厚重还是稀疏?和声色彩是明亮还是暗淡?(引导:伴奏简洁、空间感强;和声多小调性、复杂内敛,偶有温暖和弦闪现)这对情绪有何影响?
情感变化: 音乐从头到尾的情感是单一的吗?有没有细微的变化或转折?(引导:整体哀伤深沉,中段可能情感略有涌动或凝聚,结尾归于平静、悠远、余韵绵长,可能带有一丝微光)
播放音乐,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
6.聚焦讨论与深化:
围绕引导问题,结合学生感受进行深入讨论。
核心聚焦小提琴: 为什么选择小提琴作为主奏?帕尔曼的演奏(如揉弦、力度控制)如何强化了情感?(引导:小提琴音色最接近人声,能最直接表达悲恸、倾诉、内在挣扎;其纤细感象征个体的脆弱;小提琴的演奏充满克制而深沉的情感,揉弦如啜泣)。
7.视听结合与历史联结
谨慎引入电影片段:
强调: “接下来我们将看到电影中配合这段音乐的一个片段。请注意,画面呈现的是历史悲剧中的一幕,请带着尊重和严肃的态度观看,并特别关注音乐如何与画面共同作用。”
播放精心选择的电影片段(如“红衣小女孩”片段 - 色彩处理使其在黑白画面中格外醒目,音乐伴随她孤独行走)。
讨论音乐与画面的关系:
音乐在片段中何时出现?是伴随画面还是作为背景?
音乐强化了画面中的哪些情感或意象?(无助、孤独、脆弱、在黑暗中一抹微弱的“人性色彩”?)
如果没有这段音乐,单看画面感受会有何不同?(音乐深化了情感冲击力,提供了更内在的视角,赋予画面象征意义)。
作曲家说音乐是“见证”,结合片段谈谈你的理解。(音乐不是煽情,而是沉痛地记录和诉说,让个体悲剧被“看见”和“听见”)。
8.人文反思与升华
连接历史与当下:
提问:“这段音乐诞生于对特定历史悲剧(犹太人大屠杀)的反思。为什么我们今天仍然需要聆听这样的音乐?”(引导:铭记历史、防止悲剧重演、理解极端主义与仇恨的危害、培养同理心、珍视和平与人权)。
讨论:音乐如何帮助我们理解那些无法用语言完全描述的苦难和人性的复杂(善与恶的并存、救赎的可能性)?
探讨音乐的力量:
提问:“约翰·威廉姆斯用如此简约、内省的音乐,而非宏大的悲怆交响,来表现这段历史。你认为这种选择为什么更有力量?”(引导:更个人化、更触及心灵深处、避免空洞的口号,用克制表达极致的哀伤,留白让听众参与情感投射)。
讨论:这首音乐超越了电影本身,成为世界范围内公认的经典,触动无数不同背景的人。你认为它普世的力量源于什么?(引导:对普遍人性(悲悯、失去、希望)的表达,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对和平的永恒呼唤)。
辛德勒的救赎与人性光辉:
联系音乐标题《Schindler's List》,讨论:音乐是否也承载了辛德勒这个角色的复杂性及其最终的救赎行为?哪些音乐元素可能暗示了这种救赎?(引导:音乐中那份深沉的悲悯本身也是一种人性的光辉;结尾的平静或许也包含对善行的肯定;音乐的整体尊严感)。
七、教师总结:
重申《辛德勒名单》主题音乐如何通过小提琴的泣诉、缓慢的速度、简洁的配器、内敛而深情的旋律,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哀伤、深沉、充满历史重量感但又蕴含人性尊严与微弱希望的声音世界。
强调音乐作为艺术形式,在承载历史记忆、表达复杂人性、唤起深刻共情、促进反思与和平方面不可替代的力量。
寄语:“愿这来自历史深处的琴声,不仅让我们感受悲伤,更能唤醒我们内心对生命的尊重、对和平的珍视、对他人苦难的同理心,以及对在任何黑暗中坚守人性光芒的信念。”
八、作业 (可选):
写作: 以“聆听《辛德勒名单》主题曲”为题,写一篇短文,描述你的聆听感受,并思考音乐如何讲述历史与人性。
创作: 尝试用几个简单的音符或线条,表达你从这首音乐中感受到的一种核心情绪(悲伤、希望、怀念等),并简要说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