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40分)
1.“结束了数百年的政权分立局面,创立的制度成为后世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社会风气开放,文化发达,中外交流活跃,在当时世界上有巨大影响力。”这反映的是( )
A.秦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2.“唯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材料评述的是大运河开通的( )
A.背景 B.目的 C.过程 D.作用
3.某班开展历史知识竞猜活动,有一个谜语的谜面上有“金榜题名,连中三元,名落孙山”等词。其谜底应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科举制
4.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看重门第,平民子弟很难晋升。自隋唐开始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广大中下层出身贫寒人家的子弟也能进入到官僚队伍中。由此可知,隋唐科举制( )
A.激化了世家寒门矛盾 B.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C.提高了官僚文化素养 D.加强了君主专制集权
5.如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时间轴,其中①所处的朝代是( )
A.隋朝 B.北宋 C.唐朝 D.南宋
6.杜佑《通典》记载:“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这则文献史料描述的是(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光武中兴
7.杜甫的诗由“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万国尽征戍,烽火被肉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导致此变化的相关事件是( )
A.黄巾起义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靖康之变
8.我国历史上曾有人表示:“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意思是说:“天子,应当是兵强马壮的人做,而不是一家一姓的。”下列选项最能说明这一问题的是( )
A.黄巢领导农民起义 B.唐朝末年藩镇割据的出现 C.安史之乱的爆发 D.五代十国政权的更迭
9.文成公主入藏时曾带去治疗408种疾病的药物、100种医疗法、5种诊断法,约有27部重要的医书传入吐蕃。这说明文成公主入藏( )
A.标志着西藏正式归属中央管辖 B.促进了唐朝社会风气的开放
C.加强了汉藏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D.为唐蕃古道的形成奠定基础
10.被西北各少数民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的是(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11.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了波斯萨珊王朝银币、东罗马金币(仿制品)、西域高昌国的“高昌吉利”铜币和日本的和同开珎。这些实证共同反映出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繁荣开放 B.军事扩张 C.封闭自守 D.社会动荡
12.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充分体现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
A.源远流长,泽被东西 B.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C.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D.高度繁荣,共享太平
13.自从汉朝发明纸以后,书写材料比起过去用的甲骨、简牍、金石和缣帛要轻便、经济多了,但是抄写书籍还是非常费工的,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手抄书得以解脱得益于( )
A.《九章算术》的问世 B.毛笔的改进 C.雕版印刷术的出现 D.文化的发展
14.炼丹家们距离真正的发明火药其实只有一步之遥,但这最后的门槛他们却不曾迈过去。在他们的著作中甚至谆谆告诫人们,在炼丹中要防止硝、硫、炭合炼时所造成的火灾。据此判断,制约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统治者对工艺的漠视 B.思想观念和创新意识
C.社会发展需求的不足 D.科技发展基础的薄弱
15.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这反映了北宋( )
A.富国强兵 B.轻徭薄赋 C.崇文抑武 D.兴利除弊
16.西夏统治者仿效唐宋制度,定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这些措施使西夏的社会生产有所发展。以上材料说明了( )
A.澶渊之盟推动西夏的发展 B.少数民族与汉族一直和平相处
C.少数民族学习中原的生活方式 D.少数民族学习先进的中原文化
17.这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对后世影响巨大。“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这一制度使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此制度为(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刺史制 D.行省制
18.朱元璋废除丞相,提升六部职权;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设立三司,互不统属。这些变化( )
A.强化了君主权力 B.禁锢了民众思想 C.提升了武将权力 D.加强了边疆治理
19.郑和下西洋期间,每到一地首先向当地国王或酋长宣读皇帝诏谕,随后即用宝船所载各种货物在当地进行互市交易。由此可见,郑和下西洋( )
A.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B.扭转了中国贸易逆差
C.兼具政治与经济目的 D.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担
20.明末清初,江南地区流传民谣:“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同时,景德镇民窑瓷器远销海外,工匠“佣工每日不下数万人”。这反映了( )
A.政府推行重农抑商 B.手工业水平有明显进步
C.朝贡贸易交流频繁 D.农业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二、非选择题(共计60分)
21.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周匡物《及第谣》
(1)材料一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哪种选官制度?(2分)武则天对这一制度的完善作出了怎样的贡献?(2分)
材料二:
(2)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是什么?(4分)
材料三:宋太祖吸取了唐朝中期以来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的历史教训,选用文官到地方任知府、知州等职,代替节度使管理地方政事,用以压制武将的权力。同时,文官可以担任统兵的将帅,武将却往往只是副帅,受文官的监督和管束。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太祖是如何限制节度使的权利的。(4分)
材料四: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4)据材料四,指出元代采用行省制度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2分)
22.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18分)
【交融发展】
材料一: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摘编自王建《凉州行》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摘编自元稹《法曲》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
(1)材料一诗句反映出怎样的社会状况?(2分)从材料中能看出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2分)列举唐太宗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史实。(4分)
【交往交流】
材料二:
河北辽墓壁画《备茶图》(约公元1093年),描绘了备茶烹茶的场景,图中左为契丹少女在添茶盏,右侧炊火的少年头顶的发式是典型契丹人头顶剃光一片的发式。
澶渊之盟(1005年)以后,宋辽双方达成协议,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了雄州(雄县)、霸州(霸县)、安肃军(徐水)、广信军(保定西北)等四处榷场,其中以雄州榷场最为重要,双方交换的主要商品,宋方有香药、茶叶,犀角、象牙,漆器、瓷器、麻布和儒家典籍等,辽方有牛、马、骆驼、银子等。
——摘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2)说出材料二中图反映了契丹人哪一生活习俗。(2分)根据材料二的图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生活习俗的历史背景。(2分)
【国家统一】
材料三(如下图):
(3)元朝是如何管理材料三图中序号②处的?(2分)结合所学知识,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简述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2分)
【感悟提升】
材料四: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交融,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 体。
——摘编自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因素。(2分)
23.一个国家对外政策、对外交往与国家的综合国力及国际关系的变化密切相关。中国古代对外政策总体以开放为主,特别是明清以前,但是到明清时期逐渐走向封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唐朝是中国古代外交非常活跃的时期。唐朝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达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唐朝又以兼容并包的开放政策吸纳外来文化之精华。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灿烂的中华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友好邻邦,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唐朝外交活跃的原因有哪些 (4分)举一例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2分)
材料二:宋朝的海外贸易也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4分)
材料三:15世纪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郑和七下西洋,没有侵略和掠夺,只有友谊交往和馈赠,是名副其实的和平与友谊之旅……数百年来,东南亚各国各种郑和庙宇香火旺盛,各种遗迹经久不损,各种传说历久不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 (2分)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是“名副其实的和平与友谊之旅”。(2分)
材料四: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当时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4)根据材料四概括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2分)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有何消极影响 (2分)
24.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下表为某同学整理的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大事年表
朝代 事件 在国际上的地位
汉朝 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领先
唐朝 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领先
元朝 马可·波罗来华 领先
明朝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领先
清朝 闭关锁国 逐渐衰落,最后遭多国侵略
根据上述表格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知识,从“开放与发展”的角度,选取至少两个史实,自拟一个观点,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卷答案
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D B C B B D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B C B C D D A C B
二、非选择题(共3大题,共计60分)
21.(1)制度:科举制;
贡献:创立殿试和武举。
(2)农具:曲辕犁;筒车。
(3)如何:派文官任地方行政长官;让文官统兵、武将为副。
(4)特点:辖区范围广;权力集中。
影响: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有利于地方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促进民族融合;为后世省级行政区划的设置奠定了基础。
22.(1)民族交融,文化互鉴。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发兵击败东突厥,加强民族政策了对西域的统治,设安西都护府;通过和亲(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加强联系。
(2)习俗:饮茶。背景:宋辽之间实现了长时间的和平,宋辽之间进行了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
(3)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台湾。首次将西藏、云南纳入中央政权直接管辖,奠定现代中国版图基础。行省制、宣政院等制度强化了中央对边疆的控制,为后世治理提供范式。打破宋辽金西夏对峙局面,促进蒙古、色目、汉、南人等群体交流,并形成新民族。加速了民族交往,推动中华文化多元一体进程。
(4)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历代统治者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等。
23.(1)原因: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国力强盛,统治者开放的对外政策等。事例: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2)原因: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指南针应用于航海,造船技术高超;宋朝偏居汀南,陆路交通被北方政权切断,只能开辟海外贸易;商人阶层经过发展,已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使其有能力进行外贸;宋朝城镇日渐繁荣,商品大量出现等等。
(3)到达: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原因:郑和下西洋没有侵略和掠夺,只有友谊交往和馈赠,所以被称为“名副其实的和平和友谊之旅”。
(4)原因;天朝上国,不许用外界交流、担心开放会导致西方入侵等;消极影响: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24.(1)闭关锁国
(2)示例1:
观点:开放促进发展,闭关导致落后。
论述: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为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提供条件,扩大中国在世界的影响,也进一步促进了自身经济文化的繁荣;明朝的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扩大了明朝的国际影响,提高了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清朝统治者盲目自大,实行闭关锁国,导致中国错失学习的机会而落后于世界。
结论:开放促进国家繁荣,要主动学习他人先进文明成果。
示例2:
观点: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是对外开放的重要条件。
论述:唐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局面,吸引众多国家使者,扩大中国在世界的影响,也进一步促进了自身经济文化的繁荣;明朝前期国力强盛,为郑和七下西洋提供坚强基础,创造了世界航海史的空前壮举,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
结论:开放促进国家繁荣,国家强大是开放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