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中学高效课堂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2)
备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课时 主备人 执教人
教学课题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课 型 新授课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
素养目标 1.立足唯物史观,认知到中国原始社会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仰韶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晚期已出现贫富分化。(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2.通过“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址出土的炭化稻粒”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粒和黍粒”等遗迹,认识到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3.通过比较河姆渡人、半坡人在农作物种植、房屋类型等方面存在差异,认识到人类具有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通过认识教材图片,了解它们的史料价值,感受绚烂多姿的史前农耕文化。(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原始农业的发展。
教 学 设 计
【创设情境】 关于文明起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一万年文化史是从原始农耕文化出现算起,五千多年文明史是从早期国家出现算起。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绚丽多姿的史前文化吧! 【精讲点拨】 目标导学一:原始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教师: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距今约1万年,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我们祖先栽培的农作物有哪些? 学生:水稻、粟和黍。 教师:根据教材第9页图片及小字注释回答,哪些遗址发现了早期栽培稻、粟、黍的证据? 学生: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以及浙江浦江上山遗址、义乌桥头遗址等,发现了早期栽培水稻的证据。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内蒙古赤峰兴隆洼遗址等,发现了人工栽培的粟和遗存。 教师总结: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丁我国。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教师:随着农业的起源和初步发展,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原始农业的起源有什么意义? 学生: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教师:主要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人类从野蛮社会逐渐过渡到文明时代的关键时期。 教师引导学生教材“相关史事”并提问:我国是最早出现制陶技术的国家。陶器的发明有什么意义? 学生:人类不仅可以用它烧煮食物,而且能储存食物和饮用水。这 导学思路:
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农业生产。 目标导学二:稻作农业的繁荣 教师: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是我国史前稻作农业经济兴盛的区域。稻作农业的代表是距今约7 000年的河姆渡文化。问题:河姆渡遗址位于哪里? 学生:浙江余姚(长江中下游地区)。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简要概括河姆渡人的生活情况。 学生:①房屋类型:干栏式建筑。②农业生产:使用骨耜;种植水稻;家畜饲养以猪、狗为主。③其他方面:河姆渡人懂得使用天然漆,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这里出土了目前已知我国最早的象牙雕刻器。 教师:考古学家还在遗址中发现了木结构水井,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之一。 教师补充:稻作农业的另一代表是距今约9 000—7 500年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贾湖遗址中出土了炭化稻粒和家猪骨骼,证明当时农业和畜牧业已经有了初步发展。墓葬中随葬的部分龟甲,上面刻画有符号。出土的骨笛可以发出七声音阶,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能够吹奏的笛子。 目标导学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教师: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距今约7 000—5 000年。因首次在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发现而被命名。问题:仰韶文化有哪些主要特征? 学生:主要从事粟作农业生产;制作彩陶。 教师讲述并提问:仰韶文化遗址分布广泛,距今约6 000年、位于陕西西安东部的半坡遗址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半坡人的原始农耕生活具有哪些特征? 学生:半坡人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里,种植粟、黍,饲养猪、狗等家畜;半坡人还大量使用装饰品,并制作乐器陶埙。遗址中还出土了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可见半坡人已会纺织、制衣。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4页“知识拓展”栏目,指出半坡文化中的代表性陶器是什么? 学生:人面鱼纹陶盆。 教师总结:南方地势低洼、潮湿闷热,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北方寒冷干燥,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有利于防寒保暖。 教师补充: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还发现了一枚牙雕蚕。这枚牙雕蚕造型较为写实,头昂尾翘,正是吐丝或者即将吐丝状态的蚕,使得人们从实物即可看出其是一只家蚕的造型,继而可判断出仰韶先民已经能够养蚕缫丝。 教师讲述:河南灵宝西坡遗址是仰韶文化中期的一处重要遗址。这里发现了面积超过200平方米的大房子,经研究推测这可能是氏族首领居住或处理部落事务的场所。到了距今5 0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晚期,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出现明显的差别,表明当时已出现明显的贫富分化。 教师过渡并提问: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中游地区孕育了仰韶文化。那么,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孕育的原始农耕文化的代 导学思路:
表是什么? 学生回答:大汶口文化。 教师讲述: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 300—4 500年。大汶口文化晚期,制陶技术有较大发展,人们能够制出较为精致的陶器。这一时期,在同一墓地的墓葬中,有的随葬百余件成套的器物,其中不乏精美的玉器,有的却一无所有。这表明当时同一群体内部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加快了迈向文明社会的步伐。 师讲述并提问:大汶口文化的后继者是距今约4 500—4 300年的龙山文化。龙山文化的代表性陶器是什么? 学生:蛋壳陶(黑陶)。 教师补充:蛋壳陶是龙山文化时期的遗物,它以“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声如磬”的特点,代表了当时中国制陶技术的最高水平。 【归纳总结】 农业文明孕育了中华文明,推动了历史发展。在原始农耕文化时代,出现了南稻北粟的农作物种植格局;在陶器制作方面,仰韶文化以彩陶为主;河姆渡文化以黑陶为主;大汶口文化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以硬质白陶为主;龙山文化的黑陶制作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 【拓展提升】 1.【2023新疆乌鲁木齐期中】距今约1万年,我国的南北方同时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并逐步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布局。其主要原因是( )。 A.生产水平的高低 B.生活习惯的不同 C.自然环境的差异 D.南北人数的不同 2.(跨学科试题)【2023江西景德镇期中】“用骨耜在双眸中,开垦出一片水田……可能装满亿万年后的仓廪。”这首诗歌里“仓廪”中的农作物是( )。 A.稻米 B.玉米 C.黍米 D.粟米 3.【2023江苏常州期中】下图是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这表明半坡人( )。 A.居住在长江流域 B.有一定的审美意识 C.生活在旧石器时代 D.出现贫富分化现象 4.[甘肃金昌2023高一期中] 据《〈战国策〉书录》记载,西汉学者刘向概括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说:道德大废,上下失序……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 A.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B.贵族世袭制遭到破坏 C.儒家思想受到冲击 D.仁义观念影响到政治 5.三代早期,华夏各部族的始祖神话大相径庭;春秋以降,“诸夏共祖”说或“五帝同源”说逐渐成为主流。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变法运动的推动 B.宗法观念的增强 C.民族交融的加强 D.百家争鸣的推动 导学思路:
6.进入春秋以后,郑国开垦了“蓬蒿藜藋”之地;晋国开垦了狐狸豺狼所居的“南鄙之田”;宋郑之间的“隙地”(可垦而未垦之地),也在被压榨的奴隶的辛勤劳动下开垦出来。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奴隶制度逐渐发展成熟 B.土地国有制度的瓦解 C.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7.[广西南宁2024高一月考]商鞅受李悝“尽地力之教”的影响,主张不但要人力尽量去发掘地力,而且还要尽量把人力挖掘出来。他两度颁布分户令,通过不同方式把家庭析分为最小单位。商鞅改组秦国家庭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A.移风易俗,促进民族交融 B.重农抑商,限制贵族特权 C.扩充民户,增加财政收入 D.转型社会,建立君主专制 8.[福建龙岩2023高一期中]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律性。以下主张体现孔子“仁”的精神内涵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兼相爱、交相利 C.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D.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参考答案:CABACCCA 导学思路:
【板书设计】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教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