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学高效课堂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4)备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课时 主备人 执教人教学课题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课 型 新授课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其他文献记载和典型器物,知道具有奴隶制特点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素养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识读图片、研读史料等学生活动,知道建立具有奴隶制特点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治国方略。(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2.通过识读地图、研读史料、制作示意图等学生活动,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理解分封制在当时乃至对后市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初步认识、理解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认识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重要规律。(唯物史观)教学重点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西周分封制。教学难点 西周分封制。教 学 设 计【创设情境】 观看视频:大禹建国 设问:大禹建立夏朝后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夏、商、西周三朝是怎样更替的? 学生思考回答 【精讲点拨】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1.夏朝的建立 任务一:阅读史料,结合教材P22内容,完成下列有关夏朝建立的表格。 材料一:“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日夏后,姓姒(sì)氏。” ——《史记·夏本纪》 材料二:军队、法庭、监狱、政府等的出现标志着国家的诞生。 ——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 明确: 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者禹都城阳城(今河南登封)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点拨:夏朝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已有比较成熟的国家形态,所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2.“家天下” 任务二:材料中“天下为公”“天下为家”的“公”和“家”,分别指的是什么? 材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明确:“天下为公”的“公”是指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不传子; “天下为家”的“家”是指帝王把国家政权世代据为己有,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 追问:夏朝建立后,继任王位的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意味着什么? 明确:禹的儿子启不是通过禅让,而是凭借强大的势力继承了王位。意味着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开始“家天下”。 3.二里头遗址 任务三:观察二里头遗址,你有何发现?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长60多厘米,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绿松石片镶嵌而成) 明确:遗址中有大型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为王室服二里头一号宫段复原想象图务的手工业作坊,还有贵族和平民的生活区、墓葬群,还出土了用于祭祀等礼仪的精美玉器和乐器、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龙形器,它们大都是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 导学思路:点拨: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发展水平。 4.夏朝后期的统治 任务四:观察漫画,阅读史料,简述夏朝后期的统治状况?? 材料:“时日(桀)曷丧?予及汝皆亡。” 明确:夏朝前后经历了400多年,统治后期,各种很矛盾激化,国势走向衰微。末代君主夏桀穷奢极欲,残暴无道,民怨沸腾,夏朝陷入全面统治危机。 二、商朝的统治 1.商汤灭夏 任务一:阅读史料,观察地图,结合教材第23页内容,完成有关商汤灭夏的表格。 材料:夏桀为虐政淫荒,……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 ——《史记 殷本纪》 夏朝灭亡时间及灭亡者约公元前1600年 桀商朝建立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建立者汤都城亳2.走向强盛 任务二:阅读史料,结合教材第23-24页内容,思考为什么汤执政时期商朝走向强大? 材料:汤夙兴夜寐,以致聪明。轻赋薄敛,以宽民氓。布德施惠,以振困穷,吊死问疾以养孤蠕,百姓亲附,政令流行。 ——[西汉]刘安:《淮南子·修务训》 明确:原因:效仿禹舜,以德治民;任用贤才;发展生产,商朝很快强大起来;关心人民,人民生活相对安定。 3.多次迁都 任务三:识读地图,阅读教材第24页内容,思考商朝为什么要多次迁都?其中盘庚迁殷的影响是什么? 明确:迁都原因:躲避自然灾害;缓和阶级矛盾;发展经济 盘庚迁殷的影响:盘庚迁都到殷后,商朝保持了相对的稳定,迎来了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新时期;盘庚迁殷是商朝的一个巨大的转折点,扭转了商王朝的颓势,走上了中兴的道路。 4.殷墟 任务四:观察下列考古发现,结合教材第28页内容,你有何发现? 明确:迁都原因:躲避自然灾害;缓和阶级矛盾;发展经济。 盘庚迁殷的影响:盘庚迁都到殷后,商朝保持了相对的稳定,迎来了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新时期;盘庚迁殷是商朝的一个巨大的转折点,扭转了商王朝的颓势,走上了中兴的道路。 4.殷墟 任务四:观察下列考古发现,结合教材第28页内容,你有何发现? 明确:在这里发现了大型宫殿、宗庙建筑遗迹和墓葬区,墓葬区有13座王陵、1400多个祭祀坑、大量贵族和普通民众的墓葬。 点拨:说明奴隶主与奴隶平民的阶级分化严重。 都城内有专门铸造铜器和制造玉器、骨器、陶器的作坊。 点拨:说明当时手工业很发达。 殷墟还出土了大量的铜器、玉器、石器,其中有礼器、武器、装饰品等,而最有名的当属大量刻有占卜记事文字的甲骨。 5.商朝后期的统治 导学思路:任务五:阅读史料,结合教材第24-25页内容,概述商朝后期的统治状况。 材料:“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以酒为池,悬肉为林”。 ——《史记·殷本纪》 明确:商朝后期,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奴隶主贵族更加腐朽。末代君主商纣继位后,对外连年征伐,耗费国力;对内大兴土木,横征暴敛,严刑酷法,导致民不聊生。 三、西周的兴衰 1.武王伐纣 任务一:识读地图,阅读铭文,阅读教材第25页内容,完成下列有关武王伐纣的史实填空。 材料: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闻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右史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周武王继位后,于公元前1046年统率各路联军,在牧野与商军展开决战,大获全胜。周军乘胜占领商都朝歌,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武王伐纣胜利的原因 任务二:对商汤、周武王通过战争推翻腐朽旧王朝之举,这条材料持什么立场与态度 材料: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周易·革》 明确:材料对武王伐纣态度是持肯定赞扬态度,认为武王伐纣是顺应民心的。 结合史实,分析武王伐纣胜利的原因。 内因:以农业立国,不断拓展疆土,发展迅速;重用人才,得到吕尚、周公等人的辅佐;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抓住时机,伐无道,除暴君,深得民心等。 外因:商纣王的残暴统治使其失去民心;牧野之战,商军倒戈。 3.分封制 任务三:观察地图,阅读史料,思考西周实行了什么制度?为什么实行这种制度? 材料: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 ——《左传》 明确:西周实行分封制; 目的:为稳定周初形势,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 任务四:西周分封制中封者和被封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对后世有何影响? 材料:(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称偏焉。 ——《荀子 儒效》 分封对象按照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分封宗亲和功臣。巩固了周王对全国的统治。权利1.管理土地和人民,建立诸侯国。 2.在封地内再在封地内再次进行分封。义务1.定期朝贡2.服从调兵。材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明确:特点:①周王是最高统治者,天下共主。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层层分封③等级森严,臣属关系明确。 4.周朝的礼乐制度 任务五:阅读教材,找出什么是周朝的礼乐制度。 周朝的礼乐制度:周武王去世后,他的弟弟周公旦辅佐年幼的周成王。为了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周公旦“制礼作乐”,制定了一套严密的礼乐制度,包括严格区分君臣、父子、夫妻等身份和亲疏、尊卑、贵贱等地位的礼仪,以及与这些礼仪相配套的乐舞。例如,青铜鼎的使用数量有严格的区分,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乐舞也有不同的标准,天子用八横八纵共64人的规模,诸侯用六横六纵共36人的规模,大夫用四横四纵共16人的规模。 导学思路:5.西周的衰亡 任务六:观察图片,阅读教材,简述西周衰亡的过程。 明确: (1)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亡。 (2)周幽王时,朝政更趋腐败,内外矛盾激化。 (3)公元前771年,周朝西部地区的犬戎攻陷镐京,曾经强盛一时的西周灭亡。 【归纳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夏、商、西周三朝的建立和灭亡过程,总结了朝代建立和灭亡的规律,一个朝代要建立和加强巩固,要有一个贤明的君主,要任用贤能,发展生产,而暴政往往是国家灭亡的重要原因,这是我们需要吸取的教训,不仅是以前,现在我们也要反对暴政,建设和谐、民主、法治的社会。 【拓展提升】 结合所学,制作一张夏商西周兴亡的表格,从中你对朝代更替规律有何认识? 朝代都城建立者暴君灭亡原因夏朝阳城禹桀夏桀穷奢极欲,残暴无道,民怨沸腾商朝亳(殷)汤纣王贵族更加腐朽,商纣连年征伐,耗费国力;对内大兴土木,横征暴敛,严刑酷法,导致民不聊生。西周镐京周武王周幽王国王与民争利,朝政更趋腐败,内外矛盾激化。强盛共同原因:统治者励精图治,任用贤才,发展经济; 灭亡共同原因:统治者残暴,朝政腐败,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点拨:认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 导学思路:【板书设计】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教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