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学高效课堂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6)备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课时 主备人 执教人教学课题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课 型 新授课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局面的产生;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素养目标 1.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合纵与连横等基本史实,发展学生的时空观念,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发展学生的唯物史观;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2.识读《战国铜壶》《战国形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发展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培养创新思维和发展个性。 3.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了解这一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商鞅变法。教学难点 战国七雄的形成、兼并战争的特点和评价。教 学 设 计【创设情境】 这是记载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一书的书影,战国时期中因此书而得名,其编辑者西汉学者刘向在该书的“书录”中说“万乘之国七……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随着频繁的战争,当时的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巨变? 【精讲点拨】 教师:本课本分为三个内容。第一是战国七雄;第二是商鞅变法;第三是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接下来我们学习本课第一字目的内容——战国七雄。请同学们带着以下的问题阅读课本。 第一、战国七雄是如何形成的?第二、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有哪些?第三、兼并战争的特点是什么? (一)战国七雄 教师:首先我们来学习战国七雄是如何形成的?1、战国七雄的形成 学生: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 教师:战国七雄的形成主要跟两件事情有关。第一是三家分晋;第二是田氏代齐。 教师:那么,三家分晋是哪三家? 学生:韩、赵、魏。 (1)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册命韩、赵、魏三家为诸侯,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事件。 (2)田氏代齐: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承认大夫田氏为齐侯,沿用齐国号,变姜氏的齐国为田氏的齐国。这就是所谓“田氏代齐”。 教师:当时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那几个势力最强?史称? 学生:齐、楚、燕、韩、赵、魏、秦。史称“战国七雄” 教师:同学们观察课本第34页的战国形势图,告诉老师,这战国七雄地理位置分布有什么特点? (3)战国七雄位置: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教师: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有哪些? 学生: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导学思路:2.著名的兼并战争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最为著名)。 (1)桂陵之战 魏围攻赵都邯郸,赵国危急,向齐国求救,齐王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军援救。孙膑主张引兵攻打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将庞涓得知国都被围后,果然赶回应战。孙膑于是在桂陵(今河南长垣)伏袭,大败魏军,并生擒庞涓。此战孙膑创造了“围魏救赵”的经典战法,为后世效仿。 (2)马陵之战 孙膑的战法为“减灶之计”。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著名的设伏歼敌战例,为后世称道。战后,魏国由盛转衰,孙膑却因善于用兵而名扬天下。 (3)长平之战 秦国出兵攻打赵国。赵将廉颇驻守长平,筑垒固守公元前260年,赵王急于求战,结果中了秦反间计,他不满廉颇凭险固守以疲秦军的战略,用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领兵后,冒然大举出兵,秦将白起佯败,诱赵军至预定地点,用伏兵把赵军分割包围。赵军被困46天,饥饿无粮,以致人相食。突围失败,赵括被秦军射死,赵军全部投降,40多万全被坑杀。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也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歼灭战。通过这次战争,赵国丧失了强国地位,秦国则更加强大,加速了秦统一六国的步伐。 时期主要战役交战国家典故影响战国桂陵之战魏、赵向齐求教围魏救赵马陵之战魏、齐减灶计齐国强大起来长平之战秦、赵纸上谈兵 (赵括)东方六国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教师:那么,兼并战争的特点是什么? 3.兼并战争的特点: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伤亡大。 4.兼并战争的趋势:由分裂走向统一(由诸侯国兼并其他诸侯国。国家逐渐趋向统一)。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战争体现出的时代特征有何不同? 时间目的规模影响春秋会盟称霸兵力少,在短时间内决定胜负出现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战国兼并统一兵力多,时间长,死伤多国家逐渐趋向统一教师:同学们看问题思考。设想一下。当时的人们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 学生:结束战争。 教师:反对战争,希望结束战争;渴望国家统一,和平、安定的生活。 教师:怎么评价兼并战争的影响? 5.兼并战争评价: (1)负面影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破坏 (2)正面影响:促进政治改革、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也有利于思想上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教师过渡:战国晚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更加激烈。秦国经过长平之战大败赵国,确立了在军事上的强国地位,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进攻。那么,使秦国迅速变强的是什么?接下来,我们开始学习第二子目的内容——商鞅变法。 (二)商鞅变法 教师:阅读本目的第一段文字,思考:商鞅变法的背景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导学思路:变法时间和支持者?以及商鞅变法的内容的是什么? 教师:商鞅变法的背景是什么? 1.背景: (1)经济方面,铁制农具和牛耕在农业生产上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为适应这一先进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这是改革的根本原因。 (2)政治方面,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掌握国家政权。 (3)军事方面,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各国纷纷变法以求富国强兵,秦国也不得不实行变法。 在各国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 2.商鞅变法的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商鞅变法的时间、支持者:前356年,秦孝公。 4.商鞅变法的内容及作用: 5.意义: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6.商鞅变法成效最大的原因: 除了适应经济、政治发展需要,顺应时代潮流,还有两大主观因素。一是秦国地处西陲,国家落后,因而改革决心最大,秦孝公鼎力支持商鞅变法。二是商鞅作为改革家的个人品质和措施得力。 教师过渡: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还注重兴修水利。 (三)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表现 1.农业 战国时期,冶铁技术迅速提高,铁器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增多,铁器的使用日趋普遍。与此同时,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这些都使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 2.手工业 农业进步推动了社会分工,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造就了商业的繁荣。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纺织、冶铁、青铜铸造、采矿、煮盐、竹木器、漆器、皮革、制陶、酿造等手工业发展可观。 3.商业 商业日益发达,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 都江堰 1.背景:当时各国都十分注重兴修水利,秦国尤其有突出的表现,都江堰的修筑就是伟大的创举。 2.时间人物: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 3.地点:成都附近的岷江。 4.工程作用:都江堰是-座综合性的水利工程,它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都江堰的功能是什么?防洪、灌溉、水运等。) 5.地位: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 导学思路:造福千秋后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2000年11月29日,在联合国第24届世界遗产 委员会上,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教师:都江堰的建成对以后有怎样的影响? 学生(或者教师总结):它根据防洪灌溉的需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科学而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控制内江、外江的江水流量,使原来“旱涝多变”的成都平原变成“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了,至今还在造福于人民,这样高超的设计和工程质量不能不令人赞叹!从这里,我们也要知道:水对人类是很重要的。 【归纳总结】 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战争频繁、商鞅变法、都江堰兴修,显示出大变革的时代特征。尤其是商鞅变法,不仅使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同时也开创了新的社会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社会的形成。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走改革富强的中国道路。 【拓展提升】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东周时期朝廷软弱无力,列国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看来是个多事之秋。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历程的时期。”据此,说明当时的社会特点为( )。 A.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B.春秋霸主先后相继,战国七雄同时并存 C.王室衰微、大动荡、大变革 D.铁制工具和牛耕开始了普遍使用与推广 2.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次改革。有人评价这次变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 A.加强刑罚 B.奖励生产 C.推行县制 D.奖励军功 3.根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则材料反映出该时期历史发展的最突出趋势是( )。 A.国家逐步走向统一 B.国家数量由多到少 C.诸侯由弱变强 D.周天子由强变弱 4.据《华阳国志 蜀志》记载,某一工程修建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是指哪一工程?(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长城 参考答案:CDAA 导学思路:【板书设计】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一、战国七雄 1.形成 2.战争特点以及主要战役 3.兼并战争的影响 二、商鞅变法 1.背景、时间、人物 2.内容和影响 三、战国时期的经济 1.经济的表现 (1)农业 (2)商业 (3)手工业 2.都江堰 (1)时间、主持者 (2)工程原理【教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