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百家争鸣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百家争鸣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中学高效课堂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7)
备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课时 主备人 执教人
教学课题 第7课 百家争鸣 课 型 新授课
课程标准 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初步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素养目标 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学会运用唯物史观中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解释这一现象。(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2.通过概念阐释、材料研读,理解和认知各派学说的主要观点;通过观点比较和阶级分析法,掌握各派学说观点的差异及其阶级立场;通过表格归纳,整合知识结构,培养运用知识进行论证的能力。(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3.联系生活,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文明的意识;学习诸子先贤们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的崇高抱负和理想。(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
教学难点 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主要流派及主张,认识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
教 学 设 计
【创设情境】 从孔子那里我读到一颗爱心;在孟子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从墨子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在韩非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 ——易中天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我国涌现出了很多伟大的思想家。易中天先生所讲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今天我们就追随易中天先生的足迹,去探寻孔孟深邃的思想吧!由此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第7课 百家争鸣》。 【精讲点拨】 (一)智者——老子 教师:同学们谁知道《塞翁失马》的故事,请他讲给大家听一听。学生讲述故事《塞翁失马》,这个故事里包含了一个俗语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老翁丢失了马,到底之福还是祸呢?谁能用老子的思想来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好事可能变坏事,坏事可能变好事。 教师:你能举出学习中的一个例子吗? 学生:考试考好了骄傲,不认真努力,果下次考试就考差了;后来认识到自己的自满,虚心学习,又考好了。 教师:看来古人的思想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老子还有哪些观点,在治理国家上他有什么主张? 导学思路:
学生:①应顺其自然。 ②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教师:相传老子曾经张开嘴让弟子们看,然后对弟子们说:“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想一想,老子的话究竟是什么意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学生:体现以柔克刚、滴水穿石。 教师:过渡:西方学者说世界有三个圣人,一个是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另一个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还有一个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你知道人们为什么尊称孔子为“圣人”,称他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有哪些主要的历史贡献呢?让我们来认识孔子。 (二)仁者——孔子和儒家学说 1.介绍孔子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孔子年轻时做过几年小官,后因在政治上不得意,故带领学生周游列国。晚年回到鲁国,主要从事教育和整理编订文化典籍古籍的工作,编订了《春秋》等书。 2.介绍孔子的思想 教师:阅读课文内容,说说孔子的思想有哪些 学生: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主张以德治国。 教师:讨论什么叫“仁”,怎么样才能做到“仁”? 学生:“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爱护,互相谦让,和睦相处。仁者爱人,不但要爱自己的亲人,也要爱天下所有的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万不可强加于人。 所谓以德治国,就是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注意刑杀。又主张恢复西周的制度。例如,西周时诸侯开始争霸,西周的分封制遭到破坏。同时,由于争霸战争的进行,给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苛政,任意刑杀,各种残暴的统治压得人民喘不过气来,根本谈不上“仁”,因此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过度提问: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而且是个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什么贡献?哪些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指导意义? 学生:①创办私学; ②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教育对象主张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上应采取“因材施教”; 学习方法应温故而知新; 导学思路:
学习态度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教师:在学习态度上,孔子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只有这样,才算作真正的聪明人。在学习方法上,他主张学习要经常复习,只有掌握了旧的知识,才能掌握新的知识,新知识的获取是建立在拥有旧知识的基础上的。即“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常常与思考相结合,要谦虚好学,时刻把别人当作自己的老师,鼓励大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过渡: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种智谋型文化,那么儒家智慧是最深刻的一页,法家智慧是最刻毒的一页,墨家智慧是最友爱的一页,道家智慧则是最聪明的一页。”而这些合成的一首交响乐就是“百家争鸣”。 三、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含义 战国时期不同学派因为思想、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展开激烈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史称“百家争鸣”。 2.阅读课本内容,归纳各家的代表人物、著作及主要思想,教师画出表格,师生共同完成表格内容。 学派名字时期著作主要思想儒家孔子春秋后期《春秋》“仁”仁者爱人;以德治国;因材施教;温故知新。孟子战国《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战国《荀子》实行“礼治”。道家老子春秋后期《道德经》顺其自然;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无为而治,善于从正反方面思考问题。庄子战国《庄子》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人格。墨家墨子战国《墨子》“兼爱”“非攻”;选贤能之人治国;提倡节俭。法家韩非战国《韩非子》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兵家孙武春秋末期《孙子兵法》“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膑战国《孙膑兵法》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吴起
3.影响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导学思路:
【归纳总结】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如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拓展提升】 教师: 探究1:诸子百家中关于治国的思想主张中,哪一个学派对当时的统治者最有用? 学生:法家。 (教师应从当时的时代特征来分析讲解法家思想主张对于当时统治的重要性)。 1.【2024吉林长春期中】老子是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并非道教创始人。道教尊奉老子是为( )。 A.向西方传播 B.提高道教的地位 C.与佛教抗衡 D.宣传佛教 2.【2023河南驻马店期中】他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思辨色彩。他认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以下能够体现这种思想主张的是( )。 A.有教无类 B.墨守成规 C.塞翁失马 D.以法治国 3.【2023福建莆田期中】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为此他主张( )。 A.无为而治 B.以德治国 C.兼爱非攻 D.以法治国 4.【2024山东临沂期中】下图所示的书中有这些内容,“道私者乱,道法者治”“以俭得之,以奢失之”“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慈母有败子”。这些观点属于(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5.【2024湖南常德模拟】“在解决日益迫切紧张的社会秩序问题时,他们有的热衷于君主在官僚机构各种权力间的操纵,有的比较注重法律制度的绝对性和实用性。”以此判断,“他们”属于(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参考答案:BCBDD 导学思路:
【板书设计】 第7课 百家争鸣
【教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