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学高效课堂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8)备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课时 主备人 执教人教学课题 第8课 先秦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 型 新授课课程标准 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通过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其他文献记载和典型器物;通过《黄帝内经》和名医扁鹊,了解这一时期的医学成就,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素养目标 1.通过学习夏商周时期的天文历法成就、医学成就、甲骨文与青铜器、《诗经》和“楚辞”等知识点,认识到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探究科技文化发展与政治经济之间的联系。(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2.搜集有关祭祀、天文历法等方面的甲骨文图片,了解甲骨文的记载内容十分广泛。通过比较商周时期中原地区与四川广汉三星堆的青铜器,了解当时不同区域文明存在着广泛的交流,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3.研读利簋、司母戊鼎、何尊等青铜器的铭文,从中攫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史料实证) 4.通过了解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树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坚定文化自信。(家国情怀)教学重点 夏商周时期的天文历法成就、医学成就;甲骨文与青铜器;《诗经》和“楚辞”。教学难点 甲骨文的历史地位;青铜器及其铭文中蕴含的历史信息。教 学 设 计【创设情境】 时政新闻热点:国家一级文物丰邢叔簋流失海外40年后归国! 新华网2024年2月7日报道:从国家文物局获悉,流失海外40年的丰邢叔簋已于近日平安抵京,重归祖国怀抱。经专家实物鉴定,并与历史档案照片、拓片资料反复比对核验,综合判定该簋是丰邢叔簋原器,为国家一级文物。 教师:丰邢叔簋(fēng xíng shū guǐ)为西周晚期青铜器,什么是青铜器?金文又是什么?这一时期还有哪些科技与文化成就?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第二单元《第8课 先秦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精讲点拨】 目标导学一:天文、历法和医学 教师: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先民们为从事农业生产,对天文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总结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 材料一:夏朝的某一天,天突然黑下来,百姓吓得四处躲藏,官吏乘做马车没命的狂奔。 教师:材料反应的师什么现象? 学生:日食。 教师:商朝甲骨文里有许多日食、月食的记载。许多文献中也有天文观测的记录,请举例说明。 学生:《诗经》中记载了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日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春秋》中记载了公元前613年一颗彗星扫过北斗,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最早的确切记载。 导学思路:教师:相传夏朝时就有了历法。到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年增加一个月。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制定历法、分出二十四节气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①二十四节气是人们认识自然、顺应自然的重要参照。②二十四节气形成以来一直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风向标,指导人们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不仅养育了中华儿女,而且创造了辉煌的农耕文明。 教师: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就已基本确立理论体系。哪一著作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①著作:《黄帝内经》。②主要内容:它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讲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 教师补充:《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一部医书,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2011年5月,《黄帝内经》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教师:扁鹊是战国时期名医,他的医学成就有哪些? 学生:扁鹊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发明了切脉诊法,使用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教师补充:热点:失传两千年“扁鹊医书”被修复! 2012年,四川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出土900余枚包含医学内容的简牍,由于在水中浸泡了2000多年,残缺、散乱现象十分严重,经过十多年的修复、还原、研究,目前整理出930支医简、2万余字内容。在医简的整理、修复过程中,多次出现“敝昔曰”的字样,专家们发现“敝昔”就是扁鹊。扁鹊是我国第一位被正史立传的医家,然而由于医书失传,他的医术已久不可考,天回医简的出土让扁鹊的医学经典得以重见天日,药方至今还能用,2000多年前中医已有较完整临床诊断体系。 目标导学二: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师:什么是甲骨文? 学生:商朝时期,人们常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对许多事情进行占卜,把占卜情况用文字形式刻在甲骨上。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教师:河南、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商周时期的甲骨,其中商朝有字甲骨约15万片,单字计4400个以上,已经识别的字在1500个以上。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有哪些? 学生: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教师:甲骨文与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有什么关系?甲骨文的发现有何意义? 学生:①关系: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 ②意义: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或确立了商朝的信史地位)。 教师过渡:商朝不仅创造了以甲骨文为代表的精神文明,还创造了以青铜器为代表的物质文明。商代的青铜铸造业有何特点? 学生: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由国家掌控,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制作工艺高超。工匠已能准确地掌握铜、锡、铅的比例来制作各种器具。 导学思路:教师: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学生:主要用于祭祀及军事等方面,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 教师: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那么,刻写在钟、鼎等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什么? 学生:金文。 教师:根据教材图片回答,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有哪些。 学生:四羊方尊、司母戊鼎、何尊、三星堆青铜人头像等。 教师补充:四羊方尊、司母戊鼎是商代的青铜器。四羊方尊以造型奇特著称;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何尊是西周周成王时的青钢器,铭文中有“宅兹中国”的记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教师:我们在第4课中提到过,哪一青铜器腹内的铭文记载了武王伐纣的时间,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学生:利簋。 教师补充: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既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又与中原王朝具有密切关系。这实证了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目标导学三:《诗经》和“楚辞” 教师: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它由哪三部分组成? 学生:①《诗经》。②“风”“雅”“颂”。 教师:《诗经》共有300多篇诗歌,所收诗歌中,有的反映民俗民情,有的歌颂美好爱情,有的赞扬劳动者物劳勇敢,有的批判统治者剥削压迫。《诗经》保存了丰富的先秦史料。 教师:战国时期,文学有了很大发展,在诗歌方面成就最大的是谁?代表作是什么?是什么体裁? 学生:屈原;《离骚》;采用楚国方言和民歌形式,体裁叫“楚辞体”。 教师:骚是一种文体,屈原为什么把他的代表作称为《离骚》呢? 学生:同亲人分离,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教师补充:司马迁曾解释说“犹离忧也”,他遭排挤后,苦于报国无门,无以施展自己的远大抱负,眼看楚国一天天衰落下去,痛心疾首,却又无可奈何,所以他借作品来表达对楚国的忧心和对人民的思念。 导学思路:教师:播放配乐朗诵,内容取自郭沫若历史剧《屈原》投江前的一段独白,以对学生心灵产生强烈震憾。 公元前278年,当屈原闻听楚都已被秦军占领,他悲痛欲绝,他想像着楚国的国土正被践踏,故乡的人民在遭蹂躏,悲叹楚王听信谗言而误国,感叹自己虽忠心耿耿却报国无门,他痛心自己的远大志向也已成了泡影。这年的农历五月五日,这位杰出的政治家、伟大的诗人高喊着“我宁愿跳入江中长流之内,葬身鱼腹之中,也不让自己的清白品德蒙受世俗的污染”的豪言壮语投入汩罗江而死。后人为了纪念他,每年这一天划龙舟、吃粽子,它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屈原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译为多国文字广为传诵,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把屈原作为世界文化名人,在各国为他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在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有哪一位能像屈原这样人们自发的以一个节日的形式而受到缅怀,又有多少人能得到海内外广泛尊重。 【归纳总结】 先秦时期在科技、 文化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这些成果不仅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发展水平, 也为后世的科技、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拓展提升】 教师:展示屈原《离骚》中的诗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这两句诗表达了屈原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作适当解释) 学生:忧国忧民,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爱国主义,对祖国忠贞不渝。 学生:不畏艰难,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 导学思路:【板书设计】 第8课 先秦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