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学高效课堂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11)备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课时 主备人 执教人教学课题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 型 新授课课程标准 知道西汉建立和前期皇帝世系更替和休养生息政策。了解“文景之治“出现原因及具体表现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影响。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素养目标 1.从唯物史观角度解释秦朝灭亡和刘邦所以得天下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心所向。(唯物史观) 2.知道西汉的建立者、建立时间、都城,知道汉初的几位皇帝顺序。(时空观念) 3.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史料实证) 4.了解“文景之治”的背景、主要政策和统治效果,及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影响。(历史解释) 5.统治者要适时调整政策,知道民为邦本和以民为本等民本思想重要性。(家国情怀)教学重点 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的含义和表现。教学难点 文景之治形成的原因和表现及其重大影响。教 学 设 计【创设情境】 课前播放视频《盛世大中国》 同学们,听着这首激昂的《盛世大中国》,再看着这一幅幅的盛世画卷,老师心中是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身为中华儿女的深深的自豪感。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造就了一个个举世瞩目的繁荣盛世。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看一看汉初的几位皇帝是如何将一个破败不堪的国家打造成盛世的。 【精讲点拨】 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教师:秦朝灭亡了,国不可一日无主,那么,对于推翻秦朝刘邦项羽都有功劳,他们该由谁来当皇帝呢?我们来看看历史的选择吧! 战场之外的较量: 材料一:刘邦入咸阳后发布安民告示:百姓苦秦苛法久矣,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同时,与百姓约法三章: 杀人者死,伤人者刑,盗者抵罪。 材料二:项羽率军进入咸阳后,任意杀掠,火烧秦宫, 大火三月不息…… 教师:(合作探究)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秦军,可后来在楚汉之争中却被实力只有他四分之一的刘邦打败。项羽死前叹道:“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你认为他的说法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启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探究2分钟,然后由3-4名学生代表展示个人答案) 学生:(在学生回答的同时老师帮助学生梳理答案) 不对。 刘邦方面:①赢得民心,入咸阳后废秦苛政,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②重视人才,有萧何、张良、韩信等人的辅佐。③有富饶的关中 导学思路:作为战略根据地。 项羽方面:①迷信武力,入咸阳后大肆杀戮,不得民心。②刚愎自用,不重视人才。③缺乏战略支援地。 教师:项羽和刘邦这场争夺帝位的战争进行了四年,即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史称“楚汉之争”。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了汉王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过渡:然而由于多年战乱的影响,汉初社会面临诸多的困难。对此,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又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多媒体展示材料、问题] 材料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教师:(1)根据材料,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怎样的境况? (2)当时的社会为什么会处于这样的境况? (3)汉初的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学生: (1)境况: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锐减,土地荒芜。 (2)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 (3)首要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王朝。 教师:由于秦朝的暴政以及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破坏,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是一片荒凉景象。那时牲畜奇缺,甚至连皇帝的马车都配不齐毛色一样的四匹马,而有的将相只能乘牛车。 教师:面对如此萧条的状况,汉初统治者又是怎么做的呢? [多媒体展示汉高祖像] 学生: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 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教师:休养生息政策指什么? [多媒体展示休养生息政策的含义] 含义:指统治阶级暂时放松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剥削,给人民以发展生产、增殖人口的条件和机会。 教师:汉高祖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又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多媒体展示汉高祖像及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 学生讨论后回答: (1)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内容: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将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2)作用: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教师过渡:前面我们提到汉高祖之后,他的继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那么汉高祖时期的休养生息政策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是如何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呢?我们继续学习第三部分“文景之治”。 三、“文景之治” 导学思路:结合史料进行分析,学生回答汉文帝、汉景帝所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 材料一: 夫农,天下之本也,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zī chéng)(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皇后亲桑以奉祭服,其具礼仪。 ——《汉书·文帝纪第四》 措施: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材料二: 汉文帝时期,把服役由一年一次改为三年一次。 为发展农业生产,汉景帝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在位的第一年,虽然复收田租,坚持三十税一。 措施: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合作探究】 文帝景帝时期设立“力田官”关心农桑,讨论:如果我是“力田官”,可以如何促进农业发展,提升自己政绩? 材料三: 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dan),肉二十斤;九十已上,又赐帛人二匹,絮三斤。 ——《汉书·文帝纪第四》 德至盛也! ——司马迁《史记·汉文帝本纪》 措施:重视“以德化民”。 出示图片,讲述汉文帝“亲尝汤药”的故事。 材料四: 文帝:废除连坐,废除肉刑。把割鼻子改为打三百板子,把斩去左脚改为打五百板子。 景帝:针对笞刑,一是减少笞数,二是规定刑具规格、受刑部位和行刑程序。 措施:废除一些严刑苛法。 播放视频《缇萦救父》,通过动画视频来理解“以德化民”。 材料五: 文帝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平时穿戴都是用粗糙的黑丝绸做的衣服。在中国历代帝王中,文帝是一生都注重简朴为世人称道的皇帝。 措施: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一)观看视频资料:文景时期的社会状况 (二)结合视频和史料,总结文景之治的表现。 材料一:西汉初年,“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到了文景之世,“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海内安宁,家给人足。 ——《资治通鉴》 导学思路:学生回答: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 (三)出示图片:汉阳陵微笑俑,印证文景时期人民生活的幸福感。 (四)得出结论:文景之治——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局面。 【归纳总结】 西汉初建,社会经济凋敝,政权不稳。汉高祖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来稳定政权。汉文帝、汉景帝继续推行此政策,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坚实的基础。 【拓展提升】 探究问题一:秦亡汉兴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秦亡原因: (1)中央集权统治不成熟。 (2)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矛盾激化的结果。 (3)残暴的统治;沉重的赋税;严酷的刑法。 汉兴原因: (1)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2)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 (3)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探究问题二:秦亡汉兴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启示? 启示:顺民心者昌,逆民心者亡。残暴统治必然招致灭国的横祸,温和的统治才能使社会安定,并促使社会向前发展。 导学思路:【板书设计】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