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学高效课堂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12)备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课时 主备人 执教人教学课题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课 型 新授课课程标准 了解西汉“削落”和尊崇儒术;知道汉朝尤其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及其措施;如何正确评价汉武帝。素养目标 1.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必然和必要性。(唯物史观) 2.利用秦始皇和汉武帝所处时代和巩固统一措施差异培养学生时空观念。(时空观念) 3.通过教材金缕玉衣和课后活动《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得出诸侯王势大结论。(史料实证) 4.对大一统和均输平准及推恩令等作出相应的解释,便于学生掌握该知识点。(历史解释) 5.通过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让学生认识到国家统一的重要性,从而形成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家国情怀)教学重点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教学难点 推恩令、摆出百家,尊崇儒术,评价汉武帝。教 学 设 计【创设情境】 教师展示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首词提到了我国许多杰出的封建帝王,我们已经学过了秦始皇,今天就让我们来领略汉武帝的风采。 【精讲点拨】 一、削弱地方势力 [多媒体呈现“谈谈在汉武帝即位后面临什么样的形势?”] 教师:“文景之治”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但看似一派繁荣的“文景之治”的背后也暗流汹涌,存在诸多问题。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段的内容,谈谈在汉武帝即位后面临什么样的形势?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呈现提示答案。 学生: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有的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甚至举兵叛乱。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教师:这两股势力导致社 导学思路:会秩序混乱,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呢? 学生: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其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多媒体呈现“推恩令”的内容及示意图] 教师:“推恩令”的实行有何作用?它“妙”在何处? 学生:作用: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妙”的体现:汉武帝不费一兵一卒达到了削弱王国的目的,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对皇帝感恩戴德,从而培养了侯国的忠诚度。 教师:除实施“推恩令”外,汉武帝还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管理? 学生:刺史制度。 [多媒体呈现汉武帝实施刺史制度的示意图] 教师: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通过这些措施,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汉武帝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教师过渡:汉武帝除了通过政治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以外,在经济方面他也做了很多事情。 二、推动经济的发展 [多媒体展示相关材料] 材料一 当时的农民见经商容易致富,也纷纷弃农经商。《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教师:想一想,这种状况对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学生:造成农业荒废,经济混乱,财政空缺。 材料二 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 ——《史记·吴王濞列传》 (译文:吴国豫章郡有出产铜的矿山,刘濞就招募天下亡命之徒来此偷偷铸钱,并在东边煮海水为盐,因为不纳税,吴国资财十分富有。) 教师:通过上述材料,概括西汉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学生:私人铸币没有完全禁绝;盐铁经营权掌握在地方豪强手中。 教师:结合教材回答,汉武帝在面对这种情况时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多媒体展示西汉盐官、铁官分布图、汉代开采井盐画像石] 教师:通过统一铸币、盐铁官营这两项措施,汉武帝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为实现“大一统”提供了雄厚的财力保障。 过渡:政治和经济的问题解决了,汉武帝可以高枕无忧了吗?相信看了汉武帝与大臣商议国家大事的一个场景你就会明白。 三、尊崇儒术 [多媒体呈现历史情景剧] 教师指导学生表演情景短剧: 一日,汉武帝在长安召集诸子百家学者,讨论治国方略。 学生A(汉武帝):众爱卿,朕今天让你们会聚殿堂,是想让你们给寡人出出主意,究竟采用什么思想来统治国家才可永保江山呢? 学生B(法家):启奏陛下,恕臣直言,用法家的思想治国最好。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定严厉刑罚,看今后谁还敢对皇上不忠? 学生C(道家):陛下万岁!臣以为法家的建议不可取。商纣王及 导学思路:秦朝的历史就是前车之鉴,用道家思想治国最好,先辈一直用道家思想治国,才有今天的成就。既然道家的思想这么好,那就继续用道家思想为妙。 学生D(儒家,董仲舒):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用儒家思想治国最好,用儒家思想来教化百姓,百姓就会安分守己,天下方可太平。儒家思想治国,既体现皇上的仁慈,又教化了百姓。臣以为要巩固统治,必须推行儒家学说。 学生A(汉武帝):董爱卿言之有理,马上给朕起草诏书告示天下“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教师:情景剧反映了在汉武帝统治时期思想领域的什么状况? 学生:诸子百家思想活跃,对统治不利。 教师:西汉初年,诸子百家思想活跃,常常议论朝廷的政策。对此,汉武帝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多媒体呈现董仲舒像及兴办太学等图片及材料] 学生: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教师:阅读教材内容,除了尊崇儒术之外,汉武帝还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学生: 措施: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作为教材,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影响: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多媒体呈现探究问题及提示答案] 教师:探究问题一:你如何看待汉武帝实行的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政策? 学生讨论后回答。 利: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加强了中央集权。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进步。其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过渡:攘外必先安内,如今内部安定,现在要向外雪耻北击匈奴了。我们接下来看本课第四部分,也就是汉武帝军事上的措施。 四、北击匈奴 [多媒体展示“西汉形势图”] 教师:秦末汉初,游牧于蒙古草原的匈奴族,在首领冒顿单于的率领下,统一了蒙古草原,并不断南下袭扰。西汉初年,汉匈之间的关系怎样? 学生:西汉建国之初,国力疲弱,不得不对匈奴实行“和亲”,将宗室女子嫁给匈奴首领单于,每年还要送给匈奴大量粮食和布匹。 教师:汉武帝时期,国力强大起来,是如何反击匈奴的? [多媒体展示汉武帝反击匈奴的主要事迹] 学生:汉武帝为了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公元前127年,卫青第一次北击匈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第二次北击匈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三次北击匈奴,取得漠北战役的胜利,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教师:汉武帝时期,国力强大起来,是如何反击匈奴的? [多媒体展示汉武帝反击匈奴的主要事迹] 学生:汉武帝为了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公元前127年,卫青第一次北击匈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第二次北击匈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三次北击匈奴,取得漠北战役的胜利,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多媒体展示卫青、霍去病的雕像及主要事迹] 导学思路:教师:探究问题三:卫青、霍去病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一个人要具备怎样的品质才能建功立业? 学生:启示:我们应该树立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的志向。 品质:一个人要建功立业需要有刚毅顽强、百折不挠、奋发上进、公而忘私的精神。 【归纳总结】 在前人的基础上,经过汉武帝的大一统,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在汉代,中国人第一次有了强烈的国家意识,有了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责任感,可以说西汉王朝出现了空前未有的繁荣景象,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崛起。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而今,饱经沧桑的中华民族正经历一场新的崛起,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作为青少年的你们一定要奋发图强、奋发有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拓展提升】 教师:比较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与秦始皇“焚书坑儒”,二者有哪些相同之处? 学生讨论后回答。 目的上,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实质上都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影响上,都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起到加强中央集权的积极作用,都产生了禁锢人们的思想、阻碍中国思想文化进步的消极作用。 1.【2024山东青岛期末】耧车,汉朝出现的播种工具,以人或畜为动力,一人扶耧,可将开沟、播种、掩土三道工序一次完成。耧车的出现反映该时期( )。 A.水利的兴修 B.农业的进步 C.人民的幸福 D.中央集权的强化 2.【2023河南开封期末】从公元前175年到公元前115年,西汉政府先后发行过四铢钱、三铢钱、赤仄五铢钱等,发行方式也从“允许民间私铸”到“不准私铸,中央垄断”,这反映该时期( )。 A.铸造技术不断进步 B.货币发行量不断加大 C.封国问题威胁中央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3.【2022江西中考】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至汉成帝永始三年(公元前14年),梁国按朝廷命令共分出十七个侯国。朝廷的这种做法( )。 A.废除了郡县制度 B.增强了地方势力 C.导致了西汉灭亡 D.削弱了诸侯实力 参考答案:BDD 导学思路:【板书设计】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教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