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中学高效课堂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13)
备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课时 主备人 执教人
教学课题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课 型 新授课
课程标准 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
素养目标 1.了解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唯物史观) 2.通过史料、历史年表研读,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掌握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通过阅读材料、观察东汉文物图片及文献材料,分析东汉衰落的原因,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形成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3.了解东汉的建立及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认识到政治清廉、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
教学难点 东汉灭亡的原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教 学 设 计
【创设情境】 毛泽东主席认为,东汉的建立者光武帝刘秀是“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刘秀是如何实现“光武中兴”的 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精讲点拨】 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紧扣教材,构建基础知识框架。 合作探究,掌握重难点知识。 环节一:东汉建(东汉建立) 1.东汉建立的背景 探究1:展示刘秀的小故事以及《汉书王莽传》的相关材料,创设问题,东汉建立的背景是什么? 2.东汉的建立 探究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找出东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等问题。 环节二:光武兴(光武中兴) 探究3:学生通过阅读给出的材料,经过小组探究总结汉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巩固措施。并且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光武中兴作出简单的历史解释。 相关史事: 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初期,人口和垦田的数目增加,出现了“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羊被野”的情景。 导学思路:
思考:1、东汉初年出现了什么样的社会状况?是何原因? 2.阅读教材第75-76页,回答开国初期光武帝采取了哪些巩固统治的措施。 教师总结: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环节三:人心乱(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动荡) 1.教师讲解:外戚是指皇帝的母族、妻族。宦官是指在宫中服侍皇帝和皇室家族的被阉割过的男子。 2.表格展示: 东汉中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皇帝和 帝殇 帝安 帝顺 帝冲 帝质 帝桓 帝灵 帝少 帝献 帝即位 年龄1011311281512149寿命 (岁)26131292835331753
教师提问:表格中的数据反映了东汉中后期怎样的状况 这一状况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东汉中后期,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寿命不长。这一状况容易导致大权旁落。 3.教师提问:观察下图,说一说东汉中期以后,年幼的皇帝与长大的皇帝分别依靠谁。这一变化形成了怎样的局面? 学生回答:年幼的皇帝依靠外戚,形成外戚专权局面;长大后的皇帝,依靠宦官从外戚手中夺取权力,又形成了宦官专权局面。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通过展示小故事,提问刘秀是通过什么人的支持才当上皇帝的?以及阅读课本《东汉宅院画像砖》和《陶院落》两幅图片,和相关史实、外戚梁冀骄横统治的相关史料,了解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史实,体会东汉由治世到乱世的转变。引导学生探究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和影响。 导学思路:
教师总结:外戚和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而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是东汉晚期出现割据局面的重要因素。 过渡: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统治集团内讧不断,政治异常黑暗,最终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 环节四:汉渐终(黄巾起义、汉亡) 1.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78页,归纳东汉后期的社会状况。 学生回答:由于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民不聊生。 教师补充:广大人民无法忍受东汉的黑暗统治,反抗情绪蔓延,最终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2.教师引导:说说黄巾起义的经过和结果。 学生回答: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创立太平道的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爆发。起义军头裹黄巾,在全国各地同时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东汉统治者调集军队进行镇压,黄巾军受到重挫,损失惨重,最后被镇压下去。 3.教师提问:为何说黄巾起义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 学生回答:因为张角在起义前创立了太平道,经过10多年在社会底层传教,信徒已有数十万人。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发动起义,所以说黄巾起义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 4.教师提问:这场声势浩大的起义,最终失败了。那么,它有何影响 学生回答: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引发了各地州牧割据,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 5.教师提问:黄巾起义与陈胜、吴广起义有哪些异同点 导学思路:
教师总结:相同点——都是用革命手段反抗封建压迫,都沉重打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不同点——陈胜、吴广起义的爆发带有偶发性;而黄巾起义经过长期酝酿,是有组织、有准备的行动;陈胜、吴广只做了简单的起义准备,而黄巾起义借助宗教进行了10多年的宣传。 【归纳总结】 光武帝统治后期,出现了光武中兴局面。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造成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政治黑暗,终于导致黄巾起义爆发。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东汉政权走向衰落。 【拓展提升】 历史的沉思(合作探究) 探究6:西汉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时期;东汉出现“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概括古代盛世局面出现有哪些共同原因?(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减轻家民负担;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等等。) 探究7:情感升华,展示经典言论: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唐太宗李世民:水(百姓)能载舟,亦能覆舟。光武帝刘秀:天地之性人为贵东汉百姓: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得出结论:得民心者的天下。 1.跨学科试题【2024山西大同期末】小明整理大事年表:“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到公元9年,王莽篡位,西汉灭亡。”依据小明的整理,西汉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 )。 A.193年 B.210年 C.211年 D.212年 2.【2024安徽芜湖期中】建武六年,光武帝诏曰:没有条件设置长官的县,可以进行合并……逐条上奏要求合并的县有四百多个。于是朝廷减少官吏职位,每十个县只设立一个长官。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合并郡县且取得了成效 B.光武帝重视“以德化民” C.光武帝发扬了刺史制度 D.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 参考答案:BA 导学思路:
【板书设计】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