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学高效课堂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14)备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课时 主备人 执教人教学课题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课 型 新授课课程标准 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素养目标 1.掌握张骞出使西域、两汉管辖西域的史实,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2.学习丝绸之路的历史后,联系当前我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倡议,让学生懂得以古论今,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3.学习张骞、班超的史实后,学习他们不畏艰险、敢于冒险、忠于国家、牢记使命、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优秀品质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意识。(家国情怀)教学重点 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教 学 设 计【创设情境】 多媒体播放视频动画片《丝绸之路》后讲解:古代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是因为他们非常喜爱中国的丝织品。在公元前1世纪后,穿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罗马男女贵族的时尚。许多罗马的商人,纷纷贩运中国的丝绸。那么当时中国的丝绸,是怎样运往欧洲的?丝绸之路又是怎样形成的?是谁为打通这条交通要道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当时为什么要到西域去?香料、琉璃、胡椒,石榴等物品怎样出入中原的?学习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你就明白了。 【精讲点拨】 模块一 张骞凿空 观看大屏幕地图后回答: 1.西域的概念,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任务和结果、意义是什么? 西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2.观看视频,感知张骞出使西域背景、时间、目的、经过、及结果。 第一次出使西域第二次出使西域任务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发展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出发时间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结果未完成联络大月氏的任务沟通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 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开了。意义了解了西域的情况和西域人想与汉朝交往的愿望互通有无,促进交流导学思路:3.学史崇德: 通过视频,体会张骞出使西域给你带来怎样的震撼?联系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设想一下在“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 师生共同总结: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我们应学习他不畏牺牲,不怕艰难险阻,“持汉节不失”的精神,为国分忧、不忘使命、威武不屈、心系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 模块二 贯通欧亚 观看视频,整体感知丝绸之路的名字由来、路线、运输物品和作用。依照视频内容和课本地图及相关知识,写出陆上丝绸之路的简单图示。这条要道对当时和后来产生了什么影响? 1.让我们重走丝绸之路,看看中国的丝绸是如何传到古代欧洲去的? 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西亚→欧洲 2.交流概况 从中原传到西域 丝绸、漆器、金属工具,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 从西域传入中原 良种马,葡萄、石榴、苜蓿、胡(核)桃、胡(黄)瓜、胡萝卜、大蒜、蚕豆、芝麻等植物,琵琶等乐器,歌舞、魔术…… 丝绸之路: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路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意义: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海上丝绸之路的由来 汉武帝大力开辟海上交通,汉朝先后开辟了多条海上航线: 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再转运到欧洲。 【合作探究】 在汉武帝时期,为什么能够开辟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丝绸之路”? (1)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2)政治上,西汉时期大一统局面的出现,社会安定,国力强盛。 (3)经济上,封建经济繁荣,有商品输出的需求。 (4)军事上,汉武帝时期大破匈奴,使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导学思路:(5)秦汉文化的发展以及丝绸为主的极富地域特色的产品对外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模块三 管理西域 西域都护的设置(都护府设在乌垒城) 时间:公元前60年。 职责: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 意义: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 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因此,班超决定学习傅介子、张骞,为国家奉献自己。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各式各样的危机。班超一生总共到过五十多个国家,和这些国家保持和平,也同时宣扬了汉朝的国威。 班超经营西域 时间:公元73年 原因: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 结果: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束缚和奴役,西域和中原的联系更加密切。 班超在西域期间还派出甘英出使大秦(即罗马帝国)。此行虽未到达大秦,但是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归纳总结】 今天我们走进这条跨越千年的丝绸之路,它是一条凿空之路,一条沟通之路,也是一条未来之路。通过这三个侧面,我们了解了它的历史,更重要的则在于它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在凿空之路上,我们看过张骞13年的艰辛路程,看到的是他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精神。在沟通之路上,我们感受过驼铃阵阵中的各个国家商贸文化交流盛况,蕴含的是和平开放、沟通往来的静神。而在这条未来之路上,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静神始终引领着我们的步伐。 这些正是丝绸之路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拓展提升】 导学思路:这条几千年前的丝绸之路,绵延到现在也成为了一条未来之路,引领我们不断向前,这条路就是“一带一路”。 观看视频,合作交流: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变得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 “一带一路”倡议不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复兴,更不是它的翻版,而是一次伟大的超越。它汲取的是古代丝绸之路文明的精髓,传承的是古代丝路文明的精神,致力于打造的是互利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明未来,承载的是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跨学科试题)【2024安徽亳州期末】下图是《张骞出使西城》(敦煌壁画·局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此行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鲜卑 B.为后来丝绸之路的开辟创造条件 C.取得了漠北战役的胜利击败匈奴 D.使汉朝了解了西欧地区具体情况 2.【2024山西运城期末】丝绸之路开通后,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这最能说明丝绸之路是( )。 A.物种交流之路 B.文明交往之路 C.商贸流通之路 D.政治交往之路 3.【2023山东济南期末】季羡林先生曾说,在世界上延续时间长,没有中断过,真正形成独立体系的文化只有四个——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和从希腊、罗马起开始的西欧文化体系。这四大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这就是中国的新疆地区。其所以能够在这里汇流,则须归功于贯穿全区的丝绸之路。这段话介绍的是“丝绸之路”的( )。 A.产生背景 B.路线走向 C.开通前提 D.重要作用 参考答案:BBD 导学思路:【板书设计】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3.西域都护的设置:前60年 二、丝绸之路(路线、作用) 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西亚—欧洲 三、海上丝绸之路 广东—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教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