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学高效课堂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16)备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课时 主备人 执教人教学课题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 型 新授课课程标准 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素养目标 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识读《官渡之战示意图》和《赤壁之战示意图》《三国鼎立形式图》,分析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阅读《三国演义》的片段,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理解三国鼎立奠定了即将西晋统一的基础。(历史解释、唯物历史观) 3.用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的标准对三国鼎立进行一分为二的评价。(家国情怀)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 学 设 计【创设情境】 下面请大家欣赏流行歌曲:“……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尔虞我诈是三国,说不清对与错,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一切又从头,不是英雄,不读三国……” 设问:同学们,有谁知道这首歌叫什么吗? 学生:林俊杰的《曹操》。 教师:对了。这首歌曲里给我们讲述了东汉末年的乱世纷争,其中的主人公曹操曾经“煮酒论英雄”,更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却是众说纷纭,那么到底该如何来评价曹操,三国鼎立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6课 三国鼎立》,来了解这段历史并解决这些问题吧。 【精讲点拨】 (一)官渡之战 过渡: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应该先从东汉末年的社会背景说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和曹操诗句《蒿里行》(课件显示)。 设问:这些资料反映出东汉末年的社会是一种怎样的情况? 学生:国家分裂,经济凋敝,人口减少,人民困苦。 教师:如果你生活在那样的一个时代,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学生:渴望统一与和平。 教师: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势力最大的两个军阀是谁呢? 学生:曹操和袁绍。 教师:不错,为了争夺北方的控制权,曹操和袁绍进行了长期战争,双方并在官渡进行了决战,史称“官渡之战”,大家请看教材,完成表格“官渡之战”。(课件呈现) 导学思路:战役官渡之战时间公元200年地点官渡交战双方曹操VS袁绍结果曹操胜特点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教师:当时的曹操只有兵力三四万人,而袁绍拥有十万大军,那是什么原因使曹操能够以少胜多呢?让我们通过以下材料来分析一下: 材料一:当时的汉献帝,虽有名无权,却是封建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于是曹操借机发兵洛阳,迎献帝到许,借皇帝名义向其他军阀发号施令,从而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 材料二:提倡“唯才是举”,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不论其出身地位如何,都提拔重用。他曾三次发出《求贤令》,因而曹操周围“猛将如云,谋臣如雨”。 材料三:曹操招募流民在许昌附近屯田,除了民屯还有军屯,兵士平时屯种,战时打仗。屯田制的推行,使荒地大量开发,军粮供应有了保证,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物质基础。 材料四: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乌巢,烧掉粮草。 (由学生合作探究,老师总结: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主动权;2.重用人才;3.经济上采用屯田,组织军队和流民从事农业生产,奠定了物质基础;4.军事采取了正确的战术,而袁绍却是用人不当,轻敌。) (二)赤壁之战 过渡:官渡之战后,曹操逐步统一了北方,并在北征乌桓回师的途中的作品《龟虽寿》中写下了千古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从中反映了曹操有怎样的抱负呢?对了,是希望统一天下的雄心,同学们,我们都应该像曹操一样要树立人生的理想。那么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官渡之战后天下的形势如何吧。(课件显示《官渡之战后形势图》) 教师:看图之后,大家认为在曹操统一全国的路上,谁是他最大的敌人呢?(刘备和孙权)刘备最初只是个卖草鞋的,自称西汉中山郡王之后。那是谁在他的崛起之路上起到最重要的最用呢?(诸葛亮),说到诸葛亮,相信大家都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正是在茅庐之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三分天下的局势,并建议孙刘联军,才有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学生活动:让学生合作完成表格“赤壁之战”和“官渡之战”。并让学生通过表格内容简述“赤壁之战”的经过。 战役名称时间交战双方结果特点影响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导学思路:教师:我们可以看到,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在赤壁之战”中却为何以多败给少呢?请根据材料分析双方胜败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分组合作讨论) 材料一 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分析出曹操的劣势:劳师远征,士卒疲惫;北人不习水战…… 材料二 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瑜部将黄盖曰:“……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三国志》 材料三 在曹操兵败赤壁中,传统的史学家强调其思想轻敌骄傲。如张作耀《曹操传》说:“曹操其人极易激动,易被胜利冲昏头脑”。 小组一:分析曹操失败的原因。 小组二:分析孙刘联军胜利的原因。 小组三:对一、二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 曹操失败的原因:1.官兵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 2.曹军强大,骄傲自满,战术不当。 孙刘联军胜利的原因:采取了正确的战术。 (教师点拨:分析战争胜败的原因应从战争性质、军队士气和作战力、民心以及战术领导等方面去思考。) 教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 学生:团结就是力量;骄兵必败;做事要注意方式方法。 (三)三国的建立与发展 过渡:赤壁之战对当时的局势起到了决定性影响,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经营关中,并完成了北方的统一。而刘备占领了湖北及湖南大部,随后夺取四川和云贵地区。孙权的统治范围也在占领福建、广东并同时夺取刘备在湖南、湖北的势力范围之后得以扩大。 “三国鼎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看地图,说出三个国家的名称、建立者、建立时间和都城。(课件显示地图,教师点拨,之所以叫做“三国鼎立”是因为鼎的三只脚起到了稳定局面的作用,而这三个国家之间也是长时间谁也不能吞并谁,相互制衡着,天下形势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局面。) 教师:三个国家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治国措施。同学们,假设现在大家在参加央视的《城市之间》,请你们分别作为三个国家的代表,来宣传一下自己的国家吧。(设计意图,提升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教师点拨:卫温到达夷洲,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三国鼎立的形成使国家达到局部统一,为西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为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同学们,我们都要做个爱国的人,坚决维护国家的统一。 【归纳总结】 东汉末年,中央政权衰败,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互相争夺权力。于是爆发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曹操战胜袁绍,接着统一了北方。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战胜了曹操。三个政权没有能力消灭 导学思路:对方,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各个国家发展本国的经济,客观上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拓展提升】 联系并思考:有人说曹操是:“治世之英雄,乱世之奸贼”,我们又该如何看待曹操呢?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共同形成答案。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评价历史人物要抓住其事迹一分为二的去进行,既要肯定其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戏曲舞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依你之见呢? A: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 B:“治世之英雄,乱世之奸贼”。 C: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D:曹操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 教师:从刚才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很全面,对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这里,老师仍然要提醒大家的是: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树立科学的评价方法,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1.【2023山东聊城期末】“运筹演谋,鞭挞宇内,北破袁绍,南虏(掳)刘琮,东举公孙康,西夷张鲁。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志绩未究,中世而殒。”这段话评价的是( )。 A.刘备 B.孙权 C.诸葛亮 D.曹操 2.【2024四川成都期末】200年,曹操善择良策,攻守相济,屡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烧袁军粮草,以少胜多。这场战争( )。 A.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B.发展了孙吴海外贸易 C.实现了全国统一局面 D.形成了三国鼎立局面 参考答案:DA 导学思路:【板书设计】 第16课 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200年) 曹操VS袁绍 为北方的统一奠定基础 二、赤壁之战(208年) 曹操VS孙刘联军 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基础 三、三国的建立与发展 三国的建立 三国经济的发展【教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