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中学高效课堂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17)
备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课时 主备人 执教人
教学课题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课 型 新授课
课程标准 知道西晋短暂统一和灭亡的原因及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推动。
素养目标 1.通过历史资料了解西晋的建立与短暂统一与灭亡的原因。(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通过阅读教材与史料知道“八王之乱”及其出现原因与影响。通过学习少数民族内迁及意义理解中华56个民族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八王之乱、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教学难点 西晋短暂统一的原因。
教 学 设 计
【创设情境】 播放视频:经典动画—成语故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提问: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一历史时期,故事的结局如何?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学习《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精讲点拨】 一、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1.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100页,找出西晋建立和统一的过程。 答案提示: ①263年魏灭蜀。 ②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以洛阳为都,改国号为晋。 ③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教师指导: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263年,魏灭蜀。魏中期,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魏国皇帝形同傀儡。 2.问题探究:西晋的统治为何如此短暂呢?(提示:根据视频可从自身发育不良及外部炸弹两个角度考虑。) 答案提示: 内部问题:①统治阶级:政治上缺乏治国的才能和责任心;生活上奢侈腐败,贪图享乐。②司马炎大肆分封藩王导致诸侯权力过大。③司马衷昏庸无能。外部问题:④少数民族内迁,民族矛盾激化。 二、八王之乱与西晋的灭亡 1.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101页思考:晋惠帝时期西晋在中央和地方面临哪些问题?该问题引发了什么事件?这一事件最终造成了什么后果? 导学思路:
答案提示:中央:晋惠帝昏庸无能。地方:司马炎分封导致诸侯势力强大;八王之乱;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南迁,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教师指导:八王之乱的发生与西晋实行分封制是有关系的。一方面,从制度层面上讲,西晋大封同姓诸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拱卫了西晋王室,但是同时也埋下了诸侯王实力过大,威胁中央统治的隐患,另一方面,从具体实施过程来看,晋武帝时期陆续派遣诸侯王据守州郡重镇,即“移封就镇”,诸侯王手中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权力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势力也日益壮大,为其叛乱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2.问题探究:在西晋以前,还有哪些朝代实行过分封诸王?想一想分封诸王对中央政权的统治会造成什么危害?请举例说明。 答案提示:①西周分封,西汉初封国。②封国势力逐步壮大,威胁中央集权。③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兼并、西汉的七国之乱。 提问:展示时间轴,西晋统一于280年,却于公元316年灭亡。这个如此殷实的王朝为何如此短暂呢?请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播放视频:《中国通史》片段。 学生讨论回答:西晋灭亡于腐朽的政治,分散的权力(八王之乱),民族之间的矛盾。 总结:西晋的都城洛阳最终被少数民族政权联合攻破,西晋灭亡。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自主学习:下面的文物图片反映出北方少数民族过着怎样的生活? 答案提示:游牧生活。 2.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简述北方民族内迁的基本史实:时间、主要的民族、内迁的方向和大体过程。 学生: (1)时间:东汉、魏、晋时期。 (2)内迁主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 (3)内迁方向和大体过程: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教师补充:魏晋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大都与汉族错居杂处,共同承受着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特别是西晋统治者认为,内迁的各少数民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因此对他们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后趁西晋内乱之际,少数民族纷纷起兵反晋。 导学思路:
3.合作探究:结合课本与所学知识分析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 原因:一方面,西晋统治者不关心人民疾苦,对发展社会经济不够重视,人祸天灾下,中原人民无法生存,于是开始向南迁徙;另一方面,为争权夺利而发动的战争持续十几年,严重破坏社会生产。与此同时,西北各族人民为了反抗西晋汉族统治者的民族奴役和剥削政策,不断起兵反抗,战争连绵不断。 4.思维拓展:据西晋的一些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议一议,这些少数民族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说明了什么? 提示:(1)为了证明自己统治地位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进行有效统治。(2)中原文化的先进性、兼容性特点。说明中华民族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5.问题探究:根据材料思考少数民族内迁有何影响? 学生: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教师总结:虽然西晋末年的人口大迁徙是社会动乱的结果,但客观上却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技术带入迁入地区,并使这些先进的科技、文化得到迅速传播,从而有利于迁入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也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对后世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归纳总结】 西晋的灭亡可以说是统治者们咎由自取。回顾历史,夏桀的残暴,商纣王的奢侈腐朽最终导致亡国。大秦帝国也因施行暴政最终导致了秦末农民起义。历史留给我们深刻的教训。仁政治国,走群众路线,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拓展提升】 1.(2022年广东)十六国时期,氏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皇帝苻坚“行礼于辟雍,祀先师孔子”,前秦政权形成“英儒毕集”局面。苻坚这一举措( )。 A.改革了官员选拔制度 B.体现“无为而治” C.完善了儒家思想体系 D.有利于民族交融 2.(2022年湖北荆州)三国两晋南北朝近400年,除西晋短期统一外,其他朝代都处在分裂状态。但是,这一时期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表现在( )。 A.实现了民族大交融 B.完成经济重心南移 C.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D.海外贸易高度发达 3.【2024河南南阳期末】下图主要反映了( )。 导学思路:
A.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B.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C.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D.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4.【2024云南楚雄州期末】西晋时鲁褒曾在《钱神论》中讥讽道:“(钱)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这说明西晋的社会风气是( )。 A.唯利是图,贪图享乐 B.贵族当权,轻视功名 C.不重门第,鄙视富贵 D.能力至上,不计名利 5.【2024陕西渭南质检】公元311年,北方某一个民族的大军南下,成功攻破西晋都城,俘虏了晋怀帝。公元316年,长安也被这支大军攻破,西晋最终灭亡。这个南下的“民族”是( )。 A.鲜卑 B.氐 C.羌 D.匈奴 6.【2024四川成都期末】学者苏秉琦指出:“‘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还有北方民族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此观点旨在强调( )。 A.少数民族内迁带来灾难 B.少数民族推进江南开发 C.文明在交融中焕发生机 D.少数民族文化更为先进 7.【2023山东菏泽一模】成语“乱七八糟”源于两个历史典故。“乱七”和西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有关,而“八糟”和西晋时的“八王之乱”有关。两次变乱的共同原因是( )。 A.地方诸侯王势力强大 B.推恩令的实行 C.君主的腐朽统治 D.民族矛盾激化 8.《晋书》记载:“自惠皇失政,难起萧墙(内乱),骨肉相残,黎元涂炭……戎兵接而宗庙隳,支属肇其祸端,戎羯乘其间隙,悲夫!”材料反映了( )。 A.晋惠帝大封诸侯王导致内乱 B.内外交困冲击了西晋王朝的统治 C.北方各族内迁促进民族交融 D.北人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答案提示:DABAD CAB 导学思路:
【板书设计】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教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