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教学设计表县市: 组别:高中 科目:思想政治教学设计标题:7.2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具备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但易停留在“文物、习俗”等表层认知,需深化对传统文化内涵与功能的理解。具备初步辩证思维能力,但对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认知较浅,部分学生可能认为传统文化“过时”,需引导辩证看待其双重性(精华与糟粕)。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理解、支持并积极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坚定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 科学精神:利用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文化现象及其文化实质,探寻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 公共参与:能为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两条具体措施,主动参与到文化传承当中。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难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双重属性;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校孔子像导入课题《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展开议题 从《论语》中思考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子议题一:品读《论语》之智慧 【议学情境仁而爱人 民无信不立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见义不为,无勇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朝闻道,夕死可以…… 【议学任务】分享一句《论语》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谈原因 【学生活动】学生分享并阐明理由 【议学小结】教师点评并小结。 知识生成: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①核心思想理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 ②中华传统美德: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 ③中华人文精神: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等 【议学情境】传统文化图片展示 【议学任务】除《论语》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哪些?他们又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回答 【议学小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在文学、艺术、哲学、科学技术等方面。 子议题二:感悟《论语》之渊源 【议学情境】播放视频:《典籍里的中国.孔子篇》 【议学任务】观看视频,梳理出视频中出现的人物及时间线?你印象中最深刻的一个词或一句话并记录在纸板上,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讨论、代表展示 【议学小结】教师点评并小结。 知识生成: 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 ②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民族性) ③中华文化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自身发展。 知识生成: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1.源远流长 2.博大精深 3.民族性 4.包容性 子议题三:弘扬《论语》之精华 【议学情境】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是包袱还是财富之争。 【议学任务】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而言是财富还是包袱,议:你怎么看这两种观点?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哪些当代价值?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思考、辩论 【议学小结】教师点评并小结。 知识生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1)对国家: 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2)对民族: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3)对解决当代问题:为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4)对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改造传统文化; (2)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发展),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 注: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同时进行的,不是先继承后发展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三)课堂总结 (四)课后延伸 设计一个 “传统文化进校园 / 社区” 活动方案,要求:包含活动主题、流程(如体验工坊、文化讲座等)。 (五)教学反思 本设计以《论语》为切入点,通过 “品读 — 感悟 — 弘扬” 议题链解析传统文化内涵,结合典籍视频与辩论活动,引导学生辩证看待传统文化的双重性,有效突破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难点。体验式活动与方案设计提升了文化参与感。但在辨析 “传统文化民族性与包容性的区别” 时,部分学生理解模糊,辩论中对 “糟粕文化的现代转化路径” 挖掘不足。后续可增设 “传统礼仪现代改良案例” 对比,如传统婚俗与当代婚礼的文化调适,引导学生从 “扬弃” 角度深化辩证认知,同时在分析当代价值时,增加对 “数字化传承如何激活文化基因” 的追问,强化传统文化的时代适应性思考。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9张PPT)tredition第七课第二框——从儒学思想中探寻中华文化基因密码tredition目录子议题一:品读《论语》之智慧子议题二:感悟《论语》之渊源总议题:从《论语》中思考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子议题三:弘扬《论语》之精华壹子议题一:品读《论语》之智慧仁而爱人民无信不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见义不为,无勇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朝闻道,夕死可以……仁爱、诚信、以民为本、以和为贵、天下大同、君子之道、求真务实、笃信好学、成人达己、开拓创新、为学为人为政分享一句《论语》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谈原因一、中华优秀文化的主要内容1、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讲仁爱、重民生、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2、中华传统美德: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3、中华人文精神: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除《论语》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哪些?他们又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在文学、艺术、哲学、科学技术等方面。贰子议题二:感悟《论语》之渊源议学任务:梳理出视频中出现的人物及时间线?记录你印象中最深刻的一个词,并说出理由?议学提示在几千年历史长河里,《论语》传承后世:1. 孟子 战国时期,继承并发展孔子思想,将《论语》中 “仁” 的理念深化为 “性善论” 与 “仁政” 学说,提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等观点。对封建王朝治国理念及士人精神品格影响深远。2. 郑玄 东汉时期,为汉代经学集大成者,遍注群经,对《论语》等儒家经典进行系统整理与注释。使《论语》文本更趋规范,其注本成为汉代至唐代的主流解读。3. 朱熹 南宋时,期将《论语》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编为 “四书”,并作《四书章句集注》。推动《论语》的思想内核深入教育体系与社会伦理,其影响延续至明清,塑造了近世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4. 明代 王阳明,以心学解读《论语》,提出 “知行一”“致良知”,将《论语》中的道德实践与内心觉悟结合。5.近现代 钱穆,在《论语新解》中结合西学与传统考据,强调《论语》对现代人伦与精神世界的启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强大凝聚力、连续性,体现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这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怎样的特点?其存在与发展有怎样的重要性?(阅读教材P96页,回答议题)重要性: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人类文明进步;是中华民族突出优势,是最浓厚文化软实力。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②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民族性)③中华文化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包容性)2、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一、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3、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民族性、包容性叁子议题三:弘扬《论语》之精华传统文化财富包袱价值之论议学任务: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而言是财富还是包袱,议:你怎么看这两种观点?说明理由。探究与分享2.正确态度(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改造传统文化;(2)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发展),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3)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1、当代价值(1)对国家:是中华民族共同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价值观 。(2)对民族: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3)对解决当代问题:为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提供有益借鉴。(4)对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课堂小结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当代价值如何对待主要内容当代价值核心思想、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形成与特点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形成:自身创造、民族交融、文化交流tredition1.《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收录了战国竹书《五纪》。《五纪》将星辰历象与礼、义、爱、仁、忠五种德行一一相配,涉及礼仪祭祀、人伦德行、兵戎战事、生育繁衍等各个方面,构建了宏达而复杂的天人体系。这说明,清华简( )①是先秦时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与总结②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③揭示了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规律④蕴涵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理念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D【解析】清华简本身属于中华传统文化,而非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②不符合题意。战国竹书《五纪》将星辰历象与礼、义、爱、仁、忠五种德行一一相配,这是一种朴素的哲学观,对于社会发展规律具有猜测性质,很难说能够揭示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规律,③错误。课堂练习2.“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的选择,郑重的承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将继续坚持和平发展之路。文化学者认为,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之路,体现了对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继承,因为( )①中华文化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将自己意志强加于人②崇尚“和而不同”的中华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民族友好地吸收一切外来文化④“以和为贵”的和谐文化培育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民族禀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B【解析】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②表述错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民族友好地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和有益成果,③表述错误。课堂练习[答案] 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崇尚奋斗精神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创造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实现历史性飞跃,使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②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发展。奋斗精神是先进健康的文化,崇尚奋斗精神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③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新征程上再出发,崇尚奋斗精神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继续推进伟大事业。[答案] 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崇尚奋斗精神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创造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实现历史性飞跃,使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②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发展。奋斗精神是先进健康的文化,崇尚奋斗精神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③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新征程上再出发,崇尚奋斗精神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继续推进伟大事业。中国外交理念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时代价值。结合材料,运用哲学与文化知识对此加以说明。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文明以止,人文也。”用文明的力量使人达到至善是中国古人倡导的人文精神。“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传统理念,化作“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先贤对“天下大同”的追求一脉相承;“以和为贵”的传统智慧,为中国处理对外关系、弥合国际争端提供了重要指引……今天,世界各国的相互交融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广泛、更深入,面对人类未来,是对抗还是合作,是分裂还是融合?面对人类文明前景,是选择进步还是倒退?饱含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怀、对人类文明前景的深邃思索,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3年举行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以“四个共同倡导”为主要内容,即“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在国际社会激起广泛回响、引发强烈共鸣。[答案] 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崇尚奋斗精神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创造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实现历史性飞跃,使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②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发展。奋斗精神是先进健康的文化,崇尚奋斗精神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③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新征程上再出发,崇尚奋斗精神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继续推进伟大事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的外交理念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应对复杂国际问题和挑战的一种文化创新,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中国外交理念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以和为贵”“天下大同”等思想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这些思想观念有助于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参考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课件.pptx 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docx media1.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