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式教学】10.2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课件+教案)统编版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议题式教学】10.2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课件+教案)统编版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10.2体会认识
发展的历程
刷短视频,认知如何破局进阶?
第十课 推动认识发展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1. 理解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的含义。
2. 解释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的关系。
3. 阐明思维抽象的环节,分析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的上升环节。
科学精神:理解感性具体、思维抽象和思维具体,体会认识不断深化的历程,提高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和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增强观察生活现象、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提升思维品质,运用创新思维、科学思维处理问题。
公共参与:在社会生活中,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目录
contents
3. 整合思路,何成体系?
1. 初刷视频,何引目光?
2. 深析内容,何是内核?
总议题:刷短视频,认知如何破局进阶?
初刷视频,何引目光?
第一章
议学情境一
最近,美食版《十年》改编视频爆火网络。视频用熟悉的旋律搭配“一边想瘦,一边肋流”等魔性歌词,直击干饭人纠结心理;同时穿插火锅沸腾、烤肉冒油等美食特写画面。网友直呼“太上头”“听完就想点外卖”,视频播放量3天破千万。
议学任务:
1. 视频运用了哪些直观元素刺激观众的感官?
2. 为什么魔性歌词与美食画面结合,能快速引发观众共鸣?
议学活动一
提示一
提示二
听觉上,熟悉的歌曲旋律与魔性改编歌词;视觉上,火锅沸腾、烤肉冒油等美食特写画面。
歌词精准戳中大众“想吃又怕胖”的矛盾心理,唤起情感共鸣;美食画面刺激食欲,两者结合形成视听双重冲击,满足娱乐与情感需求,从而快速引发共鸣。
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1.感性具体
(1)含义:感性具体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
(2)局限性:
虽然是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但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没有把握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因而它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完全。
注:感性具体是认识的起点。
如:苹果是看起来是红色的,吃起来是甜的,摸起来的是光滑的……
是现象的、外部的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
属于感性具体的认识
第二章
深析内容,何是内核?
议学情境二
新华社《河洛非遗新青年》中的打铁花视频,起初仅展示铁花绽放画面,反响平淡。重新制作后,聚焦年轻传承人克服烫伤苦练技艺、融入现代创意的故事,同时讲述其北宋起源与驱邪纳福寓意,发布后播放量飙升,掀起非遗传承与青年担当的讨论热潮。
议学任务:
1. 从最初简单展示到后来的爆火,视频成功关键从表面呈现转向了什么?
2. 怎样从观众对文化传承和青春奋斗的心理需求出发,挖掘短视频更深层次的价值?
议学活动二
议学提示1:
议学提示2:
从单纯的视觉奇观展示转向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核挖掘 ,融入非遗历史渊源、传承故事及青年奋斗精神。
紧扣观众对传统文化认同感和青春奋斗共鸣感 ,通过讲述非遗技艺的时代创新、传承人坚守与突破的故事,将文化传承与个人价值实现结合,赋予短视频社会意义与情感深度。
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2.思维抽象
(1)含义:
思维抽象是指
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
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
例:小明是一个中学生。
舍弃了小明的性别、年龄、籍贯等多方面的属性,剩下的只是他作为“中学生”的规定性。
例:什么是植物呢?科学家经过对各种植物特征的思维抽象,概括出植物的定义。
整体→部分
个性→共性
(2)目的和内容:实践的需要不同,抽象的目的和内容也就不同。
既可以从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部分,抽取事物某一方面质的规定性,(整体→部分)也可以从事物个性中抽取某种共性,等等。(个性→共性)
知识拓展
相关链接P88-1 : 如何理解抽象:
判断:他抽象出的抽象,太抽象了。
抽象是相对于具体而言的。
(1)当作动词使用:
指一种思维活动,指人的思维从事物整体中提取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或者从事物个性中抽取其共性的活动。例:这朵花是红色的,将“红色”这种属性从这朵花的多种属性中提取出来,至于这朵花的其他属性,如形状、气味等被思维舍弃了。
(2)当作名词使用:
作为上述思维活动的结果而得出的某个概念(如红色)或判断(如这朵花是红色的),我们也可称为抽象
(3)当作形容词使用:
例:这是一种抽象的认识。 你的话太抽象。
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2.思维抽象
(3)思维抽象的重要环节:
①分离——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是暂时不考虑研究对象与其他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各式各样的联系,将其与其他对象分割开来、从与其他对象的联系中抽离出来。(抽出、找原因、抓重点)
如:在重新制作的打铁花视频中,将 “年轻传承人克服困难的奋斗历程”“非遗的历史文化寓意” 从单纯的表演画面中分离出来,单独放大呈现,摒弃其他无关元素,聚焦核心价值,让观众更清晰感受内容内核。
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2.思维抽象
(3)思维抽象的重要环节:
②提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提纯就是在思想中排除那些干扰人们认识的因素,以便在某种单一的状态下研究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和规律。(排干扰)
如:在重新制作的打铁花视频中,从年轻传承人无数次练习的经历里,提炼出 “坚守与创新” 的核心精神;从千年历史与民俗寓意中,提纯出 “文化传承” 的本质价值,摒弃无关细节,聚焦核心要素,让视频内涵更鲜明深刻。
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2.思维抽象
(3)思维抽象的重要环节:
③简略化——是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是对单一状态下的认识事物的结果进行简要化处理,或是对认识结果的一种简略表达。
(即将抽象出的结果,用概念和判断的形式固定下来)
如:重新制作的打铁花视频,省略无关场景与多余情节,只保留年轻传承人苦练过程、技艺创新细节,以及非遗历史文化核心信息,用简洁内容凸显“非遗传承”与“青年奋斗”内核,这就是思维抽象中简略化的体现。
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2.思维抽象
(3)思维抽象的重要环节:
④理想化——思维抽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各环节都可能出现)。是在思维中对认识对象存在状态的纯然构想。
(只有在思维中才可能存在,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如:在重新制作打铁花视频时,将年轻传承人的奋斗历程、非遗文化传承的意义进行理想化呈现。现实中传承可能充满偶然与曲折,但视频里将其塑造成“历经磨难必能成功传承、古老技艺必然在创新中焕发新生”的叙事,剥离了现实中的不确定性,构建出非遗传承最纯粹、最振奋人心的理想状态,以此激发观众情感共鸣。
小结:思维抽象的环节及其关系
分离
提纯
简略化
理想化
思维过程上
的抽离性
思维目标上的纯粹性
思维表达上的简洁性
起始环节
关键环节
表述结果环节
贯穿其中
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2.思维抽象
(4)思维抽象的局限性:
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
认识不能停留在思维抽象阶段。要在思想中再现活生生的、内容丰富的具体事物,认识必须发展到思维具体。
(5)思维抽象的要求:
感性具体
思维抽象
思维具体
起点
桥梁
终点
第三章
整合思路,何成体系?
议学情境三
《主播说联播》在高考前发布视频,针对高考诈骗乱象,以 “揭示问题—分析本质—提出方案” 的逻辑展开:先点明不法分子散布虚假信息、实施诈骗的现象,再剖析其利用焦虑牟利的本质,最后用“不听、不看、不信”六个字给出简洁实用的应对方法,将零散的安全提示整合成清晰易懂的警示内容。
议学任务:
1. 为什么“主播说联播”的高考反诈提醒能让人快速记住要点?
2. 如果制作“网络谣言辨别指南”视频,如何从零散方法进阶为系统内容?
议学活动三
议学提示1:
因为它把零散的反诈信息,按“问题—本质—方案”的固定逻辑串联起来,让抽象的风险警示变得具体可操作,体现了思维具体将复杂信息整理成清晰认知的过程。
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1.思维具体
(1)含义:
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是人们在思维中把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规定按照其内在联系综合起来,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2)特征(表现):
思维具体是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在思维中的再现,表现为具有丰富内涵的科学概念。思维具体是思维活动的结果,而不是起点。
例:一说到“水果”,我们的脑海中马上浮现出了苹果、桔子、香蕉、菠萝…… →思维具体。
提炼出“查来源、核数据、多求证”的实用策略,将现象观察与原理分析结合,形成系统且可操作的知识体系,完成从抽象到具体的完整转化。
二、品牌内容+传播运营思路
2、重点环节
选取网络谣言实例(如某地发生地震),收集零散信息,这是对谣言表面特征的初步认知,属于思维抽象的起步。
拆解谣言的编造套路(断章取义、煽动情绪),挖掘其利用公众心理制造传播的内在逻辑,深入本质,是抽象思维向具体过渡的关键。
(1)抓取现象
(2)剖析规律
(3)整合方法
议学活动三
议学提示2:制作“网络谣言辨别指南”视频
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2.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的环节
(1)第一个环节:起点
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这样的起点应是某一认识领域里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的反映。
上升的起点,往往是某一认识对象的矛盾焦点。随着认识的发展,起点中所包含的种种矛盾会逐一展现出来。这些一一展现出来的矛盾是认识发展的环节,也是思维从抽象逐步走向具体的桥梁。
(2)第二个环节:桥梁
思维从最一般的抽象规定开始,通过各个上升环节,达到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最终完成的思维具体是飞跃的终点,它是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3)第三个环节:终点
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3.感性具体、思维抽象与思维具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注意:区分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
感性具体是起点、是对事物外部形象的认识
思维抽象是桥梁、对事物本质规定的认识(还没达到本质和现象统一)
思维具体是终点、是对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1)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2)理解肯定与否定、抽象和具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掌握这种辩证思维方法,对于我们获得对事物全面而具体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归纳:思维过程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区别 内容 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必要性 感性具体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没有把握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因而它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完全。 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
环节 分离、提纯、简略化、理想化 起点、桥梁、结果
结果 思维抽象是对事物某一方面、某一部分本质或某种共性的认识 思维具体是飞跃的终点,是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
联系 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目的在于把握客观对象的整体及其发展规律。
情感升华
刷短视频时,先被新奇内容吸引形成感性具体印象;再剖析内容把握内核,进入思维抽象;最后统合思路构建体系,实现向思维具体的进阶。
课堂总结
10.2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1.感性具体:含义、局限性
2.思维抽象
含义
目的和内容
环节:分离、提纯、简略化、理想化
局限性
1.思维具体
3.感性具体、思维抽象与思维具体之间的关系
含义
表现
上升起点(起点)
种种矛盾逐一展现(桥梁)
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结果)
2.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的环节
基础
课堂练习
1.感性具体是对事物本质、现象的认识。(  )
提示:×。感性具体虽然是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但它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 上,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
2.思维抽象是对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  )
提示:×。思维抽象是对事物的某一方面、某一部分的本质和规律或某种共性的反映,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不是对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
3.简略化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  )
提示:×。提纯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
4.感性具体是错误的,思维具体是正确的。(  )
提示:×。感性具体和思维具体都是对事物的认识和反映,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课堂练习
5.思维抽象是对事物认识的终结。(  )
提示:×。思维具体是飞跃的终点,它是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6.思维抽象就是抽象思维。(  )
提示:×。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
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
7.思维具体是指在感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是关于事物整体的表面和现象的认识。(  )
提示:×。思维具体是指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是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课堂练习
1.(2024·江苏·高考真题)米开朗基罗的壁画《创世纪》具有预示当地天气变化情况的“特异功能":如果壁画中人物服饰处的淡红色转变成蓝色,天空就会艳阳高照;反之,如果从蓝色变成淡红色,则预示看可能要下雨。后来人们发现是壁画的颜料中混进了二氧化钴,无水二氯化钴显现为蓝色,而含有结晶水的二氧化钴显现为红色。该认识过程表明( )
A.感性具体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
B.思维具体无法获得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C.思维抽象能够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
D.认识从现象到本质是辩证否定的过程
D
课堂练习
2.(2024·山东·高考真题)古代有一种“欹器”,呈梭形,以绳穿之,悬于两杆之间。当里面空着时,器皿是斜的;注水至六分时,竖直而立;水逾七分,则发生倾覆。正所谓,“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厨师恰当把握火候,才能烹饪出美味佳肴。医生准确把握剂量,才能让药品发挥效用。在工作中把握好“度”,才能掌握主动、取得实效。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探求注水量与欹器状态之间的因果联系运用了求异法
②从把握火候、把握剂量到把握好“度”的推理属于或然推理
③“中则正”说明维持事物质的稳定性需要把持有度
④从事物个性中抽取“度”的共性,上升到了思维具体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课堂练习
3.(2023·江苏·高考真题)“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的景象早已深入人心。日出、日落时分,太阳接近地平线,在大气中只有极小尺寸的微尘时会发生瑞利散射,蓝色光被散射到其他位置,剩下的主要是直射的红色光,此时的太阳是红色的。然而在沙尘暴袭来时,人们会看到一种截然不同的夕阳景色——白色的太阳,这是由于浮尘颗粒较大产生无显色效应的米氏散射造成的。材料说明,正确认识事物需要( )
A.运用联想思维 B.运用形象思维
C.把握事物的本质 D.由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C
课堂练习
4.(2022·山东·高考真题)习近平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生动实践,对人民民主的性质、内涵、目的、特色、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系统阐释,创造性地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明确民主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材料体现了( )
①感性认识以理性认识为基础和指导
②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概括和提炼
③从思维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认识过程
④感性认识是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教学设计
章节 第十课 推动认识发展
课题 10.2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位于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第三单元第十课第二框,起着衔接与深化知识的作用。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了解辩证思维相关基础内容,而本框在此之上,深入阐述认识发展历程。 本课有两目。第一目“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先说明感性具体是对事物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直观反映,接着阐述思维抽象是从整体中抽取本质规定或共性,还介绍思维抽象的分离、提纯、简略化、理想化等重要环节。第二目“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阐释思维具体是将事物各方面本质规定按内在联系综合,形成对事物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以及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的环节,帮助学生理解认识是如何不断深化的。
二、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在学习《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前,已具备一定的生活观察与逻辑分析能力,能够感知事物表面现象,但在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系统整合认知方面存在不足。部分学生对生活案例的理解停留在感性层面,难以自主归纳抽象概念,更缺乏将抽象思维成果结构化、体系化的意识。同时,学生对哲学概念的理解容易陷入刻板记忆,难以将“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的认知发展理论与实际生活、学习场景建立有效联系。教学中需以短视频、社会热点等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为载体,引导其在具体情境中感悟认知发展规律,突破思维局限,逐步培养科学思维习惯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 1.理解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的含义。 2.解释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的关系。 3.阐明思维抽象的环节,分析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的上升环节。
核心素养: 科学精神:理解感性具体、思维抽象和思维具体,体会认识不断深化的历程,提高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和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增强观察生活现象、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提升思维品质,运用创新思维、科学思维处理问题。 公共参与:在社会生活中,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五、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感性具体、思维抽象和思维具体的含义及其关系。 教学难点:把握认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认识发展过程。
六、议学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 导入语:同学们!你喜不喜欢刷短视频?你刷短视频时,是不是总觉得“看了个寂寞”?从被3秒特效勾住目光,到看懂内容背后的门道,我们的认知其实经历了奇妙的旅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第十课第二框《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一起探寻从“看热闹”到“看本质”的思维进阶之路。
总议题:刷短视频,认知如何破局进阶? 议学活动1:初刷视频,何引目光?
教师活动1: 播放视频:《美食版歌曲《十年》改编》,创设议学情境。 展示议学材料: 最近,美食版《十年》改编视频爆火网络。视频用熟悉的旋律搭配“一边想瘦,一边肋流”等魔性歌词,直击干饭人纠结心理;同时穿插火锅沸腾、烤肉冒油等美食特写画面。网友直呼“太上头”“听完就想点外卖”,视频播放量3天破千万。 展示议学问题: 问题一: 视频运用了哪些直观元素刺激观众的感官? 问题二:为什么魔性歌词与美食画面结合,能快速引发观众共鸣? (提示:问题一:听觉上,熟悉的歌曲旋律与魔性改编歌词;视觉上,火锅沸腾、烤肉冒油等美食特写画面。 问题二:歌词精准戳中大众“想吃又怕胖”的矛盾心理,唤起情感共鸣;美食画面刺激食欲,两者结合形成视听双重冲击,满足娱乐与情感需求,从而快速引发共鸣。) 议学活动要求:在此环节中,要求同学们上台展示作答,注意术语的规范使用。 学生活动1: 1.观看视频与阅读材料,通过关键信息作答正确的答案,做好议学准备。 2.认真研读议学问题,列出自己的观点,做好分享准备。 3.根据议学提示,在课本对应位置将基本观点 备注清楚。
设计意图: 以爆火的美食改编视频为情境,设计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教学意图在于:通过问题一,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听觉、视觉等直观元素,理解感性具体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直观反映;通过问题二,让学生思考元素组合引发共鸣的原因,体会感性具体虽直观生动,但需进一步深化认识,从而为后续思维抽象和思维具体的学习做好铺垫。能锻炼其逻辑表达与思维能力,又能规范术语运用,深化对归纳推理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议学活动2:深析内容,何是内核?
教师活动2: 播放视频:新华社《河洛非遗新青年》中的打铁花视频,创设议学情境。 展示议学材料: 新华社《河洛非遗新青年》中的打铁花视频,起初仅展示铁花绽放画面,反响平淡。重新制作后,聚焦年轻传承人克服烫伤苦练技艺、融入现代创意的故事,同时讲述其北宋起源与驱邪纳福寓意,发布后播放量飙升,掀起非遗传承与青年担当的讨论热潮。 展示议学问题: 问题一:从最初简单展示到后来的爆火,视频成功关键从表面呈现转向了什么? 问题二:怎样从观众对文化传承和青春奋斗的心理需求出发,挖掘短视频更深层次的价值? (议学提示:问题一:从单纯的视觉奇观展示转向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核挖掘 ,融入非遗历史渊源、传承故事及青年奋斗精神。 问题二:紧扣观众对传统文化认同感和青春奋斗共鸣感 ,通过讲述非遗技艺的时代创新、传承人坚守与突破的故事,将文化传承与个人价值实现结合,赋予短视频社会意义与情感深度。) 4.议学活动要求:结合材料思考问题,列出发言要点,小组中心发言人汇总本组成员观点,做好发言准备。注意术语的规范使用。 学生活动2: 1.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做好议学准备。 2.认真研读议学问题,列出自己的观点,经过小组合作探究,每一小组中心发言人归纳整理本组成员的观点,做好分享准备。 3.根据议学提示,在课本相应地方做好笔记,掌握知识点。
设计意图: 以打铁花视频的前后变化为情境设计问题,通过分析视频从平淡到爆火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到思维抽象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超越,需提炼文化价值、精神内核等本质要素;通过探讨挖掘短视频深层价值的方法,促使学生学会从观众心理需求等角度,抽象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从而理解思维抽象在认识深化过程中,剥离表象、把握本质的关键作用。
议学活动3:整合思路,何成体系?
教师活动3: 播放视频:《主播说联播》,创设议学情境。 展示议学材料: 《主播说联播》在高考前发布视频,针对高考诈骗乱象,以 “揭示问题—分析本质—提出方案” 的逻辑展开:先点明不法分子散布虚假信息、实施诈骗的现象,再剖析其利用焦虑牟利的本质,最后用“不听、不看、不信”六个字给出简洁实用的应对方法,将零散的安全提示整合成清晰易懂的警示内容。 展示议学问题: 问题一:为什么“主播说联播”的高考反诈提醒能让人快速记住要点? 问题二:如果制作“网络谣言辨别指南”视频,如何从零散方法进阶为系统内容? (议学提示:问题一:因为它把零散的反诈信息,按“问题—本质—方案”的固定逻辑串联起来,让抽象的风险警示变得具体可操作,体现了思维具体将复杂信息整理成清晰认知的过程。 问题二:可以先展示典型谣言案例,像“某地发生地震”这类毫无事实依据却广泛传播的假消息;接着拆解谣言编造套路,比如断章取义、情绪化煽动、伪装权威来源等;最后给出“查来源、核数据、多求证”这类实用辨别方法。) 4.议学活动要求:结合材料思考问题,列出发言要点,小组中心发言人汇总本组成员观点,做好发言准备。注意术语的规范使用。 学生活动3: 1.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做好议学准备。 2.认真研读议学问题,列出自己的观点,经过小组合作探究,每一小组中心发言人归纳整理本组成员的观点,做好分享准备。 3.根据议学提示,在课本相应地方做好笔记,掌握知识点。
设计意图: 以《主播说联播》高考反诈视频为情境,设计两个问题讲解思维具体。通过分析视频让人快速记住要点的原因,帮助学生理解思维具体是将零散信息系统化、逻辑化,形成清晰认知的过程;通过探讨制作“网络谣言辨别指南”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思维具体的方法,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方案,掌握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转化路径,提升认知与实践能力。
课堂小结:
学以致用: 易错辨析: 1.感性具体是对事物本质、现象的认识。(  ) 提示:×。感性具体虽然是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但它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 上,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 2.思维抽象是对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  ) 提示:×。思维抽象是对事物的某一方面、某一部分的本质和规律或某种共性的反映,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不是对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 3.简略化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  ) 提示:×。提纯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 4.感性具体是错误的,思维具体是正确的。(  ) 提示:×。感性具体和思维具体都是对事物的认识和反映,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5.思维抽象是对事物认识的终结。(  ) 提示:×。思维具体是飞跃的终点,它是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6.思维抽象就是抽象思维。(  ) 提示:×。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 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 7.思维具体是指在感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是关于事物整体的表面和现象的认识。(  ) 提示:×。思维具体是指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是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1.(2024·江苏·高考真题)米开朗基罗的壁画《创世纪》具有预示当地天气变化情况的“特异功能":如果壁画中人物服饰处的淡红色转变成蓝色,天空就会艳阳高照;反之,如果从蓝色变成淡红色,则预示看可能要下雨。后来人们发现是壁画的颜料中混进了二氧化钴,无水二氯化钴显现为蓝色,而含有结晶水的二氧化钴显现为红色。该认识过程表明( ) A.感性具体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 B.思维具体无法获得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C.思维抽象能够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 D.认识从现象到本质是辩证否定的过程 D【详解】A:感性具体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不涉及事物的本质,A不选。 B:思维具体是人们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B 不选。 C: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而不是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C不选。 D:后来人们发现是壁画的颜料中混进了二氧化钴,无水二氯化钴显现为蓝色,而含有结晶水的二氧化钴显现为红色。这表明认识从现象到本质是辩证否定的过程,D正确。 故本题选D。 2.(2024·山东·高考真题)古代有一种“欹器”,呈梭形,以绳穿之,悬于两杆之间。当里面空着时,器皿是斜的;注水至六分时,竖直而立;水逾七分,则发生倾覆。正所谓,“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厨师恰当把握火候,才能烹饪出美味佳肴。医生准确把握剂量,才能让药品发挥效用。在工作中把握好“度”,才能掌握主动、取得实效。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探求注水量与欹器状态之间的因果联系运用了求异法 ②从把握火候、把握剂量到把握好“度”的推理属于或然推理 ③“中则正”说明维持事物质的稳定性需要把持有度 ④从事物个性中抽取“度”的共性,上升到了思维具体 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详解】①:共变法。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发生某种程度变化的各个场合中, 只有一个因素A有量的变化,而其他因素都不变,那么,这唯一发生变化的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当里面空着时,器皿是斜的;注水至六分时,竖直而立;水逾七分,则发生倾覆。探求注水量与欹器状态之间的因果联系运用了共变法,不是求异法,排除①。 ②:从把握火候、把握剂量到把握好“度”的推理是不完全归纳推理,属于或然推理,②正确。 ③:在工作中把握好“度”,才能掌握主动、取得实效。“中则正”说明维持事物质的稳定性需要把持有度,坚持适度原则,③正确。 ④: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④错误。 故本题选C。 3.(2023·江苏·高考真题)“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的景象早已深入人心。日出、日落时分,太阳接近地平线,在大气中只有极小尺寸的微尘时会发生瑞利散射,蓝色光被散射到其他位置,剩下的主要是直射的红色光,此时的太阳是红色的。然而在沙尘暴袭来时,人们会看到一种截然不同的夕阳景色——白色的太阳,这是由于浮尘颗粒较大产生无显色效应的米氏散射造成的。材料说明,正确认识事物需要( ) A.运用联想思维 B.运用形象思维 C.把握事物的本质 D.由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C【详解】A:联想思维就是将记忆中对不同事物的认识进行联结与思考的思维活动,其特点是跨越的联结性和非逻辑制约的畅想性,由于“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的景象早已深入人心,材料分析了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太阳景观产生的原因,不是将记忆中对不同事物的认识进行联结与思考,A不符合题意。 B:形象思维是指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的是事物的形象特征,并以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材料分析了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太阳景观产生的原因,这明显不是抽象和概括的是事物的形象特征,材料并不是运用形象思维,B不符合题意。 C:由于“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的景象早已深入人心,材料分析了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太阳景观产生的原因,表明了正确认识事物需要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C符合题意。 D:思维具体是指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是人们在思维中把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规定按照其内在联系综合起来,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材料只是反映了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太阳景观,不能体现“由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4.(2022·山东·高考真题)习近平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生动实践,对人民民主的性质、内涵、目的、特色、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系统阐释,创造性地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明确民主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材料体现了( ) ①感性认识以理性认识为基础和指导 ②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概括和提炼 ③从思维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认识过程 ④感性认识是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详解】①: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故①错误。 ②④:习近平通过对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实践的总结和对人民民主的思考,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说明了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概括和提炼,感性认识是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故②④符合题意。 ③:选项本身的表述有误,不能从思维具体到思维抽象,只能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排除③。 故本题选C。
2 /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