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通过分析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理解生产力发展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2)时空观念:通过识读战国形势图和相关史料,明确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及其历史演变,增强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通过研读商鞅变法的史料,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学会论从史出。 (4)历史解释:通过讨论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理解改革对国家强盛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了解都江堰的建造及其历史意义,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增强国家认同感和爱国情怀。
重难点 (1)商鞅变法的内容与影响:学生需理解商鞅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并能够辩证分析其对秦国及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培养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2)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与影响:通过分析战国时期战争的规模、方式及其对社会、经济、政治的复杂影响,学生需学会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并辩证看待历史事件,提升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的能力。 (3)都江堰的工程理念与历史意义:学生需理解都江堰的设计原理及其对农业、社会发展的长期影响,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培养家国情怀和时空观念。
教学方式与策略 观察比较法、史料研读法、小组讨论法、情境体验法
教学活动设计 一、导入 观看视频:《中国通史 —— 战国七雄》 教师活动:播放《中国通史 —— 战国七雄》的视频片段,带领学生进入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思考这一时期的战争和社会变革。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初步了解战国时期的背景。 引用材料: 材料:“万乘之国七…… 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 —— 刘向《战国策》 教师活动:展示材料,并提问:随着频繁的战争,战国时期的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巨变?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问题。(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各国纷纷进行改革。) 设计意图:通过文献材料引发学生思考,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战国七雄 1. 战国的由来 任务一:阅读教材导言、注释,“战国” 这一名称是怎么得来的?起止时间是什么年代? 教师活动:布置任务,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相关部分,寻找答案。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记录答案。(生: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记载了战国历史,“战国” 因此书而得名。起止时间为公元前 475 年至公元前 221 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了解 “战国” 名称的由来和时间范围。 2. 战国的变化 任务二:对比《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思考:从春秋到战国时期发生了哪些变化? 教师活动:展示《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总结变化。(生:诸侯国数量减少,出现了战国七雄;战争规模更大,频次更高。)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对比,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变化。 3. 战国的开始 任务三:“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分别是指什么事件?从政治斗争性质来看,反映了哪一新兴阶级夺取政权? 教师活动:讲解 “三家分晋” 和 “田氏代齐” 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讨论其性质。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回答。(生:“三家分晋” 指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晋国;“田氏代齐” 指齐国被田氏夺取政权。这反映了地主阶级夺取政权。)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事件,让学生理解战国时期新兴阶级的地位和作用。 4. 著名战役(跨学科:历史 + 语文) 任务四:列举三例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并与对应成语故事连线。 教师活动:展示战役名称和成语故事,引导学生连线。 学生活动:完成连线题,讲述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的历史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成语故事,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记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商鞅变法 1. 各国变法 任务一:战国的另一重要历史现象就是各国厉行变法,各国为什么要变法? 教师活动:布置任务,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各国变法的原因。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总结原因。(生:诸侯国统治者为了富国强兵,推行变法以巩固统治。) 设计意图: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理解变法的时代背景和原因。 2. 商鞅变法的内容 任务二:阅读教材内容,完成填空,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商鞅变法每条内容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教师活动:出示表格,指导学生完成填空。 学生活动:填写表格,讨论每条内容的作用。 领域内容作用政治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特权等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有利于新兴地主掌权经济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等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促进经济发展军事奖励军功,授予爵位有利新兴地主参政,壮大军事力量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梳理,帮助学生系统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其作用。 3. 商鞅变法的影响 任务三:研读史料,概括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教师活动:出示史料,引导学生研读。 材料一:经过商鞅的艰苦努力,新法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材料二:长平之战,坑赵卒四十万。 材料三:“六王毕,四海一。” 学生活动:研读史料,概括影响。(生:商鞅变法使秦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理解商鞅变法的重大影响。 4. 商鞅变法遵循的原则 任务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在变法中所遵循的是什么原则?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 材料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材料二:商鞅立木取信 学生活动:分析材料,归纳原则。(生:公平无私、严格执法;取信于民。)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分析,让学生理解商鞅变法的成功原因和执政原则。 5. 商鞅变法的启示 任务五: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你认为这说明了什么?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学生活动:讨论并发表见解。(生:变法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反对,但只要顺应历史潮流,改革终会成功。)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改革的复杂性和历史发展规律。 四、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1. 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任务一:观察图片,阅读教材,简述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阅读教材。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阅读教材,总结表现。(生:农业技术进步,手工业发展迅速,商业日益发达。)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教材,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2. 都江堰 任务二:观察图片地图,阅读教材,完成有关都江堰的基本信息。 教师活动:展示都江堰的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和阅读教材。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阅读教材,完成信息。(生:都江堰建于公元前 256 年,主持者李冰,功效是防洪、灌溉、水运。)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地图,帮助学生了解都江堰的建设和功能。 3. 都江堰的影响 任务三:观察地图,阅读材料,想一想: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 材料:(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 “天府” 也。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总结影响。(生:都江堰解决了洪水泛滥的问题,保障了农业灌溉,促进了成都平原的农业丰收。)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都江堰的重要作用。 五、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商鞅变法的重要性。 具体内容:回顾战国七雄的形成、各国变法的原因、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及其影响,以及都江堰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学生活动:回忆本节课内容,整理笔记。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加深对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和商鞅变法的理解。
课后作业 (1)结合所学,分析商鞅变法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并撰写一篇短文概述你的观点。 (2)查阅资料,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具体运作原理,绘制一张都江堰水利系统的简图,并简述其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贡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