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课 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资源简介

第8课 北宋的政治
【教学目标】
①知道北宋建立及统一的相关史实。(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②知道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能辩证分析崇文抑武方针。(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③知道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影响,感受士大夫救国家于危难中的决心和情怀。(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辩证分析崇文抑武,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动荡大分裂的时代,它持续的时间也不长,大概半个多世纪,随后就进入到了大家非常熟悉的宋朝。我们今天这节课将开启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叫做辽宋夏金元。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民族关系有所发展,第二个是社会变化。
我们接下来简单梳理一下唐末以来的历史发展情况。唐玄宗统治后期爆发安史之乱,造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唐末又爆发了黄巢起义,最后唐朝于907年被朱温灭亡。中国历史进入到五代十国阶段,但五代十国的君主都是武力夺取政权,政权更迭的速度很快。最后后周的将军赵匡胤夺取政权,建立了北宋。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赵匡胤是如何建立北宋政权的?又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环节三:新课教学
目标导学一: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
北宋建立:阅读教材P44,补充北宋建立及统一的相关史实。
(1)建立时间:960年
(2)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
(3)都城:开封(东京、汴京)
(4)典故: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北宋的统一:
战略方针:“先南后北”
意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目标导学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背景:藩镇太重,君弱臣强(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外重内轻”。
(阅读宋太祖与宰相赵普之间的对话,回答下列问题)
1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权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赵普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措施:
1.军事上:收其精兵-收回兵权
①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②控制军队的调动,统调分离→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政治上:稍夺其权
在中央:分化事权,分割宰相的权力
在地方:①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②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分散知州权利
3.经济上:制其钱谷
设置转运使,限制地方财权
4.文化上:崇文抑武的方针
结合材料思考:崇文抑武的方针政策给宋朝带来了什么影响?
材料一:
材料二:
从王朝内部来说,横亘两宋三百多年始终没有一股政治势力膨胀到足以威胁赵宋皇位的巩固。
——《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
材料三: 北宋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表格
年代 收入(单位:贯) 支出(单位:贯)
真宗(10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仁宗(1049年) 12625万余 “所出无余”
英宗(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材料四:
本朝鉴于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也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
1.有利于整个国家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所以在宋朝出现了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2.崇文抑武的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让宋朝地方上再也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叛乱,从而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发展。
3.文臣统兵,也大大减弱了军队战斗力。所以在宋朝出现了冗官、冗费和冗兵的情况。
(三)目标导学三:王安石变法
背景:
北宋面临内忧外患,造成积贫积弱的局面,阶级矛盾尖锐;
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
王安石变法的概况:
目的: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时间、人物: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涉及领域: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
主要措施: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1).概况
(2).内容:
(3)结果:宋神宗死后,新法几乎被全部废除。
(4)启示: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充满曲折艰辛,要有坚定信念;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勇于创新,符合国情和社会发展情况;要切实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等 。
3.北宋的政治特点: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板书设计:
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 (时间、建立者、都城)
▕ →强化中央集权(军事、政治、经济)
北宋的政治 中央集权的加强▕
▕ →崇文抑武方针(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王安石变法 (目的、措施、结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