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植物》1.3植物长在哪里核心概念:(五)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学生能说出植物常见的生长环境(田野/花盆/池塘等)学生能认识到土壤、水分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基本条件【科学思维】学生能通过对比发现不同环境中植物生长的共同特点学生能举例说明土壤栽培与水培植物的差异【探究实践】学生能完成绿豆在不同介质(土壤/纸巾)中的种植对比实验学生能持续观察记录植物生长变化并按时浇水养护【态度责任】学生能主动观察生活中的植物生长现象学生养成爱护植物、认真记录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植物生长基本条件认知:通过直观观察建立"土壤/水是植物生长基础"的科学观念 教学难点:持续探究习惯建立:维持低龄学生为期2-3周的种植观察兴趣,解决记录中的符号化表达困难(建议采用贴图记录表)教学准备:带根系的完整小植株(如绿豆苗);水培植物样本(如富贵竹);不同质地土壤样本(黏土/沙土);无土栽培装置简易模型;种植实验套组 (每组1套);绿豆种子(10粒/组);小号种植杯(贴好"土壤组""纸巾组"标签);喷壶(装清水);放大镜(5倍);植物生长日记本(含贴纸记录区);彩色水笔(标记观察点) 课前准备 :将教室窗台改造成"观察角";提前3天浸泡部分绿豆种子备用;铺设防水桌布(防浇水洒漏)教学过程:一、聚焦(5分钟)出示PPT:校园、田野、花盆、池塘4幅场景图。看这幅校园图,谁来找一找图上有什么植物?(预设:大树/小草/月季花!) 教师贴词卡“大树—草地—花坛”,追问:“它们住在校园的什么地方?”田野里的植物和校园里的有什么不一样?(预设:田野里有水稻、玉米,很高;校园里是矮矮的草。 板书“田野—水稻、玉米”,引导学生用完整句:“水稻住在水汪汪的田野里。”)3.追问:花盆里的这株绿萝,如果把它搬到田野,它会开心吗?为什么? 小结:原来植物也有自己喜欢的“家”。4.池塘里的植物和陆地植物最大的不同是什么?(预设:荷花长在水里,它的根在泥巴里,叶子漂在水面上。)植物生长的地方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植物的家必须提供水、阳光、空气、营养。(设计意图:通过激活学生已经具备的相关经验,我们专注于“植物生长环境”这一核心概念的教学;同时,我们致力于培养学生使用完整句式来表达科学语言的习惯,以提高他们的科学表达能力。)二、探索(20分钟)活动一:共同观察(13分钟)先看这盆绿萝,它的家在哪里?”(预设:住在花盆里)追问:“花盆里黑黑的是什么?”→“泥土/土壤”。板书:花盆=有土壤。把小手轻轻伸进土壤,摸摸看,什么感觉?(预设:湿湿的、软软的、有点黏。) 补充:“土壤还会给植物送水和营养,就像植物的小厨房。”再看这朵荷花,它的家在哪里?(预设:住在水里)追问:“水底下白白的是什么?”→“藕/根”用鼻子靠近荷叶,闻一闻,有什么味道?(预设:有青草味/有点清香。)强调:水也能让植物长大,但水里也有泥给根抓牢。照片里的这棵生菜,它住在什么地方?(预设:住在白色的管子里)追问:“管子里有没有土壤?”→“没有,只有水和营养液。比一比三棵植物的叶子,谁最大?谁最绿?引导学生发现:不管有没有土壤,只要得到水和养分,叶子都能绿。实验记录单如下:(设计意图:通过眼鼻手多感官比较三种植物,学生亲历“有土—无土”差异,直观感知植物只需水养分即可生长,激活前概念,奠定后续对比实验认知与情感基础。)活动二:实验布置(7分钟)1.老师准备了两种‘家’:A杯里放什么?”(预设:“放土壤!”)追问:“土壤家能给绿豆提供什么?”(预设:“水、营养、固定根。”)2.B杯里不放土,只放湿纸巾,它还能成为绿豆的家吗?(预设:“能,纸巾也能给水!”)追问:“那纸巾家缺少了什么?”(预设:“缺营养,也缺固定根的东西。”)教师补充:“所以科学家会给无土栽培加‘营养液’,我们先用自来水试试。”3.:“两个杯子都放在窗台,需要保持哪些条件一样?”(预设:“一样的水、一样的阳光、一样的空气。”)4.教师小结:我们一起给小绿豆建造家吧!(学生实验,教师指导)(设计意图:通过“双杯对比”实验方法来激发儿童的实验思维能力:首先明确展示土壤与无土种植环境之间的差异,然后在实验过程中控制各种变量,确保实验的公平性。通过这样的实践,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实验意识,并为他们奠定科学探究方法的基础。)研讨与交流(10分钟)1.提问:把荷花、绿萝、水稻、仙人球的图片贴到黑板上,谁能快速把它们送回“水家”或“土家”?(预设:荷花、水稻→水家;绿萝、仙人球→土家。)追问:为什么把荷花送进水家?(预设:它长在水里,根在泥里。)2.水家和土家的植物,有没有共同点?(预设:都要水、阳光、空气。)追问:如果让荷花天天住在干沙里、仙人球天天泡在水里,会发生什么?(预设:都会枯萎死掉。)生活在水中的植物和生活在土壤中的植物有什么不同呢?(预设:学生比较、交流、教师同步板书)4.回家后,你想怎样照顾家里的植物?(预设:先弄清楚它是“水宝宝”还是“土宝宝”,再浇水。)(设计意图:问题链由分类→共性→冲突→应用,引导儿童发现水生陆生差异与共同需求,形成科学概念,迁移到生活养护。)课堂小结(4分钟)提问: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布置作业(1分钟)完成作业练习板书设计:1.3植物长在哪里长在土里的植物特点:(学生回答)长在水里的植物特点:(学生回答)植物生活环境的共同特点:阳光、水分……教学反思:1.优点多感官层层递进:从图片→实物→亲手实验,学生用“看—摸—闻—比”全方位体验“有土/无土”差异,概念建立直观而牢固。问题链逻辑清晰:“分类—共性—冲突—应用”四步相扣,既突出水生陆生区别,又把“植物共同需求”这一核心观念自然嵌入,学生迁移到家庭养护的意愿明显。2.缺点实验记录单过于简单,仅有勾选栏,一年级学生易出现画图、符号记录不规范,后期难以进行数据比较。3.改进办法将记录单升级为图文结合的“成长日记”模板:左侧印好杯样轮廓,右侧设置“第___天”“我画的根/叶”“用了几滴水”三格,教师示范用符号√、○、△表示高度变化,既降低书写难度,又保留定量比较的可能。课后作业设计:1.荷花最喜欢住在下面哪一个家?○ A. 干干的沙地○ B. 水汪汪的池塘○ C. 高高的屋顶2.把绿豆种在湿纸巾上和种在土壤里相比,它们都需要的共同条件是:○ A. 阳光、水、空气○ B. 只有土壤○ C. 只有营养液3.如果仙人球天天泡在水里,它会怎样?○ A. 长得更高○ B. 会枯萎甚至死掉○ C. 开出大花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