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 酸和碱之间的反应一、选择题1.(2024九上·龙湾月考)如图是一种简易的自动化彩色喷泉实验。注射器中是滴有紫包菜汁的氢氧化钠溶液,小药瓶中充满氯化氢气体(极易溶于水)。实验开始时推动注射器使少量溶液进入小药瓶,然后松开手,可以观察到注射器活塞向左移动,小药瓶中出现了美丽的彩色喷泉。已知紫包菜汁的变色范围如表所示,则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颜色 粉红色 紫色 蓝色 绿色 黄色A.紫包菜汁可以用做酸碱指示剂B.滴有紫包菜汁的氢氧化钠溶液呈绿色C.液体颜色为粉红色时小药瓶中所含的溶质是D.若实验中氢氧化钠过量,则小药瓶中液体颜色变化依次为:粉红色→紫色→蓝色→绿色【答案】C【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解析】【分析】pH小于7为酸性溶液,pH大于7为碱性溶液,pH等于7为中性溶液。【解答】A、紫包菜汁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的颜色明显不同,可以用做酸碱指示剂,故A不符合题意;B、氢氧化钠溶液的pH=10,由紫包菜汁的变色范围表可知,滴有紫包菜汁的氢氧化钠溶液呈绿色,故B不符合题意;C、液体颜色为粉红色时说明溶液显酸性,盐酸过量,小药瓶中所含的溶质是NaCl和HCl,故C符合题意;D、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得到盐酸,显酸性,注射器中是滴有紫包菜汁的氢氧化钠溶液(pH=10),所以在注射器中溶液为绿色,实验开始时推动注射器使少量溶液进入小药瓶,然后松开手,开始盐酸过量,最后氢氧化钠过量,小药瓶中液体颜色变化依次为:粉红色→紫色→蓝色→绿色,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2.(2024九上·绍兴月考)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一组物质是( )A.CaCl2、Na2CO3、KNO3 B.NaCl、Ba(NO3)2、NaOHC.NaNO3、FeCl3、HCl D.H2SO4、NaOH、Na2CO3【答案】B【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盐的性质及用途;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解析】【分析】常见的有颜色的离子有:、和。【解答】A、 CaCl2和Na2CO3会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所以不能共存,故A错误;B、、和都是无色透明溶液,且彼此之间不会发生反应,所以可以共存,故B正确;C、溶液是黄色的,故C错误;D、和以及都会发生反应,所以不能共存,故D错误。故答案为:B。3.(2024九上·长兴期中) 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后,下列情形能说明两者恰好完全中和的是 ( )A.滴入适量氯化铁溶液,溶液变黄,但无沉淀生成B.滴入几滴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不变色C.测得反应后溶液中Na+与Cl-的个数比为1: 1D.滴入适量AgNO3溶液和稀硝酸,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答案】C【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解析】【分析】 根据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只生成氯化钠和水,此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钠分析。【解答】 A、滴入适量FeCl3溶液,溶液变黄,但无沉淀生成,说明了盐酸是过量的或恰好完全中和。故A错误;B、滴入几滴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不变色。酚酞试液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均不显色,故B错误;C、测得反应后溶液中Na+与Cl-的个数比为1:1.当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Na+与Cl-的个数比为1:1,故C正确;D、由于加入了稀盐酸,溶液中存在Cl-,不论盐酸是过量还是恰好完全反应,Cl-会和Ag+生成沉淀,故D错误。故答案为:C。4.(2024九上·鄞州期中)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在实际生活中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A.用盐酸除热水瓶中的水垢 B.用Al(OH)3可治疗胃酸过多C.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D.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答案】D【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发生化学变化时改变的性质为化学性质。【解答】A、水垢主要是碳酸钙等,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能溶于水的盐,故A不符合题意;B、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氢氧化铝可以与稀盐酸反应,消耗过量的盐酸,故B不符合题意;C、熟石灰是氢氧化钙,与酸性物质发生反应起到中和酸性土壤的作用,故C不符合题意;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的原理是干冰升华吸热,利用的是干冰的物理性质,故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5.(2025九上·滨江期末)在做酸碱反应的实验时,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逐渐加入稀盐酸。烧杯内相关物质的质量与加入稀盐酸质量的变化关系不正确的是( )A. B.C. D.【答案】D【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随着稀盐酸的不断加入,氢氧化钠越来越少,氯化钠越来越多。【解答】A、随着反应进行,水的质量不断增大,当恰好完全反应后,随着稀盐酸的加入,水的质量不断增大。因为反应会生成水,所以水增加的速度先快后慢,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B、随着反应进行,氯化钠质量不断增大,当恰好完全反应后,氯化钠质量不再变化,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C、随着反应进行,氢氧化钠质量不断减小,当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钠质量是0,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D、随着稀盐酸的加入,立即和氢氧化钠反应,一段时间内溶液中氯化氢质量是0,当完全反应后随着稀盐酸的不断加入,溶液中的氯化氢质量不断增大,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故答案为:D。6.(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测试试卷)下列实验中,根据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A 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 石蕊试液变红 CO2具有酸的性质B 黄豆和芝麻混合后振荡 总体积变小 分子之间有空隙C 稀H2SO4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 无明显现象 H2SO4和NaOH没有发生化学反应D 冷却CuSO4热饱和溶液 有晶体析出 CuSO4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A.A B.B C.C D.D【答案】D【知识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溶解度的影响因素;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A、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解答;B、根据分子之间有间隙进行解答;C、根据酸与碱的反应进行解答;D、根据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进行解答。【解答】A、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具有酸的性质,并不是二氧化碳具有酸的性质,故A错误;B、黄豆与芝麻是宏观上的物体,而分子是微观上的粒子,宏观上的混合不能说明微观上的混合,故B错误;C、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过程中没有明显的现象,并不能说它们之间没有反应,故C错误;D、冷却热饱和溶液,有晶体析出,说明硫酸铜的溶解随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故D正确;故选D。7.(2024九上·杭州)等质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混合后,若所得溶液,则( )A.所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B.混合溶液中钠离子与氯离子个数相等C.混合前后水分子总数不变D.混合前后阳离子总数不变【答案】B【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所得溶液pH=7.0,溶液显中性,进行分析判断。【解答】A、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所得溶液pH=7,溶液显中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溶液的质量相等,若所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则所含溶质的质量相等,则稀盐酸有剩余,溶液显酸性,故选项说法错误。B、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所得溶液pH=7,溶液显中性,所得溶液是氯化钠溶液,混合溶液中钠离子与氯离子个数相等,故选项说法正确。C、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混合前后水分子总数增加,故选项说法错误。D、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实质是氢离子结合氢氧根离子生成水分子,则混合前后阳离子总数减少,故选项说法错误。故答案为:B。8.(2025九上·慈溪期末)如图所示,当胶头滴管中的液体滴入到锥形瓶中时,会引起气球膨胀的是( ) A B C D锥形瓶 MnO2 Zn H2O HCl 气体胶头滴管 H2O2溶液 稀 H2SO4 浓 H2SO4 石灰水A.A B.B C.C D.D【答案】D【知识点】制取氧气的原理;浓硫酸的稀释;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金属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导致瓶内压强改变的措施有:改变气体的体积或温度。【解答】气球膨胀,说明大气压大于锥形瓶内的压强,可知加入胶头滴管中的液体后,锥形瓶内的压强减小。A、二氧化锰是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两者接触后,双氧水分解,产生氧气,锥形瓶内压强增大,气球将变瘪,故A错误;B、形是活泼金属,能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瓶内压强将增大,气球将变瘪,故B错误;C、浓硫酸遇水剧烈放热,瓶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气球将变瘪,故C错误;D、石灰水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钙,能氯化氢气体发生反应,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减小,气球将变鼓,故D正确。故答案为:D。9.(2024九上·绍兴期末) 小科按图示操作进行酸和碱反应的实验,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①中放氢氧化钠溶液的瓶塞甲是玻璃塞B.③中反应的现象是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C.⑤中稀释浓硫酸时,倒入的乙物质是水D.⑥中酚酞试液用完后,滴管应及时清洗【答案】B【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A、根据氢氧化钠溶液能与玻璃的主要成分反应,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中和反应的原理,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滴瓶上的滴管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解答】A、氢氧化钠溶液能与玻璃的主要成分反应,①中盛放NaOH溶液的试剂瓶瓶塞甲应使用橡皮塞,不能使用玻璃塞,故选项说法错误。B、滴有酚酞溶液的氢氧化钠溶液显红色,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至恰好完全反应,溶液显中性,③反应过程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故选项说法正确。C、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⑤中稀释浓硫酸时,倒入的乙物质是浓硫酸,故选项说法错误。D、滴瓶上的滴管使用后直接插回原瓶,不能用水清洗,否则试剂瓶中的溶液将被稀释,故选项说法错误。故答案为:B。10.(2021九上·萧山期中)稀HCl和NaOH溶液混合后无明显现象,要证明两者已发生化学反应,下列操作及实验现象(或结果),不能证明反应发生的是( )A.在混合液中加金属Zn,无气泡产生B.在混合液中加无色酚酞,溶液呈无色C.在混合液中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D.用pH试纸测混合液的pH,测得pH等于7【答案】C【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化学性质分析,由氢氧化钠和盐酸的性质利用实验证明二者反应后是否仍存在,从而证明反应是否发生。【解答】A、锌与盐酸反应会产生氢气, 在混合液中加金属Zn,无气泡产生 ,说明盐酸不存在,可证明反应发生,不符合题意;B、 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在混合液中加无色酚酞,溶液呈无色 ,说明氢氧化钠不存在,可证明反应的发生,不符合题意;C、 在混合液中加AgNO3溶液,因氯化钠和盐酸都会与硝酸银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所以无法证明反应的发生,符合题意;D、 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盐酸呈酸性,用pH试纸测混合液的pH,测得pH等于7 ,即溶液呈中性,可证明反应的发生,不符合题意;故选C。11.(2024九上·义乌月考)向一定量的 Ba(OH)2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至过量,有关量的变化关系图正确的是( )A. B.C. D.【答案】C【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解析】【分析】氢氧化钡能够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与水,据此解答。【解答】A.在加入稀硫酸的过程中,一开始氢氧化钠就和稀硫酸反应,因此从一开始时氢氧化钡的质量分数就减小,故A错误;B.在加入稀硫酸的过程中,氢氧化钡能够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水,因此溶液中离子总数逐渐减少,直至0,此时它们恰好完全反应,再继续加入稀硫酸,则离子总数逐渐增大,故B错误;C.在加入稀硫酸的过程中,生成的硫酸钡沉淀的质量逐渐增大,当它们完全反应时,生成沉淀的质量最大,然后保持不变,故C正确;D.在加入稀硫酸的过程中,水的质量逐渐增多,完全反应后,继续加入稀硫酸,水的质量仍然增大,但增大的幅度减小,而图像并不是从原点开始增大的,故D错误。故答案为:C。12.向一定量的硫酸铜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的沉淀质量与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0~a段无沉淀生成是由于存在H+B.a~c段出现的沉淀是Cu(OH)2C.b点溶液中含硫酸D.d点溶液的pH>7【答案】D【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氢氧化钠先与硫酸反应再与硫酸铜反应,据此解答。【解答】A.0~a段无沉淀生成是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微观上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分子,所以0~a段无沉淀生成是由于存在H+,故A正确;B.a~c段是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ac段出现的沉淀是Cu(OH)2,故B正确;C.a~c段是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a点时溶液中硫酸恰好反应完,b点不含硫酸,故C错误:D.d点时,氢氧化钠过量,显碱性,pH>7,故D正确。故答案为:D。13.(2024九上·诸暨期中)如图“五环旗”的上面3个环各代表一种液体,下面2个环各代表一种酸碱指示剂,两环相交部分表示指示剂跟有关液体混合后显示的颜色,下列选项中显示颜色不正确的是( )A.A部分为红色 B.B部分为蓝色 C.C部分为红色 D.D部分为蓝色【答案】D【知识点】酸、碱的概念;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解析】【分析】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接触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A、A是石蕊与酸溶液的相交部分,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故为红色,故选项说法正确。B、B是石蕊遇碱溶液的相交部分,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故为蓝色,故选项说法正确。C、C是酚酞与碱溶液的相交部分,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故为红色,故选项说法正确。D、D是酚酞与纯水的相交部分,纯水呈中性,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应为无色,故选项说法错误。故答案为:D。14.(2024九上·上城期末)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水和硫酸钠的质量随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变化的关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表示的物质为,乙表示的物质为B.加入b克NaOH溶液时,还有剩余C.加入a克NaOH溶液时,所得溶液中的阴离子为D.加入c克NaOH溶液时,所得溶液呈中性【答案】C【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稀硫酸的质量逐渐减少,硫酸钠和水的质量逐渐增加,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解答】A、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钠的质量逐渐增加,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水的质量逐渐增加,至完全反应,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由于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水,水的质量仍在增加,甲表示的物质为水,乙表示的物质为硫酸钠,故选项说法错误;B、加入b克NaOH溶液时,硫酸钠的质量不再发生改变,硫酸已恰好完全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C、加入a克NaOH溶液时,稀硫酸有剩余,溶液中有硫酸、硫酸钠,所得溶液中的阴离子是硫酸根离子,符号为:,故选项说法正确;D、加入c克NaOH溶液时,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所得溶液呈碱性,故选项说法错误。故答案为:C。15.(2025九上·南湖期末)在甲图中,A、B、C、D表示4%的氢氧化钠水溶液和3.65%盐酸溶液的混合物;乙图表示各溶液的温度(所有溶液的起始温度均为22℃)。由于溶液较稀,故其密度均看作是1g/mL。下列有关图示的说法错误的是( )A.A点对应的溶液中离子数量最多B.B点对应的溶液中滴加酚酞,酚酞变红色C.C点相应的溶液中生成的水最多D.往D点相应溶液中加入足量镁粉不产生气体【答案】B【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1)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反应过程中离子数量会发生变化。(2)酚酞在碱性溶液中变红,在酸性和中性溶液中不变色,可据此判断溶液酸碱性。(3)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水的量最多。(4)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氢气,根据溶液酸碱性判断是否与金属反应。【解答】A、A中是70mL 3.65%盐酸溶液与10mL 4%氢氧化钠溶液反应,B中55mL3.65%盐酸溶液与25mL 4%氢氧化钠溶液反应,C中 40mL3.65%盐酸溶液与40mL 4%氢氧化钠溶液反应,D中20mL3.65%盐酸溶液与60mL 4%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哪一个反应体系中含的物质多则离子数最多,①中过量的稀盐酸最多,①中所含离子数最多,故说法正确;B、由乙中B、C、D三个的反应温度可以看出,B、D都没有C的反应剧烈,所以C的反应中氢氧化钠和盐酸的物质的量最接近1:1,而B、D中都是酸或碱是过量的,根据乙图温度变化的以及甲图中由A到B到C到D过程中盐酸体积在减少,氢氧化钠体积在增多,可以判定前面先是盐酸过量,到最后是氢氧化钠过量,所以在B时,盐酸过量,呈酸性,而酚酞在酸性时不变色,故说法错误;C、根据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越高,生成物越多的特点,从乙图中可以看出C的温度最高,所以C的反应最剧烈,C中生成水越多,故说法正确;D、Mg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此时Mg是足量的,则只要判定谁的盐酸最多即可,而根据B中分析,可知D中已没有盐酸,所以D中不会产生气泡,故说法正确。故答案为:B。16.(2024九上·兰溪期中)下列关于科学实验中“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正确的是( )操作 现象 结论A 在某固体物质中加入稀盐酸 产生大量气泡 该物质一定是碳酸盐B 在某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和稀硝酸 产生白色沉淀 该溶液中一定含硫酸根离子C 点燃未知气体,在火焰上罩一干冷小烧杯 烧杯内壁有水珠 该气体组成一定含有氢元素D 将某固体的水溶液滴在pH试纸上 pH试纸变蓝色 该固体一定是碱A.A B.B C.C D.D【答案】C【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酸、碱、盐的鉴别;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A、根据酸能与活泼金属、碳酸盐等反应生成气体,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氯化钡能与硫酸根离子、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干冷小烧杯能检验水蒸气的存在,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显碱性的不一定是碱溶液,进行分析判断。【解答】A、在某固体物质中加入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该物质不一定是碳酸盐,也可能是活泼金属等,故选项说法错误。B、在某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和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不一定含硫酸根离子,也可能是硝酸银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C、点燃未知气体,在火焰上罩一干冷小烧杯,烧杯内壁有水珠,说明生成了水,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说明该气体中一定含有氢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D、将某固体溶于水滴在pH试纸上,pH试纸变蓝色,说明溶液显碱性,但该固体不一定是碱,也可能是碳酸钠等盐,故选项说法错误。故答案为:C。二、填空题17.(2025九上·余姚期末)科学家们对酸的认识经历了以下几个不同的阶段:①1776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分析了几种酸的成分后提出“一切酸中都含有氧”。②1811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发现五氧化二碘(I2O5)只有溶于水后才具有酸性(HIO3),于是提出“只有氢才是酸不可缺少的元素”。③1887年:瑞典化学家阿累尼乌斯经过多年实验与思考创立电离学说,指出“酸是能够在水溶液中产生氢离子 (H+)的化合物”。④……请结合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从目前的认识来看,拉瓦锡的观点存在欠缺。请写出一种不符合他观点的酸的化学式: 。(2)根据戴维的发现推断,CO2能否使浸过紫色石蕊试液后干燥处理的纸花变色: 。 (填“能”或“不能”)(3)电离学说还指出碱是能够在水溶液中产生氢氧根离子(OH-)的化合物。根据以上观点,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就是H+和OH-结合成 的过程。【答案】(1)HCl(2)不能(3)水【知识点】酸、碱的概念;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解析】【分析】(1)并不是所有额酸都是含氧酸,HCl中就不含氧元素。(2)五氧化二碘和二氧化碳都属于酸性氧化物,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结合题中信息可以做出判断。(3)酸碱中和反应的本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解答】(1)氯化氢中不含氧元素,但属于酸,不符合拉瓦锡的观点。(2)五氧化二碘只有溶于水才具有酸性,同理二氧化碳也只有溶于水才具有酸性,所以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燥的涂有紫色石蕊的纸花变色。(3)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18.(2025九上·温岭期末) 通过学习,小明发现有些化学反应有明显现象,如 (填化学式)和稀硫酸溶液的反应,可以看到蓝色絮状沉淀消失,该反应属于 反应(填化学反应类型)。有些化学没有明显现象,如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小明设置了如图的装置进行实验,通过反应后U形管液面左低右高的现象来证明两者发生反应,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答案】;复分解;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放热,锥形瓶内气体温度升高,压强变大,大于大气压,在瓶内气体的作用下,U形管中液体被向外压,出现左低右高的现象。【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解析】【分析】蓝色絮状沉淀是,含的溶液呈蓝色。【解答】现象是蓝色絮状沉淀消失,是氢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方程式为,属于复分解反应。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放热,锥形瓶内气体温度升高,压强变大,大于大气压,在瓶内气体的作用下,U形管中液体被向外压,出现左低右高的现象。19.(2023九上·温州期中)酸和碱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小科同学利用图1实验研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过程,并测量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和温度的变化情况,得到图2和图3,请回答下列问题:(1)胶头滴管中A溶液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2)结合上图小科同学推断出图3中V的值为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可多选)A.图2中b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和HClB.取图2中d点所示溶液加热蒸干所得固体为纯净物C.图2中c→d所示溶液中NaCl的质量不断增加D.图3中e→f变化趋势可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答案】(1)NaOH(2)12(3)A;D【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解析】【分析】(1)根据反应时溶液pH的变化确定该反应是将氢氧化钠加入盐酸中分析;(2)根据V处温度达到最高,恰好完全反应分析;(3)根据反应时溶液pH确定反应进程,反应后溶液成分一定有生成物,可能有反应物剩余分析。【解答】(1) 由图2可知,随另一种物质加入,溶液pH从小于7增加,说明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中,则胶头滴管中A溶液的溶质是NaOH 。(2) 图3中V处温度达到最高,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pH=7,结合图2可知,V的值为12。(3)图2中b点为部分盐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所示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和HCl,A正确;d点所示溶液pH大于7呈碱性,氢氧化钠过量,对应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钠和氢氧化钠,加热蒸干所得固体为混合物,B错误; 图2中c→d反应停止,所示溶液中NaCl的质量不再增加,C错误; 图3中e→f段为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反应,由温度不断增加的变化趋势可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D正确。故答案为:(1) NaOH ;(2)12;(3)AD。20.(2024九上·诸暨期中)如图是稀盐酸滴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图中小球代表反应前后溶液中的离子种类。(1)请写出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实质: 。(2)微粒“O”代表的是(用符号表示) 。【答案】(1)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2)H+【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1)根据中和反应的实质分析;(2)根据中和反应的微观实质分析;【解答】(1)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实质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NaOH+HCl=NaCl+H2O(2)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加入的盐酸中含有氢离子和氯离子,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反应后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消失,增加了加入的氯离子,故 O 表示H+;21.(2024九上·长兴期中)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是否放出热量 为探究此问题进行了实验。(1)小陈同学按图甲实验:在烧杯中先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溶液,然后再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固体,观察到温度计示数变大,于是得到“反应放出热量”的结论。你认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小黄同学用乙图实验,可以根据 现象证明该反应放出热量。(3)小张同学是将稀硫酸不断的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并用数字化仪器测量数据后绘制图像。由图丙可知,当反应进行到50s时溶液中的溶质是 。(填溶质的化学式)【答案】(1)不正确,因为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无法说明就是中和反应放出的热量导致(2)有气泡从导管口冒出(3)Na2SO4和H2SO4【知识点】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解析】【分析】 温度计的示数变大,说明有热量放出,原因可能有两个:①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放热;②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放出热量;如果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反应放出热量,那么瓶内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压强增大,于是右边烧杯内导气管处会有气泡冒出;根据温度变化确定50℃时反应是否完成,从而根据反应产物确定溶质种类。【解答】 (1)我认为甲同学的结论错误,理由是: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无法说明就是中和反应放出的热量导致 ;(2)乙同学用乙图实验,可以根据导管口有气泡现象证明该反应放出热量;(3)根据图线可知,50℃时,溶液的温度在下降,pH在下降,那么此时反应已进行完,此时溶液中肯定有反应产物硫酸钠和稀硫酸,即溶质为H2SO4和Na2SO4。22.(2024九上·杭州期中)酸碱盐的用途十分广泛,请选择下列物质的序号填空。①熟石灰 ②浓硫酸 ③稀硫酸 ④稀盐酸 ⑤食盐 ⑥小苏打(1)能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 。(2)通常可用于某些气体的干燥剂的是 。【答案】(1)①(2)②【知识点】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解析】【分析】根据所列物质的性质、用途、物质分类等知识,判断各项应用所对应的物质。【解答】(1)能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熟石灰,故填:①;(2)浓硫酸具有吸水性,通常可用于某些气体的干燥剂,故填: ② 。23.(2025九上·三门期末)如图表示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根据图示回答相关问题:(1)图中 A 表示的微粒是 (用微粒符号表示)(2)该反应的实质是 (3)下列物质能证明反应后盐酸有剩余的是____A.金属锌 B.酚酗试液 C.碳酸钠溶液 D.硝酸银溶液【答案】(1)Na(2)OH-+H+=H2O(3)A;C【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和由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盐酸是由氢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结合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中和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进行分析解答。【解答】(1)氢氧化钠和由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A表示的微粒是Na+。(2)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3)盐酸能与锌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氯化钠和盐酸均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能证明反应后盐酸有剩余的是AC。24.小科在做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的实验时,在烧杯中先加入某种溶液,再往烧杯逐滴滴加另一种液体,测得杯中溶液的pH随滴加液体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请判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答案】NaCl、HCl【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解析】【分析】 根据a点时溶液的pH小于7,进行分析判断。【解答】a点时溶液的pH小于7,溶液显酸性,说明稀盐酸过量,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溶质是NaCl、HCl。三、实验与探究题25.(2025九上·诸暨期末)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混合没有明显现象,它们是否发生了反应呢 某科学兴趣小组设计如图甲所示实验进行探究。他们在盛有一定量稀盐酸的烧杯中放置pH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然后开启电磁搅拌器,从滴定管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计算机显示两种传感器所得的数据曲线如图乙和图丙。(1)下列关于图乙、图丙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A.图乙a点的溶液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B.图乙中 c 点表示的溶液中 Na+个数大于 Cl-个数C.图丙中d点的溶液,滴加适量碳酸钠溶液会产生气泡(2)由图丙可知,该反应为 (选填“吸热”或“放热”)反应。(3)图丁是图甲中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混合后相关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则反应后的“●”表示的微粒是 (填微粒符号)。【答案】(1)B;C(2)放热(3)H2O【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解析】【分析】(1)图乙中b点pH等于7,说明恰好完全反应,b点前,酸未完全反应,b点后,碱过量。(2)图丙中温度最高的点为恰好完全反应的点,对应图乙中的b点。(3)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的方程式。【解答】(1)A、a点pH小于7,呈酸性,酚酞仍为无色,故A错误;B、c点pH大于7,说明溶液呈碱性,氢氧化钠过量溶质为氢氧化钠和氯化钠,钠离子个数大于氯离子个数,故B正确;C、图丙中d点溶质为稀盐酸和氯化钠,滴加稀盐酸,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产生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故C正确。故答案为:BC。(2)反应时溶液温度逐渐升高,可知反应为放热反应。(3) ● 反应后才出现,说明是新生成的物质,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本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可知 ● 是水,即。26.(2025九上·杭州期末)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做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实验时,往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发现酚酞溶液刚变红瞬间又褪成无色。同学们进行讨论并提出了如下猜想。猜想一:可能是酚酞溶液变质;猜想二:可能与溶液的浓度有关;猜想三:可能是酚酞溶液在滴入过程中被氧化……(1)甲同学认为猜想一是不对的,其理由是 。(2)取3mL不同浓度的溶液,分别滴入3滴酚酞溶液,观察现象。得到溶液的浓度与酚酞溶液褪色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①根据上图所示,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选填“越大”或“越小”),酚酞溶液由红色褪为无色的时间越短。②做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实验时,滴加酚酞溶液的目的是 。(3)乙同学设计如下实验验证猜想三是否正确。请根据操作和结论推断该同学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实验操作 取3mL3%的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加热煮沸后,滴加植物油,冷却至室温后,向下方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轻轻振荡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酚酞溶液先变红后褪色与无关【答案】(1)如果酚酞溶液已经变质,遇到NaOH溶液就不可能有先变红的现象(2)越大;便于观察反应发生及反应完全(或反应终点)(3)5.5min后酚酞溶液褪色【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解析】【分析】(1)酚酞若变质,则一开始就变质了,不会先变红。(2)由图像可知,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越大,褪色时间越短。氢氧化钠与酸的反应没有现象,添加酚酞后,通过酚酞颜色变化可以判断反应终点。(3)结论是与氧气无关,可知实验现象与(2)中溶质质量分数为3%的相同,即5.5min后酚酞溶液褪色。【解答】(1)根据“溶液刚变红瞬间又褪成无色”可知,甲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因为:如果酚酞溶液已经变质,遇到NaOH溶液就不可能有先变红的现象。(2)①根据图像可知,随着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分数逐渐减小,酚酞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的时间越来越长,那么得到:NaOH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酚酞溶液由红色褪为无色的时间越短;②当红色消失时,就可以判断酸碱恰好完全反应,即做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时,滴加酚酞溶液的目的是:便于观察反应发生及反应完全(或反应终点)。(3)该实验结论是酚酞溶液先变红后褪色与无关,即隔绝氧气后,酚酞变色时间不变,步骤为:取3mL3%的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加热煮沸后,滴加植物油,冷却至室温后,向下方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轻轻振荡,根据图示可知,酚酞在3%的氢氧化钠溶液中5.5min后酚酞溶液褪色。因此若要证明酚酞溶液先变红后褪色与无关,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5.5min后酚酞溶液褪色。(1)根据“溶液刚变红瞬间又褪成无色”可知,甲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因为:如果酚酞溶液已经变质,遇到NaOH溶液就不可能有先变红的现象;(2)①根据图像可知,随着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分数逐渐减小,酚酞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的时间越来越长,那么得到:NaOH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酚酞溶液由红色褪为无色的时间越短;②当红色消失时,就可以判断酸碱恰好完全反应,即做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时,滴加酚酞溶液的目的是:便于观察反应发生及反应完全(或反应终点);(3) 该实验结论是酚酞溶液先变红后褪色与无关,即隔绝氧气后,酚酞变色时间不变,步骤为:取3mL3%的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加热煮沸后,滴加植物油,冷却至室温后,向下方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轻轻振荡,根据图示可知,酚酞在3%的氢氧化钠溶液中5.5min后酚酞溶液褪色。因此若要证明酚酞溶液先变红后褪色与无关,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5.5min后酚酞溶液褪色。27.(2024九上·金华月考)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实验室常用药品(或溶液)对“KOH溶液与稀硫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进行探究,该小组设计了两种不同方案,如下:【知识卡片】1.KOH与NaOH化学性质相似。2.溶液显中性(1)【实验探究】方案一:某同学先向试管中加入2mLKOH溶液,再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然后慢慢滴入稀硫酸,边滴边振荡,直至溶液恰好变为无色,边滴边振荡的原因是 ;②从微观的角度分析,该反应的实质是 ;(2)方案二: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取2mLKOH溶液于试管中,滴入一定量的稀硫酸,振荡后加入镁条 若 稀硫酸过量若没有明显现象 KOH溶液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3)另有同学提出方案二不能证明KOH溶液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其原因是 。(4)以上方案外,下列物质单独使用,也可以证明“KOH溶液与稀硫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__(填序号)A.pH试纸 B.铁丝C.氧化铜 D.紫色石蕊溶液【答案】(1)加快反应速度的同时可以使两者充分反应;(2)有气泡产生(3)氢氧化钾过量,也同样没有明显现象(4)A;D【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振荡溶液可以使物质充分接触,反应更彻底。(2)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有新物质产生。(3)镁是活泼金属,可以以稀硫酸反应产生气泡。(4)证明一种反应物没有过量,不能说明一定是恰好反应,可能是另一种反应物过量。【解答】(1)边滴加稀硫酸边振荡的目的是使氢氧化钾与稀硫酸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度的同时可以使两者充分反应。反应的方程式为,由方程式可知,钾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所以反应的实质是。(2)若稀硫酸过量,镁条将与稀硫酸发生反应,方程式为,所以观察到的现象为:有气泡产生。(3)镁和氢氧化钾不会发生反应,所以即使氢氧化钾过量,也同样没有明显现象。(4)AD、氢氧化钾呈碱性、稀硫酸呈酸性,而硫酸钾呈中性,所以使用pH试纸和紫色石蕊试纸可以证明氢氧化钾与稀硫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故AD正确;B、铁丝和氧化铜只能与稀硫酸反应,所以只能说明稀硫酸是否有剩余,不能说明氢氧化钾是否过量,故BC错误。故答案为:AD。28.(2025九上·滨江期末)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获取证据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向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两位同学欲获取反应发生的证据。(1)甲同学向滴有酚酞溶液的氢氧化钙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至足量,观察到 ,可判断与发生了反应。(2)乙同学向稀溶液中缓缓通入气体,如图a所示。测定该过程中溶液导电能力的变化,实验结果如图b(溶液体积、温度的变化可忽略)。①分析A→B段变化,其他条件相同,导电能力: (选填“>”、“<”或“=”)。②分析B→C段变化,溶液的导电能力除了与离子种类有关,还与 有关。【答案】(1)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2)>;离子浓度【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解析】【分析】(1)根据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来分析解答;(2)①根据氯化氢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相当于相同数目的氢氧根离子替换为氯离子,导电能力下降来分析解答;②根据BC段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完后,继续通入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溶于水解离出氢离子和氯离子且不再发生反应,溶液中离子数目增加了,但溶液的体积不变来分析解答。【解答】(1)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则向滴有酚酞溶液的氢氧化钙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至足量,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证明溶液中的氢氧化钙消失了,则可判断Ca(OH)2与HCl发生了反应;(2)①氯化氢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溶液体积、温度的变化可忽略,则相当于相同数目的氢氧根离子替换为氯离子,A→B段导电能力下降,则其他条件相同,导电能力:OH->Cl-;②BC段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完后,继续通入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溶于水解离出氢离子和氯离子且不再发生反应,溶液中离子数目增加了,但溶液的体积不变,所以BC段导电能力增加,说明溶液的导电能力除了与离子种类有关,还与离子浓度(或离子数量或溶液浓度)。(1)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则向滴有酚酞溶液的氢氧化钙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至足量,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证明溶液中的氢氧化钙消失了,则可判断Ca(OH)2与HCl发生了反应;(2)①氯化氢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溶液体积、温度的变化可忽略,则相当于相同数目的氢氧根离子替换为氯离子,A→B段导电能力下降,则其他条件相同,导电能力:OH->Cl-;②BC段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完后,继续通入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溶于水解离出氢离子和氯离子且不再发生反应,溶液中离子数目增加了,但溶液的体积不变,所以BC段导电能力增加,说明溶液的导电能力除了与离子种类有关,还与离子浓度(或离子数量或溶液浓度)。29.(2024九上·瑞安月考) 将NaOH溶液与稀H2SO4混合,观察不到明显现象。为确定两溶液是否发生化学反应,小明设计了以下实验探究方案:(1) 方案一:向装有一定量 NaOH 溶液的烧杯中滴入几滴指示剂,再逐滴滴加稀H2SO4,并不断振荡,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据此判断两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实验中小明滴入的指示剂为 。(2)方案二:先用pH试纸测定NaOH溶液的pH,再滴加稀H2SO4,并不断振荡,测定混合溶液的pH,发现pH逐渐减小且小于7。据此判断两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①写出用pH试纸测定 NaOH 溶液的pH 的操作: 。②方案中“测得pH小于7”是为了排除 对实验的干扰。(3)方案三:向装有一定量稀H2SO4的试管中滴加NaOH溶液,充分振荡后再滴加Na2CO3溶液,发现没有气泡产生。据此判断两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理由是: 。【答案】(1)无色酚酞试液(2)用洁净的玻璃棒沾取NaOH 溶液样品滴在pH试纸上,将pH 试纸所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比,读出数值;水(3)滴加碳酸钠溶液没有气泡产生,说明稀硫酸已完全反应【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色,能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稀硫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解答】(1)无色酚酞试液遇碱性溶液变红,遇中性或酸性溶液不变色。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当逐滴滴加稀硫酸并不断振荡时,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溶液的碱性消失,即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发生了化学反应。(2)① 用洁净的玻璃棒沾取NaOH 溶液样品滴在pH试纸上,将pH 试纸所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比,读出数值 。②如果只是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溶液的pH会逐渐减小,但不会小于7。而实验中测得混合溶液小于7,说明溶液不再呈碱性,排除了只是加水稀释导致变化的可能性,从而证明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发生了化学反应。(3)稀硫酸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当向装有一定量稀硫酸的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充分振荡后再滴加碳酸钠溶液,若没有气泡产生,说明溶液中已经没有稀硫酸了,即稀硫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四、综合题30.(2024九上·永康期末)小科按图示操作进行酸和碱反应的实验。(1)盛放NaOH溶液的试剂瓶应密封储存,原因是 ;(2)步骤③中判断两者恰好完全反应的实验现象是 ;(3)酸碱反应的实质是: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答案】(1)NaOH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2)溶液红色恰好褪去(3)【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1)根据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滴有酚酞溶液的氢氧化钠溶液显红色,结合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或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进行分析解答。(3)根据中和反应的实质,进行分析解答。【解答】(1)氢氧化钠溶液易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需密封保存;(2)滴有酚酞溶液的氢氧化钠溶液显红色,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至恰好完全反应,溶液显中性,所以步骤③中判断两者恰好完全反应的实验现象是:溶液红色恰好褪去;(3)酸碱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水,离子方程式为:。(1)氢氧化钠溶液易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需密封保存;(2)滴有酚酞溶液的氢氧化钠溶液显红色,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至恰好完全反应,溶液显中性,所以步骤③中判断两者恰好完全反应的实验现象是:溶液红色恰好褪去;(3)酸碱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水,离子方程式为:。31.(2024九上·南浔期末)将40g稀盐酸逐滴加入到20g溶质质量分数为4%的氢氧化钠溶液中,边滴加边搅拌。随着稀盐酸的滴加,溶液的pH变化如图一所示,溶液的温度变化如图二所示(不考虑反应过程中热量损失)。试回答:(1)图二从A到B过程中,溶液的pH逐渐 (填“增大”或“减小”);(2)图二C点时溶液中溶质有 ;(3)计算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答案】(1)减小(2)NaCl、HCl(3)由图象可知,恰好酸碱中和时消耗稀盐酸的质量是20g,设20g的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HCl+NaOH═NaCl+H2O36.5 40X 20g×4%;解得:x=0.73g;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解析】【分析】(1)根据碱的溶液中加入酸,溶液pH减小分析;(2)根据反应后溶液中一定有生成物,还可能有反应物剩余分析;(3)根据反应的氢氧化钠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盐酸的溶质质量,从而计算溶质质量分数分析。【解答】(1) 图二从A到B过程中,是随盐酸的加入,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过程,溶液的pH逐渐 减小。(2) 图二C点盐酸过量,溶液中溶质有 氯化钠和氯化氢。故答案为:(1)减小;(2) 、NaCl、HCl ;(3)3.65%。32.(2024九上·余姚期中)实验室有一瓶标签被腐蚀的盐酸,小丽为了测定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在烧杯中配制了8g10%的NaOH溶液.然后往烧杯中滴加该盐酸.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与滴入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配制了8g10%的NaOH溶液,需要水的质量为 g;(2)计算该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答案】(1)7.2(2)设稀盐酸中溶质额质量为x36.5 40x 8g-7.2g=0.8g解得x=0.73g,则稀盐酸的质量分数为。【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解析】【分析】(1)溶质质量分数为10%,则水的质量分数为1005-10%=90%。(2)根据方向方程式计算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再计算质量分数。【解答】(1)水的质量。1 / 15 酸和碱之间的反应一、选择题1.(2024九上·龙湾月考)如图是一种简易的自动化彩色喷泉实验。注射器中是滴有紫包菜汁的氢氧化钠溶液,小药瓶中充满氯化氢气体(极易溶于水)。实验开始时推动注射器使少量溶液进入小药瓶,然后松开手,可以观察到注射器活塞向左移动,小药瓶中出现了美丽的彩色喷泉。已知紫包菜汁的变色范围如表所示,则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颜色 粉红色 紫色 蓝色 绿色 黄色A.紫包菜汁可以用做酸碱指示剂B.滴有紫包菜汁的氢氧化钠溶液呈绿色C.液体颜色为粉红色时小药瓶中所含的溶质是D.若实验中氢氧化钠过量,则小药瓶中液体颜色变化依次为:粉红色→紫色→蓝色→绿色2.(2024九上·绍兴月考)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一组物质是( )A.CaCl2、Na2CO3、KNO3 B.NaCl、Ba(NO3)2、NaOHC.NaNO3、FeCl3、HCl D.H2SO4、NaOH、Na2CO33.(2024九上·长兴期中) 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后,下列情形能说明两者恰好完全中和的是 ( )A.滴入适量氯化铁溶液,溶液变黄,但无沉淀生成B.滴入几滴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不变色C.测得反应后溶液中Na+与Cl-的个数比为1: 1D.滴入适量AgNO3溶液和稀硝酸,观察到有白色沉淀4.(2024九上·鄞州期中)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在实际生活中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A.用盐酸除热水瓶中的水垢 B.用Al(OH)3可治疗胃酸过多C.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D.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5.(2025九上·滨江期末)在做酸碱反应的实验时,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逐渐加入稀盐酸。烧杯内相关物质的质量与加入稀盐酸质量的变化关系不正确的是( )A. B.C. D.6.(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测试试卷)下列实验中,根据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A 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 石蕊试液变红 CO2具有酸的性质B 黄豆和芝麻混合后振荡 总体积变小 分子之间有空隙C 稀H2SO4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 无明显现象 H2SO4和NaOH没有发生化学反应D 冷却CuSO4热饱和溶液 有晶体析出 CuSO4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A.A B.B C.C D.D7.(2024九上·杭州)等质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混合后,若所得溶液,则( )A.所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B.混合溶液中钠离子与氯离子个数相等C.混合前后水分子总数不变D.混合前后阳离子总数不变8.(2025九上·慈溪期末)如图所示,当胶头滴管中的液体滴入到锥形瓶中时,会引起气球膨胀的是( ) A B C D锥形瓶 MnO2 Zn H2O HCl 气体胶头滴管 H2O2溶液 稀 H2SO4 浓 H2SO4 石灰水A.A B.B C.C D.D9.(2024九上·绍兴期末) 小科按图示操作进行酸和碱反应的实验,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①中放氢氧化钠溶液的瓶塞甲是玻璃塞B.③中反应的现象是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C.⑤中稀释浓硫酸时,倒入的乙物质是水D.⑥中酚酞试液用完后,滴管应及时清洗10.(2021九上·萧山期中)稀HCl和NaOH溶液混合后无明显现象,要证明两者已发生化学反应,下列操作及实验现象(或结果),不能证明反应发生的是( )A.在混合液中加金属Zn,无气泡产生B.在混合液中加无色酚酞,溶液呈无色C.在混合液中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D.用pH试纸测混合液的pH,测得pH等于711.(2024九上·义乌月考)向一定量的 Ba(OH)2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至过量,有关量的变化关系图正确的是( )A. B.C. D.12.向一定量的硫酸铜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的沉淀质量与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0~a段无沉淀生成是由于存在H+B.a~c段出现的沉淀是Cu(OH)2C.b点溶液中含硫酸D.d点溶液的pH>713.(2024九上·诸暨期中)如图“五环旗”的上面3个环各代表一种液体,下面2个环各代表一种酸碱指示剂,两环相交部分表示指示剂跟有关液体混合后显示的颜色,下列选项中显示颜色不正确的是( )A.A部分为红色 B.B部分为蓝色 C.C部分为红色 D.D部分为蓝色14.(2024九上·上城期末)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水和硫酸钠的质量随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变化的关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表示的物质为,乙表示的物质为B.加入b克NaOH溶液时,还有剩余C.加入a克NaOH溶液时,所得溶液中的阴离子为D.加入c克NaOH溶液时,所得溶液呈中性15.(2025九上·南湖期末)在甲图中,A、B、C、D表示4%的氢氧化钠水溶液和3.65%盐酸溶液的混合物;乙图表示各溶液的温度(所有溶液的起始温度均为22℃)。由于溶液较稀,故其密度均看作是1g/mL。下列有关图示的说法错误的是( )A.A点对应的溶液中离子数量最多B.B点对应的溶液中滴加酚酞,酚酞变红色C.C点相应的溶液中生成的水最多D.往D点相应溶液中加入足量镁粉不产生气体16.(2024九上·兰溪期中)下列关于科学实验中“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正确的是( )操作 现象 结论A 在某固体物质中加入稀盐酸 产生大量气泡 该物质一定是碳酸盐B 在某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和稀硝酸 产生白色沉淀 该溶液中一定含硫酸根离子C 点燃未知气体,在火焰上罩一干冷小烧杯 烧杯内壁有水珠 该气体组成一定含有氢元素D 将某固体的水溶液滴在pH试纸上 pH试纸变蓝色 该固体一定是碱A.A B.B C.C D.D二、填空题17.(2025九上·余姚期末)科学家们对酸的认识经历了以下几个不同的阶段:①1776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分析了几种酸的成分后提出“一切酸中都含有氧”。②1811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发现五氧化二碘(I2O5)只有溶于水后才具有酸性(HIO3),于是提出“只有氢才是酸不可缺少的元素”。③1887年:瑞典化学家阿累尼乌斯经过多年实验与思考创立电离学说,指出“酸是能够在水溶液中产生氢离子 (H+)的化合物”。④……请结合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从目前的认识来看,拉瓦锡的观点存在欠缺。请写出一种不符合他观点的酸的化学式: 。(2)根据戴维的发现推断,CO2能否使浸过紫色石蕊试液后干燥处理的纸花变色: 。 (填“能”或“不能”)(3)电离学说还指出碱是能够在水溶液中产生氢氧根离子(OH-)的化合物。根据以上观点,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就是H+和OH-结合成 的过程。18.(2025九上·温岭期末) 通过学习,小明发现有些化学反应有明显现象,如 (填化学式)和稀硫酸溶液的反应,可以看到蓝色絮状沉淀消失,该反应属于 反应(填化学反应类型)。有些化学没有明显现象,如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小明设置了如图的装置进行实验,通过反应后U形管液面左低右高的现象来证明两者发生反应,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19.(2023九上·温州期中)酸和碱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小科同学利用图1实验研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过程,并测量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和温度的变化情况,得到图2和图3,请回答下列问题:(1)胶头滴管中A溶液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2)结合上图小科同学推断出图3中V的值为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可多选)A.图2中b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和HClB.取图2中d点所示溶液加热蒸干所得固体为纯净物C.图2中c→d所示溶液中NaCl的质量不断增加D.图3中e→f变化趋势可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20.(2024九上·诸暨期中)如图是稀盐酸滴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图中小球代表反应前后溶液中的离子种类。(1)请写出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实质: 。(2)微粒“O”代表的是(用符号表示) 。21.(2024九上·长兴期中)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是否放出热量 为探究此问题进行了实验。(1)小陈同学按图甲实验:在烧杯中先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溶液,然后再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固体,观察到温度计示数变大,于是得到“反应放出热量”的结论。你认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小黄同学用乙图实验,可以根据 现象证明该反应放出热量。(3)小张同学是将稀硫酸不断的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并用数字化仪器测量数据后绘制图像。由图丙可知,当反应进行到50s时溶液中的溶质是 。(填溶质的化学式)22.(2024九上·杭州期中)酸碱盐的用途十分广泛,请选择下列物质的序号填空。①熟石灰 ②浓硫酸 ③稀硫酸 ④稀盐酸 ⑤食盐 ⑥小苏打(1)能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 。(2)通常可用于某些气体的干燥剂的是 。23.(2025九上·三门期末)如图表示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根据图示回答相关问题:(1)图中 A 表示的微粒是 (用微粒符号表示)(2)该反应的实质是 (3)下列物质能证明反应后盐酸有剩余的是____A.金属锌 B.酚酗试液 C.碳酸钠溶液 D.硝酸银溶液24.小科在做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的实验时,在烧杯中先加入某种溶液,再往烧杯逐滴滴加另一种液体,测得杯中溶液的pH随滴加液体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请判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三、实验与探究题25.(2025九上·诸暨期末)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混合没有明显现象,它们是否发生了反应呢 某科学兴趣小组设计如图甲所示实验进行探究。他们在盛有一定量稀盐酸的烧杯中放置pH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然后开启电磁搅拌器,从滴定管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计算机显示两种传感器所得的数据曲线如图乙和图丙。(1)下列关于图乙、图丙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A.图乙a点的溶液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B.图乙中 c 点表示的溶液中 Na+个数大于 Cl-个数C.图丙中d点的溶液,滴加适量碳酸钠溶液会产生气泡(2)由图丙可知,该反应为 (选填“吸热”或“放热”)反应。(3)图丁是图甲中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混合后相关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则反应后的“●”表示的微粒是 (填微粒符号)。26.(2025九上·杭州期末)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做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实验时,往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发现酚酞溶液刚变红瞬间又褪成无色。同学们进行讨论并提出了如下猜想。猜想一:可能是酚酞溶液变质;猜想二:可能与溶液的浓度有关;猜想三:可能是酚酞溶液在滴入过程中被氧化……(1)甲同学认为猜想一是不对的,其理由是 。(2)取3mL不同浓度的溶液,分别滴入3滴酚酞溶液,观察现象。得到溶液的浓度与酚酞溶液褪色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①根据上图所示,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选填“越大”或“越小”),酚酞溶液由红色褪为无色的时间越短。②做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实验时,滴加酚酞溶液的目的是 。(3)乙同学设计如下实验验证猜想三是否正确。请根据操作和结论推断该同学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实验操作 取3mL3%的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加热煮沸后,滴加植物油,冷却至室温后,向下方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轻轻振荡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酚酞溶液先变红后褪色与无关27.(2024九上·金华月考)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实验室常用药品(或溶液)对“KOH溶液与稀硫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进行探究,该小组设计了两种不同方案,如下:【知识卡片】1.KOH与NaOH化学性质相似。2.溶液显中性(1)【实验探究】方案一:某同学先向试管中加入2mLKOH溶液,再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然后慢慢滴入稀硫酸,边滴边振荡,直至溶液恰好变为无色,边滴边振荡的原因是 ;②从微观的角度分析,该反应的实质是 ;(2)方案二: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取2mLKOH溶液于试管中,滴入一定量的稀硫酸,振荡后加入镁条 若 稀硫酸过量若没有明显现象 KOH溶液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3)另有同学提出方案二不能证明KOH溶液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其原因是 。(4)以上方案外,下列物质单独使用,也可以证明“KOH溶液与稀硫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__(填序号)A.pH试纸 B.铁丝C.氧化铜 D.紫色石蕊溶液28.(2025九上·滨江期末)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获取证据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向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两位同学欲获取反应发生的证据。(1)甲同学向滴有酚酞溶液的氢氧化钙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至足量,观察到 ,可判断与发生了反应。(2)乙同学向稀溶液中缓缓通入气体,如图a所示。测定该过程中溶液导电能力的变化,实验结果如图b(溶液体积、温度的变化可忽略)。①分析A→B段变化,其他条件相同,导电能力: (选填“>”、“<”或“=”)。②分析B→C段变化,溶液的导电能力除了与离子种类有关,还与 有关。29.(2024九上·瑞安月考) 将NaOH溶液与稀H2SO4混合,观察不到明显现象。为确定两溶液是否发生化学反应,小明设计了以下实验探究方案:(1) 方案一:向装有一定量 NaOH 溶液的烧杯中滴入几滴指示剂,再逐滴滴加稀H2SO4,并不断振荡,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据此判断两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实验中小明滴入的指示剂为 。(2)方案二:先用pH试纸测定NaOH溶液的pH,再滴加稀H2SO4,并不断振荡,测定混合溶液的pH,发现pH逐渐减小且小于7。据此判断两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①写出用pH试纸测定 NaOH 溶液的pH 的操作: 。②方案中“测得pH小于7”是为了排除 对实验的干扰。(3)方案三:向装有一定量稀H2SO4的试管中滴加NaOH溶液,充分振荡后再滴加Na2CO3溶液,发现没有气泡产生。据此判断两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理由是: 。四、综合题30.(2024九上·永康期末)小科按图示操作进行酸和碱反应的实验。(1)盛放NaOH溶液的试剂瓶应密封储存,原因是 ;(2)步骤③中判断两者恰好完全反应的实验现象是 ;(3)酸碱反应的实质是: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31.(2024九上·南浔期末)将40g稀盐酸逐滴加入到20g溶质质量分数为4%的氢氧化钠溶液中,边滴加边搅拌。随着稀盐酸的滴加,溶液的pH变化如图一所示,溶液的温度变化如图二所示(不考虑反应过程中热量损失)。试回答:(1)图二从A到B过程中,溶液的pH逐渐 (填“增大”或“减小”);(2)图二C点时溶液中溶质有 ;(3)计算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32.(2024九上·余姚期中)实验室有一瓶标签被腐蚀的盐酸,小丽为了测定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在烧杯中配制了8g10%的NaOH溶液.然后往烧杯中滴加该盐酸.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与滴入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配制了8g10%的NaOH溶液,需要水的质量为 g;(2)计算该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解析】【分析】pH小于7为酸性溶液,pH大于7为碱性溶液,pH等于7为中性溶液。【解答】A、紫包菜汁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的颜色明显不同,可以用做酸碱指示剂,故A不符合题意;B、氢氧化钠溶液的pH=10,由紫包菜汁的变色范围表可知,滴有紫包菜汁的氢氧化钠溶液呈绿色,故B不符合题意;C、液体颜色为粉红色时说明溶液显酸性,盐酸过量,小药瓶中所含的溶质是NaCl和HCl,故C符合题意;D、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得到盐酸,显酸性,注射器中是滴有紫包菜汁的氢氧化钠溶液(pH=10),所以在注射器中溶液为绿色,实验开始时推动注射器使少量溶液进入小药瓶,然后松开手,开始盐酸过量,最后氢氧化钠过量,小药瓶中液体颜色变化依次为:粉红色→紫色→蓝色→绿色,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2.【答案】B【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盐的性质及用途;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解析】【分析】常见的有颜色的离子有:、和。【解答】A、 CaCl2和Na2CO3会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所以不能共存,故A错误;B、、和都是无色透明溶液,且彼此之间不会发生反应,所以可以共存,故B正确;C、溶液是黄色的,故C错误;D、和以及都会发生反应,所以不能共存,故D错误。故答案为:B。3.【答案】C【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解析】【分析】 根据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只生成氯化钠和水,此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钠分析。【解答】 A、滴入适量FeCl3溶液,溶液变黄,但无沉淀生成,说明了盐酸是过量的或恰好完全中和。故A错误;B、滴入几滴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不变色。酚酞试液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均不显色,故B错误;C、测得反应后溶液中Na+与Cl-的个数比为1:1.当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Na+与Cl-的个数比为1:1,故C正确;D、由于加入了稀盐酸,溶液中存在Cl-,不论盐酸是过量还是恰好完全反应,Cl-会和Ag+生成沉淀,故D错误。故答案为:C。4.【答案】D【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发生化学变化时改变的性质为化学性质。【解答】A、水垢主要是碳酸钙等,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能溶于水的盐,故A不符合题意;B、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氢氧化铝可以与稀盐酸反应,消耗过量的盐酸,故B不符合题意;C、熟石灰是氢氧化钙,与酸性物质发生反应起到中和酸性土壤的作用,故C不符合题意;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的原理是干冰升华吸热,利用的是干冰的物理性质,故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5.【答案】D【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随着稀盐酸的不断加入,氢氧化钠越来越少,氯化钠越来越多。【解答】A、随着反应进行,水的质量不断增大,当恰好完全反应后,随着稀盐酸的加入,水的质量不断增大。因为反应会生成水,所以水增加的速度先快后慢,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B、随着反应进行,氯化钠质量不断增大,当恰好完全反应后,氯化钠质量不再变化,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C、随着反应进行,氢氧化钠质量不断减小,当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钠质量是0,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D、随着稀盐酸的加入,立即和氢氧化钠反应,一段时间内溶液中氯化氢质量是0,当完全反应后随着稀盐酸的不断加入,溶液中的氯化氢质量不断增大,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故答案为:D。6.【答案】D【知识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溶解度的影响因素;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A、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解答;B、根据分子之间有间隙进行解答;C、根据酸与碱的反应进行解答;D、根据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进行解答。【解答】A、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具有酸的性质,并不是二氧化碳具有酸的性质,故A错误;B、黄豆与芝麻是宏观上的物体,而分子是微观上的粒子,宏观上的混合不能说明微观上的混合,故B错误;C、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过程中没有明显的现象,并不能说它们之间没有反应,故C错误;D、冷却热饱和溶液,有晶体析出,说明硫酸铜的溶解随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故D正确;故选D。7.【答案】B【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所得溶液pH=7.0,溶液显中性,进行分析判断。【解答】A、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所得溶液pH=7,溶液显中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溶液的质量相等,若所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则所含溶质的质量相等,则稀盐酸有剩余,溶液显酸性,故选项说法错误。B、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所得溶液pH=7,溶液显中性,所得溶液是氯化钠溶液,混合溶液中钠离子与氯离子个数相等,故选项说法正确。C、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混合前后水分子总数增加,故选项说法错误。D、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实质是氢离子结合氢氧根离子生成水分子,则混合前后阳离子总数减少,故选项说法错误。故答案为:B。8.【答案】D【知识点】制取氧气的原理;浓硫酸的稀释;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金属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导致瓶内压强改变的措施有:改变气体的体积或温度。【解答】气球膨胀,说明大气压大于锥形瓶内的压强,可知加入胶头滴管中的液体后,锥形瓶内的压强减小。A、二氧化锰是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两者接触后,双氧水分解,产生氧气,锥形瓶内压强增大,气球将变瘪,故A错误;B、形是活泼金属,能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瓶内压强将增大,气球将变瘪,故B错误;C、浓硫酸遇水剧烈放热,瓶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气球将变瘪,故C错误;D、石灰水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钙,能氯化氢气体发生反应,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减小,气球将变鼓,故D正确。故答案为:D。9.【答案】B【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A、根据氢氧化钠溶液能与玻璃的主要成分反应,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中和反应的原理,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滴瓶上的滴管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解答】A、氢氧化钠溶液能与玻璃的主要成分反应,①中盛放NaOH溶液的试剂瓶瓶塞甲应使用橡皮塞,不能使用玻璃塞,故选项说法错误。B、滴有酚酞溶液的氢氧化钠溶液显红色,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至恰好完全反应,溶液显中性,③反应过程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故选项说法正确。C、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⑤中稀释浓硫酸时,倒入的乙物质是浓硫酸,故选项说法错误。D、滴瓶上的滴管使用后直接插回原瓶,不能用水清洗,否则试剂瓶中的溶液将被稀释,故选项说法错误。故答案为:B。10.【答案】C【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化学性质分析,由氢氧化钠和盐酸的性质利用实验证明二者反应后是否仍存在,从而证明反应是否发生。【解答】A、锌与盐酸反应会产生氢气, 在混合液中加金属Zn,无气泡产生 ,说明盐酸不存在,可证明反应发生,不符合题意;B、 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在混合液中加无色酚酞,溶液呈无色 ,说明氢氧化钠不存在,可证明反应的发生,不符合题意;C、 在混合液中加AgNO3溶液,因氯化钠和盐酸都会与硝酸银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所以无法证明反应的发生,符合题意;D、 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盐酸呈酸性,用pH试纸测混合液的pH,测得pH等于7 ,即溶液呈中性,可证明反应的发生,不符合题意;故选C。11.【答案】C【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解析】【分析】氢氧化钡能够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与水,据此解答。【解答】A.在加入稀硫酸的过程中,一开始氢氧化钠就和稀硫酸反应,因此从一开始时氢氧化钡的质量分数就减小,故A错误;B.在加入稀硫酸的过程中,氢氧化钡能够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水,因此溶液中离子总数逐渐减少,直至0,此时它们恰好完全反应,再继续加入稀硫酸,则离子总数逐渐增大,故B错误;C.在加入稀硫酸的过程中,生成的硫酸钡沉淀的质量逐渐增大,当它们完全反应时,生成沉淀的质量最大,然后保持不变,故C正确;D.在加入稀硫酸的过程中,水的质量逐渐增多,完全反应后,继续加入稀硫酸,水的质量仍然增大,但增大的幅度减小,而图像并不是从原点开始增大的,故D错误。故答案为:C。12.【答案】D【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氢氧化钠先与硫酸反应再与硫酸铜反应,据此解答。【解答】A.0~a段无沉淀生成是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微观上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分子,所以0~a段无沉淀生成是由于存在H+,故A正确;B.a~c段是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ac段出现的沉淀是Cu(OH)2,故B正确;C.a~c段是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a点时溶液中硫酸恰好反应完,b点不含硫酸,故C错误:D.d点时,氢氧化钠过量,显碱性,pH>7,故D正确。故答案为:D。13.【答案】D【知识点】酸、碱的概念;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解析】【分析】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接触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A、A是石蕊与酸溶液的相交部分,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故为红色,故选项说法正确。B、B是石蕊遇碱溶液的相交部分,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故为蓝色,故选项说法正确。C、C是酚酞与碱溶液的相交部分,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故为红色,故选项说法正确。D、D是酚酞与纯水的相交部分,纯水呈中性,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应为无色,故选项说法错误。故答案为:D。14.【答案】C【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稀硫酸的质量逐渐减少,硫酸钠和水的质量逐渐增加,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解答】A、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钠的质量逐渐增加,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水的质量逐渐增加,至完全反应,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由于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水,水的质量仍在增加,甲表示的物质为水,乙表示的物质为硫酸钠,故选项说法错误;B、加入b克NaOH溶液时,硫酸钠的质量不再发生改变,硫酸已恰好完全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C、加入a克NaOH溶液时,稀硫酸有剩余,溶液中有硫酸、硫酸钠,所得溶液中的阴离子是硫酸根离子,符号为:,故选项说法正确;D、加入c克NaOH溶液时,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所得溶液呈碱性,故选项说法错误。故答案为:C。15.【答案】B【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1)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反应过程中离子数量会发生变化。(2)酚酞在碱性溶液中变红,在酸性和中性溶液中不变色,可据此判断溶液酸碱性。(3)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水的量最多。(4)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氢气,根据溶液酸碱性判断是否与金属反应。【解答】A、A中是70mL 3.65%盐酸溶液与10mL 4%氢氧化钠溶液反应,B中55mL3.65%盐酸溶液与25mL 4%氢氧化钠溶液反应,C中 40mL3.65%盐酸溶液与40mL 4%氢氧化钠溶液反应,D中20mL3.65%盐酸溶液与60mL 4%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哪一个反应体系中含的物质多则离子数最多,①中过量的稀盐酸最多,①中所含离子数最多,故说法正确;B、由乙中B、C、D三个的反应温度可以看出,B、D都没有C的反应剧烈,所以C的反应中氢氧化钠和盐酸的物质的量最接近1:1,而B、D中都是酸或碱是过量的,根据乙图温度变化的以及甲图中由A到B到C到D过程中盐酸体积在减少,氢氧化钠体积在增多,可以判定前面先是盐酸过量,到最后是氢氧化钠过量,所以在B时,盐酸过量,呈酸性,而酚酞在酸性时不变色,故说法错误;C、根据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越高,生成物越多的特点,从乙图中可以看出C的温度最高,所以C的反应最剧烈,C中生成水越多,故说法正确;D、Mg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此时Mg是足量的,则只要判定谁的盐酸最多即可,而根据B中分析,可知D中已没有盐酸,所以D中不会产生气泡,故说法正确。故答案为:B。16.【答案】C【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酸、碱、盐的鉴别;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A、根据酸能与活泼金属、碳酸盐等反应生成气体,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氯化钡能与硫酸根离子、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干冷小烧杯能检验水蒸气的存在,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显碱性的不一定是碱溶液,进行分析判断。【解答】A、在某固体物质中加入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该物质不一定是碳酸盐,也可能是活泼金属等,故选项说法错误。B、在某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和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不一定含硫酸根离子,也可能是硝酸银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C、点燃未知气体,在火焰上罩一干冷小烧杯,烧杯内壁有水珠,说明生成了水,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说明该气体中一定含有氢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D、将某固体溶于水滴在pH试纸上,pH试纸变蓝色,说明溶液显碱性,但该固体不一定是碱,也可能是碳酸钠等盐,故选项说法错误。故答案为:C。17.【答案】(1)HCl(2)不能(3)水【知识点】酸、碱的概念;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解析】【分析】(1)并不是所有额酸都是含氧酸,HCl中就不含氧元素。(2)五氧化二碘和二氧化碳都属于酸性氧化物,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结合题中信息可以做出判断。(3)酸碱中和反应的本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解答】(1)氯化氢中不含氧元素,但属于酸,不符合拉瓦锡的观点。(2)五氧化二碘只有溶于水才具有酸性,同理二氧化碳也只有溶于水才具有酸性,所以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燥的涂有紫色石蕊的纸花变色。(3)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18.【答案】;复分解;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放热,锥形瓶内气体温度升高,压强变大,大于大气压,在瓶内气体的作用下,U形管中液体被向外压,出现左低右高的现象。【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解析】【分析】蓝色絮状沉淀是,含的溶液呈蓝色。【解答】现象是蓝色絮状沉淀消失,是氢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方程式为,属于复分解反应。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放热,锥形瓶内气体温度升高,压强变大,大于大气压,在瓶内气体的作用下,U形管中液体被向外压,出现左低右高的现象。19.【答案】(1)NaOH(2)12(3)A;D【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解析】【分析】(1)根据反应时溶液pH的变化确定该反应是将氢氧化钠加入盐酸中分析;(2)根据V处温度达到最高,恰好完全反应分析;(3)根据反应时溶液pH确定反应进程,反应后溶液成分一定有生成物,可能有反应物剩余分析。【解答】(1) 由图2可知,随另一种物质加入,溶液pH从小于7增加,说明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中,则胶头滴管中A溶液的溶质是NaOH 。(2) 图3中V处温度达到最高,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pH=7,结合图2可知,V的值为12。(3)图2中b点为部分盐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所示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和HCl,A正确;d点所示溶液pH大于7呈碱性,氢氧化钠过量,对应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钠和氢氧化钠,加热蒸干所得固体为混合物,B错误; 图2中c→d反应停止,所示溶液中NaCl的质量不再增加,C错误; 图3中e→f段为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反应,由温度不断增加的变化趋势可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D正确。故答案为:(1) NaOH ;(2)12;(3)AD。20.【答案】(1)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2)H+【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1)根据中和反应的实质分析;(2)根据中和反应的微观实质分析;【解答】(1)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实质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NaOH+HCl=NaCl+H2O(2)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加入的盐酸中含有氢离子和氯离子,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反应后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消失,增加了加入的氯离子,故 O 表示H+;21.【答案】(1)不正确,因为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无法说明就是中和反应放出的热量导致(2)有气泡从导管口冒出(3)Na2SO4和H2SO4【知识点】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解析】【分析】 温度计的示数变大,说明有热量放出,原因可能有两个:①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放热;②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放出热量;如果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反应放出热量,那么瓶内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压强增大,于是右边烧杯内导气管处会有气泡冒出;根据温度变化确定50℃时反应是否完成,从而根据反应产物确定溶质种类。【解答】 (1)我认为甲同学的结论错误,理由是: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无法说明就是中和反应放出的热量导致 ;(2)乙同学用乙图实验,可以根据导管口有气泡现象证明该反应放出热量;(3)根据图线可知,50℃时,溶液的温度在下降,pH在下降,那么此时反应已进行完,此时溶液中肯定有反应产物硫酸钠和稀硫酸,即溶质为H2SO4和Na2SO4。22.【答案】(1)①(2)②【知识点】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解析】【分析】根据所列物质的性质、用途、物质分类等知识,判断各项应用所对应的物质。【解答】(1)能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熟石灰,故填:①;(2)浓硫酸具有吸水性,通常可用于某些气体的干燥剂,故填: ② 。23.【答案】(1)Na(2)OH-+H+=H2O(3)A;C【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和由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盐酸是由氢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结合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中和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进行分析解答。【解答】(1)氢氧化钠和由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A表示的微粒是Na+。(2)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3)盐酸能与锌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氯化钠和盐酸均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能证明反应后盐酸有剩余的是AC。24.【答案】NaCl、HCl【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解析】【分析】 根据a点时溶液的pH小于7,进行分析判断。【解答】a点时溶液的pH小于7,溶液显酸性,说明稀盐酸过量,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溶质是NaCl、HCl。25.【答案】(1)B;C(2)放热(3)H2O【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解析】【分析】(1)图乙中b点pH等于7,说明恰好完全反应,b点前,酸未完全反应,b点后,碱过量。(2)图丙中温度最高的点为恰好完全反应的点,对应图乙中的b点。(3)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的方程式。【解答】(1)A、a点pH小于7,呈酸性,酚酞仍为无色,故A错误;B、c点pH大于7,说明溶液呈碱性,氢氧化钠过量溶质为氢氧化钠和氯化钠,钠离子个数大于氯离子个数,故B正确;C、图丙中d点溶质为稀盐酸和氯化钠,滴加稀盐酸,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产生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故C正确。故答案为:BC。(2)反应时溶液温度逐渐升高,可知反应为放热反应。(3) ● 反应后才出现,说明是新生成的物质,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本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可知 ● 是水,即。26.【答案】(1)如果酚酞溶液已经变质,遇到NaOH溶液就不可能有先变红的现象(2)越大;便于观察反应发生及反应完全(或反应终点)(3)5.5min后酚酞溶液褪色【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解析】【分析】(1)酚酞若变质,则一开始就变质了,不会先变红。(2)由图像可知,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越大,褪色时间越短。氢氧化钠与酸的反应没有现象,添加酚酞后,通过酚酞颜色变化可以判断反应终点。(3)结论是与氧气无关,可知实验现象与(2)中溶质质量分数为3%的相同,即5.5min后酚酞溶液褪色。【解答】(1)根据“溶液刚变红瞬间又褪成无色”可知,甲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因为:如果酚酞溶液已经变质,遇到NaOH溶液就不可能有先变红的现象。(2)①根据图像可知,随着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分数逐渐减小,酚酞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的时间越来越长,那么得到:NaOH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酚酞溶液由红色褪为无色的时间越短;②当红色消失时,就可以判断酸碱恰好完全反应,即做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时,滴加酚酞溶液的目的是:便于观察反应发生及反应完全(或反应终点)。(3)该实验结论是酚酞溶液先变红后褪色与无关,即隔绝氧气后,酚酞变色时间不变,步骤为:取3mL3%的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加热煮沸后,滴加植物油,冷却至室温后,向下方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轻轻振荡,根据图示可知,酚酞在3%的氢氧化钠溶液中5.5min后酚酞溶液褪色。因此若要证明酚酞溶液先变红后褪色与无关,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5.5min后酚酞溶液褪色。(1)根据“溶液刚变红瞬间又褪成无色”可知,甲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因为:如果酚酞溶液已经变质,遇到NaOH溶液就不可能有先变红的现象;(2)①根据图像可知,随着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分数逐渐减小,酚酞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的时间越来越长,那么得到:NaOH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酚酞溶液由红色褪为无色的时间越短;②当红色消失时,就可以判断酸碱恰好完全反应,即做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时,滴加酚酞溶液的目的是:便于观察反应发生及反应完全(或反应终点);(3) 该实验结论是酚酞溶液先变红后褪色与无关,即隔绝氧气后,酚酞变色时间不变,步骤为:取3mL3%的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加热煮沸后,滴加植物油,冷却至室温后,向下方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轻轻振荡,根据图示可知,酚酞在3%的氢氧化钠溶液中5.5min后酚酞溶液褪色。因此若要证明酚酞溶液先变红后褪色与无关,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5.5min后酚酞溶液褪色。27.【答案】(1)加快反应速度的同时可以使两者充分反应;(2)有气泡产生(3)氢氧化钾过量,也同样没有明显现象(4)A;D【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振荡溶液可以使物质充分接触,反应更彻底。(2)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有新物质产生。(3)镁是活泼金属,可以以稀硫酸反应产生气泡。(4)证明一种反应物没有过量,不能说明一定是恰好反应,可能是另一种反应物过量。【解答】(1)边滴加稀硫酸边振荡的目的是使氢氧化钾与稀硫酸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度的同时可以使两者充分反应。反应的方程式为,由方程式可知,钾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所以反应的实质是。(2)若稀硫酸过量,镁条将与稀硫酸发生反应,方程式为,所以观察到的现象为:有气泡产生。(3)镁和氢氧化钾不会发生反应,所以即使氢氧化钾过量,也同样没有明显现象。(4)AD、氢氧化钾呈碱性、稀硫酸呈酸性,而硫酸钾呈中性,所以使用pH试纸和紫色石蕊试纸可以证明氢氧化钾与稀硫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故AD正确;B、铁丝和氧化铜只能与稀硫酸反应,所以只能说明稀硫酸是否有剩余,不能说明氢氧化钾是否过量,故BC错误。故答案为:AD。28.【答案】(1)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2)>;离子浓度【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解析】【分析】(1)根据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来分析解答;(2)①根据氯化氢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相当于相同数目的氢氧根离子替换为氯离子,导电能力下降来分析解答;②根据BC段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完后,继续通入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溶于水解离出氢离子和氯离子且不再发生反应,溶液中离子数目增加了,但溶液的体积不变来分析解答。【解答】(1)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则向滴有酚酞溶液的氢氧化钙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至足量,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证明溶液中的氢氧化钙消失了,则可判断Ca(OH)2与HCl发生了反应;(2)①氯化氢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溶液体积、温度的变化可忽略,则相当于相同数目的氢氧根离子替换为氯离子,A→B段导电能力下降,则其他条件相同,导电能力:OH->Cl-;②BC段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完后,继续通入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溶于水解离出氢离子和氯离子且不再发生反应,溶液中离子数目增加了,但溶液的体积不变,所以BC段导电能力增加,说明溶液的导电能力除了与离子种类有关,还与离子浓度(或离子数量或溶液浓度)。(1)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则向滴有酚酞溶液的氢氧化钙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至足量,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证明溶液中的氢氧化钙消失了,则可判断Ca(OH)2与HCl发生了反应;(2)①氯化氢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溶液体积、温度的变化可忽略,则相当于相同数目的氢氧根离子替换为氯离子,A→B段导电能力下降,则其他条件相同,导电能力:OH->Cl-;②BC段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完后,继续通入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溶于水解离出氢离子和氯离子且不再发生反应,溶液中离子数目增加了,但溶液的体积不变,所以BC段导电能力增加,说明溶液的导电能力除了与离子种类有关,还与离子浓度(或离子数量或溶液浓度)。29.【答案】(1)无色酚酞试液(2)用洁净的玻璃棒沾取NaOH 溶液样品滴在pH试纸上,将pH 试纸所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比,读出数值;水(3)滴加碳酸钠溶液没有气泡产生,说明稀硫酸已完全反应【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色,能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稀硫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解答】(1)无色酚酞试液遇碱性溶液变红,遇中性或酸性溶液不变色。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当逐滴滴加稀硫酸并不断振荡时,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溶液的碱性消失,即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发生了化学反应。(2)① 用洁净的玻璃棒沾取NaOH 溶液样品滴在pH试纸上,将pH 试纸所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比,读出数值 。②如果只是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溶液的pH会逐渐减小,但不会小于7。而实验中测得混合溶液小于7,说明溶液不再呈碱性,排除了只是加水稀释导致变化的可能性,从而证明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发生了化学反应。(3)稀硫酸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当向装有一定量稀硫酸的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充分振荡后再滴加碳酸钠溶液,若没有气泡产生,说明溶液中已经没有稀硫酸了,即稀硫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30.【答案】(1)NaOH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2)溶液红色恰好褪去(3)【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1)根据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滴有酚酞溶液的氢氧化钠溶液显红色,结合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或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进行分析解答。(3)根据中和反应的实质,进行分析解答。【解答】(1)氢氧化钠溶液易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需密封保存;(2)滴有酚酞溶液的氢氧化钠溶液显红色,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至恰好完全反应,溶液显中性,所以步骤③中判断两者恰好完全反应的实验现象是:溶液红色恰好褪去;(3)酸碱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水,离子方程式为:。(1)氢氧化钠溶液易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需密封保存;(2)滴有酚酞溶液的氢氧化钠溶液显红色,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至恰好完全反应,溶液显中性,所以步骤③中判断两者恰好完全反应的实验现象是:溶液红色恰好褪去;(3)酸碱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水,离子方程式为:。31.【答案】(1)减小(2)NaCl、HCl(3)由图象可知,恰好酸碱中和时消耗稀盐酸的质量是20g,设20g的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HCl+NaOH═NaCl+H2O36.5 40X 20g×4%;解得:x=0.73g;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解析】【分析】(1)根据碱的溶液中加入酸,溶液pH减小分析;(2)根据反应后溶液中一定有生成物,还可能有反应物剩余分析;(3)根据反应的氢氧化钠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盐酸的溶质质量,从而计算溶质质量分数分析。【解答】(1) 图二从A到B过程中,是随盐酸的加入,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过程,溶液的pH逐渐 减小。(2) 图二C点盐酸过量,溶液中溶质有 氯化钠和氯化氢。故答案为:(1)减小;(2) 、NaCl、HCl ;(3)3.65%。32.【答案】(1)7.2(2)设稀盐酸中溶质额质量为x36.5 40x 8g-7.2g=0.8g解得x=0.73g,则稀盐酸的质量分数为。【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解析】【分析】(1)溶质质量分数为10%,则水的质量分数为1005-10%=90%。(2)根据方向方程式计算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再计算质量分数。【解答】(1)水的质量。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5 酸和碱之间的反应(学生版).docx 5 酸和碱之间的反应(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