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浙教版八上科学核心概念专题】专题一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师版)一、选择题1.2024年7月3日,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二次出舱活动,如图所示。舱外工作的航天员之间需要借助电子设备进行对话,而不能直接对话,原因是:( )A.太空中噪声太大 B.用电子设备对话方便C.电子设备传播声音的速度更快 D.空间站外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答案】D【解析】空间站外是真空环境,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真空中不能传声,所以舱外工作的航天员之间需要借助电子设备进行对话。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2.声音在干燥空气中的速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如图是声速大小跟空气温度的关系图。从图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A.声音的传播必须有空气B.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无关C.当空气温度为20℃时,声音的传播速度接近343m/sD.空气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小【答案】C【解析】A.图像体现的是声音在干燥空气中的速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没有体现声音的传播必须有空气,故A不符合题意;BD.根据图象可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随温度升高,声速变大,故BD不符合题意。C.由图像可知,当空气温度为20℃时,声音的传播速度接近343m/s,故C符合题意;3.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在钢管中的传播速度为,用锤子敲击一次长直钢管的一端,安装在另一端的声音监测仪,接收到两次声音,时间间隔为t。这根钢管的长度为:( )A. B. C. D.【答案】A【解析】设钢管的长度为l,则声音在空气中从钢管的一端传播到另一端所用的时间为声音在钢管中从一端传播到另一端所用的时间为由题意可知,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t,由于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小于在钢管中传播的速度,则则钢管的长度为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4.如图所示,某中学有一个跑道为400m的操场,在操场的主席台和观礼台上方一字形排列着A、B、C三个相同的音箱,在一次运动会的开幕式上,站在操场中的所有同学都可以听到音箱发出的足够大的声音,但站在某些位置的同学却感觉听不清音箱中播放的内容,在如图所示的1、2、3三个位置中,位于哪个位置附近的同学应该是“感觉听不清”的( )A.1 B.2C.3 D.在哪个位置都一样【答案】A【解析】位置1声波干涉相互削弱,位置2、3声波相互增强,所以位置1感觉听不清,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5.有一根足够长的空心钢管装满水,甲同学在一端敲打钢管一下,乙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可以听到( )A.一次回声 B.两次回声 C.三次回声 D.四次回声【答案】C【解析】由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且一般情况下,因此乙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可以听到三声响,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6.在“探究敲击钢管发声的频率与管子长度、直径关系”的综合实践的活动中,小明选取管壁厚度相同、长度和直径不同的三根铜管,将它们用细线悬挂,敲击后,测出各自发出声音的频率,数据如表。分析表中数据( )编号 长度/cm 直径/cm 频率/HZ1 20.5 1.50 21312 31.00 2.00 12843 48.50 2.50 656A.只能得出频率随长度增加而减小的结论B.只能得出频率随直径增加而减小的结论C.选项A和B的结论都能得出D.选项A和B的结论都不能得出【答案】D【解析】探究发声的频率与管子长度、直径的关系时,应使用控制变量法;探究频率与长度的关系时,需要控制直径保持不变,改变长度;探究频率与直径的关系时,需要控制长度保持不变,改变直径;由表中数据可知,3次实验中管子的长度和直径都是变化的,所以不能得出选项A和B的结论;故ABC错误,D正确;7.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会不同B.“闻其声辨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C.超声波能排除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D.房间的窗户安装双层玻璃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答案】B【解析】A、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振幅不同,则响度不同,故A错误;B、不同人的音色不同,因此“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B正确。C、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故C错误;D、房间的窗户安装双层玻璃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错误。8.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动画片《哪吒2》的配音生动有趣,配音的录音棚四周墙壁上都做成凹凸不平或安装像蜂窝状的装饰板(如图),从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上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A.装饰更加的美观B.减少噪声的反射C.增强噪声的反射D.改变声音的音调【答案】B【解析】配音的录音棚四周墙壁上都做成凹凸不平或安装像蜂窝状的装饰板,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噪声的反射,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9.中国海事第一舰“海巡01”轮在海上展开拉练,未来将被派往南海、钓鱼岛等海域执行任务,如图所示,“海巡01”轮配备有强声设备,可遥控定向远距离发射高达150分贝的警示音、语音等声波,主要用于对付海盗等人员,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声波具有能量B.护航官兵佩戴耳罩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C.强声设备发出的声波是次声波D.声波定向发射器的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分散,增大响度【答案】C【解析】A、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声音具有能量,故A正确;B、护航官兵佩戴耳罩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听到声音的响度,故B正确;C、强声设备发出的声波高达150dB,是人耳能够听到的,而次声波人耳是听不到的,故C错误;D、声波定向发射器的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分散,增大响度,故D正确。10.如图所示,某品牌超声波清洁器在清洗眼镜,使用时先向水槽加水使眼镜完全浸没水中,通电清洁器开始工作。此清洁器工作时人站在旁边能听到“嗞嗞”的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超声波的音调比人能听到的声音音调低B.超声波传播不需要介质C.人听到的“嗞嗞”声是超声波D.超声波能用来清洗物体说明超声波能传递能量【答案】D【解析】A、超声波的音调比人能听到的声音音调高,故A错误;B、超声波传播需要介质,故B错误;C、人听到的“嗞嗞”声不是超声波,超声波人耳是听不到的,故C错误;D、超声波能用来清洗物体说明超声波能传递能量,故D正确。11.骨传导耳机深受广大运动爱好者的喜爱,如图所示,使用时,将耳机紧贴骨头,利用骨传导技术,声波直接通过骨头传至听神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骨传导过程中,耳蜗起到了放大振动的作用B.听觉产生的部位在大脑C.若鼓膜受损,则佩戴骨传导耳机无法听见声音D.骨传导耳机能治疗各种听力障碍【答案】B【解析】A、不论是利用骨传导还是空气传导制作的耳机,最后都是要通过耳蜗中的毛细胞振动才能形成听觉,耳蜗不能起到放大振动的作用,A错误;B、据分析可见:听觉形成部位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B正确;C、使用骨传导耳机是通过声波引起颅骨振动,直接将声音信号传递到听小骨,声波不需要经过鼓膜,所以鼓膜受损,佩戴骨传导耳机也能听见声音,C错误。D、骨传导耳机不能治疗各种听力障碍,比如听神经不能传递信息等所致的听力障碍。D错误。12.每年的3月3日是国际“爱耳日”,提醒全球人类注意爱护自己的耳朵。下列生活中有关对耳朵的保护措施及其目的叙述错误的是( )A.游泳时戴上泳帽盖住耳朵预防耳内进水,防止①外耳道发炎B.减少戴耳机听音乐的时间和减小音量,保护②鼓膜免受损伤C.谨慎用药,防止药物破坏③,使其不能接受刺激,导致耳聋D.上呼吸道感染后及早治疗,防止病菌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引发中耳炎【答案】C【解析】A、防耳内进水,防止①外耳道发炎,A正确;B、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会对鼓膜造成损伤,如果骨膜受损,会使听力下降,因此减少戴耳机听音乐的时间,可保护②鼓膜,B正确;C、谨慎用药,防止药物破坏④耳蜗不能接受刺激,导致耳聋,C错误;D、上呼吸道感染后及早治疗,因为病菌可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引发中耳炎,D正确。13.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的音色、响度相同,音调不同 B.甲、丙的音色、音调相同,响度不同C.乙、丁的音色,音调,响度都不同 D.丙、丁的音色相同,音调和响度不相同【答案】D【解析】A.从图中可以看出,相同时间内,甲和乙的波形不同,音色不同,振幅相同,响度相同,故A错误;B.甲、丙的振动的频率不同,故音调不同,波形相同,音色相同,故B错误;C.乙、丁的波形不同,音色不同,振动的频率相同,音调相同,振幅相同,响度相同,C错误;D.丙、丁的振幅不相同,故丙、丁响度不相同;振动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波形相同,音色相同,故D正确。14.如图,从A到B是长短不同的楼梯缝隙上部铁护栏。一个同学上楼梯时,用一根小木棒迅速从B到A逐一敲过铁护栏栏杆,此过程中,听到的声音一定发生改变的是(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音色和响度【答案】A【解析】用木棒敲过从B到A是长短不同的铁护栏,铁护栏的长度不同,体积和质量都不同,振动快慢不同,频率不同,音调一定不同;都是木棒敲打铁护栏,物体的材料和结构都相同,音色不会有明显改变;用力大小可能相同,铁护栏的振动幅度可能相同,响度可能相同。故选A。15.如图所示,王亚平在“天宫”弹奏古筝,分别拨动古筝的八、十三号弦,用同一设置的相机拍摄到两弦最左摆到b处,最右摆到c处,静止时在a处。测出每振动880次,八号弦用时2s,十三号弦用时4s,则八号弦( )A.从a→c→a过程振动了1次 B.振幅比十三号弦大C.音调比十三号弦高 D.频率为880HZ【答案】C【解析】A.以八号弦为例,弦从a→c→a→b→a过程为振动1次,故A不符合题意;B.由题图可知:八号弦的振动幅度明显小于十三号弦,故B不符合题意;C.频率是指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八号线振动频率为440Hz,十三号弦振动频率为220Hz,即八号线的音调比十三号弦高,故C符合题意;D.八号线振动频率为440Hz,故D不符合题意。16. 很多文学作品都蕴含着一定的物理道理,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用心体会,下面文学名句与物理解释对应不正确的是(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声”是指声音的音调高B.“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中依据音色辨别出是“笛声”C.“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中狗叫声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D.“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中“逾静、更幽”是指响度小【答案】A【解析】A.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其中的“高声”指声音的响度大,故A错误,符合题意;B.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我们能辨笛声,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狗的叫声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响度指声音的大小,“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其中“逾静、更幽”是指环境安静,声音的响度小,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17.如图所示,将正在响铃的手机悬挂于广口瓶内,封闭瓶口,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对比抽气前后从瓶中传出的响铃声音,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音调升高 B.音调降低 C.响度变大 D.响度变小【答案】D【解析】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小,响度越小,音色只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在抽气的过程中,手机扬声器继续发声,所以它仍在振动;随着抽气盘抽出罩内的空气,听到铃声的音调不变,响度变弱,音色不变;本次实验可以得出结论:空气越稀薄,其传声效果越差;由此实验进一步推理可知,当空气全部被抽出时,我们就不能再听到声音,这种实验研究的方法称为理想实验法;人们可以得到的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故ABC错误,D正确。18.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不仅文字优美,还蕴含着许多物理知识。下列诗句中有关声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A.“转轴拨弦两三声”中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B.“忽闻岸上踏歌声”中听到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的是声音的音调高D.“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是根据响度辨别的【答案】B【解析】A.“转轴拨弦两三声”中的声音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忽闻岸上踏歌声”中听到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故B正确;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故C错误;D.“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是根据音色辨别的,故D错误。19.正常灰鲸的发声频率范围为。生物学家发现变异灰鲸Alice,其发声频率为,导致正常灰鲸“听不见”Alice的声音,如图所示为海豚的发声频率和听觉频率范围,灰鲸与海豚同属海洋哺乳动物。由此推理:正常灰鲸听觉频率范围(黑色横条)很可能是( )A. B. C. D. 【答案】C【解析】根据海豚的听觉频率和发声频率范围,其听觉频率范围比发声频率范围大,且听觉频率最高值比发声频率最高值大;正常灰鲸的发声频率范围为15Hz~25Hz,则正常灰鲸的听觉频率最高值会比25Hz高,最低值比15 Hz低,但是正常灰鲸“听不见”Alice发出频率为52Hz的声音,则听觉频率最高值会低于52Hz;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20.如图,音叉M、N完全相同,M发出440Hz的声音,原来静止的N随之振动,N也发出440Hz的声音,则( ) A.M发声时每分钟振动440次B.M和N发出的声音的频率相同C.M和N发声时的振幅一定相同D.M发出的声音无需介质就能传播【答案】B【解析】A.频率表示每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已知M发出声音的频率为440Hz,表示该音叉每秒钟振动440次,故A不符合题意;B.已知M和N发出声音的频率都为440Hz,所以M和N发出的声音的频率相同,故B符合题意;C.引起N音叉振动的能量是由M音叉传递来的,传递过程中存在能量损耗,所以N音叉发声振动的振幅应比M音叉小,故C不符合题意;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D不符合题意。二、填空题21.甲骨文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如图,甲骨文“殸”,意指手持长柄,敲击乐器发声。这说明古人很早便知道声音与碰击有关,蕴含了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道理。请你写出一个能表明这一道理的现象: 。【答案】 振动 正在发声的音叉可以激起水花【解析】[1]手持长柄,敲击乐器时,乐器振动产生声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音叉可以激起水花,说明正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2.如图所示为2022年1月26日航天员叶光富在空间站用葫芦丝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的情景。“葫芦丝”是靠空气柱 发声的;按不同的孔,可以改变声音的 。宇航员在舱内相互之间可以直接交流,而在空间站外他们却不能这样直接交流,原因是 。【答案】振动;音调;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解答】解:“葫芦丝”是靠空气柱振动发声的;按不同的孔,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调。宇航员在舱内相互之间可以直接交流,而在空间站外他们却不能这样直接交流,原因是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3. 在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实验中小明将直尺一端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1)拨动钢尺刻度尺,看到了钢尺伸出桌面的部分在振动,同时听到钢尺另一端拍打桌面发出的声音,小华的实验操作存在的问题是 ;A.没有控制变量 B.伸出桌面的钢尺太短C.手没有压紧钢尺 D.伸出桌面的钢尺太长(2)小明规范实验操作后,将钢尺按紧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改变钢尺伸出的长度,用 的力再次拨动直尺(填“相同”或“不同”),观察直尺振动的 ,听钢尺发出的声音的变化,这个实验用来探究声音的 和振动的 的关系;(3)当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小明不能听到钢尺发出的声音,原因是 。【答案】 C 相同 快慢 音调 频率 钢尺振动频率低于人耳能听到的范围【解析】(1)此实验要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拨动钢尺刻度尺,应观察钢尺伸出桌面的部分在振动情况听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听到钢尺另一端拍打桌面发出的声音,可能手没有压紧钢尺,应用手在桌边压紧钢尺,使钢尺紧贴桌面,这样另一端就不会振动了。故选C。(2)将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钢尺振动的幅度相同,响度相同。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观察其振动的快慢,听钢尺发出的声音的变化,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3)当钢锯条伸出桌面的长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振动的频率低于20Hz,超出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不能听到钢锯条发出的声音。24.2024年4月10日,雪龙号圆满完成中国第40次南极科考任务。雪龙号在科考活动中经过某海洋区域时,利用回声定位原理从海面竖直向海底发射超声波,从发射到接收到回声所用的时间为4s,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该处海洋的深度为 m;探测器发出的超声波由声源的 而产生的;在月球表面不能用超声波代替激光来探测距离,原因是 。【答案】 振动 真空不能传声【解析】[1]声音传播到海底所用的时间为该处海洋的深度为[2]一切声音都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探测器发出的超声波由声源的振动而产生的。[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月球表面没有空气,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在月球表面不能用超声波代替激光来探测距离。25.小刚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相关实验。(1)蓝牙音响悬浮于磁悬浮装置上方,随后用手机接通蓝牙音响,当音响发声时,观察到泡沫小球不停地跳动;当音响停止发声时,小球随之停止跳动,这一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都在 。音响发出的声音是通过 传入小刚耳朵的。(2)接着用抽气机不断向外抽气,玻璃罩内的空气含量将 (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此过程中听见声音大小也逐渐减弱。进一步推理可得:如果玻璃罩内处于真空状态,将 。(3)本实验巧妙之处是利用磁悬浮装置将发声体——蓝牙音响悬浮起来,对于这一设计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振动 空气 (2)减小 听不到声音 (3)可避免固体传声对实验的影响【解析】(1)[1]蓝牙音响悬浮于磁悬浮装置上方,随后用手机接通蓝牙音响,当音响发声时,观察到泡沫小球不停地跳动;当音响停止发声时,小球随之停止跳动,这一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实验中,听到音响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耳朵的。(2)[1][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用抽气机不断向外抽气,所以玻璃罩内的空气含量将减小,此过程中听见声音大小也逐渐减弱;进一步推理,若玻璃罩内无空气,处于真空状态,人耳将听不到声音。(3)本实验巧妙之处是利用磁悬浮装置将发声体——蓝牙音响悬浮起来,对于这一设计的好处是:可避免固体传声对实验的影响。26.一人在一根较长的空心钢管一端敲击一下另一人在钢管的另一端用耳朵贴近管口会听到2次响声,响声是先后通过 和 传播过来的。假设响声在空气中传播到人耳用了0.1秒,则钢管长度为 米。(空气中的声速约为340米/秒)【答案】 钢管 空气 34【解析】[1][2]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故在敲击钢管时,第一次声音是由钢管传播的,第二次听到的响声是经空气传来的。[3]钢管长度为s=vt=340m/s×0.1s=34m27.在我们的教室内,听老师讲课,老师的讲话是靠 振动产生的,其声音是由 介质进行传播的,最后传入我们的 中,我们就听到了老师的讲课声.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利用 来听声音,据说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牙咬住木棒顶在钢琴上听自己的演奏声.【答案】 声带 空气 耳朵 骨传声【解析】老师讲课时声带发生振动,所以会发出声音;因为老师讲课的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所以我们能够听到;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利用骨传声来听声音.28.火车正在以v1=144km/h的速度匀速直线运行,这时司机发现正前方出现隧道,火车鸣笛后就立即开始减速,经过4s听到由隧道口反射回来的回声,此时观察到速度仪表盘上的速度显示为v2,有v1:v2=2:1;紧接着司机再次鸣笛,并保持v2匀速直线运动下去,3.5s后司机再次听到由隧道口反射回来的回声(v声=340m/s),火车第二次听到回声后,再经过 s后火车开始进入隧道,火车在减速过程中走过的路程为 m。【答案】28 100【解析】[1][2]火车速度为由可得,第2次的速度由v可得,列车鸣笛后4s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路程为列车鸣笛后3.5s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路程为列车鸣笛后3.5s时间内火车通过的路程为则火车第二次鸣笛时距离隧道口的距离为火车第一次鸣笛时距离隧道口的距离为火车在减速过程中走过的路程为火车第二次鸣笛时,声音传到隧道口并反射回来共用时3.5s,第二次听到回声时距离隧道口的距离为火车第二次听到回声后,进入隧道所需的时间29.海洋动物质量越大,其叫声越是有力而低沉,即响度较 ,音调较 。(甲)、(乙)两曲线为科考船声呐系统收录的500kg的海豚和100t的蓝鲸叫声的波形图,其中, (甲/乙)是蓝鲸发出的。【答案】大;低;甲。【解析】由信息知:海洋动物质量越大,其叫声越是有力而低沉,故响度大,音调低;由图象知:甲的振幅大,频率低,故甲是质量大的蓝鲸的叫声的波形图,相反乙是海豚的叫声的波形图。30.请看下面耳的基本结构图回答:(1)接受声波信息的听觉感受器位于图中[⑤] 内。(2)“为救护车让道”是交通文明的基本准则。当你听到远处急救车的鸣笛声时,尽管是绿灯也会在等到救护车过后方能择机行走。请写出之后声波到达大脑形成听觉的过程 (用图中序号和箭头表示)。(3)遇到巨大响声时要 ,以免[⑨] 损伤,造成耳聋。【答案】(1)耳蜗。(2)②→⑨→⑧→⑤→④(3)迅速张开口或者闭嘴、堵耳;鼓膜。【解析】(1)内耳的⑤耳蜗里有听觉感受器,能感受声波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2)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导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这样就产生了听觉。即声波→②外耳道→⑨鼓膜→⑧听小骨→⑤耳蜗→④听觉神经→听觉中枢。(3)当听到巨大声响时,空气震动剧烈导致耳膜受到的压力突然增大,容易击穿鼓膜。这时张大嘴巴,可以使咽鼓管张开,因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这样可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以免振破鼓膜。如果闭嘴同时用双手堵耳也是同样道理。31.小宁在拆开口琴进行清洗时,观察到琴芯的结构如图所示:在琴芯侧面长方孔处分布着很多长短、厚薄不同、下端固定的铜片,当气流从发音孔出入时铜片发生振动,从而吹出不同的声音。(1)在图中,C区是 音区(选填“高”、“中”或“低”)。(2)停止吹气后,口琴仍“余音未绝”,其原因是 。(3)为进一步探究不同材料的隔音效果,小宁用不同材料制成相同大小和厚度的耳罩,以及相同的口琴声音进行探究,得到的实验结果如表:材料 报纸 羽绒服 塑料袋 泡沫板人听不到声音的距离/m 8 4 7 5由此可知,隔声性能最好的材料是 。【答案】(1)高;(2)铜片在继续振动;(3)羽绒服。【解答】(1)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由图知A区的铜片较厚较长,振动较慢,B区次之,振动较快;C区较的铜片薄较短,振动最快,故A区发出的音调最低,C区发出的音调最高。(2)由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停止吹气后,口琴仍“余音未绝”,其原因是铜片在继续振动。(3)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用羽绒服做隔音材料时,听不到声音的距离最小,因此,羽绒服的隔音性能最好。三、实验探究题32.请完成下列实验有关的填空。(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 ,图中乒乓球的作用是 ;(2)如图乙所示,为了验证甲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3)如图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答案】(1) 乒乓球弹跳起来 将音叉的振动放大(2)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3)空气【解析】(1)[1][2]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弹开,图中乒乓球的作用是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乒乓球弹跳起来可判断发声的音叉在振动,从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如图乙所示,为了观察不易觉察的桌面振动,利用转换法可以放些碎纸屑将桌面微小的振动现象进行放大。(3)如图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是空气以声波的形式把右边音叉的振动传给左边的音叉,该实验说明空气可以传声。33.小明在吉他演奏中发现,琴弦发出的音调与弦线的长度、粗细和张力有关。于是他想:(1)利用弦音计做研究,如图1所示,其中a、b、c、d四根弦线的张力相同。①若他选择b、d两弦线做实验,则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 的关系。②若他要研究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则应选择 两弦线做实验。③小明研究后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弦线越长,发出的音调越低;弦线越粗,发出的音调越低。(2)请你据图2判断,在张力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按住A点、B点、C点后拨动琴弦,发出的音调最高的是按住 点,最低的是按住 点。【答案】(1)①长度;②a;b;(2)A;B。【解析】(1)①由图示可知,琴弦b、d的材料和粗细相同而长度不同,选择琴弦b、d进行实验可以探究音调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②要探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应控制琴弦的材料和长度相同而粗细不同,由图示可知,可以选琴弦a、b进行实验;(2)由图示可知,在琴弦材料和张力相同的情况下,琴弦越长,音调越低,琴弦越粗,音调越低,分别按住A点、B点、C点后拨动琴弦,发出的音调最高的是按住A点,最低的是按住B点。四、简答题34. 手机Phyphox软件能自动测量并记录时间,如图甲,小蓝想知道两大楼之间的距离s,她利用Phyphox软件进行了测量。查阅资料,得到空气中声速v随温度T变化的数据如下表。温度T/℃ -20 -10 0 10 20 30声速v/(m s-1) 318 324 330 336 342 348(1)用描点法,在图乙中画出声速v与温度T关系的图像 ;(2)当温度降低时,空气中的声速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根据表格数据推断:15℃时,空气中声速为 m/s;(4)根据表格数据,写出声速v与温度T之间的函数表达式:v= (不必写单位);(5)如图甲所示,小蓝站在两楼间A处,她大喊一声,手机分别在0.4s后、0.6s后接收到两次回声。手机显示此时气温为0℃,则两楼的间距为s= m。【答案】 见下图 变小 339 v=0.6T+330 165【解析】(1)根据表格中数据在图乙中描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如图所示(2)由图像可知,当温度升高时,空气中的声速变大;温度降低时,空气中的声速变小。(3)根据表格数据推断,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4)由表格中数据和图像可知,温度每升高10℃,声速增大6m/s,随着温度T的增大,v将增大,假设有v=kT+b当温度为0℃时,声速为330m/s,代入式子可得 330=0+b ①当温度为10℃时,声速为336m/s,代入式子可得 336=k×10+b ②由①②解得,k=0.6,b=330,故可得v=0.6T +330(5)由表格中数据可知,气温为0℃时,声音的速度为330m/s,声音传到第一栋楼的时间为根据v=s/t可得,人到第一栋楼的距离为声音传到第二栋楼的时间为根据v=s/t可得,人到第二栋楼的距离为则两栋楼的距离为35.小星利用节假日到上海去看望奶奶,他来到镇江火车站看到列车运行时刻表的一部分如表所示,他比较了特快T131和动车组“和谐号”D413的运行时间后,决定乘坐动车组“和谐号”D413前往上海。若两列车均正常运行,试问:往上海方向(里程:240km)车次 到达时间(镇江) 开车时间(镇江) 终点站(上海)T131 09∶43 09∶45 12∶31D413 09∶55 10∶00 11∶40(1)动车组“和谐号”D413比特决T131少运行多少时间?(2)动车组“和谐号”D413从镇江到上海的运行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合多少m/s?(3)若D413以100m/s的速度沿着一条平直铁路匀速驶向一座大山。途中的“和谐号”鸣笛一次,10秒后听到回声,求听到回声时的“和谐号”距大山多远?【答案】(1)T131从9∶45到12∶31,运行时间t1=166min,D413从10∶00到11∶40,运行时间少运行时间t=t1﹣t2=166min﹣100min=66min(2)D413运行的平均速度(3)根据题意可知,列车运动的速度为v3=100m/s,途中列车鸣笛一次,t3=10s后听到回声,则列车运动的距离为s1=v3t3=100m/s×10s=1000m这段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距离为听到回声时,列车距大山的距离为36.海啸发生时会产生次声波,已知次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若某次海啸发生的中心位置距离海岸边的预警设备300km。求:(1)预警设备接收到海啸发出的次声波所需要的时间。(2)若海浪的推进速度是200m/s,设备处工作人员从接收到海啸发出的次声波到海啸巨浪登岸还有多少时间逃生?(3)发生地震时,震源处同时产生并向各个方向发出P波和S波,P波的传播速度是7×103m/s,S波的传播速度是3.5×103m/s。某市地震局于当日21h46min07s探测到P波,于当日21h46min09s探测到S波,则地震局距离震源有多远?【答案】(1)由得,预警设备接收到海啸发出的次声波所需要的时间(2)海浪到预警设备处所用的时间逃生的时间(3)两列波到达地震局的时间差即解得,即地震局距离震源14000m。37.如图所示,在笔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正前方有一座山崖,汽车以的速度向前行驶时,在处鸣笛,2 s后汽车司机在处听到鸣笛的回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求:(1)2s内汽车行驶的距离;(2)2 s内声音传播的距离;(3)汽车鸣笛时,离山崖的距离;(4)司机听到回声时,离山崖的距离。【答案】(1)由可得,2 s内汽车行驶的距离(2)2 s内声音传播的距离 (3)汽车鸣笛时,离山崖的距离(4)司机听到回声时,离山崖的距离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浙教版八上科学核心概念专题】专题一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一、选择题1.2024年7月3日,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二次出舱活动,如图所示。舱外工作的航天员之间需要借助电子设备进行对话,而不能直接对话,原因是:( )A.太空中噪声太大 B.用电子设备对话方便C.电子设备传播声音的速度更快 D.空间站外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2.声音在干燥空气中的速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如图是声速大小跟空气温度的关系图。从图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A.声音的传播必须有空气B.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无关C.当空气温度为20℃时,声音的传播速度接近343m/sD.空气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小3.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在钢管中的传播速度为,用锤子敲击一次长直钢管的一端,安装在另一端的声音监测仪,接收到两次声音,时间间隔为t。这根钢管的长度为:( )A. B. C. D.4.如图所示,某中学有一个跑道为400m的操场,在操场的主席台和观礼台上方一字形排列着A、B、C三个相同的音箱,在一次运动会的开幕式上,站在操场中的所有同学都可以听到音箱发出的足够大的声音,但站在某些位置的同学却感觉听不清音箱中播放的内容,在如图所示的1、2、3三个位置中,位于哪个位置附近的同学应该是“感觉听不清”的( )A.1 B.2C.3 D.在哪个位置都一样5.有一根足够长的空心钢管装满水,甲同学在一端敲打钢管一下,乙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可以听到( )A.一次回声 B.两次回声 C.三次回声 D.四次回声6.在“探究敲击钢管发声的频率与管子长度、直径关系”的综合实践的活动中,小明选取管壁厚度相同、长度和直径不同的三根铜管,将它们用细线悬挂,敲击后,测出各自发出声音的频率,数据如表。分析表中数据( )编号 长度/cm 直径/cm 频率/HZ1 20.5 1.50 21312 31.00 2.00 12843 48.50 2.50 656A.只能得出频率随长度增加而减小的结论B.只能得出频率随直径增加而减小的结论C.选项A和B的结论都能得出D.选项A和B的结论都不能得出7.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会不同B.“闻其声辨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C.超声波能排除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D.房间的窗户安装双层玻璃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8.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动画片《哪吒2》的配音生动有趣,配音的录音棚四周墙壁上都做成凹凸不平或安装像蜂窝状的装饰板(如图),从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上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A.装饰更加的美观B.减少噪声的反射C.增强噪声的反射D.改变声音的音调9.中国海事第一舰“海巡01”轮在海上展开拉练,未来将被派往南海、钓鱼岛等海域执行任务,如图所示,“海巡01”轮配备有强声设备,可遥控定向远距离发射高达150分贝的警示音、语音等声波,主要用于对付海盗等人员,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声波具有能量B.护航官兵佩戴耳罩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C.强声设备发出的声波是次声波D.声波定向发射器的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分散,增大响度10.如图所示,某品牌超声波清洁器在清洗眼镜,使用时先向水槽加水使眼镜完全浸没水中,通电清洁器开始工作。此清洁器工作时人站在旁边能听到“嗞嗞”的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超声波的音调比人能听到的声音音调低B.超声波传播不需要介质C.人听到的“嗞嗞”声是超声波D.超声波能用来清洗物体说明超声波能传递能量11.骨传导耳机深受广大运动爱好者的喜爱,如图所示,使用时,将耳机紧贴骨头,利用骨传导技术,声波直接通过骨头传至听神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骨传导过程中,耳蜗起到了放大振动的作用B.听觉产生的部位在大脑C.若鼓膜受损,则佩戴骨传导耳机无法听见声音D.骨传导耳机能治疗各种听力障碍12.每年的3月3日是国际“爱耳日”,提醒全球人类注意爱护自己的耳朵。下列生活中有关对耳朵的保护措施及其目的叙述错误的是( )A.游泳时戴上泳帽盖住耳朵预防耳内进水,防止①外耳道发炎B.减少戴耳机听音乐的时间和减小音量,保护②鼓膜免受损伤C.谨慎用药,防止药物破坏③,使其不能接受刺激,导致耳聋D.上呼吸道感染后及早治疗,防止病菌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引发中耳炎13.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的音色、响度相同,音调不同 B.甲、丙的音色、音调相同,响度不同C.乙、丁的音色,音调,响度都不同 D.丙、丁的音色相同,音调和响度不相同14.如图,从A到B是长短不同的楼梯缝隙上部铁护栏。一个同学上楼梯时,用一根小木棒迅速从B到A逐一敲过铁护栏栏杆,此过程中,听到的声音一定发生改变的是(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音色和响度15.如图所示,王亚平在“天宫”弹奏古筝,分别拨动古筝的八、十三号弦,用同一设置的相机拍摄到两弦最左摆到b处,最右摆到c处,静止时在a处。测出每振动880次,八号弦用时2s,十三号弦用时4s,则八号弦( )A.从a→c→a过程振动了1次 B.振幅比十三号弦大C.音调比十三号弦高 D.频率为880HZ16. 很多文学作品都蕴含着一定的物理道理,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用心体会,下面文学名句与物理解释对应不正确的是(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声”是指声音的音调高B.“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中依据音色辨别出是“笛声”C.“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中狗叫声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D.“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中“逾静、更幽”是指响度小17.如图所示,将正在响铃的手机悬挂于广口瓶内,封闭瓶口,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对比抽气前后从瓶中传出的响铃声音,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音调升高 B.音调降低 C.响度变大 D.响度变小18.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不仅文字优美,还蕴含着许多物理知识。下列诗句中有关声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A.“转轴拨弦两三声”中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B.“忽闻岸上踏歌声”中听到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的是声音的音调高D.“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是根据响度辨别的19.正常灰鲸的发声频率范围为。生物学家发现变异灰鲸Alice,其发声频率为,导致正常灰鲸“听不见”Alice的声音,如图所示为海豚的发声频率和听觉频率范围,灰鲸与海豚同属海洋哺乳动物。由此推理:正常灰鲸听觉频率范围(黑色横条)很可能是( )A. B. C. D. 20.如图,音叉M、N完全相同,M发出440Hz的声音,原来静止的N随之振动,N也发出440Hz的声音,则( )A.M发声时每分钟振动440次B.M和N发出的声音的频率相同C.M和N发声时的振幅一定相同D.M发出的声音无需介质就能传播二、填空题21.甲骨文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如图,甲骨文“殸”,意指手持长柄,敲击乐器发声。这说明古人很早便知道声音与碰击有关,蕴含了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道理。请你写出一个能表明这一道理的现象: 。22.如图所示为2022年1月26日航天员叶光富在空间站用葫芦丝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的情景。“葫芦丝”是靠空气柱 发声的;按不同的孔,可以改变声音的 。宇航员在舱内相互之间可以直接交流,而在空间站外他们却不能这样直接交流,原因是 。23. 在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实验中小明将直尺一端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1)拨动钢尺刻度尺,看到了钢尺伸出桌面的部分在振动,同时听到钢尺另一端拍打桌面发出的声音,小华的实验操作存在的问题是 ;A.没有控制变量 B.伸出桌面的钢尺太短C.手没有压紧钢尺 D.伸出桌面的钢尺太长(2)小明规范实验操作后,将钢尺按紧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改变钢尺伸出的长度,用 的力再次拨动直尺(填“相同”或“不同”),观察直尺振动的 ,听钢尺发出的声音的变化,这个实验用来探究声音的 和振动的 的关系;(3)当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小明不能听到钢尺发出的声音,原因是 。24.2024年4月10日,雪龙号圆满完成中国第40次南极科考任务。雪龙号在科考活动中经过某海洋区域时,利用回声定位原理从海面竖直向海底发射超声波,从发射到接收到回声所用的时间为4s,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该处海洋的深度为 m;探测器发出的超声波由声源的 而产生的;在月球表面不能用超声波代替激光来探测距离,原因是 。25.小刚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相关实验。(1)蓝牙音响悬浮于磁悬浮装置上方,随后用手机接通蓝牙音响,当音响发声时,观察到泡沫小球不停地跳动;当音响停止发声时,小球随之停止跳动,这一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都在 。音响发出的声音是通过 传入小刚耳朵的。(2)接着用抽气机不断向外抽气,玻璃罩内的空气含量将 (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此过程中听见声音大小也逐渐减弱。进一步推理可得:如果玻璃罩内处于真空状态,将 。(3)本实验巧妙之处是利用磁悬浮装置将发声体——蓝牙音响悬浮起来,对于这一设计谈谈你的看法: 。26.一人在一根较长的空心钢管一端敲击一下另一人在钢管的另一端用耳朵贴近管口会听到2次响声,响声是先后通过 和 传播过来的。假设响声在空气中传播到人耳用了0.1秒,则钢管长度为 米。(空气中的声速约为340米/秒)27.在我们的教室内,听老师讲课,老师的讲话是靠 振动产生的,其声音是由 介质进行传播的,最后传入我们的 中,我们就听到了老师的讲课声.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利用 来听声音,据说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牙咬住木棒顶在钢琴上听自己的演奏声.28.火车正在以v1=144km/h的速度匀速直线运行,这时司机发现正前方出现隧道,火车鸣笛后就立即开始减速,经过4s听到由隧道口反射回来的回声,此时观察到速度仪表盘上的速度显示为v2,有v1:v2=2:1;紧接着司机再次鸣笛,并保持v2匀速直线运动下去,3.5s后司机再次听到由隧道口反射回来的回声(v声=340m/s),火车第二次听到回声后,再经过 s后火车开始进入隧道,火车在减速过程中走过的路程为 m。29.海洋动物质量越大,其叫声越是有力而低沉,即响度较 ,音调较 。(甲)、(乙)两曲线为科考船声呐系统收录的500kg的海豚和100t的蓝鲸叫声的波形图,其中, (甲/乙)是蓝鲸发出的。30.请看下面耳的基本结构图回答:(1)接受声波信息的听觉感受器位于图中[⑤] 内。(2)“为救护车让道”是交通文明的基本准则。当你听到远处急救车的鸣笛声时,尽管是绿灯也会在等到救护车过后方能择机行走。请写出之后声波到达大脑形成听觉的过程 (用图中序号和箭头表示)。(3)遇到巨大响声时要 ,以免[⑨] 损伤,造成耳聋。31.小宁在拆开口琴进行清洗时,观察到琴芯的结构如图所示:在琴芯侧面长方孔处分布着很多长短、厚薄不同、下端固定的铜片,当气流从发音孔出入时铜片发生振动,从而吹出不同的声音。(1)在图中,C区是 音区(选填“高”、“中”或“低”)。(2)停止吹气后,口琴仍“余音未绝”,其原因是 。(3)为进一步探究不同材料的隔音效果,小宁用不同材料制成相同大小和厚度的耳罩,以及相同的口琴声音进行探究,得到的实验结果如表:材料 报纸 羽绒服 塑料袋 泡沫板人听不到声音的距离/m 8 4 7 5由此可知,隔声性能最好的材料是 。三、实验探究题32.请完成下列实验有关的填空。(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 ,图中乒乓球的作用是 ;(2)如图乙所示,为了验证甲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3)如图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33.小明在吉他演奏中发现,琴弦发出的音调与弦线的长度、粗细和张力有关。于是他想:(1)利用弦音计做研究,如图1所示,其中a、b、c、d四根弦线的张力相同。①若他选择b、d两弦线做实验,则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 的关系。②若他要研究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则应选择 两弦线做实验。③小明研究后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弦线越长,发出的音调越低;弦线越粗,发出的音调越低。(2)请你据图2判断,在张力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按住A点、B点、C点后拨动琴弦,发出的音调最高的是按住 点,最低的是按住 点。四、简答题34. 手机Phyphox软件能自动测量并记录时间,如图甲,小蓝想知道两大楼之间的距离s,她利用Phyphox软件进行了测量。查阅资料,得到空气中声速v随温度T变化的数据如下表。温度T/℃ -20 -10 0 10 20 30声速v/(m s-1) 318 324 330 336 342 348(1)用描点法,在图乙中画出声速v与温度T关系的图像 ;(2)当温度降低时,空气中的声速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根据表格数据推断:15℃时,空气中声速为 m/s;(4)根据表格数据,写出声速v与温度T之间的函数表达式:v= (不必写单位);(5)如图甲所示,小蓝站在两楼间A处,她大喊一声,手机分别在0.4s后、0.6s后接收到两次回声。手机显示此时气温为0℃,则两楼的间距为s= m。35.小星利用节假日到上海去看望奶奶,他来到镇江火车站看到列车运行时刻表的一部分如表所示,他比较了特快T131和动车组“和谐号”D413的运行时间后,决定乘坐动车组“和谐号”D413前往上海。若两列车均正常运行,试问:往上海方向(里程:240km)车次 到达时间(镇江) 开车时间(镇江) 终点站(上海)T131 09∶43 09∶45 12∶31D413 09∶55 10∶00 11∶40(1)动车组“和谐号”D413比特决T131少运行多少时间?(2)动车组“和谐号”D413从镇江到上海的运行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合多少m/s?(3)若D413以100m/s的速度沿着一条平直铁路匀速驶向一座大山。途中的“和谐号”鸣笛一次,10秒后听到回声,求听到回声时的“和谐号”距大山多远?36.海啸发生时会产生次声波,已知次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若某次海啸发生的中心位置距离海岸边的预警设备300km。求:(1)预警设备接收到海啸发出的次声波所需要的时间。(2)若海浪的推进速度是200m/s,设备处工作人员从接收到海啸发出的次声波到海啸巨浪登岸还有多少时间逃生?(3)发生地震时,震源处同时产生并向各个方向发出P波和S波,P波的传播速度是7×103m/s,S波的传播速度是3.5×103m/s。某市地震局于当日21h46min07s探测到P波,于当日21h46min09s探测到S波,则地震局距离震源有多远?37.如图所示,在笔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正前方有一座山崖,汽车以的速度向前行驶时,在处鸣笛,2 s后汽车司机在处听到鸣笛的回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求:(1)2s内汽车行驶的距离;(2)2 s内声音传播的距离;(3)汽车鸣笛时,离山崖的距离;(4)司机听到回声时,离山崖的距离。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核心概念】浙教版八上专题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生版).docx 【核心概念】浙教版八上专题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