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第1章《对环境的察觉》(第1-3节)基础性评价参考答案及解析(测试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如图,指压板是常见的游戏道具。当脚踩在指压板上时,游戏者会疼痛难忍,游戏者感受板的软硬程度和形成痛觉的部位分别是( )A.皮肤 神经 B.神经 皮肤 C.皮肤 大脑 D.大脑 皮肤【答案】C【解析】脚底是用皮肤来感知板的软硬程度,皮肤真皮层的神经末梢,将刺激转化为电信号,传给大脑,大脑皮层经过分析,做出相应的反应,形成痛觉。所以游戏者感受板的软硬程度和形成痛觉的部位分别是皮肤、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2.常吃大蒜对健康有益。一个正常人吃大蒜时,旁边会闻到一股“蒜”味,但是他自己却闻不到这股气味。这是因为( )A.嗅觉细胞暂时失去感觉功能B.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C.不同的人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D.嗅觉细胞接收到的信息无法传到大脑【答案】B【解析】常吃大蒜对健康有益。一个正常人吃大蒜时,旁人会闻到一股蒜味,但是他自己却闻不到这股气味。这是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3.人体内形成味觉的部位是( )A.口腔 B.舌 C.味蕾 D.大脑皮层的味觉神经中枢【答案】D【解析】味觉是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化学感受系统的刺激并产生的一种感觉。味觉感受器叫做味蕾,主要分布于舌的背面,特别是舌尖和侧缘。进食时,溶解在唾液中的味觉刺激物作用于味毛,刺激了味觉细胞,引起的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味觉中枢,产生味觉。可见,人体内形成味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的味觉神经中枢,因此,D正确,ABC错误。4.下列关于感觉器官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眼球内能够形成视觉B.鼻腔上端黏膜有对气味十分敏感的细胞C.舌能够辨别酸、甜、苦、咸D.皮肤能感受外界冷、热、痛、触、压等刺激【答案】A【解析】A、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晶状体与视网膜之间的距离不变,人的眼睛是靠调节晶状体的平凸程度改变焦距来获得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并同时产生神经冲动,沿视神经传入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从而形成视觉。符合题意。B、嗅觉是由化学气体刺激嗅觉感受器而引起的感觉,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后上部的嗅上皮内,感受细胞为嗅细胞,气味物质作用于嗅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经嗅神经传导,最后到达大脑皮层的嗅中枢,形成嗅觉。不符合题意。C、味觉是由味觉感受器感受到的,味觉有甜、酸、苦、咸、辣、鲜、涩、麻、凉、金属味等十种重要味感,其中甜、酸、咸、苦四种是基本味感。舌上的味觉感受器能够感受酸、甜、苦、咸等化学物质的刺激。不符合题意。D、皮肤内含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可感受外界的各种刺激,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如触觉、痛觉、压力觉、热觉、冷觉等。不符合题意。5.如图所示,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溅起水花,这个现象说明( )A.水花溅起能使音叉发声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C.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D.发声的物体在振动【答案】D【解析】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溅起水花,运用转换法,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6.2024年7月3日,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二次出舱活动,如图所示。舱外工作的航天员之间需要借助电子设备进行对话,而不能直接对话,原因是:( )A.太空中噪声太大 B.用电子设备对话方便C.电子设备传播声音的速度更快 D.空间站外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答案】D【解析】空间站外是真空环境,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真空中不能传声,所以舱外工作的航天员之间需要借助电子设备进行对话。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7.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为340m/sB.只要物体在振动,人就能听到声音C.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D.真空也能传声【答案】C【解析】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速度更快,故A错误;B.物体只要振动就能产生声音,如果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或振动频率太低,人都不会听到,故B错误;C.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C正确;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D错误。8.下列各组中,能表示听觉形成的正确途径的是( )①声波 ②听神经 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④鼓膜 ⑤听小骨 ⑥大脑A.①一④一⑤一③一②一⑥ B.①一②一④一⑤一③一⑥C.①一④一⑤一②一③一⑥ D.①一③一④一⑤一②一⑥【答案】A【解析】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故A正确,BCD错误。9.有经验的土著居民在打猎时,经常俯身贴地,能听到一般人站立时不易觉察的动静,并且能及早发现猎物。利用了声音传播的特点( )A.只有固体才能传声B.固体能将声音放大C.只有空气才能更传声D.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且比空气中传播得更快【答案】D【解析】D.有经验的土著居民在打猎时通过俯身贴地听到站立时不易觉察的动静,并能及早发现猎物,说明大地的传声效果好,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比在空气中传播效果好,传播更快,故D符合题意;ABC.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均能传播,固体传声效果好,速度快,但不能放大声音,故ABC不符合题意。10.宋代苏轼在《琴诗》中问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中的琴声是由什么振动产生的( )A.琴弦 B.匣子 C.指头 D.耳朵【答案】A【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苏东坡的诗句中以设问的形式说明“声音不是在琴弦上,不是在指头上,而是手指拨动琴弦使弦振动产生的”。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11.图示为一种身高测量仪,其顶部的感应器竖直向下发射超声波信号,经下方物体反射后返回,被感应器接收。某同学站上测高台,感应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已知感应器距测高台的高度为2.5m,空气中的声速取340m/s,则该同学的身高为( ) A.1.70m B.1.65m C.0.85m D.0.80m【答案】B【解析】由得,该同学头顶距离感应器的高度是该同学的身高为12.如图是我国古老的乐器“坝”(xūn),吹奏时能发出宫、商、角、徵、羽五音,相当于现在的do、re、mi、sol、la。五音是指声音的(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音速【答案】A【解析】中国古乐的五个基本音阶,每个音阶对应的频率是逐渐增大的,因为频率越高,音调越高,由此可知do、re、mi、sol、la五音实际上是指声音的音调。13.2023年9月23日,在杭州亚运会的迎宾表演中,19位少年使用“水玉琮”敲击出激扬的鼓声,以水为礼,击鼓迎宾,鼓面上水花四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鼓声通过空气传入观众的耳朵B.鼓面上水花四溅是因为鼓面在振动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能改变鼓声的音调D.鼓声与其他乐器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答案】C【解析】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鼓声通过空气传入观众耳朵的,故A不正确;B.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鼓面上水花四溅是因为鼓面在振动,故B不正确;C.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鼓面的振幅不同,改变了鼓声的响度,故C正确;D.鼓声与其他乐器的结构、材料不同,故声音音色不同,故D不正确。14.如图甲、乙、丙、丁是不同声音先后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所显示的波形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声音的响度最小B.乙、丙声音音色和音调均相同C.乙、丙声音的响度相同D.丁声音是一种噪声【答案】B【解析】A、由图可知,甲振动时偏离中间位置的幅度最小,说明振幅最小,所以甲声音的响度最小,故A正确;B、由图可知,相同时间内乙、丙振动的次数不同,即频率不相同,所以音调不相同;二者的波形相同,则音色相同,故B错误;C、乙和丙振动时偏离中间位置的幅度相同,说明振幅相同,则二者的响度相同,故C正确;D、甲、乙、丙的振动有规律,丁的振动无规律,因此甲、乙、丙声音为乐音,丁声音为噪声,故D正确。15.1997年,为庆祝香港回归,经中央特批,湖北省6名演奏家用国家一级文物曾侯乙编钟(如图)共同演奏了大型交响乐《1997:天 地 人》的部分片段。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编钟发出优美的声音是由钟体振动产生的B.听到编钟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的C.在曾侯乙编钟上能演奏出不同音调的声音D.敲击体积不同的编钟,响度一定不同【答案】D【解析】A、敲击编钟时编钟振动发声,说明声音是由于钟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故A正确;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钟声通过空气传播到观众耳内的,故B正确;C、编钟具有合瓦结构,所以敲击同一编钟的正面和侧面时编钟可以发出两种不同频率的声音,故C正确;D、敲击体积不同的编钟,则编钟振动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由于不知道敲击力度的大小,无法判定响度的大小,故D错误。二、填空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30分)16.手机可以由多种方式感知来电,其中通过振动感知来电主要靠的是 觉;通过铃声感知来电主要靠 觉;通过灯光闪烁感知来电主要靠的是 觉。【答案】触;听;视【解析】人体有许多感受内、外刺激的感受器,人体能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外界刺激。感受外界事物刺激的器官包括眼、耳、鼻、舌、身等。大脑是一切感官的中枢。眼睛是视觉,耳朵是听觉,鼻子是嗅觉,舌头是味觉,身体各个部位是触觉。所以其中通过振动感知来电主要靠的是触觉;通过铃声感知来电主要靠的是听觉;通过灯光闪烁感知来电主要靠的是视觉。17.《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为大型文化演出项目,演出以少林、禅宗文化内涵为背景,以音乐、舞蹈、武术为载体,运用独到的创意和现代科技手段阐释中国传统文化。如图所示的是演出乐器之一———木鱼,敲击木鱼时发出的声音主要是木鱼内空气 产生的;观众听到的音乐声是通过 传播的。【答案】 振动 空气【解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敲击木鱼时,其内部的空气振动发声。[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观众听到的音乐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18.打靶时,靶子到打靶人之间的距离是680m,从子弹离开枪口后经过2.5s打靶人听到子弹击中靶的声音,若空气阻力不计,则子弹击中靶后到打靶人听到声音所用的时间 ,子弹离开枪口时的速度为 m/s。(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答案】 2s 1360【解析】由可得,子弹击中靶后到打靶人听到声音所用的时间子弹离开枪口到击中靶的时间则子弹离开枪口时的速度19.琵琶,是中国传统弹拨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1)小新同学在琵琶演奏中发现,拨动不同琴弦发出的音调与弦线的长度、粗细、材料和松紧程度有关。于是她利用弦音计(如图甲)做研究,弦音计上有四根固定在“音箱”上的琴弦,每根弦线的松紧程度都相同。她选用的琴弦长度、粗细、材料图中已标出。若她选择a、b两弦线做实验,则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 的关系。(2)小新同学在琵琶演奏中还发现,琵琶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发生“走音”现象。这是指琴弦发声的 偏离了标准,于是她就拿出“调音器”拧动琵琶头部的弦钉来“调音”(如图乙所示)。这是通过改变琴弦的 来实现的,【答案】(1)材料;(2)音调;松紧程度。【解析】(1)选择a、b两弦线做实验,粗细和长度相同,故探究的是音调与弦线材料的关系;(2)调节琴弦的松紧,就会改变琴弦的振动快慢,所以古筝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发生“走音”现象,这是指琴弦发声的音调偏离了标准,于是她就拿出“调音器”拧动琴弦右端的弦钉来“调音”,这是通过改变琴弦的松紧程度来改变声音的音调;20.深夜时,正在播放的电视机屏幕上会出现“夜深了,请你把音量关小些”的字样,电视机的声音是通过 传播到我们的耳中的。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把音量关小些”是从 处减弱噪声的;从声音的特性的角度分析,“把音量关小些”是减小了声音的 。城市的街道两旁种植了大量的树木,可以使交通和生活中产生的被部分吸收而减弱,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安静,这是在 减弱噪声的。高压放电的电火花产生的一个冲击声波经反射集中后,可以将结石粉碎,这说明声音具有 。【答案】空气;声源;响度;传播过程;能量。【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电视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中的;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把音量关小些”是从声源减弱噪声的,是减小了声音的响度;城市的街道两旁种植了大量的树木,属于在传播过程减弱噪声的;高压放电的电火花产生的一个冲击声波经反射集中后,可以将结石粉碎,这说明声音具有能量。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每空2分,共20分)21.如图所示的是探究声现象的两个实验情景,请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这里用到的实验方法是 ;(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空气可以传声;若把甲、乙两个实验移到月球上去做,不能看到乒乓球被弹起的图是 (选填“甲”或“乙”),这是因为 。【答案】(1) 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转换法(2) 乙 真空不能传声【解析】(1)[1][2]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起,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从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运用了转换法,悬挂着的乒乓球将不易察觉的音叉微小振动,转换成易观察的乒乓球的跳动,将微小振动放大。(2)[1][2]甲、乙两个实验移到月球上去做,敲击时,甲中音叉振动,将乒乓球弹开,乙中右边音叉振动,但左边音叉不能振动,不能将乒乓球弹开,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2.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不少场所的装修会考虑声学吸音效果。小明同学想比较几种常见装修材料的吸音性能,他找来厚度相同的四种小块材料(聚酯棉、软木、泡沫和海绵),进行了图示实验:桌面上放一个玻璃杯,在玻璃杯下分别放上待测试的小块材料,将悬挂在细线下的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释放去敲击玻璃杯,仔细比较玻璃杯发出的声音大小。(1)为控制实验过程中敲击玻璃杯的力大小相同,小明的做法是 。(2)小明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材料种类 聚酯棉 软木 泡沫 海绵玻璃杯发声大小 最小 最大 较大 较小最强 最弱 较弱 较强你认为表中空格处应填入 。(3)小明实验中的四种材料。仅从吸音性能的角度考虑,最适合隔音墙装修的是 。【答案】(1)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释放;(2)吸音性能;(3)聚酯棉。【解析】(1)小球的位置越高,下落时敲击玻璃杯发出声音越大,实验中为控制敲击玻璃杯的力度,必须把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释放。(2)本实验比较的是不同材料的吸音性能,因此表格中应该填入吸音性能。(3)吸音效果的好坏通过玻璃杯被敲击发出的声音的大小反映出来,聚酯棉垫在杯子底下时发出声音最小,因此它的吸音性能最好,适合装修隔音墙用。23.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 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猜想一: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二: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猜想三: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8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 )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 )A 铜 60 0.76 E 铜 80 1.02B 铜 60 0.89 F 铜 100 0.76C 铜 60 1.02 G 尼龙 80 1.02D 铜 80 0.76 H 尼龙 100 1.02(1)小华选用了A、D、F三根琴弦,是为了研究音调的高低与 的关系;(2)小明想选用三根琴弦来验证音调的高低与琴弦横截面积的关系,应选 三根琴弦;(3)小华认为:如果想选用三根琴弦来验证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材料的关系,还要添加一根钢琴弦I,它的长度应该为 cm、横截面积为 mm ;【答案】 琴弦的长短 A、B、C 80 1.02【解析】(1)[1] A、D、F三根琴弦只有长度不同,根据控制变量法,是为了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长短的关系。(2)[2] 要验证音调的高低与琴弦横截面积的关系,根据控制变量法,应选择只有横截面积不同的A、B、C三根琴弦。(3)[3][4] 验证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材料的关系,应该选用只有材料不同的三根琴弦,所以添加的钢琴弦I应长度应该为80cm、横截面积为1.02mm ,这样就与琴弦E、G只有材料不同。四、简答题(共3小题,24小题8分、25小题各5分,26小题7分,共20分)24.请看下面耳的基本结构图回答:(1)接受声波信息的听觉感受器位于图中[⑤] 内。(2)“为救护车让道”是交通文明的基本准则。当你听到远处急救车的鸣笛声时,尽管是绿灯也会在等到救护车过后方能择机行走。请写出之后声波到达大脑形成听觉的过程 (用图中序号和箭头表示)。(3)遇到巨大响声时要 ,以免[⑨] 损伤,造成耳聋。【答案】(1)耳蜗。(2)②→⑨→⑧→⑤→④ (3)迅速张开口或者闭嘴、堵耳;鼓膜。【解析】(1)内耳的⑤耳蜗里有听觉感受器,能感受声波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2)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导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这样就产生了听觉。即声波→②外耳道→⑨鼓膜→⑧听小骨→⑤耳蜗→④听觉神经→听觉中枢。(3)当听到巨大声响时,空气震动剧烈导致耳膜受到的压力突然增大,容易击穿鼓膜。这时张大嘴巴,可以使咽鼓管张开,因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这样可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以免振破鼓膜。如果闭嘴同时用双手堵耳也是同样道理。25.小明发现老师们讲课时为保护嗓子很喜欢使用如图甲所示的这样小型扩音器,小明想:越大的音量会不会对听力的损害越大呢?于是用肥皂膜代替了人耳鼓膜(如图乙所示),进行了如下实验:(1)当喇叭发声时,观察肥皂膜,出现的现象是肥皂膜左右 。(2)当喇叭发声的响度变大时,肥皂膜振动幅度变大,这说明声音的响度大小与 有关。(3)当喇叭发声强弱不变时,肥皂膜与喇叭之间的距离越近,肥皂膜振动的幅度越大,甚至破裂。由此可以联想到声音的响度还与 有关,在上述实验中,肥皂膜破裂说明声音能够传递 。(4)结合实验结论,请你给使用小型扩音器的老师们提出一条有利于健康的合理的建议: 。【答案】 振动 振幅 到声源的距离 能量 不能把声音的响度调得过大【解析】(1)当喇叭振动会发出声音后,声音经过空气传播到肥皂泡处,由于声音有能量可以使肥皂膜产生左右振动。(2)喇叭发声的响度变大时,肥皂膜振动幅度变大,这说明声音的响度跟振幅有关,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3)当喇叭发声的强弱不变时,肥皂膜与喇叭之间的距离越近,肥皂膜的振动幅度也大,直至破裂,由此可以联想到声音的响度跟距离声源的距离有关。具体关系是距离声源越近,响度越大。肥皂膜破裂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4)由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可以引起耳膜振动,因而使用小型扩音器的老师们提出一条有利于健康的合理的建议,不能把声音的响度调得过大。26.一辆汽车以14m/s 的速度正对山崖行驶,鸣笛后2s听到回声,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求:(1)汽车在这段时间内行驶的路程;(2)鸣笛处距高山崖多远;【答案】(1)28m (2)354m【解析】(1)由速度公式可得,在2s的时间内车行驶的距离s1=v1t=14m/s×2s=28m(2)声音传播的路程s2=v2t=340m/s×2s=680m设司机鸣笛时车到山崖的距离为s,则2s=s1+s2所以鸣笛处距高山崖的距离是s=0.5 (s1+s2)=0.5×(28m+680m )=354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10)/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第1章《对环境的察觉》(第1-3节)基础性评价(测试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如图,指压板是常见的游戏道具。当脚踩在指压板上时,游戏者会疼痛难忍,游戏者感受板的软硬程度和形成痛觉的部位分别是( )A.皮肤 神经 B.神经 皮肤 C.皮肤 大脑 D.大脑 皮肤2.常吃大蒜对健康有益。一个正常人吃大蒜时,旁边会闻到一股“蒜”味,但是他自己却闻不到这股气味。这是因为( )A.嗅觉细胞暂时失去感觉功能B.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C.不同的人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D.嗅觉细胞接收到的信息无法传到大脑3.人体内形成味觉的部位是( )A.口腔 B.舌 C.味蕾 D.大脑皮层的味觉神经中枢4.下列关于感觉器官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眼球内能够形成视觉B.鼻腔上端黏膜有对气味十分敏感的细胞C.舌能够辨别酸、甜、苦、咸D.皮肤能感受外界冷、热、痛、触、压等刺激5.如图所示,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溅起水花,这个现象说明( )A.水花溅起能使音叉发声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C.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D.发声的物体在振动6.2024年7月3日,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二次出舱活动,如图所示。舱外工作的航天员之间需要借助电子设备进行对话,而不能直接对话,原因是:( )A.太空中噪声太大 B.用电子设备对话方便C.电子设备传播声音的速度更快 D.空间站外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7.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为340m/sB.只要物体在振动,人就能听到声音C.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D.真空也能传声8.下列各组中,能表示听觉形成的正确途径的是( )①声波 ②听神经 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④鼓膜 ⑤听小骨 ⑥大脑A.①一④一⑤一③一②一⑥ B.①一②一④一⑤一③一⑥C.①一④一⑤一②一③一⑥ D.①一③一④一⑤一②一⑥9.有经验的土著居民在打猎时,经常俯身贴地,能听到一般人站立时不易觉察的动静,并且能及早发现猎物。利用了声音传播的特点( )A.只有固体才能传声B.固体能将声音放大C.只有空气才能更传声D.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且比空气中传播得更快10.宋代苏轼在《琴诗》中问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中的琴声是由什么振动产生的( )A.琴弦 B.匣子 C.指头 D.耳朵11.图示为一种身高测量仪,其顶部的感应器竖直向下发射超声波信号,经下方物体反射后返回,被感应器接收。某同学站上测高台,感应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已知感应器距测高台的高度为2.5m,空气中的声速取340m/s,则该同学的身高为( ) A.1.70m B.1.65m C.0.85m D.0.80m12.如图是我国古老的乐器“坝”(xūn),吹奏时能发出宫、商、角、徵、羽五音,相当于现在的do、re、mi、sol、la。五音是指声音的(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音速13.2023年9月23日,在杭州亚运会的迎宾表演中,19位少年使用“水玉琮”敲击出激扬的鼓声,以水为礼,击鼓迎宾,鼓面上水花四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鼓声通过空气传入观众的耳朵B.鼓面上水花四溅是因为鼓面在振动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能改变鼓声的音调D.鼓声与其他乐器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14.如图甲、乙、丙、丁是不同声音先后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所显示的波形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声音的响度最小B.乙、丙声音音色和音调均相同C.乙、丙声音的响度相同D.丁声音是一种噪声15.1997年,为庆祝香港回归,经中央特批,湖北省6名演奏家用国家一级文物曾侯乙编钟(如图)共同演奏了大型交响乐《1997:天 地 人》的部分片段。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编钟发出优美的声音是由钟体振动产生的B.听到编钟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的C.在曾侯乙编钟上能演奏出不同音调的声音D.敲击体积不同的编钟,响度一定不同二、填空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30分)16.手机可以由多种方式感知来电,其中通过振动感知来电主要靠的是 觉;通过铃声感知来电主要靠 觉;通过灯光闪烁感知来电主要靠的是 觉。17.《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为大型文化演出项目,演出以少林、禅宗文化内涵为背景,以音乐、舞蹈、武术为载体,运用独到的创意和现代科技手段阐释中国传统文化。如图所示的是演出乐器之一———木鱼,敲击木鱼时发出的声音主要是木鱼内空气 产生的;观众听到的音乐声是通过 传播的。18.打靶时,靶子到打靶人之间的距离是680m,从子弹离开枪口后经过2.5s打靶人听到子弹击中靶的声音,若空气阻力不计,则子弹击中靶后到打靶人听到声音所用的时间 ,子弹离开枪口时的速度为 m/s。(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19.琵琶,是中国传统弹拨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1)小新同学在琵琶演奏中发现,拨动不同琴弦发出的音调与弦线的长度、粗细、材料和松紧程度有关。于是她利用弦音计(如图甲)做研究,弦音计上有四根固定在“音箱”上的琴弦,每根弦线的松紧程度都相同。她选用的琴弦长度、粗细、材料图中已标出。若她选择a、b两弦线做实验,则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 的关系。(2)小新同学在琵琶演奏中还发现,琵琶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发生“走音”现象。这是指琴弦发声的 偏离了标准,于是她就拿出“调音器”拧动琵琶头部的弦钉来“调音”(如图乙所示)。这是通过改变琴弦的 来实现的,20.深夜时,正在播放的电视机屏幕上会出现“夜深了,请你把音量关小些”的字样,电视机的声音是通过 传播到我们的耳中的。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把音量关小些”是从 处减弱噪声的;从声音的特性的角度分析,“把音量关小些”是减小了声音的 。城市的街道两旁种植了大量的树木,可以使交通和生活中产生的被部分吸收而减弱,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安静,这是在 减弱噪声的。高压放电的电火花产生的一个冲击声波经反射集中后,可以将结石粉碎,这说明声音具有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每空2分,共20分)21.如图所示的是探究声现象的两个实验情景,请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这里用到的实验方法是 ;(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空气可以传声;若把甲、乙两个实验移到月球上去做,不能看到乒乓球被弹起的图是 (选填“甲”或“乙”),这是因为 。22.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不少场所的装修会考虑声学吸音效果。小明同学想比较几种常见装修材料的吸音性能,他找来厚度相同的四种小块材料(聚酯棉、软木、泡沫和海绵),进行了图示实验:桌面上放一个玻璃杯,在玻璃杯下分别放上待测试的小块材料,将悬挂在细线下的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释放去敲击玻璃杯,仔细比较玻璃杯发出的声音大小。(1)为控制实验过程中敲击玻璃杯的力大小相同,小明的做法是 。(2)小明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材料种类 聚酯棉 软木 泡沫 海绵玻璃杯发声大小 最小 最大 较大 较小最强 最弱 较弱 较强你认为表中空格处应填入 。(3)小明实验中的四种材料。仅从吸音性能的角度考虑,最适合隔音墙装修的是 。23.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 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猜想一: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二: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猜想三: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8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 )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 )A 铜 60 0.76 E 铜 80 1.02B 铜 60 0.89 F 铜 100 0.76C 铜 60 1.02 G 尼龙 80 1.02D 铜 80 0.76 H 尼龙 100 1.02(1)小华选用了A、D、F三根琴弦,是为了研究音调的高低与 的关系;(2)小明想选用三根琴弦来验证音调的高低与琴弦横截面积的关系,应选 三根琴弦;(3)小华认为:如果想选用三根琴弦来验证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材料的关系,还要添加一根钢琴弦I,它的长度应该为 cm、横截面积为 mm ;四、简答题(共3小题,24小题8分、25小题各5分,26小题7分,共20分)24.请看下面耳的基本结构图回答:(1)接受声波信息的听觉感受器位于图中[⑤] 内。(2)“为救护车让道”是交通文明的基本准则。当你听到远处急救车的鸣笛声时,尽管是绿灯也会在等到救护车过后方能择机行走。请写出之后声波到达大脑形成听觉的过程 (用图中序号和箭头表示)。(3)遇到巨大响声时要 ,以免[⑨] 损伤,造成耳聋。25.小明发现老师们讲课时为保护嗓子很喜欢使用如图甲所示的这样小型扩音器,小明想:越大的音量会不会对听力的损害越大呢?于是用肥皂膜代替了人耳鼓膜(如图乙所示),进行了如下实验:(1)当喇叭发声时,观察肥皂膜,出现的现象是肥皂膜左右 。(2)当喇叭发声的响度变大时,肥皂膜振动幅度变大,这说明声音的响度大小与 有关。(3)当喇叭发声强弱不变时,肥皂膜与喇叭之间的距离越近,肥皂膜振动的幅度越大,甚至破裂。由此可以联想到声音的响度还与 有关,在上述实验中,肥皂膜破裂说明声音能够传递 。(4)结合实验结论,请你给使用小型扩音器的老师们提出一条有利于健康的合理的建议: 。26.一辆汽车以14m/s 的速度正对山崖行驶,鸣笛后2s听到回声,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求:(1)汽车在这段时间内行驶的路程;(2)鸣笛处距高山崖多远;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1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单元学习评价】浙教版八上 第1章《对环境的察觉》(第1-3节)基础性评价(学生版).docx 【单元学习评价】浙教版八上 第1章《对环境的察觉》(第1-3节)基础性评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