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学习评价】浙教版科学八上 第1章《对环境的察觉》(第1-3节)拓展性评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单元学习评价】浙教版科学八上 第1章《对环境的察觉》(第1-3节)拓展性评价(含解析)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第1章《对环境的察觉》(第1-3节)拓展性评价
参考答案及解析
(测试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为弘扬传统文化,端午节时小明在家学包粽子。将包好的绿色粽子放进蒸笼里加热,一段时间后闻到阵阵香气;剥开粽子,一口下去满嘴咸香。上述描述中不涉及的感觉是(  )
A.嗅觉 B.听觉 C.视觉 D.味觉
【答案】B
【解析】小明在家学包粽子。将包好的绿色粽子放进蒸笼里加热,一段时间后闻到阵阵香气,用到了视觉和嗅觉;剥开粽子,一口下去满嘴咸香,满嘴咸香用到了味觉;
2.古代有“十指连心”的说法,是因为(  )
A.指尖神经末梢比较集中 B.手指比较灵活
C.心灵手巧 D.手指上的皮肤特别薄
【答案】A
【解析】皮肤包括表皮和真皮两层。真皮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可以感受外界各种刺激。由于身体各部分的感受器的分布不同,因而感觉的敏感性不同,指尖处的感觉神经末梢最多,因而对外界的敏感性最强。所以,也就有了“十指连心”之说。可见A正确。
3.如图为盲人在“阅读”盲文。关于盲人感受外界信息过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盲人“阅读”盲文时,接受外界刺激的感觉器官是手
B.盲人“阅读”盲文时,是利用触觉这种感觉
C.盲人无法形成视觉的原因可能是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有缺陷
D.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答案】A
【解答】解:A、皮肤具有感受外界冷、热、触、压、痛等刺激的功能,盲人“阅读”盲文时,接受外界刺激的感觉器官是皮肤,A错误。
B、皮肤是触觉器官,感受冷、热、痛、触、压等感觉,所以盲人是用触觉感受外界信息,B正确。
C、盲人无法形成视觉的原因可能是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有缺陷,C正确。
D、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形成感觉,D正确。
4.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答案】C
【解析】正在发声的音叉与不发声的音叉的区别在于:正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而不发声的音叉没有振动;由于音叉振动的幅度过小,人眼无法直接观察和区分,所以用“转换法”将这个实验效果进行放大;可以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被弹起,这样就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5. 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
A.倒立水中的花游运动员能听到音乐声 B.站在岸上,听到木棍拍打水面的声音
C.人能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 D.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答案】A
【解析】A.立水中的花游运动员能听到音乐声,运动员的头部在水中,声音通过水传入运动员耳中,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故A符合题意;
B.站在岸上,听到木棍拍打水面的声音,声音通过空气传入人耳,不能说明液体可以传声,故B不符合题意;
C.人能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声音通过空气传入人耳,不能说明液体可以传声,故C不符合题意;
D.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声音通过空气传入人耳,不能说明液体可以传声,故D不符合题意。
6.下表是一些介质中的声速,下列关于声速的说法正确的是(  )
介质 声速/(m·s-1) 介质 声速/(m·s-1) 介质 声速/(m·s-1)
空气(0℃) 331 煤油(25℃) 1324 冰 3230
空气(15℃) 340 水(常温) 1500 铜(棒) 3750
软木 500 海水(25℃) 1531 大理石 3810
A.声速的大小只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B.同种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一定相同
C.声音从水中传到空气中时,声速减小
D.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一定大于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
【答案】C
【解析】A.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传播的介质和温度有关,故A错误;
B.同种介质中,由于介质的温度不同,则传播的速度不同,例如15℃的空气和0℃的空气中,故B错误;
C.据表可知,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故声音从水中传到空气中时,声速变小,故C正确;
D.由表可知,声音在软木中传播的速度是500m/s,小于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故D错误。
7.2024年8月7日,巴黎奥运会花样游泳集体项目的最后一项比赛集体技巧自选在巴黎奥林匹克水上运动中心结束,中国队夺得花样游泳集体项目金牌。如图所示为花样游泳运动员在音乐的伴奏下在水面和水下做出各种优美的动作,运动员头部浸没在水下的时候能听到岸上的音乐。下列关于声音传播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通过固体传入人耳
B.声音只通过气体传入人耳
C.声音通过气体、液体传入人耳
D.声音通过固体、气体传入人耳
【答案】C
【解析】岸上的音乐先是通过空气传播,再通过水,也就是液体传播,进入到运动员的耳朵中,故C正确,ABD错误。
8.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该被测汽车速度是(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00m/s,且保持不变)( )
A.11.5m/s B.12m/s C.12.5m/s D.13m/s
【答案】C
【解析】由题图可知,超声波第一次从测速仪发出到与汽车相遇经过的时间t1=0.16s,测速仪距离汽车的最远距离
超声波第二次从测速仪发出到与汽车相遇经过的时间
这段距离为
汽车行驶的距离
由题图知,汽车从第一次与超声波相遇到第二次与超声波相遇所用的时间
则汽车行驶的速度为
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9.一艘科考船行驶在某海域,并对该海域的海底形状利用声呐系统进行了测绘。具体方法是:在经过该海域水平面等间距的L、M、N、O、P五个位置时,向正下方海底定向发射超声波,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0.20s、0.30s、0.20s、0.30s、0.20s。由此判断,该海域海底的大致形状为(  )
A. B. C. D.
【答案】A
【解析】根据可知,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相同,时间越长,距离越大,因此0.3s声音运动的距离大于0.2s声音运动的距离;且由于回收信号的时间交替相等,即声音走过的路程交替相等,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10.下列乐器中,主要通过空气柱振动发声的是(  )
A.编钟 B.二胡 C.钢琴 D.长笛
【答案】D
【解析】A.编钟属于打击乐器,通过编钟振动发声的,故A不符合题意;
B.二胡是弦乐器,通过拉弦时弦振动发声,故B不符合题意;
C.钢琴是弦乐器,通过按琴键时琴弦振动发声,故C不符合题意;
D.长笛是管乐器,通过吹奏时长笛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故D符合题意。
11.下列有关声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B.“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C.“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辨别的
D.“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声是由于空气振动产生的
【答案】B。
【解析】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而不是音调高。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故A错误。
B、“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B正确。
C、“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的,而不是音调。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人们可以根据音色来区分不同的发声体。故C错误。
D、“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声是由于琵琶弦的振动产生的,而不是空气振动产生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琵琶弦振动发出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人的耳朵里。故D错误。
12.如图所示,汽车领域广泛利用AI(人工智能)语音助手实现“人与车”全场景自然交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语音助手发出的声音的频率低于20Hz
B.减小声音音量实质是降低响度
C.人们能分辨出车载音乐中不同乐器的声音,依据是声音的音调
D.根据用户语音指令完成指定操作,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答案】B
【解析】
A.语音助手发出的声音的频率高于20Hz,低于20000Hz,故A错误;
B.减小声音音量实质是降低响度,因为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故B正确;
C.人们能分辨出车载音乐中不同乐器的声音,依据是声音的音色,因为音色是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故C错误;
D.根据用户语音指令完成指定操作,说明声音可以传信息,故D错误;
13.如图所示,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有水,水面的高度不同。用筷子敲击瓶身时,如果能够分别发出“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则与这四个音阶相对应的瓶子的序号是(  )
A.丙、乙、甲、丁
B.乙、丙、甲、丁
C.丁、甲、乙、丙
D.丁、丙、乙、甲
【答案】C
【解析】当用筷子敲击瓶身时,瓶子和瓶内的水振动发声,随着瓶内水位的升高,瓶内的水柱越来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来越低,因此音调也会越来越低;由图知:四个瓶子的水位,从低到高分别是:丁、甲、乙、丙,因此对应的四个音阶是:1、2、3、4。
14.下列探究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的实验中可行的是(  )
A.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同一根弦(图1)
B.敲击鼓皮绷紧程度不同的鼓(图2)
C.抽出钟罩内的空气(图3)弦
D.用同样的力敲击液面高低不同的水瓶(图4)
【答案】A
【解析】
A、同一根琴弦时,琴弦的振动频率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时,琴弦的振幅改变,响度不同;可以探究探究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故A正确;
B、不同的鼓,振动频率有可能不同,敲击鼓皮绷紧程度不同的鼓,存在频率和振幅的不同;不能够探究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故B错误;
C、抽出钟罩内的空气,是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结论,故C错误;
D、用同样的力敲击液面高低不同的水瓶,为探究音调的影响因素,故D错误。
15.排箫又叫“参差”,是由长短不一的竹管组成,如图所示。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排箫发出声音是由管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B.竹管长度参差不齐目的是改变声音的响度
C.演唱会会上,观众手机静音是从声源处减弱噪音
D.悦耳动听的箫声可能是噪音
【答案】B
【解析】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排箫发出声音是由管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竹管长度参差不齐,竹管内的空气柱的长度不同,空气柱振动时的频率不同,所以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故B错误;
C、开会时把手机调为静音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正确;
D、悦耳动听的箫声如果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休息,就是噪声,故D正确。
二、填空题(共6小题,每空2分,共30分)
16.小科做了一个小实验,他准备了三盆水,甲盆装10℃的水,乙盆装60℃的水,丙盆装30℃的水。先将左手放入甲盆,右手放入乙盆。一段时间后,两手同时放入丙盆,结果两手的感觉:    ;说明     。
【答案】左手感觉热、右手感觉冷;人们对温度的感知,有时是不准确的,容易受到主观感觉的影响。
【解析】甲盆装10℃的水,乙盆装60℃的水,丙盆装30℃的水,先把左手放入冷水中,感觉冷水的冷热程度,左手很冷;再把右手放入热水中,感觉热水的冷热程度,右手很热。同时拿出左右手并伸进丙盆温水中,温差很大,左手感觉热、右手感觉冷;说明冷热觉感受器分别感受不同温度对皮肤的刺激,这些感觉形成于大脑皮层,人们对温度的感知,有时是不准确的,容易受到主观感觉的影响。
17.人耳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 的振动,经过 及其他组织,再把信号传给大脑,引起听觉。著名失聪音乐家贝多芬是靠 听到声音然后创造音乐。
【答案】 鼓膜 听小骨 骨传导
【解析】人耳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再把信号传给大脑,引起听觉。固体能传播声音,著名失聪音乐家贝多芬是靠骨传导听到声音然后创造音乐。
18.我国已经建成多条“音乐公路”,路面上刻有一条条凹槽,每条凹槽就像一个音符,可以把整条路面看成是一张留声机的碟片,而汽车的轮胎就像是唱针,每当汽车驶过这段路面时,一段完整的音乐就奏响了,音乐声是由轮胎的     产生的,音乐声是通过     传入人耳的,凹槽之间留不同的间距,目的是使轮胎发出声音的     (选填“响度”、“音调”、“音色”)不同。
【答案】振动;空气;音调。
【解答】解:音乐声是由轮胎的振动而产生的;乐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由题意可知,凹槽之间留的间距不同,汽车经过时的频率也不同,所以听到的声音的音调越低;
19.如图所示,在筷子上绑一些棉花做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中,就做成了一个“鸟哨”,用嘴吹塑料管的上端时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
(1)“鸟哨”能发出哨音的原因是吹气时     。
(2)若吹气时向上调节活塞,哨音的音调会变     (填“高”或“低”),其原因是     。
【答案】(1)里面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2)高;空气柱变短,频率变快;音调变高。
【解析】(1)“鸟哨”能发出哨音的原因是吹气时里面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2)若吹气时向上调节活塞,哨音的音调会变高,原因是:空气柱变短,频率变快,音调变高。
20.如图所示为声波的波形图,其中    响度和音色相同;音调最低的为    。
【答案】甲、丙;丙。
【解析】由波形图可知,甲、乙、丙振动的幅度相同,说明响度相同;甲、丙、丁波形相同,故音色相同;相同时间内,丙图振动的次数最小,频率最小,所以丙的音调最低。
21.利用声呐系统测海水深度,从发出到接收超声波一共用时4s,在海水中速度为1450m/s,海水深度为
m;设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设声音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为,有人用锤子敲了一下钢轨的一端,另一人在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假设时间间隔为t,(已知),则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所用时间为 。(均用题中的物理量表示)
【答案】 2900
【解析】
[1]超声波到达海底所用的时间为
海水深度为
[2]设钢轨的长度为L,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在钢轨中传播的时间为。已知,则,假设时间间隔为t,则
解得。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所用时间为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每空2分,共18分)
22.如图是“研究声音的传播”的实验装置,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的塑料泡沫上,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
(1)实验时将闹钟没有直接放于玻璃罩的底盘上,而是放于泡沫塑料上,这样做的目的是 (选填“减弱”或“增强”)声音通过底盘传出;抽气一段时间后小明发现听到的铃声没有明显变化,造成这一现象可能原因是 (选填字母)。
A.铃声的音调太高 B.铃声的响度太大 C.玻璃罩漏气
(2)经调整使器件完好后,再次用抽气机地向外抽气,经过较长的时间后,附近的同学还可以听到极微弱的铃声,由此实验 (选填“能”或“不能”)直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把空气逐渐放入玻璃罩内,附近的同学听到的铃声会 (选填“逐渐减弱”“逐渐加强”或“保持不变”)。
【答案】(1) 减弱 C (2)不能 逐渐加强
【解析】(1)[1]实验时如果将闹铃直接放在玻璃罩的托盘上,声音会通过托盘传出,把闹铃放于塑料泡沫之上,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弱通过底盘传出的声音。
[2]抽气一段时间后小明发现听到的铃声没有明显变化,说明玻璃罩内空气疏密程度没有变化,可能是装置漏气造成的,故AB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2)[1][2]即使经过调整使器件完好,再次用抽气机向外抽气,经过较长的时间后,附近的同学还可以听到极微弱的铃声,这说明实验不能直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因为即使抽气机抽气,也很难达到绝对真空状态,所以还会有极微弱的空气存在,声音可以通过这些空气传播。 把空气逐渐充入玻璃罩内,附近的同学听到的铃声会逐渐加强。这是因为随着空气的增加,声音传播的介质增多,声音传播效果变好,所以听到的铃声会逐渐加强。
23.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1: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2: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3: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找到了下表所列的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了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A 铜 60 0.76 F 铜 80 1.02
B 铜 60 0.89 G 铁
C 铜 60 1.02 H 纤维 100 1.02
D 铜 80 0.76 I 尼龙 100 1.02
E 铜 100 0.76
(1)为了验证猜想1,应选用编号为     的三根琴弦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2,应选用编号为     的三根琴弦进行实验。
(2)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有填全,为了验证猜想3,必须知道该内容。则表中编号G处所缺的数据应为     。
(3)随着实验的进行,小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
【答案】(1)A、B、C;A、D、E;(2)100;1.02;
(3)取任意编号的一种琴弦,调整其松紧程度,用相同力拨动琴弦,比较发出的音调高低。
【解析】
(1)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琴弦的横截面积关系时,应该控制琴弦的材料和长度相同,改变横截面积,可选择A、B、C进行研究。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琴弦的长度关系时,应该控制琴弦的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改变长度,即选择A、D、E;
(2)如果验证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应控制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故应选G、H、I进行探究,则表格中长度为100,横截面积为1.02;
(3)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松紧程度的关系时,控制长短、横截面积和材料不变,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取任意编号的一种琴弦,调整其松紧程度,用相同力拨动琴弦,比较发出的音调高低。
四、简答题(共3小题,24小题6分,25小题5分,26小题9分,共20分)
24. 完成下列下列问题。
(1)学校进行防震安全疏散演练,同学们听到警报声起,立即有序疏散,说明声音能传递 ;
(2)地震产生的声波,属于 ;医用的“B超”利用了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
【答案】 信息 次声波 超声波
【解析】(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学校进行防震安全疏散演练,同学们听到警报声起,说明声能传递信息。
(2)地震产生的声波属于次声波,它的频率低于20Hz;医生用的“B超”是频率高于20000Hz的超声波。
25.我国自主研制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完成了万米级海试。潜水器配备了国际先进水平的声学系统,声学系统由母船部分和潜水器本体部分组成,为“奋斗者”号实现了水声通信、精细探测和定位导航。
水声通信是“奋斗者”号与母船之间唯一的沟通方式。由于可见光和电磁波在海水中传播时衰减很快,也无法通过一根连接母船的线缆来进行通信。所以科学家为“奋斗者”号量身定制了一套数字水声通信系统,如图所示,它将语言和文字等信息编码调制后,通过换能器进行发射和接收,实现数据交互,把所有的关键数据准确高效地与母船进行沟通。
精细探测为“奋斗者”号在水下航行和作业提供了安全保障。尽管马里亚纳海沟两侧都是非常陡峭的海山,但是“奋斗者”号安装有前视成像声呐设备,可对前方海山的距离和轮廓进行实时探测,帮助它精准避开障碍物。
定位导航使“奋斗者”号水下作业精准高效。由于水下没有卫星定位,必须使用声学定位。下潜之前,科学家通过设备的标定实验,使声学系统可以输出精确的速度等关键数据,再将定位与多普勒测速仪、惯性导航设备组合后进行导航,就能实现万米海底“大海捞针”,“奋斗者”号仅半小时就收回了之前在海底布放的一些目标物。
(1)由于可见光和电磁波在海水中传播时衰减很快,因此 是“奋斗者”号与母船之间沟通的唯一方式;
(2)前视成像声呐设备能发出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让潜水器在漆黑的万米深海中精准避障。这说明声音能传递 (选填“信息”或“能量”);
(3)请写出“奋斗者”号声学系统的一个优点: 。
【答案】 水声通信 超声波 信息 精细探测、导航精准
【解析】(1)由文中可知,水声通信是“奋斗者”号与母船之间唯一的沟通方式。
(2)声能传递信息和能量,声呐是利用超声波能传递信息的特点。
(3)“奋斗者”号声学系统“无线链路”灵活、方便;精细探测、导航精准等。
26.火车在进入隧道前必须鸣笛,已知火车匀速行驶的速度为90km/h,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司机在鸣笛后6s时听到被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求:
(1)火车从鸣笛处到司机听到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火车行驶了多少路程;
(2)火车鸣笛时到隧道口的距离;
(3)司机听到回声时火车行驶到隧道口需要多少时间。
【答案】(1)150m (2)1095m (3)37.8s
【详解】(1)火车从鸣笛处到司机听到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火车行驶的路程为
(2)声音在6s传播的距离为
火车鸣笛时到隧道口的距离等于鸣笛位置与山崖的距离为
(3)司机听到回声时,距隧道口的距离等于听到回声的位置与山崖的距离为
司机听到回声时火车行驶到隧道口需要的时间为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10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第1章《对环境的察觉》(第1-3节)拓展性评价
(测试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为弘扬传统文化,端午节时小明在家学包粽子。将包好的绿色粽子放进蒸笼里加热,一段时间后闻到阵阵香气;剥开粽子,一口下去满嘴咸香。上述描述中不涉及的感觉是(  )
A.嗅觉 B.听觉 C.视觉 D.味觉
2.古代有“十指连心”的说法,是因为(  )
A.指尖神经末梢比较集中 B.手指比较灵活
C.心灵手巧 D.手指上的皮肤特别薄
3.如图为盲人在“阅读”盲文。关于盲人感受外界信息过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盲人“阅读”盲文时,接受外界刺激的感觉器官是手
B.盲人“阅读”盲文时,是利用触觉这种感觉
C.盲人无法形成视觉的原因可能是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有缺陷
D.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4.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5. 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
A.倒立水中的花游运动员能听到音乐声 B.站在岸上,听到木棍拍打水面的声音
C.人能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 D.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6.下表是一些介质中的声速,下列关于声速的说法正确的是(  )
介质 声速/(m·s-1) 介质 声速/(m·s-1) 介质 声速/(m·s-1)
空气(0℃) 331 煤油(25℃) 1324 冰 3230
空气(15℃) 340 水(常温) 1500 铜(棒) 3750
软木 500 海水(25℃) 1531 大理石 3810
A.声速的大小只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B.同种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一定相同
C.声音从水中传到空气中时,声速减小
D.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一定大于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
7.2024年8月7日,巴黎奥运会花样游泳集体项目的最后一项比赛集体技巧自选在巴黎奥林匹克水上运动中心结束,中国队夺得花样游泳集体项目金牌。如图所示为花样游泳运动员在音乐的伴奏下在水面和水下做出各种优美的动作,运动员头部浸没在水下的时候能听到岸上的音乐。下列关于声音传播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通过固体传入人耳
B.声音只通过气体传入人耳
C.声音通过气体、液体传入人耳
D.声音通过固体、气体传入人耳
8.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该被测汽车速度是(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00m/s,且保持不变)( )
A.11.5m/s B.12m/s C.12.5m/s D.13m/s
9.一艘科考船行驶在某海域,并对该海域的海底形状利用声呐系统进行了测绘。具体方法是:在经过该海域水平面等间距的L、M、N、O、P五个位置时,向正下方海底定向发射超声波,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0.20s、0.30s、0.20s、0.30s、0.20s。由此判断,该海域海底的大致形状为(  )
A. B. C. D.
10.下列乐器中,主要通过空气柱振动发声的是(  )
A.编钟 B.二胡 C.钢琴 D.长笛
11.下列有关声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B.“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C.“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辨别的
D.“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声是由于空气振动产生的
12.如图所示,汽车领域广泛利用AI(人工智能)语音助手实现“人与车”全场景自然交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语音助手发出的声音的频率低于20Hz
B.减小声音音量实质是降低响度
C.人们能分辨出车载音乐中不同乐器的声音,依据是声音的音调
D.根据用户语音指令完成指定操作,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13.如图所示,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有水,水面的高度不同。用筷子敲击瓶身时,如果能够分别发出“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则与这四个音阶相对应的瓶子的序号是(  )
A.丙、乙、甲、丁
B.乙、丙、甲、丁
C.丁、甲、乙、丙
D.丁、丙、乙、甲
14.下列探究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的实验中可行的是(  )
A.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同一根弦(图1)
B.敲击鼓皮绷紧程度不同的鼓(图2)
C.抽出钟罩内的空气(图3)弦
D.用同样的力敲击液面高低不同的水瓶(图4)
15.排箫又叫“参差”,是由长短不一的竹管组成,如图所示。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排箫发出声音是由管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B.竹管长度参差不齐目的是改变声音的响度
C.演唱会会上,观众手机静音是从声源处减弱噪音
D.悦耳动听的箫声可能是噪音
二、填空题(共6小题,每空2分,共30分)
16.小科做了一个小实验,他准备了三盆水,甲盆装10℃的水,乙盆装60℃的水,丙盆装30℃的水。先将左手放入甲盆,右手放入乙盆。一段时间后,两手同时放入丙盆,结果两手的感觉:    ;说明     。
17.人耳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 的振动,经过 及其他组织,再把信号传给大脑,引起听觉。著名失聪音乐家贝多芬是靠 听到声音然后创造音乐。
18.我国已经建成多条“音乐公路”,路面上刻有一条条凹槽,每条凹槽就像一个音符,可以把整条路面看成是一张留声机的碟片,而汽车的轮胎就像是唱针,每当汽车驶过这段路面时,一段完整的音乐就奏响了,音乐声是由轮胎的     产生的,音乐声是通过     传入人耳的,凹槽之间留不同的间距,目的是使轮胎发出声音的     (选填“响度”、“音调”、“音色”)不同。
19.如图所示,在筷子上绑一些棉花做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中,就做成了一个“鸟哨”,用嘴吹塑料管的上端时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
(1)“鸟哨”能发出哨音的原因是吹气时     。
(2)若吹气时向上调节活塞,哨音的音调会变     (填“高”或“低”),其原因是     。
20.如图所示为声波的波形图,其中    响度和音色相同;音调最低的为    。
21.利用声呐系统测海水深度,从发出到接收超声波一共用时4s,在海水中速度为1450m/s,海水深度为
m;设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设声音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为,有人用锤子敲了一下钢轨的一端,另一人在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假设时间间隔为t,(已知),则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所用时间为 。(均用题中的物理量表示)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每空2分,共18分)
22.如图是“研究声音的传播”的实验装置,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的塑料泡沫上,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
(1)实验时将闹钟没有直接放于玻璃罩的底盘上,而是放于泡沫塑料上,这样做的目的是 (选填“减弱”或“增强”)声音通过底盘传出;抽气一段时间后小明发现听到的铃声没有明显变化,造成这一现象可能原因是 (选填字母)。
A.铃声的音调太高 B.铃声的响度太大 C.玻璃罩漏气
(2)经调整使器件完好后,再次用抽气机地向外抽气,经过较长的时间后,附近的同学还可以听到极微弱的铃声,由此实验 (选填“能”或“不能”)直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把空气逐渐放入玻璃罩内,附近的同学听到的铃声会 (选填“逐渐减弱”“逐渐加强”或“保持不变”)。
23.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1: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2: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3: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找到了下表所列的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了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A 铜 60 0.76 F 铜 80 1.02
B 铜 60 0.89 G 铁
C 铜 60 1.02 H 纤维 100 1.02
D 铜 80 0.76 I 尼龙 100 1.02
E 铜 100 0.76
(1)为了验证猜想1,应选用编号为     的三根琴弦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2,应选用编号为     的三根琴弦进行实验。
(2)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有填全,为了验证猜想3,必须知道该内容。则表中编号G处所缺的数据应为     。
(3)随着实验的进行,小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
四、简答题(共3小题,24小题6分,25小题5分,26小题9分,共20分)
24. 完成下列下列问题。
(1)学校进行防震安全疏散演练,同学们听到警报声起,立即有序疏散,说明声音能传递 ;
(2)地震产生的声波,属于 ;医用的“B超”利用了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
25.我国自主研制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完成了万米级海试。潜水器配备了国际先进水平的声学系统,声学系统由母船部分和潜水器本体部分组成,为“奋斗者”号实现了水声通信、精细探测和定位导航。
水声通信是“奋斗者”号与母船之间唯一的沟通方式。由于可见光和电磁波在海水中传播时衰减很快,也无法通过一根连接母船的线缆来进行通信。所以科学家为“奋斗者”号量身定制了一套数字水声通信系统,如图所示,它将语言和文字等信息编码调制后,通过换能器进行发射和接收,实现数据交互,把所有的关键数据准确高效地与母船进行沟通。
精细探测为“奋斗者”号在水下航行和作业提供了安全保障。尽管马里亚纳海沟两侧都是非常陡峭的海山,但是“奋斗者”号安装有前视成像声呐设备,可对前方海山的距离和轮廓进行实时探测,帮助它精准避开障碍物。
定位导航使“奋斗者”号水下作业精准高效。由于水下没有卫星定位,必须使用声学定位。下潜之前,科学家通过设备的标定实验,使声学系统可以输出精确的速度等关键数据,再将定位与多普勒测速仪、惯性导航设备组合后进行导航,就能实现万米海底“大海捞针”,“奋斗者”号仅半小时就收回了之前在海底布放的一些目标物。
(1)由于可见光和电磁波在海水中传播时衰减很快,因此 是“奋斗者”号与母船之间沟通的唯一方式;
(2)前视成像声呐设备能发出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让潜水器在漆黑的万米深海中精准避障。这说明声音能传递 (选填“信息”或“能量”);
(3)请写出“奋斗者”号声学系统的一个优点: 。
26.火车在进入隧道前必须鸣笛,已知火车匀速行驶的速度为90km/h,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司机在鸣笛后6s时听到被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求:
(1)火车从鸣笛处到司机听到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火车行驶了多少路程;
(2)火车鸣笛时到隧道口的距离;
(3)司机听到回声时火车行驶到隧道口需要多少时间。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10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