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自己》2.1我们的身体核心概念:(五)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教学目标:1. 科学观念 学生能说出人体的主要外部结构(如头、颈、躯干、四肢)。学生能初步感知身体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如通过跑步、听声音等活动体会身体的作用)。2. 科学思维 学生能通过观察和比较(如人与动物身体结构的异同),简单描述身体的特征。学生能用画图或语言表达对身体结构的初步认识。3. 探究实践 学生能通过听声音、摸骨头等活动,体验探究身体的方法。学生能完成简单的身体结构记录(如贴图或画图)。4. 态度责任 学生能积极参与观察和讨论,对探索身体产生兴趣。学生能爱护自己的身体,养成健康生活的意识(如通过“锻炼身体”的引导)。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认识人体的主要外部结构(头、颈、躯干、四肢),并能用语言或图画表达。通过观察和体验活动(如听声音、摸骨头),初步感知身体的功能。教学难点 用简单的语言或图画描述身体结构(一年级学生语言表达和绘画能力有限)。理解身体各部分的功能(如“锻炼身体”与健康的关系,需要结合生活经验引导)。教学准备:1.身体结构记录单,让学生画出或粘贴身体部位(如头、颈、躯干、四肢);可提前打印带卡通人物轮廓的记录单(如第3张图的小女孩示例),降低绘画难度。2.身体部位贴图或卡片,准备可撕贴的身体部位图片(头、手、脚等),让学生在记录单上匹配粘贴。3.播放人体内部声音的音频(如呼吸声、心跳声),或用简单道具模拟(如捏塑料袋模拟呼吸声)。4.“让光透过手指”实验材料,手电筒(或手机闪光灯)和白纸,让学生观察手指透光现象,感知身体结构。5.“摸骨头”体验材料,准备人体骨骼模型(简易版)或触摸板(标出骨骼位置),让学生触摸感受。教学过程:一、 聚焦:唤醒认知,明确主题 (约5分钟)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一起探索一个非常神奇的东西,它每时每刻都陪伴着我们,猜猜是什么?” (稍作停顿,引导思考) “对了,就是——我们的身体!”2.:你知道我们的身体有哪些重要的组成部分吗?(预设:学生说出前概念,比如眼睛、鼻子……)(播放简短、突出主要结构的动画视频)3.追问:“视频里,你看到了哪些身体部位?”(预设: 观看视频,积极回答看到的身体部位(头、手、脚、眼睛、鼻子、腿等)。)(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旨在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同时,通过互动和讨论,激活学生们关于身体部位的先前知识和经验,为后续的结构化认知和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二、 探索:亲身体验,建构新知 (约20分钟)1.(观察与指认):让我们仔细看看这幅图(展示人体结构图),谁能指出并说出我们身体主要分成哪几个大的部分?(预设:学生关注头、颈、躯干、四肢的整体划分)指令:“现在,请大家站起来!指一指你自己的头在哪里?颈在哪里?躯干在哪里?胳膊和腿(四肢)又在哪里?”(预设:教师同步示范)3.(功能体验):这些身体部位有什么作用呢?我们来体验一下!心脏:“我们身体里有个小‘发动机’,一直在工作,猜猜是什么?”(预设:学生回答心脏)4.追问:“听听它的声音!” (分发听诊器,指导安全使用) :你听到了什么?感觉它在做什么?(预设:学生用听诊器听声音,并猜测心脏在跳动)(功能体验骨骼): “摸摸你的手臂,里面硬硬的是什么?”(预设:学生摸自己的手臂骨)6.追问:骨头藏在里面,它有什么用?(预设:支撑、保护)7.(观察比较):小猫小狗的身体和我们一样吗?看看这些图片(展示猫狗图片),它们有头、颈、躯干、四肢吗?具体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预设:引导学生观察四肢数量、形态差异等)8.活动指令:“拿出记录单和彩笔,画一画你认识的身体主要结构,还可以写一写或画一画你发现的身体有趣的地方或和小动物的不同。”(预设:观察结构图,识别并说出身体主要部分(头、颈、躯干、四肢)。跟随指令,指认自己身体相应部位。使用听诊器听心跳,感受其存在与跳动;触摸手臂骨骼,感知其存在。观察动物图片,比较与人体的异同点。绘画身体主要结构,记录观察发现(文字或图画)。)(设计意图: 通过指认、触摸、倾听、观察、比较、绘画记录等多种感官参与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由外到内、由整体到局部、由自身到对比,主动建构对身体结构(尤其是外部整体结构)和部分功能(心跳、支撑)的认知。问题链环环相扣,从识别结构到体验功能再到比较观察,逻辑递进。)三、 研讨:交流发现,深化理解 (约10分钟)1.提问:(梳理结构):通过刚才的活动,谁能完整地说一说,我们的身体从上到下主要分成哪几大部分?(预设:引导规范使用:头、颈、躯干、四肢)2.(功能联系):我们刚才听到了心跳,摸到了骨头。想想看,如果身体没有心脏跳动会怎样?没有骨头支撑又会怎样?(预设:(引导学生将体验与功能、重要性联系起来)(比较总结):我们和小猫小狗的身体,最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预设:(强调都有头、颈、躯干、四肢的基本结构;重点讨论四肢形态和数量的差异,如人类上肢灵活能做精细动作,猫狗四肢着地行走等)4.“大家的发现真棒!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台神奇的机器,每个部分都有它的作用。心脏不停跳动给我们力量,骨头支撑我们站立跑跳。提问:这么奇妙的身体,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呢?” (预设:引导学生说出爱护、保护、健康生活等)(设计意图: 将探索环节的零散发现进行梳理、整合和提升。通过核心问题引导学生结构化表达身体构成,将感官体验与功能认知联系起来,归纳比较的结论,并最终落脚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实现认知的深化和内化。)四、 拓展:延伸兴趣,联系生活 (约5分钟)1.(阅读延伸) “关于我们的身体,还有很多很多秘密!老师推荐大家课后可以看看有趣的绘本,比如《我们的身体》,里面藏着更多惊喜等着你去发现!”2.“今天回家后,仔细观察一下家人走路、吃饭时,身体的哪些部位在动?它们是怎么配合工作的?下次课我们可以分享一下你的观察!”(预设:接受拓展建议,产生课后探究的兴趣。)(设计意图: 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通过推荐书籍满足求知欲,通过布置观察小任务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现象联系起来,持续关注身体,培养观察习惯。)板书设计:2.1我们的身体对称教学反思:优点:1.多感官探究活动激发深度参与设计通过“指认身体部位—听心跳—摸骨骼—画结构—比动物”的递进式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触觉、听觉、视觉和动觉。尤其在“探索”环节使用听诊器、骨骼触摸等具身化实践,使抽象概念(如心脏、骨骼)具象化,一年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主动建构知识,课堂参与度显著提升。2.结构化问题链推动思维进阶“聚焦→探索→研讨→拓展”四环节逻辑清晰,问题链设计层层深入:聚焦唤醒已知(“身体有哪些部分?”)探索引导发现(“身体分几大部分?”“心脏/骨骼有什么用?”“人和动物身体异同?”)研讨促进整合(“没有心脏/骨骼会怎样?”“如何爱护身体?”)拓展联结生活(观察家人活动)问题环环相扣,有效支撑学生从碎片认知走向结构化理解。缺点:1.“躯干”概念理解存在认知断层在探索环节中,学生能快速指认头、颈、四肢,但对“躯干”的范畴(胸、腹、背等)普遍模糊。部分学生将“肚子”“后背”视为独立部位,未将其纳入“躯干”整体框架。核心问题2(“身体分几大部分?”)的抽象概括性超出部分学生当前水平,需更直观的脚手架支持。改进建议:具象化“躯干”概念,强化整体-局部关联1.增补教具:使用可拆卸的人体拼图模型,让学生动手拆分“头、颈、躯干、四肢”,再拼回完整身体。重点用色块标注躯干范围(如红色覆盖胸腹部),辅以提问:“摸摸你衣服遮住的最大一块身体叫什么?”关联功能:在研讨环节增加类比——“躯干就像房子的‘大房间’,里面住着心、肺、胃等重要器官”,通过功能反推结构意义,深化理解。课后练习:1. 老师让我们站起来指身体时,小红指了自己的“头”、“胳膊”、“腿”和“肚子”。她还应该指哪个重要部分,才能完成老师说的“身体主要部分”?A. 手B. 脚C. 脖子2.上课时,我们用听诊器放在胸口仔细听,听到了什么重要的声音?A. 呼吸的声音(呼…呼…)B. 心跳的声音(咚…咚…)C. 骨头摩擦的声音(咔…咔…)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