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0张PPT)第四课强化训练一、选择题1.(2025·湖北荆州模拟)2024年10月30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神舟十九号乘组飞行期间重点围绕“太空格物”主题,开展了86项空间科学研究与技术试验。这些研究有望在基础理论前沿研究、新材料制备、空间辐射与失重生理效应机制等方面取得一批科学成果。这表明( )①揭示世界的规律是开展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②我们通过有效的科学实验活动不断接近真理③科学实践工具的革新会推动认识水平的提高④科学实践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选D。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①错误;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不断接近真理”表述错误,②排除;材料体现了科学实践工具的革新会推动认识水平的提高,也体现了科学实践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③④正确。2.(2025·重庆育才中学期中)2024年11月9日,我国高性能车规级MCU芯片DF30诞生,这是一款完全国产化的车规级智能高边驱动芯片。我国科研人员几年来坚持自主创新,不断提出新的技术创意,经过无数次艰苦而严谨的实验,终于将科技创意变为现实。这表明( )①科学实验可以把科技创意变为现实存在②技术创意的指导作用比科学实验更重要③芯片的成功取决于技术创意的不断提出④制造芯片的实践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选B。我国科研人员几年来坚持自主创新,不断提出新的技术创意,经过无数次艰苦而严谨的实验,终于将科技创意变为现实,这表明制造芯片的实践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科学实验可以把科技创意变为现实存在,①④正确;实践决定认识,不能认为技术创意的指导作用比科学实验更重要,②错误;技术创意的不断提出对芯片的成功有重要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③错误。3.(2025·浙江舟山模拟)2024年11月15日,中国的两个研究团队发布了由嫦娥六号探测器携带回的首份月球背面月壤样品的首批研究成果。其揭示了月背火山活动历史,表明了月幔源区的物质组成也是月海玄武岩分布的重要控制因素。这为进一步认识整个月球的地质历史提供了独特视角。这说明( )①对月背火山活动史的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②人类对月球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③月球探测器这一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④只有通过科学实验活动才能检验出认识的真理性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解析:选B。材料不涉及对月背火山活动史的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①排除;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科学实验活动只是实践的一种基本形式,④排除。4.(2025·辽宁本溪期末)铜锣,一种古老的打击铜乐器。传统工艺中打造一面铜锣,往往需要经过千锤锻打,才能使其规格合适、厚薄均匀、形状美观。其最后一道关键工序是定音,多由经验丰富的老匠人掌锤,在锣面上不停地轻敲碎打,耳听目察,寻找定音的部位。找准之后,只需一两锤,就能使一面新锣达到完美,正如俗话所说:“千锤打锣,一锤定音。”铜锣的打造过程表明( )①量变孕育着质变,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②抓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就能把握事物的性质③人们可以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实践的目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选B。千锤锻打是量变,一锤定音是质的飞跃,每一次锻打都在为质变做准备,没有千锤锻打就不可能有一锤定音,说明量变孕育着质变,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①正确;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②错误;最后一道关键工序之所以多由经验丰富的老匠人掌锤,是因为老匠人通过无数次的“一锤定音”积累了经验、深化了认识、掌握了规律,即在实践的基础上提高了自己的判断能力,③正确;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错误。5.(2025·广东潮州期末)科学家们借助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和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的数据,成功发现了宇宙大爆炸后仅4.7亿年就有一个正在增长的黑洞,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黑洞。研究人员认为,这次发现与之前提出的由巨大气体云坍塌直接形成“超大黑洞”的理论预测一致,是证明该理论的最好证据。材料说明(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只有正确的意识才具有能动作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选A。材料说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世界是可知的,也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②正确;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③错误;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都具有能动作用,④错误。6.(2025·甘肃临夏期末)嫦娥六号自发射后历经53天、11个飞行阶段,突破了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月背智能快速采样、月背起飞上升等关键技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并搭载4台国际载荷,开展了务实高效的国际合作,这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由此可见( )①科学实验作为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②实践所提供的认识工具能延伸人类的认识器官③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④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在不断提升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选D。材料说明实践所提供的认识工具能延伸人类的认识器官,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在不断提升,②④正确;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①错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有正误之分,不能说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③错误。7.(2025·河北保定期末)以前,人们往往认为一切生物的生长都依赖阳光。现在科学家发现,在水深超过4 000米的可见光不能到达的海底,在高温、高压、剧毒、缺氧的环境里,仍然存在着大量海底热液生物,它们靠海底热液带出的能量进行化合作用合成有机质而生存。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圆圈式循环过程②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影响了认识的进程④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选C。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并不是圆圈式循环过程,①错误;海底热液生物的发现从一个侧面表明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其复杂性影响了认识的进程,也表明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③符合题意;④表述明显错误。8.(2025·安徽芜湖模拟)经过多年观测和研究,中国天文科学家提出对银河系旋臂形态的新认识:银河系更像是一个普通多旋臂星系,由内部对称两旋臂和外部多条不规则旋臂组成,而不是之前被广泛接受的四条旋臂均从内到外的特殊形态。这启示我们( )①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对银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②真理是永恒不变的,新认识只是对旧认识的补充③只要有新的观测技术,就能获得对宇宙的准确认识④认识存在局限性,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真理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选B。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不是永恒不变的,新认识是对旧认识的辩证否定与发展,而非简单补充,②错误;获得对宇宙的准确认识不仅需要新的观测技术,还需要其他因素,③错误。9.(2025·山东济宁一中月考)加拿大一枝黄花又名黄莺、麒麟草,花形色泽亮丽,20世纪30年代被作为观赏植物引进我国。但人们逐渐发现,其环境适应能力和繁殖力极强,会导致周边植物无法生长直至灭绝。2010年加拿大一枝黄花被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并在全国范围内对其进行“剿灭”。由此可知(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真理具有反复性③真理包含着谬误 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解析:选A。认识具有反复性,②错误;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不包含谬误,③错误。√10.(2025·南京模拟)漫画《争论》蕴含的哲理是( )①主体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受到认识角度的影响②认识结果的不同反映了人们的认识水平不同③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都具有真理性④对同一事物,人们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结果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选B。漫画反映的是认识角度不同,而不是认识水平不同,②不选;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而不可能有多个,③错误。√11.(2025·河南南阳月考)李白初读崔颢的诗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觉得不过如此。后来他游历黄鹤楼,亲身体验到那种登高望远、江天辽阔的意境后,不禁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由此可见( )①认识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③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可靠 ④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选B。李白初读诗句和游历黄鹤楼后对诗句的不同感受,说明认识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也说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①④正确;题干未涉及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②不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不能简单地比较谁更可靠,③错误。12.(2025·四川适应性测试)“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神舟十七号在187天的太空“出差”期间,开展了84项空间应用在轨实(试)验;返程时带回的200多项实(试)验样品,承载着重要的科学价值,为未来深空探索提供宝贵经验。这表明( )①实践为深化认识提出新问题、提供新工具②对宇宙的认识取决于其向人类展现的程度③掌握真理是人类不断亲历太空实践的目的④人类关于宇宙的认识与实践在互动中趋向无限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选B。神舟十七号开展多项空间应用在轨实(试)验并带回有科学价值的样品,为深化对宇宙的认识提供了新的内容,提出了新的研究问题,也提供了新工具,①正确;对宇宙的认识取决于人类的实践能力和水平,而不是宇宙向人类展现的程度,②错误;人类不断亲历太空实践的目的是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造福人类,而不是单纯地掌握真理,③错误;神舟十七号的太空探索活动体现了人类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宇宙的认识,认识的发展又推动人类进行更多的太空探索实践,这种认识与实践的互动是不断发展、趋向无限的,④正确。13.(2025·浙江温州联考)“红月亮”又被称为“血月”,以前人们认为“血月”是不吉祥的。现在科学研究表明,“红月亮”指的是月亮光经过地球大气层到达人类眼睛这段时间产生的颜色变化,是一种很罕见的天文现象。由此可知( )①人类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无尽发展②客观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③人的认识发展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④正确认识的完成要经过“认识—实践—认识”的多次反复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选C。认识过程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而不是循环往复的,①错误;对“红月亮”的认识的变化体现了客观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人的认识发展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②③符合题意;正确认识的完成要经过“实践—认识—实践”的多次反复,④错误。14.(2025·兰州期末)过去,武汉市每年产生近十万吨虾壳,造成环境污染。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某教授团队证实虾壳素能有效捕获微塑料,而且不会对水体产生二次污染,为解决虾壳污染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而这一研究成果也连续3次登上国际权威期刊。这说明( )①真理具有反复性,与谬误相伴而行②真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推翻自身③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④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选D。材料说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③④正确;认识具有反复性,真理不具有反复性,①错误;那些经过实践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②错误。15.(2025·广东东莞联考)我国科学研究团队经过18年持续研究,发现了玉米和水稻具有趋同选择的同源基因,即玉米KRN2和水稻OsKRN2受到趋同选择,可以通过相似的途径提高产量。基于这一重大发现,研究团队在全基因组水平上解析了玉米和水稻驯化、改良过程中趋同选择的遗传规律,为未来作物育种提供了重要依据。材料蕴含的哲理有( )A.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B.人类在实践中不断摆脱客观条件的制约C.真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被推翻和超越D.真理性认识具有能动创造性和直接现实性√解析:选A。我国科学研究团队经过研究,发现了玉米和水稻具有趋同选择的同源基因,基于这一重大发现,研究团队解析了玉米和水稻驯化、改良过程中趋同选择的遗传规律,为未来作物育种提供了重要依据,这说明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A正确。16.(2025·河南驻马店模拟)在过去,人们追求炫耀性消费,认为这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近年来,哈尔滨平替三亚,“村超”平替“中超”,军大衣、花棉袄平替品牌羽绒服……更多“95后”和“00后”开始践行“平替式、无溢价、质价比”的新消费和新生活。理性消费观念的兴起促进了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也推动了国产品牌的崛起。这一现象说明( )①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为认识的变化发展提供重要条件②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用新的认识代替已有认识的过程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选A。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从炫耀性消费到理性消费,这种认识的变化发展正是时代和实践发展的结果,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①②正确;③中“代替”表述错误;材料未涉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④不选。17.(2025·成都期末)2024年11月17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南沙正式入列,该船最大钻深11 000米,是全球钻探能力最强、科学实验功能最全、智能化水平最高、综合运维成本最低的钻探船,有望率先实现人类“打穿地壳、进入上地幔”和“开发地球深部资源”的梦想。该船建成入列能( )①延伸人的认识器官,提升对深海的认识②突破客观条件制约,加快海洋强国建设③获得理性认识,旨在揭示事物本质规律④在深海开发中认识发现、检验发展真理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选B。该船建成入列不能突破客观条件制约,②错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③错误。18.(2025·山东淄博期末)“拉索”是世界上灵敏度最强的宇宙射线探测装置,它观测到,在伽马射线暴“后随爆炸”的早期不到两秒的时间里,高能光子流量增强了100多倍,改变了以往理论模型所预期的增长是比较缓慢平稳的判断,这将会引发科学界的深入认识和探讨。这表明( )①最新研究成果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认识工具的发展拓展了认识的深度和广度③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毫无实际意义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选D。材料表明认识工具的发展拓展了认识的深度和广度,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②④入选;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错误;③材料未体现,不选。二、非选择题19.(2025·江苏南通调研)随着智能手机功能升级,大家的网络“依赖症”持续加重:每隔几分钟就想看手机,一拿起来又难以放下,等回过神来,又说不出有什么实质收获,还导致眼睛干涩、精神疲惫。面对“心累”,一些年轻人反向选择“老年机”,强行“数字戒断”。适当地“戒断”,与“强势入侵”保持一份疏离,看似会带来一些不便,但拥有了更多时间、空间,让身心能够透透气。随着对数字时代的反思深入,类似的“戒断”尝试也在变多。但是,不见得所有人都适合装备一部“老年机”,也并非一部“老年机”就能解决问题。真正重要的是,让手机重回工具属性,拒绝接收过多信息,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和“社交焦虑”,形成一套与数字时代相匹配的生活方式,最大限度规避数字技术可能带来的沉溺、安全风险等问题。手机屏幕之外,是更加广阔的世界。退回无网时代并不现实,但理性审视自身与科技的关系,我们才能找回更多主动权,拥有更加自由丰厚的生命。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知识,分析应如何看待“数字戒断”现象。(12分)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和目的,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智能手机功能升级使大家患上网络“依赖症”,因此有些人强行“数字戒断”。②真理具有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适当地“戒断”让人们拥有了更多时间、空间,身心放松,同时,也要形成与数字时代相匹配的生活方式。③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数字戒断”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每点4分)20.(2024·广东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以“对话+创作”为基础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开启了全面智能化时代。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可以像人类一样聊天交流,甚至能完成撰写代码、论文和视频脚本等任务。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和加速迭代,引领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并对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有人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和广泛运用,将彻底改变和颠覆人类社会历史的本质。结合材料,运用相关哲学原理对这一观点进行辨析。(9分)答案:这一观点是错误的。(1分)①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类社会历史是由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②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代替了人的一些劳动,一定意义上确实具备了类人的“实践”功能,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但是无论技术进步到何种程度,都改变不了其为人类工具的属性,更无法改变和颠覆人类社会历史的实践本质。(每点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