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五课强化训练课件(共4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五课强化训练课件(共40张PPT)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第五课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1.(2025·沈阳模拟)《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2024年十大流行语”,从
“数智化”到“银发力量”,从“松弛感”到“小孩哥/小孩姐”,浓缩了2024年的
社会生活热点,与流行文化互动,也与我们的日常息息相关。这些流行语
的出现说明( )
A.流行语是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 B.社会生活是流行语发展的产物
C.网络为流行语产生提供了素材 D.流行语总对我们起到引领作用
解析:选A。流行语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这些流行语浓缩了2024年的社
会生活热点,与流行文化互动,也与我们的日常息息相关,是对社会生活
的能动反映,A符合题意。

2.(2025·重庆綦江中学期中)2024年11月12日,国务院公布了新的全国节
假日放假办法,2025年起,全体公民放假的假日增加2天。有关专家指出,
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客观上为增加假期时长提供了基础,
也回应了人民的呼声。材料表明( )
①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②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
③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A。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客观上为增加假期时
长提供了基础,表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①正确;社会存在决定
社会意识,②错误;材料未体现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③不选;新
的放假办法回应了人民的呼声,表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④正确。
3.(2025·江苏淮阴中学调研)恩格斯说:“宗教按它的本质来说就是抽掉
人和大自然的整个内容,把它转给彼岸之神的幻影,然后彼岸之神大发慈
悲,又反过来使人和大自然从它的丰富宝库中得到一点东西。”这一论述
认为( )
A.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
B.宗教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宝贵的精神文明财富
C.宗教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解析:选D。这一论述强调宗教作为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
也对人的活动具有反作用,表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
对独立性,D符合题意。
4.(2025·成都质检)为加快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四川省科技厅、
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印发《四川省人工智能产业链总体工作方案(2024—
2027年)》,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为着力点,
推动协同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和工业领域设备更新行动。从材料中可以看
出( )
①一定的上层建筑与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
②社会意识是由一定的社会存在决定的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④先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一定的上层建筑与一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①排除;为加快
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四川省出台相关方案,这体现了社会意识
是由一定的社会存在决定的,②正确;四川省出台相关方案推动协同实施
大规模技术改造和工业领域设备更新行动,这体现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
具有一定的反作用,③正确;先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未必是正确的,只
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④排除。
5.乡愁是什么,乡愁是游子对故乡记忆的眷恋和思念,源于异乡的孤独、
思乡的愁苦和归乡的尴尬。“乡愁”其实是“城愁”,是从乡间走到城市里的
那个群体在“愁乡”,他们不光“愁乡”,而且因找不到融入感而“愁城”。
“乡愁”因“城愁”而生,“愁城”因“愁乡”而起。这告诉我们( )
A.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C.特点鲜明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非实践的
D.社会意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的

解析:选A。“乡愁”因“城愁”而生,“愁城”因“愁乡”而起,这告诉我们社
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
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
人脑中的反映,A符合题意,D错误;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特点鲜
明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C错误。
6.(2025·山东淄博期末)正确判断和处理社会主要矛盾,是辩证唯物主义
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明确了主要矛盾,就明确了中心任务。
会议名称 中心任务或总路线
党的八大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
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党的十一届
三中全会 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
全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党的二十大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
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确立不同中心任务或总路线是基于( )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③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
动作用
④社会意识的形成有其物质动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①错误;
材料未体现社会意识的反作用,③不选;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确立不同中心
任务或总路线是基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
化而变化,社会意识的形成有其物质动因,②④符合题意。
7.(2025·江苏苏州期末)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
“人们之间一开始就有一种物质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
定的,它和人本身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这种联系不断采取新的形式,因而
就表现为‘历史’,它不需要用任何政治的或宗教的呓语特意把人们维系在
一起。”这段话蕴含的哲理是( )
A.历史是由人的需要决定的自在自为的客观过程
B.经济基础的变革总是先于上层建筑的变革
C.人类历史的演变过程与政治和宗教无关
D.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解析:选D。历史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由人的需要决定,
A错误;B说法明显错误;政治和宗教会影响人类历史的演变过程,C错误;
人们之间一开始就有一种物质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
的,这表明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D正确。
8.(2025·广东中山期末)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实现了反垄
断统一执法,完成了反垄断法的第一次修改,发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数字经
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实现了反垄断立法和执法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为
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活力。材料说明( )
①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时能够推动社会发展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③生产关系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生产力发展要求
④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D。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才能推动社会发展,①
错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实现了反垄断统一执法,完成
了反垄断法的第一次修改,发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数字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
南,体现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②符合题
意;反垄断法的制定、出台和不断完善属于上层建筑的调整,不属于生产
关系范畴,③不选;反垄断立法和执法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为经济高质
量发展增添了活力,体现了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④符合题意。
9.(2025·南昌月考)漫画《深化改革》(作者:徐
骏)中做法的哲学依据是( )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A。漫画反映了国家医保局和财政部深化改革,人民群众可以跨
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这属于上层建筑的改革,体现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
应经济基础状况,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①③正确,④排除;改革是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②错误。
10.(2025·福建宁德期末)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我国第一份外
资准入负面清单发布,条目有190条。第二年开始了第一次缩减负面清单。
2024年,我国第八次缩减负面清单,“全国版”负面清单删除了制造业领域
剩余的两条限制措施。制造业领域负面清单“清零”,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制
造业的发展,成为我国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一个最佳观察窗口。由此
可见( )
①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是我国改革的根本目的
②负面清单的不断调整适应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状况
③只要上层建筑服务经济基础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④我国吸引外资、扩大开放的过程是前进的、上升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A。由材料信息可知,负面清单的不断调整适应了我国制造业的
发展状况,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说明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
础的发展是我国改革的根本目的,①②符合题意;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
基础服务时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③错误;我国吸引外资、扩大开放的
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④错误。
11.(2025·河北张家口期末)马克思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
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
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
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
生变革……这一论述说明( )
①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
②上层建筑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
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④生产力的变化发展是引起上层建筑变革的根本原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D。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
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①错误;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
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②错误;这一论
述说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生产力的变化
发展是引起上层建筑变革的根本原因,③④正确。
12.(2025·成都蓉城联盟期末)2024年10月29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
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习近平总书
记在开班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引导全党全国人民坚定改革信心,
更好凝心聚力推动改革行稳致远。这是因为改革( )
①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②能解决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③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④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②夸大了改革的作用,不选;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
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错误;要引导全党全国人民坚定改革信心,
更好凝心聚力推动改革行稳致远,是因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①④正确。
13.(2025·辽宁大连模拟)2024年1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上海市杨浦
区“老杨树宣讲汇”全体同志回信中指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
民。希望他们带动更多市民,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参与城市建设
和治理,共建和谐美丽城市。“人民城市理念”说明( )
A.人民群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内涵是不变的
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工作方法
D.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解析:选B。“人民城市理念”的提出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
会历史的主体,B入选;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A错误;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
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
作方法,C错误;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D错误。
14.(2025·山东省实验中学诊断)恩格斯认为,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
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即物质生产,它包括物质资料的生
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两种形式。上述观点( )
①全面阐释了构成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②论证了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③认为人类历史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
④把唯物辩证的基本观点贯穿于社会历史研究领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D。恩格斯强调的是物质生产的重要性,没有全面阐释构成人类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①不选;上述观点没有论证人类社会是物
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不选。
15.(2025·安徽宣城模拟)“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位于云南省普洱
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公元10世纪以来,布朗族先民发现和认识野生茶树,
利用森林生态系统,与傣族等世居民族一起探索出“林下茶”种植技术,形
成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独特文化景观,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是
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的典范。材料说明( )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③人民群众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选A。材料说明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是历史的
创造者,①②符合题意;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
的源泉,③错误;材料未体现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④不选。
16.(2025·辽宁大连期末)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④群众路线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A。中央部委密集开会,发布事关就业、教育、消费、养老等多
个民生议题的民生清单,体现了对保障民生问题的重视,启示我们人民群
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
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①②正确;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
基础,③错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
发点,④错误。
17.(2025·湖南岳阳临湘期末)多站在田间地头和老乡聊聊“土味”心愿,
更能摸清乡村振兴的工作方向;多到生产车间向工人师傅虚心请教,更能
把握技术革新的脉搏。这启示我们( )
①要调整经济基础以适应上层建筑的发展
②要对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③变革生产关系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④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D。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①错误;材料启示我们要对
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②④
入选;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③错误。
18.(2025·杭州模拟)70多年来,我国成功开创、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证明,这离不开
党的统一领导和人民的勤劳奉献,离不开真理的指引,也离不开制度的支
撑。由此可知( )
①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条件
②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
④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举措,而非前
提条件,①排除;由材料可知,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根本保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②④
符合题意;③材料未体现,不选。
二、非选择题
19.(2024·1月浙江卷)A村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结合本村实际实施
“千万工程”,统一规划开发,先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再引入高品质业态,
盘活闲置资源。如今的A村已从“脏乱差”变成了“绿富美”,“宾客闹盈盈、
群众喜盈盈、口袋满盈盈”。
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知识,说明A村为什么会改变面貌。(6分)
答案: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A村结合本村实际,制定实施“千万工程”
的统一规划。(2分)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
会发展起推动作用。A村根据“千万工程”的目标和要求制定统一规划,并
进行开发建设,使该村改变面貌。(4分)
20.(2025·天津河东区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谋划和部署改革,是党领导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主题。
全会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许多复杂矛盾和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
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更好相适应。
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和首创精神,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新篇。结合材料,运用社
会历史观的知识说明理由。(8分)
答案:①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
上层建筑的矛盾。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
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而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应生
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
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改革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
体地位。(每点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