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第八课强化训练一、选择题1.(2025·黑龙江大庆期中)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人类文明进步绝不在于某一种文明的一家独大,而在于不同文明百花争艳。人类文明多姿多彩、多元并存,都是人类在生存发展中创造的。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各具特色的文化构成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②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③面对人类文明多样性,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④文化发展要立足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选B。人类文明进步绝不在于某一种文明的一家独大,而在于不同文明百花争艳,强调各具特色的文化构成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①正确;人类文明多姿多彩、多元并存,都是人类在生存发展中创造的,强调面对人类文明多样性,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③正确;材料强调文化多样性,没有涉及文化交流、文化发展要立足国情,②④排除。2.(2025·南昌月考)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也是中法文化旅游年。上海陆续迎来上百场法国文化艺术活动,如“毕加索、莫迪里阿尼与现代艺术——法国里尔现代艺术博物馆珍藏展”。举办上述活动( )①拓展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丰富了文化多样性②坚持开放包容,能推动中法两国文化的发展③有利于提升中法两国人民对中法文化的认同④通过文化交流,能促进中法文化的相互理解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选C。材料中的活动坚持开放包容,有助于推动两国文化的交流和发展,②正确;举办中法文化交流活动能促进中法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④正确;材料中的活动并没有拓展中华文化的内涵,①排除;应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③错误。3.(2025·成都期末)龙舟文化自2 000多年前走来,绵延不息。每逢端午,全国网友都在翘首期盼精彩的民间龙舟赛事,“热梗”频出。如今,龙舟运动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体育运动。有数据显示,全球有数千万名龙舟爱好者,已有超过8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龙舟运动。龙舟文化从中国走向世界说明( )①民族文化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②文化多样性能够促进世界文化繁荣与发展③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引领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④世界文化差异在缩小,各国文化在交流中走向趋同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选A。“引领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夸大了中华文化的作用,③错误;“世界文化差异在缩小”“走向趋同”说法错误,④不选。4.(2025·成都蓉城联盟期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可以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识,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这体现了( )A.不同的文化蕴含着共同的本质和规律B.文化交流交融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发展C.尊重文化多样性,推动文化交流与交融D.在文化交流互鉴中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解析:选C。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可以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识,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这体现了尊重文化多样性,推动文化交流与交融,C正确。√5.(2025·四川宜宾期末)沈绣是苏州刺绣流派中的一支,它的独特之处是常以西洋油画中的人物肖像、风景等为绣稿,吸收其用光、用色和明暗关系等技法用于刺绣技法中,使得绣品立体感强、生动逼真。这体现了( )①不同民族文化相互借鉴、相互取代②文化因交融而丰富,推动着文化发展③东西方艺术的结合丰富了文化形式④吸收外来文化是文化创新的必由之路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选C。不同民族文化相互借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而不是相互取代,①排除;材料体现了东西方艺术的结合丰富了文化形式,文化因交融而丰富,推动着文化发展,②③符合题意;④表述明显错误,排除。6.一种文化有了深厚的根,才能吸引外来文化,唐朝民间佛经数十倍于儒经,但中国文化并未变成印度文化,因为我们有强有力的文化根基。上述观点旨在说明( )①要吸收外来文化的一切成果②反对盲目接受任何思想文化的“封闭主义”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④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成果时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A.②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④√解析:选B。材料旨在说明我国在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成果时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要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坚守中华文化立场,③④符合题意;要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①错误;盲目接受任何思想文化不属于“封闭主义”,②错误。7.(2025·湖南常德期末)杭州亚运会为体育和文化交相辉映提供了舞台。武术、藤球、板球、柔术、克柔术5个非奥项目分别代表了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中亚的地域特色,丰富了亚运会的竞赛内容,诠释着亚洲体育、亚洲文化的多元之美。此次非奥项目的设置( )①以体育为媒介推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②以文化融合为目的推动了人类文明共同进步③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亚洲文化共同繁荣④以体育文化为物质载体演绎地域文化的魅力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选A。杭州亚运会设置了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非奥项目,丰富了亚运会的竞赛内容,诠释着亚洲体育、亚洲文化的多元之美,是尊重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以体育为媒介推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有利于促进亚洲文化共同繁荣,①③正确;此次非奥项目的设置不以文化融合为目的,②错误;体育文化不是物质载体,④错误。8.(2025·广州期中)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举办了五洲非遗、神州非遗、巴蜀非遗、云上非遗四大板块35项特色鲜明的重要节会活动,来自国内和47个国家(地区)的900余个非遗项目、6 000余名代表和非遗传承人相聚成都,共襄促进人类非遗保护事业的盛会。举办国际非遗节( )①是展示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②可以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互鉴③说明文化遗产的开发要坚持国际化的创作导向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范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选A。文化遗产的开发不是要坚持国际化的创作导向,③错误;此次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主要是向国内国际人士展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④排除。9.(2025·天津红桥区模拟)一位外国博主在短视频中的一句“city不city”,让这句中英文混搭词成为网络热词。当代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都被这些博主们以更为感性、亲切、自然的方式直观分享。网络热词“city不city”的走红( )①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②展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③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④体现了网络文化的强大传播力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解析:选D。网络热词“city不city”的走红是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体现,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关,②正确,①排除;网络热词“city不city”的走红体现了网络文化的强大传播力,④正确;材料体现了文化的交流传播,没有涉及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③排除。10.(2025·河南天一大联考)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是我国首个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大型综合性国际艺术节,自2014年创办至今,累计吸引了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参与,273部优秀剧目、3 200余件美术和非遗作品参加展演展示,规模效应不断扩大、品牌价值持续提升、国际影响力日益彰显。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 )①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②有利于促进民心相通,共同传承和弘扬丝路精神③为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文化趋同作出重大贡献④体现了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经济不完全同步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选A。由材料可知,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有利于促进民心相通,共同传承和弘扬丝路精神,①②正确;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趋同”说法错误,③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文化交流,不体现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④排除。11.(2025·湖北楚天协作体月考)2024年11月4日,第十一届中原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开幕,展会上展出了众多融合中外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这些产品不仅具有中国特色,还融入了国际流行的设计元素和制作工艺。这说明( )①不同民族文化可以相互融合、趋向同一②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③不同民族文化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借鉴④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选D。“趋向同一”说法错误,①排除;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而不是根本动力,②错误;材料说明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不同民族文化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借鉴,③④符合题意。12.(2025·河北承德联考)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各族先民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无不显示了中华文明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由此可见( )①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②文化多样性是各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根源③中华文明以突出的包容性推动自身发展④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选A。材料体现了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①正确;各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根源是社会实践,②错误;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各族先民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体现了中华文明以突出的包容性推动自身发展,③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④不选。二、非选择题13.(2025·武汉联考)高校博物馆向社会开放值得点赞。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外观像一块巨大的陨石,华中农业大学博物馆收藏各类标本近30万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更是汇聚了古今中外的钱币……这些藏在学苑“深闺”的高校博物馆在陆续向公众开放。据了解,目前国内一般意义上的高校博物馆数量超过300家。作为博物馆的一个重要类别,高校博物馆完全可以与其他博物馆一起,满足大众学习、研究、欣赏的需求,成为公共文化生活的“热源”,让人们在这里“游目千载,对话古今”。高校博物馆的开放可以促进学术与社会的互动,同时融入了许多创新元素和科技手段,让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藏品的全貌和细节。高校博物馆向社会开放值得点赞。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加以说明。(12分)解析:本题可以从文化的功能、文化的载体、文化交流等方面,结合材料分析说明。答案:①高校博物馆通过展示丰富的藏品,满足大众学习、研究、欣赏的需求,发挥了文化的教育功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了公众的文化素养。②高校博物馆藏品为文化的传承提供了物质载体,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文化自信。③高校博物馆开放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同时,高校博物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展示,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每点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