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课后优化总结课件(共3个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课后优化总结课件(共3个课件)

资源简介

(共15张PPT)
课后优化总结
精神标识
马克思主义
性质宗旨
综合创新
正能量
道德修养
文化产业
更深沉
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
考向1
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2024·广东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历来具有深厚的天下情
怀,当代中国文艺要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紧
跟时代步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
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以上重要论述表明( )
①坚定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②习近平文化思想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③面向世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方向
④文艺创作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相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①错误;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方
向,③错误;材料表明习近平文化思想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文艺创作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相统一,②④正确。

考向2
立足时代之基 回答时代问题
2.(2024·湖南卷)清溪村,是作家周立波长篇小说《山乡巨变》的创作地。
周立波在小说中写道:“我要经我手把清溪乡打扮起来,美化起来,使它
变成一座美丽的花园……”从他的创作故事中可以领悟到,对政策、历史、
现实的深入认识,对山乡巨变的亲身调研,对农村农民的真挚情感,这些
对《山乡巨变》的成功创作缺一不可。这是因为( )
①山乡的自然风光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
②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③对农村农民的真挚情感具有非意识形态性质
④人民的生活和实践是优秀文学作品的创作源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周立波对政策、历史、现实的深入认识,对山乡巨变的亲身调
研,对农村农民的真挚情感,是《山乡巨变》成功创作的重要因素,表明
《山乡巨变》是对特定时代的反映,进一步说明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特定
时代的产物,②正确;《山乡巨变》的成功在于作者深入农村进行亲身调
研,这说明人民的生活和实践是优秀文学作品的创作源泉,④正确;纯粹
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所以山乡的自然风光不具有文化属性,①错误;
《山乡巨变》表达了对农村农民的真挚情感,具有意识形态性质,③错误。
考向3
融通不同资源 实现综合创新
3.(2024·湖北卷)马面裙是中国古代一种传统服饰,因形似古
代城墙防御建筑“马面”而得名。新式马面裙添加了复古提花松
紧腰带,融入了现代的设计与裁剪,款式简约百搭,成为年轻
人的龙年“战袍”。渐成时尚的新式马面裙( )
①反映年轻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
②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满足了人们的基本文化需求
③拓展传统服饰文化的多样性,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④融合现代艺术理念和传统文化元素,展现了民族文化新面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B。马面裙是中国古代一种传统服饰,新式马面裙成为年轻人的龙
年“战袍”,这反映了年轻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主
体性,①正确;满足人们基本文化需求的是公益性文化事业,②排除;新
式马面裙体现了传统服饰文化的多样性,但未涉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③
排除;新式马面裙融入了现代的设计与裁剪,款式简约百搭,说明新式马
面裙融合现代艺术理念和传统文化元素,展现了民族文化新面貌,④正确。
考向4
建设文化强国
4.(2024·广东卷)近期,一种融科学精神、人文情怀和思政元素于一体的
新型科普活动逐渐兴起:在普及科学知识与方法的同时,讲述科学家不畏
艰难、求真求新的故事,弘扬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由此,下列判
断正确的是( )
①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相辅相成,逐渐成为文化的核心
②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
③新型科普活动体现了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及要求
④新型科普活动的兴起并未改变科普的根本目标与基本特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①错误;科学普及
不是创新发展的关键,②错误;新型科普活动符合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
体现了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及要求,③正确;新型科普活动讲述
科学家不畏艰难、求真求新的故事,弘扬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并
未改变科普的根本目标与基本特征,④正确。
5.(2024·1月浙江卷)2004年,湮没已久的台州乱弹以一出《打瓜园》亮
相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一举斩获铜奖;次年,台州乱弹剧团以“民办公助”
形式重新成立,并建立人才培养、激励等制度。到如今,剧团已经创作、
排演了多部新剧,捧得许多重量级奖杯,收获了百姓口碑。材料告诉我们
( )
①普及优秀传统艺术提高了人民的道德水平
②文化发展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③文化发展需建立健全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
④文化创作应注重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D。台州乱弹以“民办公助”形式重新成立,并建立人才培养、激
励等制度,取得了累累硕果,说明文化发展需建立健全文化创作生产体制
机制,③符合题意。“剧团已经创作、排演了多部新剧,捧得许多重量级奖
杯,收获了百姓口碑”说明文化创作应注重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④符合
题意;普及台州乱弹这一优秀传统艺术与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无关,①排
除;材料没有涉及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②不选。
考向5
坚定文化自信
6.(2024·江西卷)当今世界,各国人民正通过各种方式领略中华文化的独
特魅力。在意大利,汉服巡游亮相威尼斯狂欢节,东方美学惊艳世界;在
伦敦,有“中华战舞”之称的潮汕英歌舞在特拉法加广场气势如虹,火爆出
圈;在巴黎图书节,原创情景立体书《走近三星堆》让法国小读者爱不释
手。这表明( )
①世界各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
②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能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③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④推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需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D。应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①不选;材料强调
各国人民正通过各种方式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表明中华文化走向世
界能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推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需要加强对外文化
交流,②④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
果,③不选。(共8张PPT)
课后优化总结
独特标识
精神根基
核心
内在要求
相互借鉴
重要动力
相互学习
文化发展繁荣
文化复古主义
西方文化
博采众长
交流互鉴
考向1
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
1.(2024·安徽卷)在中华民族对外交流史上,古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郑和
下西洋的帆影……中华民族自信而又大度地同世界其他民族进行交往,留下
了千古佳话。今天,共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正谱写着各
国文化融合共生的时代新篇。中外交往的历史和现实说明( )
①中华民族积极主动地吸纳人类文化成果
②文化多样性是推动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③文化交流构成了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④应在文化交融基础上增进文化的相互认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而不
是人类文化成果,①错误;中外交往的历史和现实说明文化多样性是推动
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文化交流构成了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②③符
合题意;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且应认同本民族文化,而不是相互
认同,④错误。
考向2
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
2.(2024·山东卷)玑衡抚辰仪由18世纪在华任职的欧洲学者主持设计,是
中国古代传统仪器制度与西方计量刻度的完美结合。2024年初,中国驻斯
洛文尼亚大使馆与北京天文馆合作,利用3D技术制作了玑衡抚辰仪一比一
复制品,并赠送给设计者的家乡——斯洛文尼亚。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
①融合中西方科技的玑衡抚辰仪诠释了“和实生物”的理念
②玑衡抚辰仪及其复制品是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客观实在
③“中西合璧”的设计思路创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
④赠送复制品传递着中国“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追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B。玑衡抚辰仪是中国古代传统仪器制度与西方计量刻度的完美
结合,诠释了“和实生物”的理念,①正确;客观实在不能被创造,②错误;
“中西合璧”的设计思路没有创新“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③排除;中国将
复制品赠送给设计者的家乡,这传递着中国“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追求,
④正确。
3.(2024·北京卷)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翻译是促进人类文明交流的重要工作。中国历史上佛经汉译,近代西
方学术文化著作汉译,马克思主义经典翻译传播,17-18世纪中国文化经
典在欧洲的流传,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作用。
翻译架起了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通过准确传神的翻译,既可以
让我们认识世界,又可以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与文化》知识,阐明翻译在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①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交融而丰富。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是在
交流中实现的。②通过翻译,搭建了文化交流的平台,有利于中外文明交
流互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③通过翻译,有利于推动中华文明走出去,
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提升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共15张PPT)
课后优化总结
精神现象
社会实践
载体
血脉
灵魂
思想理念
传统美德
人文精神
博大精深
精神标识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爱国主义
精神火炬
考向1
文化的内涵
1.(2024·黑龙江、吉林、辽宁卷)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三彩骆驼载乐俑是
唐三彩中的国宝级精品,其造型为一峰骆驼驮载五位胡、汉乐舞人表演的形
象。该文物展现了盛唐时期国际化都城长安百姓喜爱的胡人乐舞艺术,是当
时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印证。这表明( )
①乐舞表演构成了长安百姓社会生活的精神文化领域
②胡汉之间的文化交流推动唐代历史发展进入新阶段
③三彩骆驼载乐俑艺术地折射出长安繁荣的社会景象
④胡汉民族杂居为胡人乐舞风靡长安提供了现实条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D。乐舞表演只是当时长安百姓社会生活的精神文化领域的一部
分,①排除;三彩骆驼载乐俑没有体现胡汉之间的文化交流推动唐代历史
发展进入新阶段,②排除;该文物展现了盛唐时期国际化都城长安百姓喜
爱的胡人乐舞艺术,是当时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印证,这表明胡汉民族
杂居为胡人乐舞风靡长安提供了现实条件,三彩骆驼载乐俑艺术地折射出
长安繁荣的社会景象,③④正确。
考向2
文化的功能
2.(2024·湖南卷)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是灵魂》中写道:“文化的力量,
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
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
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润物细无声”反映了文化发挥其作用的特点
②“助推器”表明经济的发展推动着文化的进步
③“导航灯”说明了文化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
④“黏合剂”彰显优秀文化能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润物细无声”反映了文化发挥作用是潜移默化的,①正确;
文化的力量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强调的是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而
不是经济对文化的作用,②不选;文化的力量成为政治文明的“导航灯”,
强调的是文化对政治的反作用,③不选;文化的力量成为社会和谐的“黏
合剂”,说明优秀文化能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发展,④正确。
考向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2024·甘肃卷)在国家民委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
展”上,展出了彝文古籍、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鼓和琴等1 500余件展品,
全面展现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历史基因、中华民族凝聚不散的历史密码和
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丰富实践。该展览体现了中华文化( )
①历来具有创新创造革故鼎新的传统
②是在各民族的互鉴融通中创造的
③内蕴“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
④具有“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D。材料强调通过展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涉及中华文
化历来具有创新创造革故鼎新的传统,也不涉及“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
①③不选;材料说明该展览体现了中华文化是在各民族的互鉴融通中创造
的,中华文化具有“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②④符合题意。
4.(2024·6月浙江卷)《永乐大典》辑入了先秦至明初的大量珍贵文献资
料,但其正本不知所踪,副本存世寥寥。几代学人均认为,搜集、整理和
研究这存世不足百分之四的文化瑰宝,仍需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这是因
为( )
①《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实践成果
②《永乐大典》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当代价值
④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①与题干构不成因果关系,排除。材料不涉及民族文化是一
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④排除。《永乐大典》辑入了先秦至
明初的大量珍贵文献资料,说明《永乐大典》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②
正确;几代学人均认为,搜集、整理和研究这存世不足百分之四的文化瑰
宝,仍需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这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当代价值,
③正确。
考向4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5.(2024·安徽卷)一个好的地名往往具有记录历史、传承文脉、铭刻记忆
的作用。2023年,我国开展“乡村著名行动”,用新时代乡村好地名展示乡
风、体现乡韵、铸造乡魂:将塑造地名品牌与文旅、特色产业深度融合,
带动乡村发展致富。由此可见,开展“乡村著名行动”能够( )
①发挥乡村好地名滋润与凝聚人心的功能,有助于乡风文明建设
②巩固乡村好地名在乡村文化中的核心地位,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③通过乡村好地名弘扬传统道德和人文精神,增强民众的归属感
④推动乡村好地名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利用,促进乡村的产业振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用新时代乡村好地名展示乡风、体现乡韵、铸造乡魂,这表
明开展“乡村著名行动”能够发挥乡村好地名滋润与凝聚人心的功能,有助
于乡风文明建设,①正确;乡村文化是一个多元的体系,不能简单地说乡
村好地名在乡村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且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
的核心,②错误;应弘扬传统美德,③错误;将塑造地名品牌与文旅、特
色产业深度融合,带动乡村发展致富,推动了乡村好地名价值的创造性转
化利用,促进乡村的产业振兴,④正确。
考向5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6.(2024·1月浙江卷)工匠精神源于“工”这一古老职业,鬼斧神工、炉火
纯青等都是对“工”之技艺的形象表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诸多大
国工匠以“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创造了一
个个工程技术奇迹。工匠精神 ( )
①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
③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
④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诠释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工匠精神源于“工”这一古老职业,鬼斧神工、炉火纯青等都
是对“工”之技艺的形象表达,表明工匠精神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①正确;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②不
选;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③不选;材料表明工匠精神是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
诠释,④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