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6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第20讲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讲义课标解读:1.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2.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核心素养:【时空观念】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推动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史实;【唯物史观】通过分析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因果关系,知道中国共产党成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史料实证】利用文字、图片等资料,了解五四运动发展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历史解释】运用史料解读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及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等历史概念;【家国情怀】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走过的艰难历程的了解,感受无数革命志士为了最广大人民利益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精神,从而更加坚信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对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充满信心。考情考向:年份 试卷 考点2024 安徽卷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北京卷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湖北卷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山东卷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江苏卷 国民革命2023 全国甲卷 中共一大全国乙卷 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山东卷 五四运动2022 全国乙卷 五思运动天津卷 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革命运动辽宁卷 五四运动海南卷 国民革命考向分析:1.考查方向: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和政权建设是考查重点,多强调中国共产党对群众工作的重视。2.考查方式:高考以客观题和主观题兼有,注重时空观点,结合地图进行理解。复习备考:1.五四运动的特点、意义(特别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方面);2.中共成立后领导工人运动,宣传发动民众努力;3.国民大革命的原因、经过、历史意义及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时空坐标及主要线索:教学过程:考点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一)新民主主义革命1.含义:是指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中国,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2.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但是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最终奋斗目标。3.时间:以五四运动为开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二)五四运动1.背景:材料一 1912年—1919年北洋政府期间,全国田赋增加了七倍;盐税等增加了三倍。 1916年—1919年,北洋政府共借外债100多次,以中国的银行、矿山、税收等为担保。材料二 由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帝国主义在华的企业增加,中国工人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00万,增至战后的200万……文化斗争是中国现代社会政治变革的先导。 1915年9月,《新青年》杂志的出版,标志着彻底反封建文化运动的开始……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涌现出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1918年11月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把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的爱国主义运动推向了高潮。——吴于座、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现代卷》归纳为:(1)政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阶级矛盾尖锐;(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3)阶级:工人阶级力量壮大;(4)思想:新文化运动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5)国际: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指明了道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6)导火线:1919年初,巴黎和会外交失败。① 1919年1月,巴黎召开的“和平会议”,中国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遭和会拒绝。② 和会竟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这一消息激起人们的愤怒,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2.过程和结果:阅读教材,填写下表问题思考:为什么说五四运动只取得初步胜利?①北京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②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③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④但是五四运动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⑤没有赶走帝国主义,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3.特点:①革命性: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②群众性:多个阶层参加,联合斗争;③爱国性:维护中国主权,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④彻底性:目标基本实现,态度彻底不妥协。4.性质:(三重性)是一场以先进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具体表现为:(1)政治革命: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2)民族革命:五四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3)思想革命:五四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5.意义:(1)思想文化: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2) 政党建设: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3)新民主主义的开端: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具有里程碑意义。问题思考:你如何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新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发挥领导作用。(2)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逐渐和工人运动在一起,成为先进中国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3)新的斗争面貌:彻底反帝反封建。是一场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4)新的觉醒:民族意识觉醒。五四运动中,各阶层广泛参加,相互支援,形成反帝反封建的强大力量;(5)新的时代特点:无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能力拓展: 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核心素养: 结合学思之窗,概括五四精神的内涵并体会其时代价值。 (家国情怀)材料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行动激发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五四运动前后,我国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在追求真理中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勇于打破封建思想的桎梏,猛烈冲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4月30日)归纳为:提示:(1)五四精神: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2)时代价值:①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②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行动激发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③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搏击培育了永久奋斗的伟大传统。(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背景: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②五四运动的推动;③先进分子的积极推动。2.传播方式:3.特点:①先进知识分子起了核心领导作用;②马克思主义宣传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③是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斗争中发展传播的。问题思考:在“问题与主义之争”中,胡适和李大钊分别持什么观点?其争论的实质是什么?材料一 “要一个一个地研究问题,一点一滴地解决问问题……空谈外来进口的主义,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材料二 “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 个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 所以我们的运动,一方面固要研究实际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提示:(1)观点:①胡适反对从根本上改革腐朽的社会制度,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②李大钊主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社会革命。(2)实质:要不要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3)意义:①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第一次论战,是社会革命论与社会改良主义的论战,它标志新文化运动内部马克思主义与改良主义者的分裂开始;②此后马克思主义者继续同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思想进行论战,逐步开拓自己的道路。重点探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影响。材料 特别是五四运动后,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在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工人运动相结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传播过程中)胡适主张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认为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没有用处的。基尔克社会主义者梁启超、张东荪认为中国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上述非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了三次论战,马克思主义由此在中国广泛传播开来。——摘自孙大为《中俄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之比较》提示:(1)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相互促进,大大启发了人们的思想觉悟,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开展。(2)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加速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3)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和组织基础,使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高考真题:1.(2022·全国乙卷)据某位学者回忆,“‘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中国古来已有的一概称为旧,古来未有或来自外国的一概称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这一转变反映出( )A.东西方文化论争由此引发B.传统儒学思想开始受到批判C.全盘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D.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正确答案:D。2.(2024·安徽卷)1921年4月,《新青年》刊文指出,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是近世科学的社会主义之始祖”,有许多独具慧眼的见解,但“我们对于古人的学说,当参照现在的情形,加以考虑,断不可一昧盲从,做出那‘孔趋亦趋,孔步亦步’的样子”。由此可见,当时知识界已关注到( )A.革命理论传播的广泛性B.儒家传统文化的包容性C.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性D.社会主义学说的实践性正确答案:D。变式训练:1.胡适认为五四运动应始于1917和1918年发展的新思想运动。历史学家何干之则主张五四运动应始于《青年杂志》创刊。据此可知,他们认为五四运动( )A.以北大学生为革命的先锋B.是新文化阵营分化的结果C.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延续了民权和觉醒的信念正确答案:D。2.20世纪20年代初,一些青年知识分子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如广东青年彭湃在其撰写的《告同胞》中说:““政府’利用法律,来榨取我们的财产,扩充军备……遂致社会时时酿出种种的变乱……根源在于“社会制度之罪恶’。我们不得不找个治疗的手术——‘社会革命’”。据此可知,当时( )A.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B.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C.马克思主义影响力扩大D.社会革命已成为社会共识正确答案:C。考点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条件材料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演变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阶级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思想基础。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共产主义知识分子投身工人群众中去做宣传组织工作,以他们为桥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逐步结合起来,从而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而共产国际的帮助,促进加快了这一进程。——王桧林《中国现代史(1919-1949)》归纳为:1.经济: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短暂的春天)。2.阶级:无产阶级进一步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工人运动持续发展。3.思想: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4.外部:共产国际的支持和帮助。1920年4月,共产国际派代表来到中国商议建党事宜。5.组织: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随后随后北京、广州、武汉、长沙、济南等地也相继建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二)标志:中共一大召开5.意义:(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3)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背景。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图文解史:1.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新"在何处?2.“红船精神”的含义:(三)中共二大:结合“历史纵横”1.时间:1922年7月16日至23日。2.地点:上海3.内容:大会通过的宣言,实际上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①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②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4.意义: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进一步结合的重要标志。归纳总结:近代中国进步思潮的发展历程及特点。(1)历程:高考真题:1.(2024·北京卷)1920年,在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下,上海机器工会成立。与此同时,陈独秀主编的《劳动界》也发文指出,“神圣不可侵犯的工人,竟被资本家压迫了!真是可恼!我们此时应当要去抵抗他,我们此时就应该要有团体”。这说明( )A.发动工人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独创的斗争形式B.成立工人组织符合当时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C.“劳工神圣”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共识D.建立工会是开展国民革命的重要内容正确答案:B。2.(2023·全国甲卷)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注重增强阶级基础。中共一大在讨论今后的工作时,“决定集中我们的全部精力组织工厂工人……鉴于我们的党至今几乎完全由知识分子组成,所以代表大会决定要特别注意组织工人”。这反映出当时( )A.革命统一战线建立B.民主革命纲领开始制定C.党的中心任务确立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正确答案:C。变式训练:1.中国共产党早期中央报刊主要侧重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阐释,青年及学生报刊注重对青年革命问题、学生运动等具体问题进行研究,考察劳农报刊则侧重于对工农运动、工农生活和生产等实际情况的调查和研究。这些报刊( )A.注重与劳工运动相结合B.职责清晰并且定位准确C.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D.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确答案:B。2.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鉴于安源工人阶级力量的强大,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等陆续到安源考察,做出如下决定:兴办平民学校,提高工人阶级的文化水平和阶级觉悟;成立共产党领导下的党团组织,创办工人俱乐部。这反映出建党初期A.认识到工农联盟的重要性B.兴办平民学校成为党的中心工作C.已经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D.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确答案:D。考点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背景:材料 从1922年1月开始,到1923年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形成第一次高潮,前后持续时间达13个月之久。在此期间,爆发的罢工斗争达100多次,参加罢工的工人达30万以上。——中国共产党历史网《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材料二 在经历了外交和军事上、政治上一系列挫折之后,孙中山对列强的“不予支持”、“反对”和“压制”已深有体会。他明确讲:“我们已经丧失了从美、英、法等列强国家获得援助的希望……唯一对我们南方政府表示援助的,是俄国的苏维埃政府。——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归纳为:(1)中国共产党方面:①在开展工人运动中,中共吸取“二七惨案”的教训,认识到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②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国共合作决议。(2)国民党方面: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实践失败,为救国寻找新途径、新力量。(3)外部力量:共产国际的帮助。2.标志: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大会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知识拓展: 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重点探讨:1.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新”的主要体现。2.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纲领的比较。(1)相同: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这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2)不同:两者有原则上的区别:①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中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利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②在民主革命阶段之后,还有一个社会主义阶段,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高革命纲领,新三民主义没有这些内容。3.意义①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②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推动了国民革命席卷全国。③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席卷全国。(二)国民革命(1924-1927)1.条件:以国共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建立。2.目标: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3.过程:梳理教材,完成下表核心素养: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国民革命的历史意义及教训。材料 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共同取得了打垮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等封建军阀势力,动摇广大农村封建统治势力之根基,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等一系列胜利成果。其最后的结局:对国民党而言,是掌握了全国政权并且为中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对共产党而言,是经过大革命的实践锻炼和教育,党的力量得以迅速发展壮大,党在工农群众中的影响得以日益扩大,党也因此成熟起来,为其后中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说共产党在大革命中“遭到严重挫折”,比说“失败”更符合历史实际。——陈廷湘主编《新时期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提示:(1)性质: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2)意义:①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②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③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准备条件:宣传了中国共产党革命主张,扩大了党在群众中的影响;群众的革命觉悟得到了提高;共产党掌握了一部分军队(3)教训:①中国的民主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②必须领导发动农民起来革命,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③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④必须把马列主义的普通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重点探讨: 分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及主要特点。材料一 这时的中国共产党尚处在幼年时期,缺乏斗争经验,对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都缺少足够的认识。特别是中共领导层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不懂得掌握革命领导权和武装的重要性,“自愿地放弃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对于武装力量的领导权” ,使党在国民革命的危急时刻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没有能够采取果断有力的措施,导致革命失败。——张海鹏等《中国近代史》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时论认为“枪与笔联合起来,所以到处如入无人之境”。——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提示:(1)失败原因:①客观上:反革命力量过于强大;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②主观上: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缺乏革命斗争经验;采取党内合作模式,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在党内占统治地位,放弃革命领导权。(2)特点:①革命任务:“打倒列强,除军阀”,反帝反封建。②群众基础:以国共合作为核心,形成了多阶级的统一战线。③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并存,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④革命军队:组建国民革命军。高考真题:1.(2024·江苏卷)1924年2月,周恩来等人决定,将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巴黎创办的机关刊物改名为《赤光》,并在改刊宣言中强调:“我们所认定的唯一目标便是:反军阀政府的联合,反帝国主义的国际联合。”他们这样做是为了( )A.策应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B.拓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途径C.促成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D.探索独立开展武装斗争的道路正确答案:A。2.(2024·山东卷)1926年1月,吴玉章在广州国民党二大期间的一次答词中说:民国元年的革命虽然成功,但所主张的不过是十八世纪法国式的革命,“拿百年前的旧方法,应付现在的新环境,当然是走不通的”。他强调的是( )A.工农群众的革命主力军作用B.创新革命理论的紧迫性C.需要吸取法国大革命的教训D.推进国民革命的必要性正确答案:B。变式训练:1.192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通告指出:“在秘密行动之下,本党的印刷物传布到党的群众和深入党外的群众中去,是非常重要的工作,等于人身上的血脉,血脉之流滞,影响于人的生死。”由此可见,此时的中国共产党( )A.面对复杂凶险的革命形势B.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C.认识到农民力量的重要性D.坚持践行俄国的革命道路正确答案:B。2.虽然国民革命军中实行了党代表制度和政治工作制度,但大多数官兵并没有得到彻底的革命改造,仍带有浓厚的封建地方狭隘保守的排外思想,部队缺少统一的正规战斗操练。材料表明,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是( )A.国民革命军革命性弱B.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C.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D.没有科学纲领的指导正确答案:A。思维导图:202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讲 讲义(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