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考诗词鉴赏之分析主旨题一、考点概述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主旨领悟,即领悟诗词里作者的写作意图或理解作品蕴涵的哲理。情感体味,即体会诗歌中传达的思想感情、蕴涵的感情基调和作者的情绪等。初中阶段,对古诗词主旨的领悟,主要集中在理趣诗、怀古诗、咏物诗中。而所学诗歌情感则大致为:爱国思乡、友情爱情、离别思念、热爱自然、关心民生等。解答这类题目,一是明确诗歌的题材。二是分析诗歌的意象。三是把握表露情感的词语。常见8种古代诗歌主旨:①忧国忧民之情:体验战乱离散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制度的腐朽和统治者横征暴敛穷兵黩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对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②建功立业之情: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豪情,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年华消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叹,热忱报国的激情,赤诚献身的心声等。③思乡怀人之情:天涯羁旅的愁思,思亲念友的孤独,边关征夫的思乡,闺中怨妇的怀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情深意长的勉励,革命战友的思念,难舍难分的惜别。④寄情山水之情:寄情山水的悠闲,退隐田园的淡远,厌离官场的险恶,归耕隐居的自在。⑤感时伤逝之情:昔胜今衰的沧桑,时事变迁的感慨,青春易逝的伤感,时不我与的焦虑,凄美惆怅的记忆,悠长寂寞的思念。⑥热情赞美:对英雄的赞美,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对祖国的赞美,对亲情、爱情的赞美。⑦人生梦幻之感:抒发青春的梦幻,理想的追寻。⑧吟唱自然:自然的美妙,大地景观的美等等。二、提问方式(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诗人情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3)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4)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三、答题思路(1)读标题,找信息。诗歌的标题包含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感、题材类型等重要信息。(2)读注释,知作者。古诗歌鉴赏注释中一般会交代作者的情况和写作背景;同样,在注释中也会解释疑难字词,揭示典故意义。(3)读诗句,懂大意。细读诗词中凝练传神的字词,这些字词往往与诗人抒情、言志、阐理相关。(4)辨题材,判情感。同一类型题材的诗歌,所写内容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类似。(5)抓诗眼,明情感。诗眼是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词语。(6)紧扣意象,悟情感。意象中往往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7)借典故,窥情感。典故是运用典籍中的逸事、趣闻、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来借古讽今、借古抒怀。【答题步骤】(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3)抒发什么情感。[答题模板]描写了……生活(景物)。②抒发(寄寓、揭露、赞颂)了……情感(感叹)。③表达了……感情。【专项训练】一、(23-24九年级上·山东日照·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登楼望水[唐]顾况乌啼花发柳含烟,掷却风光忆少年。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处一归船。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韵脚是“年、船”,押“an”韵。B.全诗句通俗易懂,景情并有,虚实结合,借景抒怀。C.诗人写眼前和故乡春光之美,心情愉悦,登高望见有一扁舟迎他回乡。D.本诗四句起承转合,颇具特色,很是巧妙地抒发了游子对故乡的深情。2.前两句诗描绘美好春光、回忆少年时光,寄寓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二、(2024·山东滨州·模拟预测)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钟山即事①王安石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②。茅檐相对③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注释】①此诗是王安石变法失利之后,辞去相位退居金陵(南京),游钟山时有感而作。②弄春柔:在春意中摆弄柔美的姿态。③茅檐:茅屋檐。相对,对着山。3.下面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弄”字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花草随春风舞动的美好情态。B.“茅檐相对坐终日”,整日一声不响地在屋檐下对着大山静静地坐着,寂寞至极而至感到愁苦。C.“坐终日”一句写诗人虽远离官场,但依然流露出孤独和失意之感。D.末句是改用南朝梁王籍的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是用反衬,王安石的诗是直写,从正面渲染静态,显得平淡自然,直截明快。4.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1.C2.诗的开篇以鸟鸣、花开、柳被烟笼的场景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春日景象,然后通过“掷却风光忆少年”表达了对过去的回忆,传达出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年轻时代的留恋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C.诗人通过“掷却风光忆少年”表达了对过去的回忆之情。“风光”可能指的是当前眼前的美景,而“少年”则指的是诗人青年时代的岁月。这句话传达出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年轻时代的留恋之情。所以此项写眼前和故乡春光之美,理解有误。故选C。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情感。“鸟啼花发柳含烟,掷却风光忆少年”意思是:鸟儿歌颂着花的到来,轻烟索绕在柳边,别去了这地的风景,不禁想起了年少的往前。诗的开篇以鸟鸣、花开、柳被烟笼的场景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春日景象。可是面对如此大好风光,诗人却在第二句用了“抛却”,这说明了诗人此时带愁,无暇眷顾风景,而是回忆起自己青年时代的岁月。这句话传达出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年轻时代的留恋之情。据此分析提炼概括即可。3.B4.对自然美景的喜爱、流连;退居金陵时闲适恬淡的心情;政治上失意的孤独、寂寞。【解析】3.本题考查赏析、理解诗句。B.“感到愁苦”有误。“茅檐相对坐终日”,整天整日一声不响地在屋檐下对着大山静静的坐着,幽闲、寂寞至极。通过在茅檐下独坐,也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幽静。故选B。4.考查诗歌内容、情感理解。诗歌大意:山涧中的流水,静悄悄的,绕着竹林流淌。竹林西畔,那繁花绿草,柔软的枝条在春风中摇晃。我坐在茅屋檐下,整天看着这明媚的春光;夕阳西下,耳边听不到一声鸟鸣,山中显得格外的静寂幽旷。结合注释可知,这首诗表达的是王安石变法失利后,辞去相位退居金陵,日游钟山是的所见所感。看似脱去世故,其还是人退而心不退,故作此诗,以表达心中的不平。诗的前两句写的是涧、竹、花、草之美,构成一幅春日图景,所写之景是美的,有对美的欣赏之意,也有对自然的喜爱之情。三、四句中再写情境,点出幽境。在诗人的笔下,一切又都那么幽深静寂,“茅檐相对坐终日”,整天整日一声不响地在屋檐下对着大山静静的坐着,幽闲、寂寞至极。作品看似表露诗人心中的一种闲适自得,然而细细品味则不难体会出字里行间蕴含着的孤独、寂寞和政治上的失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