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中政治必修二第四课第二框我国的社会保障教学设计01.单元教学设计说明。(1)课程标准要求:①2.1阐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解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评析经济发展中践行社会责任的实例。②2.2了解我国个人收入的方式与合法途径,解释个人收入分配政策的完善;评析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政策,列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③2.3阐明劳动对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意义,弘扬劳动精神,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2)核心素养发展价值:①通过本单元学习,学生更好地认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发展理念。增强对人民的重视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认同,增强对推动高质量发展重要举措的认同。明确我国的分配方式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优越性的制度,坚定制度自信。认同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政治认同)②通过开放性探究活动,聚焦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高比较分析能力和反向求索能力,敢于突破常规和思维定式,采取多渠道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理解我国的收入分配,应用于实际生活,激发社会意识和参与感。增强参与社会保障的权利和义务意识(公共参与)③通过本单元学习,学生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原因和要求,正确认识新发展理念,辩证、全面认识如何推进高质量发展。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本内涵和要求;正确辨析对待劳动的不同态度,懂得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科学精神)(3)教学设计与实践理论基础:①本单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集中讲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发挥社会保障的作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举措,这进一步阐明了发展始终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对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③《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部分——关于学科课程标准部分中,强调“更新了教学内容,进一步精选了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在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中,强调“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指明本课程力求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学科内容采取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呈现,即通过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这为本单元的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基本遵循。02.单元目标与重难点。(1)单元学习目标:①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正确认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懂得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应贯彻新发展理念;懂得我国是如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②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正确认识劳动,树立弘扬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懂得完善个人收入分配,消除贫困,是保障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③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正确认识我国多种多样的社会保障及其发挥的作用,正确认识现阶段我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政策;坚定制度自信,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2)单元学习重难点:①重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五大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措施;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社会保障的主要形式;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措施;弘扬劳动精神。②难点:贯彻五大新发展理念的整体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措施;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社会保障的功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措施。03.课时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分析。(1)本课时对应的课程标准:本框对应的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必修课程模块2“经济与社会”的内容要求:“评析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政策,列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从课程标准层面来说,本框旨在使学生结合课本以及课外实践中,了解和学习我国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采取了哪些政策和措施,从而深刻体会我国社会保障的意义,明确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是美好生活的压舱石,同时也能够科学地评价这些政策措施的效果,能够初步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政治认同、制度自信。(2)本课地位:本框是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第二单元第四课的第二框的内容——“我国的社会保障”。本框详细介绍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四种构成: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及社会优抚,这是对第一框“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的延伸和深化,帮助学生理解作为再分配重要形式的社会保障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其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是对前一课《我国的经济发展》的深入拓展,强调我国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强调社会公平,更是第四课、第二单元、整本必修二的落脚点,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通过本框题内容的学习,能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社会保障方面的制度政策,理解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社会保障水平之间的关系,有效提升学生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认同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政治认同的核心素养,使其更好地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本课内容分析。社会保障作为再分配的重要形式,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直接影响人们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本框题主要介绍我国依法建立起由政府和社会承担主要责任的社会保障安全网,下设两目。第一目“多种多样的社会保障”主要内容是社会保障的实现形式和意义。通过“探究与分享”中的“人物对话”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社会保障的形式、探究社会保障的意义,接着通过“文字描述”“相关链接”等对社会保障的意义及形式作具体分析;第二目“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阐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举措。通过四段“文字描述”、三个“探究与分享”、两个“相关链接”介绍我国社会保障的现状,以及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两目从两个层面阐释了我国的社会保障,第一目侧重说明我国的社会保障是什么,阐明为什么要完善社会保障;第二目则侧重阐述如何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本课时强调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因此本课将这些间接的“抽象知识”和学生的“生活世界”联系起来,将生活化的教学内容、问题化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性的活动设计整合起来,以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政治认同等学科素养是本课设计的立意指向。2.学情分析。(1)心智特征分析:高一学生正值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时期,且思维较为活跃,有一定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经济生活兴趣浓厚,充满好奇和热情,同时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从经济现象中提炼出本质和规律。(2)认知结构分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一方面,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学素养,尤其是前一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社会保障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或多或少在生活中听说过社会保障,同时也通过调查走访收集到一些和社会保障相关的资料。(3)困惑:受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的限制,学生缺乏深入思考的能力,没有掌握辩证思维的技巧;同时,因为高中课程任务较重,学生对于社会生活关注不够,缺乏社会实践,对于社会保障的认知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的理解,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形成情感认同。因此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强化对于社会生活的关注,通过组织学生通过生活化的议题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并学会用理论指导实践,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目标确定:(1)通过课堂分享活动,了解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以及取得的成就,理解社会保障的意义,从中感受到政府为提高居民幸福感所做出的努力,深切体会生活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增强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认同感,坚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政治认同)(2)通过对现实的社会保障现象进行调查归纳,得出社会保障的主要形式和作用,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学习,认识到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根据我国的国情,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并感受当前社会保障给人们带来的获得感,体会优越性。(科学精神)(3)通过对社会保障中权责问题的分析,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社会保障的基本权利以及义务,明确社会保障既是法定权利,也需要依法履行相应的法定义务,依法参与社会保障事业,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感。(法治意识)(4)理解和认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了解社会保障对于公民的重要意义,能够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献言献策,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出一份力,将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紧密结合,增强社会责任感。(公众参与)4.学习重难点:(1)教学重点:社会保障的主要形式;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措施。(2)教学难点:社会保障的作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措施。5.学习活动设计:环节一:课堂导入教师活动 (1)出示图文和实物: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卡。思考你有这张卡吗?什么场合会用它。 (2)总结:可以说这张卡真正实现了“一卡在手、服务全有”,不断满足着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这张卡的背后,体现了社会保障这一重要基本制度。那社会保障是怎样不断满足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总议题的学习——社会保障真真好民生幸福步步高 学生活动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场合会用到这张卡?这张卡背后的社会保障是什么?又是怎样不断满足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呢?由此走入本节课的学习与探究。设计意图 如何让学生“疑”?通过出示实物、图文等诸多方式,激发学生探究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在什么场合会用到这张卡?从而引出社会保障体系在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导入新课。环节二:初心·实心实意织密网教师活动 (1)【议学小剧场】小明家的社保故事 ①地点:一个普通家庭客厅角 ②人物介绍: 爸爸(李明):退伍军人 妈妈(王丽):公司职员 小明:小学生 社工小张:社区服务中心的社工 邻居奶奶:无儿无女孤苦伶仃的老奶奶 (2)【议学探究】请根据情境剧的内容并结合教材,思考我国社会保障的形式有哪些?社会保障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3)总结我国多种多样的社会保障的形式有哪些,针对遇到不同困难的人,设置不同的社会保障形式,才能更有效的保障人民群众 (4)比较区分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 (5)总结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作业: ①稳定:通过防范和化解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保障基本生活权利,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发挥民生保障安全网作用。 ②调节: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能够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③互助:通过风险分摊与责任共担,充分发挥社会互助功能,同时通过社会成员的自助与他助,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以上就是我国社会保障的形式和作用,也就回答了“为什么”和“是什么”的问题。 学生活动 (1)组长组织讨论,针对问题确立中心发言人,填写小组记录表。 (2)随机抽取小组,中心发言人进行展示,其它成员补充完善。 (3)布置学生课中完成议学单自主学习部分。设计意图 如何让学生“知”?本环节将教材知识的学习和学生的生活情境相联系,以极具诱惑力的小剧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感官兴趣和探究本课知识的兴趣。 如何让学生“用”?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在全党全国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通过议学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找到知识盲区,让学生带有分辨的思维学习,深入体会社会保障的主要形式和地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坚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提高学生公共参与的意识。环节三:对话·共建共筑享幸福教师活动 (1)【议学情境二】 最近小明一家迟迟都未缴纳医保费用,因为他们一直在困惑,为什么医保去年缴费是380元,今年却要400元? (2)【议学活动】社保进课堂 现场解惑:现在我们跟社保局工作人员面对面交流你的疑惑(社会保障方面),你想问什么? (3)【议学探究】请结合与社保工作人员的对话内容和教材,思考:我们应如何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4)总结:如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①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公平对待每个公民并确保其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建立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的没有漏洞的“安全网”,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更多地维护好弱势群体的利益,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要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做到权责清晰。享受社会保障是社会成员的一项法定权利,但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涉及政府、企业、个人和其它单位的经济利益,需要各方合理分担责任。 ④总目标:坚持应保尽保原则,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因此,社会保障制度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形式日益多样的社会保障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的作用。 (5)展示本节课思维导图。 学生活动 (1)组长组织讨论,针对问题确立中心发言人,填写小组记录表。 (2)随机抽取小组,中心发言人进行展示,其它成员补充完善。设计意图 如何让学生“信”?通过设置情景和开展社保进课堂的活动,让“政府”“社保”变得可感可知,使学生沉浸式的体验到社会保障体系是如何完善的。环节四:力量·齐心齐力促民生教师活动 (1)出示数据:2014-2023年三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 (2)总结: 取得成就的原因是:党的正确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政府政策的精准实施、人民群众的热情拥护等。 (3)我可有想法啦!、 我国制度好,人民幸福多, 社会主义路,越走越宽阔。 为助力我国制度的发展, 让我们一起添砖加瓦吧! (4)课后作业 ①请在我们当地政府官网为完善社会保障建言献策。 ②请利用课余时间向你的家人朋友宣传我国的社会保障。 ③观看纪录片:《中国社会保障纪实》。 学生活动 (1)组长组织讨论,针对问题确立中心发言人,填写小组记录表。 (2)随机抽取小组,中心发言人进行展示,其它成员补充完善。 (3)齐读: 我国制度好,人民幸福多, 社会主义路,越走越宽阔。 为助力我国制度的发展, 让我们一起添砖加瓦吧!设计意图 如何让学生“志”?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本课的最终落脚点是要让学生感悟到“民生”问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大问题,体会到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成就来之不易,同时也对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充满了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立志投身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浪潮中。6.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1)请在我们当地政府官网为完善社会保障建言献策。(2)请利用课余时间向你的家人朋友宣传我国的社会保障。(3)观看纪录片:《中国社会保障纪实》7.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整个教学准备和课程设计中选用了以下几种资源:(1)课程标准、教材、议学单案等文本资源。认真研究课程标准中本框内容所体现的一核四层四翼的体现,结合进行教材设计议学单,让学生相应的环节和情境提升能力和素养,实现立德树人。(2)学生和老师等人力资源。新课程理念中,学生是知识、能力、价值观的接受者,也是生成者、享用者。因此,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精选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在互动、参与获得社会保障的相关知识。(3)实践活动资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创设立足于学生社会实践的活动,比如通过课前调查活动,感受当前社会保障给人们带来的获得感,体会优越性,从中获得的知识更加真实、深刻,更能指导学生今后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公共参与和科学精神。(4)现代多媒体资源现代多媒体在教学上的运用,使得课堂能做到图、文、声、像并茂,大幅提高课堂效率和有效性。总之,我在教学资源的选择和运用力图达到思想政治课中所强调的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境界。8.学习评价设计。评价方式 评价内容评价项目 等级A B C D自评 在知识、方法等方面获得收获的程度 高 较高 一般 低对本知识的兴趣和态度 浓厚 轻浓厚 一般 弱本节课活动与互动参与度 强 较强 中 弱自信心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 多 较多 一般 少小组合作效果 好 较好 一般 弱三观的塑造 认同 一般 不认同 /老师评价 本节课的目标达成情况 好 较好 一般 未达成小组合作和探究质量 好 较好 一般 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