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自己》2.2发现生长核心概念:(五)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教学目标:1.科学观念 学生能举例说明身体变化(如长高、换牙)是成长的证据。学生知道动物和植物也会生长变化。2.科学思维 学生能通过观察图片(如衣服尺码、牙齿对比)简单分析成长的证据。学生能初步比较自己与过去的变化(如照片对比)。3.探究实践 学生能选择一种成长证据(如身高、力气)并用图画记录。学生能模仿课本中的探究方式(如摸高、提篮子),体验成长的表现。4.态度责任 学生对观察自身和动植物的生长变化表现出兴趣。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愿意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身体变化(如长高、换牙)和行为能力(如力气增大)理解“成长”的概念。帮助学生学会用简单证据(如照片、图画)证明成长。难点:一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较弱,需通过直观对比(如衣服尺码、牙齿图片)帮助其理解成长的渐变过程。在探究实践中,如何让学生从“被动观察”转向“主动发现”证据(如主动思考动物植物的生长变化)。教学准备:1.图片/实物对比材料2.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照片(婴儿→幼儿→现在,可提前收集或用教材插图替代)。3.不同尺码的衣服(婴儿服、幼儿服、儿童装,实物或大幅图片)。4.换牙前后的牙齿对比图(教材中的特写照片可打印放大)。5.婴儿爬行、学步、跑步的图片或短视频片段(辅助理解身体变化)。6.记录工具:学生用绘画记录单(提前打印空白表格,含日期栏和绘画框)。彩色笔、蜡笔等绘画工具(供学生画成长证据)。7.动植物生长对比图(如小猫小狗幼年→成年图片、植物发芽→开花图片)。教学过程:一、 聚焦:揭示核心概念,激发探究兴趣 (约 5 分钟)1.提问引入:“同学们,看看你们身边的好朋友,再看看老师,我们看起来一样吗?有什么不同?”(预设:看起来不一样……引导观察个体差异)追问:“那你们还记得自己很小很小的时候,比如像小宝宝那样,是什么样子吗?”(预设:很矮、很小、不会吃饭……激活关于“小时候”的记忆)“从那么小到现在,你觉得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哪里不一样了?”(预设:核心聚焦点:引导说出“长高”、“长大”、“变壮”等初步概念)4.展示一组同一个孩子从婴儿到上学年龄的清晰对比照片/短视频。“大家仔细看这些照片,猜猜这是谁?(停顿) 对,是同一个小朋友在不同年龄拍的!你发现了哪些明显的变化?” (引导具体描述:身体大小、五官、神态等变化)5.教师小结: “从一个小宝宝长成现在能跑能跳的小学生,这个过程就叫‘生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发现生长’的秘密!”(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和对比照片,激发学生对个体差异和成长变化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观察和描述身体变化,从而引入“生长”概念,为后续探究活动打下基础。)二、 探索:寻找生长证据,亲身体验变化 (约 20 分钟)1. “刚才我们看照片发现了变化。想一想,在我们自己身上,有什么‘东西’能证明我们真的在长大、在变化呢?”(预设:我的身高变高了……引出“证据”概念)2.展示不同尺码的儿童衣物(从婴儿服到当前年龄段的衣服)。“看看这些衣服,为什么大小不一样?哪件可能是你小时候穿的?衣服的大小变化能告诉我们什么?”(预设:学生指出小时候穿的衣服,引导理解衣物尺码是身体长大的证据)3.展示牙齿发育/换牙图片或请换过牙的同学简单分享。4. “有没有小朋友掉过牙齿,又长出新牙齿?换牙说明我们的身体哪里在生长、变化?”(预设: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理解换牙是骨骼/身体发育的证据)5.“除了身体变高变大,我们‘会做的事情’有没有变化? 小宝宝需要抱着,我们现在呢?”(预设:现在我们不能抱着了,要自己走路了……引导思考行为能力提升也是生长的表现)“现在请大家站起来!试试看摸一摸你能摸到的最高地方(如墙壁某点、老师举起的道具)。比比看,如果你是小宝宝,能摸到这么高吗?力气变大了是不是生长的证明?”(预设:体验身体能力增长)小体验2 (模仿探究): “再试试轻轻提起这个小篮子(放少量安全物品)。感觉怎么样?想想小宝宝能提起来吗?”(预设:能增长……体验力量增长)8.探究实践 (选择证据记录): “请大家拿出画纸和彩笔。选一种你觉得最能证明自己长大的‘证据’(比如长高了、力气大了、会做新事情了),把它画下来! 可以画个尺子量身高,也可以画自己提东西、跑步等等。”9.人会长大,其他生物会长大吗?(预设:会长大)10.播放一段简洁的种子发芽长成小苗或小动物(如小猫小狗)长大的视频/图片组。“看!植物/动物也在‘生长’吗?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预设:将“生长”概念迁移到其他生物,观察其变化特征)教师小结/过渡: “真棒!我们找到了好多证明自己长大的证据:身体长高了、换了新牙、力气变大了、能做更多事情了!植物和小动物也一样,它们也在不断生长变化。”(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自身变化和展示具体证据,帮助他们理解成长的多维度表现。通过互动体验和视频资料,将抽象的“生长”概念具体化,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进对生命成长过程的认识。)三、 研讨:交流分享发现,深化概念理解 (约 10 分钟)1. “现在,请大家在小组里互相展示一下你画的‘生长证据’,说说你画的是什么,它怎么证明你长大了。”(预设:分享个人发现)2.学生分组交流画作及简单经历(如换牙感受、穿不下旧衣服等)。教师巡视指导。3.集体研讨:① “哪个小组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个特别有趣的‘生长证据’?”②“除了刚才我们说到的(身体长高、换牙、力气、能力),还有没有其他的东西也能证明我们在生长?”(预设:拓展思维,如:照片对比、鞋子尺码、体重、会认字了等)③“动植物的生长和我们人的生长,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引导归纳核心概念:都在变大、变强、经历变化过程)“同学们分享得真好!原来,‘生长’就是像我们、像植物、像小动物一样,身体会慢慢变大、变高、变壮,会做的事情越来越多,本领越来越强! 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神奇过程。那些记录变化的照片、穿不了的小衣服、换下来的小乳牙、我们画的画,都是我们‘生长’的宝贵证据!”(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分享和集体研讨,鼓励学生交流个人成长经历,拓展对生长证据的认识。引导学生归纳动植物与人生长的共性,加深对生长概念的理解,认识到生长是一个普遍且持续的过程。)四、 拓展:联系生活实践,持续观察记录 (约 5 分钟)1. “我们还会继续生长吗? 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预设:展望未来,理解生长持续)“除了我们自己,家里的哪些东西也在悄悄‘生长’、发生变化?”(预设:将观察引向更广阔的生活)3.“今天的科学小任务就是:回家做一名‘生长发现小侦探’!任务1: 找找家里能证明你自己在生长的‘宝贝证据’(比如以前的照片、小衣服、小鞋子),和爸爸妈妈说一说你的发现。任务2: 仔细观察家里的一种植物(比如绿萝、多肉)或者小动物(比如小鱼、小乌龟),看看它们最近有没有什么变化? 可以简单画下来或者请爸爸妈妈帮忙拍张照。下节课,我们开个‘生长发现分享会’,把你的侦探成果带来和大家交流!”4.“同学们,生长真是一件奇妙又快乐的事情!希望你们带着善于发现的眼睛,继续去观察自己、观察身边世界的生长变化。下课!”(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和任务布置,激发学生对未来生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将课堂学习延伸至家庭环境,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记录生长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探究精神。)板书设计:2.2发现生长衣服变大了证据 长高了……教学反思:一、教学优点(一)多样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本节课采用提问、观察、体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聚焦”环节,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观察变化,并用对比照片直观展示生长过程,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对“生长”概念的好奇心。在“探索”环节,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和体验活动,让学生多角度寻找生长证据,感受生长变化,提高参与度和积极性。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愉快氛围中主动探索,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尊重学生主体,引导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在“探索”环节,学生思考身体成长的证据,分享换牙、衣服变小等经历,初步理解生长。在“研讨”环节,学生分组交流画作和经历,集体研讨有趣的“生长证据”,拓展对生长的认识,归纳动植物与人生长的共性。这种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促进了相互启发和共同进步,深化了对“生长”概念的理解。二、教学缺点教学过程中,部分环节时间分配不合理,导致进度拖沓。如“探索”环节中,学生体验和讨论时间过长,影响了后续“研讨”环节,降低了教学效率。改进意见:教师应更精准预估各环节时间,并严格控制。例如,“探索”环节设定时间限制,提醒学生注意时间,避免超时。教学中要关注时间进度,灵活调整节奏。环节提前完成时,增加拓展内容或深入思考;时间紧张时,引导学生简要分享和总结,确保教学目标达成。课后练习:1.下面哪一样东西最能直接证明小明长大了?A. 小明的头发变长了。 B. 小明现在能穿下去年穿不了的大衣服。C. 小明今天特别开心。2.和小宝宝相比,现在上一年级的你,最大的变化本领是什么?A. 需要爸爸妈妈抱着走。B. 能自己走路、跑步、做运动。C. 能像小鸟一样飞起来。3. 小花猫从小猫长成大猫,就像我们小朋友长大一样。下面哪个变化说明小花猫在生长?A. 小花猫的叫声从“喵喵”变成了“汪汪”。B. 小花猫从小小的身体变成了大大的身体。C. 小花猫的毛从白色变成了黑色。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