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俄国的改革 课件(17张PPT 内嵌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俄国的改革 课件(17张PPT 内嵌视频)

资源简介

(共17张PPT)
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内战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法国大革命
从17世纪到19世纪,世界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途径(方式)有哪些?
革命(自下而上)
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
17-18世纪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19世纪
改革(自上而下)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在克里姆林宫普京办公室唯一的画像是彼得大帝,在历史名城圣彼得堡诞生300周年庆祝活动上,普京总统饱含深情的说:“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
俄罗斯总统 普京
彼得一世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9世纪晚期
基辅罗斯等早期国家
13世纪上半叶
14世纪
莫斯科公国崛起
16世纪初
建立统一的俄罗斯国家
被蒙古征服
【自主学习】结合视频与教材,梳理俄国兴起与统一的发展历程
采用“沙皇”称号
伊凡四世执政时期
一·早期俄国的发展历程
彼得一世(1672-1725)原名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罗曼诺夫,是罗曼诺夫王朝的第五位沙皇,俄罗斯帝国的第一位皇帝,俄罗斯历史上仅有的两位“大帝”之一。
1689年8月,彼得一世推翻了主政的姐姐索菲亚公主的统治,实现亲政。9月,与清政府缔结了中俄历史上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1697年,他假扮成水手,随使节团前往西欧各国考察,对西方的科学技术深感兴趣,并虚心学习;他又聘请外国专家、工匠和技师到俄国传授技术。回国后,开始仿效西欧发达国家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1721年,彼得一世被俄国参政院尊奉为皇帝,获得“全俄罗斯大帝”和“祖国之父”的称号。“沙皇俄国”的名称也正式改为“俄罗斯帝国”。
彼得一世
二·彼得一世改革
1.背景:
此时,几乎控制了全球贸易的荷兰已经辉煌了近百年;英国通过海外贸易和掠夺积累了大量财富并占有广阔的市场,正在孕育工业革命;法国在路易十四的强权领导下,已发展为17世纪中叶的欧陆首强。
而当时俄国的经济完全依赖于农业,全国只有几十个手工工场,农业和手工工场里主要使用农奴劳动,商业几乎全部把持在外国人手中。教育由东正教会垄断,普通民众知识贫乏。即使在首都莫斯科,一百个人中间识字的也不超过三个。
——(记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问题探究】结合材料,思考彼得一世进行改革的原因。
(1)外部:西欧国家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2)内部: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盛行农奴制,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与西欧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2.目的:
富国强兵,维护沙皇统治
领域 内容 影响
政治
军事
经济
教育
习俗
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创建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
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强化专制统治。
削弱贵族势力,增强军事实力
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但强化了农奴制。
促进文教科技的发展
促进文明开化
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质改革
3.内容及性质:
二·彼得一世改革
自主阅读教材P7,完成表格。
方式:
向西方学习,全面改革
材料1:到1725年,俄国已建立起240多个近代工场,不少工场的规模是比较大的。……1725年,俄国已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的20余万人的近代化常备军,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已拥有各种舰只895艘,水兵28000人。
积极性(1)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俄国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
15—18世纪俄国疆域的扩张图
1700—1721年,俄国与瑞典进行战争。俄国获胜,夺取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并在战争过程中,营建了新首都——圣彼得堡。
4.影响:
材料2:彼得一世的改革适应了当时俄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俄国的落后状况,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彼得一世的改革不仅没有触动农奴制度,而且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封建农奴制度。因而,改革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沙俄的落后面貌。
——汪涛、柯其成《世界近代史》
(2)彼得一世改革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3)局限性: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发展的障碍。
彼得一世改革 洋务运动
时间 18世纪初 19世纪60年代
目的 性质 方式 影响 4.影响:
封建性质改革
富国强兵
向西方学习
开启近代化,但未改变封建制度。
俄国资本主义工业远远落后于西欧,18世纪末,俄国的生铁产量和英国相等,但到19世纪50年代中期,俄国的生铁产量增长了两倍,而英国增长了近30倍,俄国的生铁产量仅为英国的1/15。同期,俄国的铁路有1500公里,而英国有1.5万公里,德国有1万公里。对外贸易的结构也反映出俄国工业水平之低。俄国出口的是农业品,进口的是工业品,它已逐渐沦为西欧各国的原料供应地。 - --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金
农奴受压榨,
购买力低下
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人身自由
工场主雇佣农奴,要缴纳代役租
自由
劳动力
市场
封建农奴制
1.原因:
19世纪中期,俄国经济发展如何?何原因造成?
三·农奴制改革
①根本原因:
1853-1856,俄同奥斯曼在克里木半岛进行战争,英法支持奥斯曼帝国,俄国战败。这充分暴露了农奴制下俄国军事和经济的落后,同时加剧了俄国国内的社会矛盾。
克里米亚战争的战败,加剧俄国
社会矛盾
1.原因:
②直接原因:
2.目的:
1861年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登基纪念日,在这一天,他颁布废除
农奴制的法令。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1818—1881年
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挽救统治危机,巩固沙皇统治(维护贵族地主的利益)
3.内容:
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内容
提供自由劳动力
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
提供资金
性质
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①解放农奴
②高价赎买份地
时间(年) 1865年 1890年 1898年
数量(人) 38.1万 162万 300万
1861年改革后俄国工人数量变化表
时间 企业数(家) 工人数(人) 产值
(千卢布)
1860年 99 11600 7954
1879年 187 42000 51937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实质:沙皇政府与地主勾结起来对农民的一次敲诈和掠夺
布匹
长2倍
时间
产量
1861-1881
1860~1890
生铁
2.3倍
1860~1890
钢近
42倍
煤炭
21倍
1860~1890
材料一:
(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传统社会—现代社会)
材料2:农奴制改革后,地主仍然占有森林、草场、水源和牧场。农民虽然获得了人身自由和国家分配的“份地”,但依然没有足够的土地,无法独立经营,被迫租种地主的土地,向地主缴纳赎金并负担为地主劳动以抵付地租。因此,事实上剥削关系的实质并未改变。
——唐晋主编《大国崛起》
(1)积极: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消极: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4.影响:
根据材料和教材思考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项目 彼得一世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相同点 根本 原因
人物 性质
内容
影响
封闭落后,工商业的发展缓慢
18世纪初 彼得一世
封建性质
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 社会生活;强化农奴制
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成为欧洲军事强国。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走上对外扩张道路。农奴制进一步强化,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861年 亚历山大二世,
资产阶级性质
废除农奴制(1)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2)农奴在获得“解放”时,要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是俄国历史上重要转折点,推动了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从不同方面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进步,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比较彼得一世改革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异同?
启示:改革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的进步
启示: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随堂训练
1.归纳和比较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之一。俄国通过彼得一世改革,开启
了近代化进程;1861年农奴制改革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两次改革的相同点( )
A.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B.都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
C.都让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 D.都推动了俄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D
2.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影响之大,被人称为法国大革命后最伟大的社会运动。从废除农奴制法令的主要内容上看,它主要为资本主义发展直接提供了( )
①技术 ②自由劳动力 ③市场 ④资金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