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商城县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符合题意的选项在答题卡中正确填涂。)
1.中国人特别强调“天人合一”,把天地人看成是统一的整体,认为人是世界的一部分,与天地存在着普遍关联。儒家讲的仁爱、佛家讲的平等、道家讲的自然是我们精神追求的核心“孝”是我们共同的伦理原则,《周易》所讲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更是我们精神信念的重要支柱。据此判断,中国()
A.意识形态变迁遵循一定的规律 B.儒家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地进步
C.传统文化教育应注重价值传承 D.民族文化融入世界的趋势加强
2.秦灭巴国后,于公元前314年置巴郡,仍“以巴氏为蛮夷君长”,并辅以封王、赐爵。秦昭王时,与板楯蛮订立盟约“乃刻石盟约,要复夷人顷田不租(一户免一顷田之租),十妻不算(不征算赋),伤人者论,杀人雇死啖钱“由此“夷人安之”。据此可知,秦国()
A.实现了收巴地劲卒以利攻楚的战略 B.差异化地方治理利于稳固巴郡统治
C.宽松政策加速了巴郡与秦地的融合 D.灵活策略助推巴郡社会经济的发展
3.唐代宗(762-779年在位)十年内四次下诏禁止官道、京城六街屯田营种,但“诸军及诸府,皆于道路开凿营种”的现象仍屡禁不止。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A.中央集权日益强化 B.商贸流通的滞后
C.国家财政出现困难 D.交通网络的发展
4.墨子指出:别人攻伐,我安逸,那么我的兵力就会强大;改变攻伐转为治理国家,功绩必定会加倍;侵略战争会损耗民力,得不偿失,是天下最大的祸害。据此可知,墨子的思想具有()
A.鲜明的和平性 B.极致的实践性 C.执着的批判性 D.朴实的平民性
5.《隋书食货志》载:隋代推行“大索貌阅”,核其户口,皆貌阅其人,以防容隐;又颁行均田令,按人口分授无主荒地,并定户等上下,依户征调。这些举措()
A.瓦解了士族门阀经济基础 B.推动了基层治理体系革新
C.促进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D.强化了国家对资源的控制
6.20世纪以来,在纽约、伦敦等欧美国家的大城市,航空、火车、地铁、公共汽车、小汽车、自行车以及步行等都是城市交通模式的组成部分,并在各自适合的范围内发挥作用。这表明()
A.城市治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B.交通工具创新扩大了城市规模
C.工业化解决了城市交通问题 D.城市交通呈现立体化发展趋势
7.曹魏时期的连坐刑罚主要用于谋反、大逆等严重犯罪中,对于一般的盗窃罪不再株连亲族。西晋时明确规定了“除谋反,适养、母出、女嫁,皆不坐父母弃市”。南朝时梁朝规定,“老小”之人不再处于连坐之内。连坐制的变迁()
A.说明了法律体系逐渐完善 B.反映了社会矛盾日益缓和
C.体现了刑罚制度的理性化 D.表明宗族关系的渐趋淡化
8.抗战期间,根据地的文艺创作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有较大发展。大众化诗歌流行,干部、战士成为创作者,体裁形式包括抒情诗、快板诗、民谣等,《田家会战斗》《探监狱》等剧的创作者就是“几个看护员、通讯员、司号员、理发员”。据此判断当时根据地()
A.民众文化素养得到普遍提升 B.完成了传统艺术的现代转型
C.文化建设与革命实际相结合 D.满足了不同阶层的文化需求
9.我国的外交政策,从1954年正式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到奉行“睦邻、安邻、富邻”的新周边外交方针,再到如今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的关系。据此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处理周边关系的外交战略演变()
A.证明了大国协调合作的重要性 B.丰富了中国新时代外交战略内涵
C.体现了全方位外交活动的开展 D.始终秉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
10.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传统行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减少,雇佣单位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全球劳动力流动呈现出“精英迁移”的趋势,这在跨国公司尤为明显。这表明全球化进程中
A.发展中国家成为主要受益者 B.逆全球化成为国际主流现象
C.新的国际政治格局已经形成 D.劳动力市场结构发生了变化
11.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1740-1786年在位)自称“国家的第一公仆”,提倡理性主义的统治,在立法、司法、教育、经济等方面推行改革。同时,他又对官员说“你们绝没有任何主动权,一切事必须直接通报我”。这种统治风格体现了()
A.平民主义与贵族传统的结合 B.科学精神与神权主义的融合
C.启蒙思想与专制主义的杂糅 D.激进思想与保守主义的妥协
12.如表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其中丙是()
国家 1870年占比 1913年占比
甲 22% 15%
乙 8% 11%
丙 10% 8%
丁 - 4%
A.英国 B.美国 C.俄国 D.法国
13.牛顿时代,光不再是弥漫四周、纯粹、无色的神秘物质,亦不再是上帝的住所,而被理解为一种物理现象。至18世纪,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如果能够从上帝的创造物知晓上帝,那么证明上帝的存在就无须《圣经》了”。这些现象()
A.否定了宗教神学的权威 B.凸显自由平等观念的普世性
C.诠释了理性主义的内涵 D.突出了人类感性的认识功能
14.英美传统观点认为,二战爆发于1939年9月,1941年发展为全球性战争,1945年战争结束。21世纪以来,英国史学家布坎南提出1931-1945年的新时间框架,该观点得到美国泰迪·乌德里克斯等学者的认可。这一变化说明()
A.英美等国摒弃西方中心论主张 B.历史事实随时代发展而变化
C.中国反法西斯的贡献得到认可 D.思想解放程度左右历史判断
15.下表所示为1841-1877年英国工农业的货币工资指数和消费物价指数变化表(1913年为100)。这表明,这一时期英国()
城乡之间差距逐步缩小 B.企业利润面临下滑压力
C.工人实际收入有所提高 D.工业革命推动社会转型
16.20世纪末,法国大力发展书刊出版的数字化。目前,法国的出版商,特别是学术性的数字出版机构,已经开始加大对非洲的推广力度,并取得初步成效,如马格里布地区的大学大量购买法国的科学数据库。这说明法国()
A.企图恢复对非洲地区的政治影响 B.实现了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取代
C.利用信息技术推动对外文化传播 D.积极与原殖民国家进行文化合作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舌尖上的历史
北宋时期,北方人以粟、麦为主食,“南人罕作面饵”。京师(今开封)既有北食,又有南食、川饭店,“以备南人不服北食者”。起初京师人“未尝食蚬蛤”“以为珍馔”,而后“士人稍稍食之,蚬蛤亦随而增盛”,酒肆的菜肴有炒蛤蜊、炒蟹等。
南宋时,北方“流寓之人”遍布南方各地。南方大量种植小麦,规模“不减淮北”;“饮食混淆,无南、北之分”。在临安,“食店多是效学京师(今开封)人”;有百姓“世以鬻海蛳为业”,酒肆常备有“生蚶子”“蚶子辣羹”等小菜。近年杭州南宋德寿宫遗址还出土了长途贩运而来的海鲜遗存,如中华拟蟹守螺等。金朝在招待南宋使者时,宴饮既有燥子粉、肉油饼等汉人食物,也有肉山等女真传统美食。
到了元代,“西域之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世人“无此疆彼界”之分。当时的生活百科书籍,既存录了中原和江南食物,如水滑面、馄饨、馒头、烧饼、包子等,又有女真挞不剌鸭子、女真肉羊麋、高丽粟糕、回回酸汤、回回卷煎饼等。(1)宋元时期饮食文化有哪些变化?依据材料加以概括。(8分)
(2)结合所学,分析上述变化的历史背景。(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20世纪80年代,随着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逐年扩大,日本优势产业中许多高端产品都对美国的市场和企业造成了巨大冲击。美国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发起了贸易战。由于日本的出口依赖于美国市场,在整体较量中,日本处于劣势。同时日本考虑到维护日美关系,并未进行坚决的反制,而是一味妥协。1985年,日本被迫与美、联邦德国、法、英签署了广场协议。之后日元疯狂升值,使得日本出现大量经济泡沫。此时,日本政府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经济泡沫破裂,最终导致日本经济全线崩溃。最终,日本付出了惨痛代价,经济和社会都陷入了长期停滞。
-摘编自李婷婷《日美贸易战与中美贸易战对中日双方的影响》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发展正面临内外部的“双向压迫”:国内方面,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人口红利褪去与要素成本上升导致传统比较优势持续弱化,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美国、德国等制造业强国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积极推进高端制造业发展......
-黄群慧《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19:中国制造40年与智能制造》
材料三中国通过“中国制造2025”战略十年深耕,已在多个关键领域实现全球领先。该战略自2015年实施以来,推动中国制造业从规模优势向技术引领转型,在造船、航天、新能源汽车等十大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从占全球制造业比重34%的绝对优势,到全球唯一全工业门类覆盖的硬核实力,中国制造业撕掉了“廉价代工”标签。造船业:2024年全球70%新船订单由中国企业承接,手持订单量可满足4年产能需求。航天科技:建成全球唯一独立空间站,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新能源汽车:全球每两辆电动车就有一辆中国品牌,动力电池市场份额占全球60%。太阳能产业:装机容量10年增长17倍,占全球总量近六成。高铁里程:4.8万公里(占全球70%)。工业机器人密度:全球第三(470台/万名工人)。半导体成熟制程:占全球产能24%。在美国制造业空心化背景下,中国完整产业链优势持续强化。
-2025年4月24日《日本经济新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在日美贸易竞争中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飞跃式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面临的问题。(8分)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皇帝要求地方官员要及时上报当地发生的灾害。一般是地方官员上报户部,再由户部奏报皇帝,皇帝命令有关官员采取救济措施或先核实灾情再采取救济措施。在灾害发生后,政府免费为灾区提供粮食衣物、生产工具等,这是明朝政府采取最普遍的措施。永乐十二年(1414)“河间府沧州、顺天、通州、固安县淫雨,宝坻县雨雹伤稼”,皇帝“令有司发粟赈之”。“景泰三年(1452)闰九月癸酉,免宣府前等十六卫所屯粮三分之一,以其旱、蝗、霜、雹等灾也。”
-摘自谢行焱《明代国家的灾害救济机制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英国社会救助制度萌芽于中世纪时期基督教的慈善施舍和同业行会的互助互济。1531年亨利八世颁布救济物品法令,国家开始在社会救济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随后英国社会救济制度框架与政策模式逐步建立,1601年伊丽莎白一世颁布济贫法,主要内容是规定地方政府负责办理救济贫民工作,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对贫穷家庭的孩子施行就业培训,对老年人、患病者和孤儿进行收容。
据C.利斯和H.索利《欧洲前工业社会的贫困与资本主义》等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救助体系呈现出应急化、边缘化、基础化、民生化的演进特点。1993-2013年为基础化阶段,关注因经济体制转型而下岗失业、进而陷入贫困的群体,通过以低保为核心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为经济体制改革配套并维护社会稳定救助水平。2014年以来为民生化阶段,重点对象为新时代背景下无法达到社会认可的基本生活标准的生活型贫困群体,为贫困群体提升生活质量,以实现兜底保障和“弱有所扶”的民生保障目标救助水平,逐步提升政策适应对象和范围;重视制度衔接和综合型帮扶措施,建立临时救助和“救急难”工作机制。
-据张浩淼《中国社会救助70年(1949-2019):政策范式变迁与新趋势》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代中国社会救济和中世纪后期英国社会救济的不同点。(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的特点。(4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在当下中国的时代价值。(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开拓商品市场,抢占原料产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沦为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在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过渡后,列强不但要求进一步扩大商品市场及原料供应地,而且还要求把过剩的资本输往海外,进而推动了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的绝大多数地区已经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的绝大部分地区沦为殖民地,独立的拉丁美洲国家实际也成为依附于欧美国家的半殖民地,这样,帝国主义国家已控制和奴役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
-摘编自郭素清《浅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逻辑严谨,表达清晰。)
商城县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C2 .B3 .C4 .A5 .D6 .D7 .C8 .C
9.D10 .D11.C12.D13.C14.C15.C16 .C
17.(1)变化:南北饮食融合:北宋京师南北食店并存,南宋南方小麦种植规模扩大,饮食界限消解;民族饮食交融:金、元时期汉族与女真、回回等民族饮食同席,形成多元饮食体系;食材与菜式拓展:海鲜等南方食材北传,北方面食南下,菜肴种类因地域交流而丰富。饮食文化传播:临安效仿开封食店,元代百科书籍收录多民族饮食,推动文化认同。(8分)
(2)历史背景:政治格局变动:两宋之际北方人口南迁,元代大一统促进民族迁徙与聚居。经济发展推动: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城市餐饮业兴盛;元代交通发达,长途贩运促进食材流通。民族交流加强:政权并立与民族杂居加速文化渗透。(6分)
18.(1)特点:高端产品占有优势;过度依赖美国市场;政府主导;一味妥协,缺乏有效反制措施。(4分)
(2)因素:国家政策的推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科技创新、教育改革;庞大的国内市场与丰富的人力资源;加入世贸组织,拓宽了国际市场。
问题:人口红利褪去,成本上升,传统比较优势持续弱化;粗放型发展方式的困境与转型;美、德等制造业强国“再工业化”战略,国际竞争加剧;国际局势动荡,贸易冲突加剧等。(8分)
19.(1)救济主导机制不同:明朝主要依据君主决策,以应急救助为主;英国逐步建立救济制度体系,以立法救助为主。救济重心不同:明朝注重免税、减轻农民负担,以救灾为主;英国注重提供就业机会,以济贫为主。文化思想根源(传统)不同:明朝儒家仁政思想影响,英国宗教慈善思想影响。(6分)
(2)阶段性(时代性)特征明显;制度化、体系化;长期救助和临时、紧急救助相结合;惠及群体不断扩大;和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相适应。(答出四点即可)(4分)
(3)构建和谐社会;缩减贫富差距;推进改革开放;促进民生事业发展。(答出两点即可)(4分)20.示例
论题: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以西方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阐述:19世纪中期,英国首先完成了工业革命,英国凭借强大的工业力量、军事力量、商业力量,将更多的落后国家、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巩固了自身日不落帝国”的地位,也使得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初步建立。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美各国的工业资本在不断地积累、科学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纷纷加强争夺殖民地的力度。到19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美、德等国迅速展开,科技创新层出不穷,如发电机、内燃机的创制;出现了许多新兴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生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帝国主义列强利用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以及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更大规模地抢占适合资本输出的独占性的殖民地,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使得亚非拉的落后国家和地区几乎完全沦为资本主义的附庸,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总之,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以欧美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12分)(“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的唯一标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