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永州一中 2025年高二期末测试卷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题 3分,共 48 分)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题号答案 D C D A A C C A C B B A C B D A1. D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陶寺古观象台通过观测日出方位来确定季节、节气,而季节和节气对古代农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农民需要根据不同的季节和节气来安排农事活动,如播种、收割等。这充分表明了陶寺古观象台与原始农耕经济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是为了满足农耕生产对农时的准确把握的需求而产生和发展的,故 D项正确。虽然陶寺古观象台通过日出方位能够确定季节、节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天文观测水平和历法认知,但这不足以说明古代中国历法成就显著,排除 A项;材料缺乏中外科技对比的信息,排除 B项;材料并未提及任何与古人崇拜自然观念相关的信息,排除 C项。2. C 【解析】根据材料,汉政府将国有土地和生产资料以出租方式交贫民使用,在流民回归或遭遇灾害时给予土地、种子、食物,且对少府所属资源出租给贫民时减免租税。根据所学知识,这些举措为贫民提供了生存保障,使他们能够进行生产活动,生活相对稳定,从而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的安定,C项正确。“假民公田”是政府把国有土地租给贫民,并非土地买卖或兼并行为,不会导致土地兼并加剧,排除 A项;这些举措针对的是国有土地,并非小农土地所有制,不存在破坏小农土地所有制的情况,排除 B项;西汉时期以农业经济为主,这些举措主要是针对农业生产中贫民的扶持,并未改变西汉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排除D项。3. 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曹魏时期,尚书台原本权势日益扩大,为了防止尚书令权力过大,又设立中书令,使得尚书之权渐减。这体现了中枢机构中不同官职之间权力的相互制约,以达到平衡,避免某一机构或官员权力过度膨胀,D 项正确;材料中尚书台和中书省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平衡权力,并非突出因事设官的原则,排除 A 项;仅从尚书台和中书省的设置不能完全表明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国家治理体系涉及多个方面,排除 B项;设立中书令分割尚书令的权力,实际上是加强了君权,而非君权弱化,排除 C项。故选 D 项。4. A 【解析】唐太宗要求门下省给事中对于诏敕如有不稳便之处皆须执论,不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这是在鼓励官员积极履行职责,对诏敕进行认真审视和讨论,目的是让官员增强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他们的政治意识,故选 A项;题干主要是针对政治事务中的官员职责,与改变整个唐朝社会风气关系不大,排除 B项;“必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是为了保证决策的正确性,而不是为了提高决策效率,排除 C项;门下省给事中本身就有监察谏政职能,这一要求主要是让官员更好地履行现有的职能,而不是扩大这一职能,排除 D项。5. 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乌、青两镇在经济功能与管理模式方面的特殊性与现代经济特区有相似之处,考虑到现代经济特区的形成往往与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等相关,而南宋时期的乌、青两镇之所以受到中央的特殊管理,也应该与其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关,故 A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乌、青两镇在经济功能与管理模式方面的特殊性,而非强调“受到中央直接管辖”,排除 B 项;乌、青两镇虽独立于州县行政体系之外,但由中央直接派遣官员兼辖,并不享有高度自治权,排除 C 项;材料并未提及乌、青两镇的基层自治体系,排除 D 项。6. C 【解析】里甲的重要职能包括户籍管理、征派赋役,雍正年间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户籍编审职能的重要性弱化,里甲制融入保甲制,故 C项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原先就建立了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雍正以后只是将里甲制融入保甲制,体现不出中央集权的加强,故B项错误;里甲制与保甲制融合,职能逐渐合并,不能体现基层管理的松弛,故 D项错误。7. C 【解析】材料中的史料分别阐述了鸦片战争后五处通商口岸的区位因素,从中可以看出,广州地位下降,福建两埠和宁波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发展缓慢,上海则迅速发展,这解释了近代对外贸易中心的转移,故 C 项正确。A、B、D三项都不是用材料可以研究的内容,排除。8. 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的出口根据世界市场的需求,主要提供原料,这反映了中国在世界市场的地位,故 A项正确。B、C、D 三项不是导致材料现象的原因,故错误。9. C 【解析】20 世纪 30 年代,苏区发展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允许商人自由贸易,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故 C 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对资产阶级进行改造,故 A项错误;苏区原本就有对外贸易,故 B 项错误;这一时期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故 D 项错误。10. B 【解析】材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对文艺工作的改造,有利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故B项正确。1956 年“双百”方针提出,故 A项错误;田汉改戏主要改的是戏剧的内容而非形式,故 C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11. 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80 年第一家个体饭馆开业,报社对此第一时间报道,反映出思想观念的解放,故 B项正确。1980 年还处于对市场经济体制探索的早期,故 A项错误;1984 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才全面展开,故 C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个体饭店,与国企无关,故D项错误。12. 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古埃及,法老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被视为神的化身,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雕塑作品中法老位于显著位置以及作为陪衬的小雕像,反映了法老的尊贵和权威,故 A项正确。B项所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这种雕塑模式是基于古埃及特定的社会文化和宗教信仰形成的,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表达,不能说明艺术手法较为单调,排除 C项;材料中的雕塑模式更多地体现了法老的权威,而非妇女的地位,排除 D 项。13. 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贵族越来越依赖市民生产的商品以满足生活需求,这意味着城市的商业和手工业等得到了发展,而贵族作为传统封建势力,其对市民生产的商品的依赖反映出传统的封建经济和社会结构在发生变化,这是社会转型的一种表现,说明中古西欧孕育着社会转型的因素,故 C 项正确。虽然贵族从城市购买商品可能反映了庄园经济的某种变化,但不足以说明封建庄园制已濒临崩溃,排除 A项;材料主要描述的是贵族与市民之间的经济关系,并未涉及社会阶层流动的问题,排除 B项;商品交换可能反映了某种程度的社会分工,但材料体现不出“社会分工日益明显”这一结论,排除 D项。14. 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从事农业的人口比例逐渐下降,而从事工商业(服务业)的人口比例逐渐增加。这一变化意味着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从而推动了英国城市化的进程,故 B项正确。从事农业的人口比例的下降,并不能说明农业衰落,实际上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农业也在不断发展和变革,只是工商业发展更为迅速,从而使得农业人口所占比例较低,排除 A项;劳动人口职业的转变主要体现的是产业结构的变化,与人口规模的急剧扩大没有必然联系,排除 C项;图中并未体现出产业失衡的信息,只是展示了英国劳动人口的职业转变情况,排除 D项。15. D 【解析】二月革命后,许多群众支持“革命护国主义”,说明这些群众没有认清一战的性质,这种观点容易被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利用,继续推行战争政策,故 D项正确,A项错误; B 项“普遍”说法错误,临时政府战争政策是不得人心的;C 项说法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革命护国主义”是错误的观点。16. A 【解析】根据材料“成员国经济迅速增长,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可知,东盟作为区域集团,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多极化,故 A项正确。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故 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世界经济重心向亚洲地区转移的趋势,故 C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小题,共 52分,其中 17 题 18 分,18 题 18 分,19 题 16 分)17.(18 分)(1)特点:三省分工协作,流程成熟;有严格的时效管理;地方文书分类、分级处理;文书传递依托驿传,快速通达;规范化、制度化。(每点 2 分,任答 3点得 6 分)(2)变化:直接上呈皇帝(皇帝直接掌握信息,减少官僚层级干预);军机处主导;贴黄制度简化流程(文书处理效率提高);文书形式与文书机构变革;传递方式和文书形式逐渐近代化(利用电报传递)。(每点 1 分,答 5点得 6 分)原因:专制皇权的强化;中枢机构的调整;国家疆域辽阔,政务繁重;近代化的冲击。(每点 2分,任答 3点得 6分)18.(18 分)(1)代表:英、荷东印度公司股票(1分),荷、法西印度公司股票(1分)。特点:“奏准”“准设”,体现了封建性、合法性和权威性(2 分);“札饬商办”,体现了官督商办、股份制公司性质(2分);“第一股”,反映了开创性(2分);“如本股出让,须遵定章办理,毋许私相授受”等,体现了契约精神(2 分)。(每点 2 分,共 6分,答出 3 点,意思相近即可)(2)示例:题目:我国股份制的艰难探索及其成就(2 分)。评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逐步实施。20世纪 80年代,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及“深宝安”“飞乐音响”借鉴了西方股份制,体现了“试点”的特征。(2 分)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南方谈话的发表和思想解放的进一步深入,经济体制改革也向纵深发展,股份制改革进入全面推行阶段。从“国有小企业”积极探索股份制,到《公司法》、“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国家和集体控股”,《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等出台,既增强了公有制的主体作用,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也为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法律保障,为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创造了条件。(4 分)综上所述,我国股份制改革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答出四项基本原则的具体内容,只给1分);必须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必须解放思想,依法推进。(共 2 分,答出 2 点即可)(评分说明:文题必须对应,文题不对应,逻辑混乱,扣 1分。考生在答题时,必须结合材料,史论结合,论述有序,史实准确,评价合理。本题共 10 分,标题 2 分,评述 6 分,总结提升2分。示例仅供阅卷评分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依据)19.(16 分)示例标题:工业革命进程中正义性与进步性的二律背反(4分)阐述:工业革命堪称人类历史进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其进步性影响深远。在生产领域,机器大生产全面取代手工劳作,工厂制度得以确立,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促使社会物质财富呈几何倍数增长。交通领域,火车、轮船等新型交通工具的问世,不仅缩短了时空距离,更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有力地推动了全球化的初始进程,为人类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搭建了新的桥梁。(4分)然而,在工业革命狂飙突进的背后,正义性的缺失也愈发凸显。资本家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对工人实施了残酷的剥削。工人每日需忍受超长的劳动时间,却只能获取微薄的工资,工作环境更是恶劣危险,身心遭受双重折磨,这直接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如欧洲频发的工人运动便是明证。同时,工业的迅猛发展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以英国伦敦为例,大量工厂排放的废气使得雾霾天气频繁出现,给民众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极大危害。(4分)结论:由此可见,工业革命在创造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违背正义原则的负面效应,深刻地体现了正义性与进步性的二律背反。(2分)(逻辑清晰,加 2分)其他参考角度:世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过程中正义性与进步性的二律背反;英国圈地运动中正义性与进步性的二律背反;世界全球化过程中正义性与进步性的二律背反;等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