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咸阳市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6页,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下表为陶寺遗址(距今约4300~3900年)的三项考古发现。据此,对陶寺文化解读最准确的是( )发现一 发现面积近13万平方米的宫城,城内有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分别为宫殿区、居民区、手工业区等。发现二 出土了大量的彩绘龙盘、鼍鼓、石磬等礼器,以及玉器、青铜器等精美器物。发现三 发现了观象台遗址;发现了到陶寺遗址被发掘为止,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字。A. 文明发展程度领先世界 B. 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C. 宗教信仰占据主导地位 D. 受到了良渚文化的影响2. 唐初,沿隋制,以尚书省为重。贞观年间,因门下省可驳正尚书省六部奏事和审复中书省草拟的诏书,再加上门下省又掌管着加盖天子印玺及诏敕副署名之权,所以自唐太宗时期开始,门下省居于三省中的核心地位。这主要体现出唐朝( )A. 相权急剧萎缩 B. 行政效率提高 C. 中枢体制调整 D. 监察权的独立3. 元上都(位于今内蒙古)外城保留草原敖包(敖包即“堆子”,由人工堆成的“石头堆”“土堆”或“木块堆”)祭祀空间、开阔的牧场,内城则仿汉制建明德门、大安阁等宫殿,采用中轴对称布局。由此可知,元上都的形制体现出( )A. 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B. 生产生活并重的都市功能C. 游牧与农耕文明交融 D. 民族间发展差距逐渐消弭4. 清代,江汉平原越来越多的田地成为专种棉花的棉地、花地。“为农者家必兼织,广种棉花”,部分州县征收棉花作为秋季实物租。众多棉花交易机构和个体商贩活跃在城乡,棉花成为“鄂民生计之一大宗”。这反映出该地( )A. 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B. 传统经济结构有所突破C.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D. 长途贩运贸易异常兴盛5. 如表为《新青年》部分年份高频词统计表。影响这一时期高频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卷别 第一卷 第二卷 第八卷 第九卷年份 1915—1916 1916—1917 1920—1921 1921—1922高频词及出现次数 国家(520) 青年(408) 社会(1691) 社会(2017)社会(302) 社会(315) 现在(879) 现在(669)政府(297) 世界(299) 俄国(600) 自由(640)自由(274) 国家(287) 生活(548) 革命(624)青年(221) 人类(277) 组织(509) 阶级(586)A. 国内的主要矛盾出现变化 B. 思想启蒙成为社会共识C. 民主革命道路的不断探索 D. 对社会问题的认识趋同6. 据1985年《人民日报》报道,沈阳电缆厂在改革中试行“厂长负责制”,将原有20个科室精简为10个,中层干部从100人减至60人,产值比改革前增长37%;同期武汉钢铁公司允许企业按市场价出售超计划钢材,获利部分的30%用于职工奖金。这表明当时( )A. 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 B.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成效C. 企业自主权的扩大推动了生产发展 D. 计划经济体制退出了历史舞台7. 在波斯帝国境内的许多地区,楔形文字、希伯来文字、古波斯楔形文字和阿拉米文字被共同使用。苏萨的宫廷建筑材料取自15个地区,从中亚和印度,直至埃及和希腊。在推翻米底王国后,波斯以羊皮纸和笔代替泥板书写工具。这反映出波斯帝国( )A. 开启了东西方文明间的交流与融合 B. 君主重视社会管理的精细化建设C. 中央政府对征服地区的控制力薄弱 D. 文明发展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特征8. 中世纪中前期,西欧的骑士在拥有封地的同时,须向封君承担军事义务。中世纪后期,封建领主逐步允许骑士缴纳“盾牌钱”来免除服兵役的义务,许多骑士开始抛弃传统的封建地主身份,转而从事商业贸易。这种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 )A. 资本主义的兴盛 B. 封君权力的削弱 C. 骑士阶层的固化 D. 封建制度的衰落9. 17世纪30年代以后,由于新英格兰的移民对母国的制成品有极大需求,英国商船载运本土制成品前往北美,同当地鱼商换取鳕鱼后返回西班牙北部,再同当地商人进行贸易,然后满载西班牙羊毛返回英国。至此,围绕鳕鱼和羊毛构建的一组三角贸易正式形成。该“三角贸易”的兴起( )A. 导致西班牙出现价格革命 B. 推动大西洋经济的互动C. 源于世界贸易中心转移 D. 阻碍了北美工商业发展10. 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赞美通过科学追求“知识与技能”,但同时也提到,这种追求需要用“人性和慈善”来加以引导,这种追求不应该是“为了自得其乐、争强好胜、高人一等、追逐名利,而应该是为了改善生活”。这一主张( )A. 强调生活享受 B. 蕴含理性精神 C. 注重科技创新 D. 倡导人性解放11. 法国大革命和美国革命都以主权在民作为民主政治实践原则,以自由和平等作为实践动力和革命目标。但在两国革命具体实践中,前者非常注重平等的价值,最终将平等纳入现代民主政治的价值体系,后者则将自由和平等大致摆放平衡而侧重于追求自由。这一现象说明( )A. 平衡利益是美国制宪者考虑的首要目标 B. 历史文化传统对民主理念的塑造作用C. 崇尚平等价值观使得法国大革命更激进 D. 重视自由使美国的革命具有双重意义12. 在1932年世界裁军会议上,英国坚持限制陆军规模但保持海军优势,德国以《凡尔赛和约》为由要求军备平等,法国主张建立国际监督机制,苏联则提出全面裁军方案。这些分歧本质上揭示了( )A. 国际联盟的机制缺陷 B. 战后秩序的深刻危机 C. 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 D. 经济危机的持续影响13. 下图为苏联1928~1940年的部分经济数据。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苏联的经济建设为卫国战争奠定物质基础B. 新经济政策为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准备条件C 苏联模式基本解决了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D. 农业集体化为国家工业化做出了巨大贡献14. 1948年,美国联邦政府实施大规模书籍“译出”政策,成立新闻署专门负责制定和实施对外翻译政策。据统计,1953年到1956年,有2900册美国书籍被翻译成46种语言,在全球的发行量高达2.8亿册,内容主要是美国社会、政治制度、日常生活及思想观念等。美国这一做法( )A. 旨在抢占世界文化市场 B. 服务于国家战略的需要C. 力图扩大资本主义阵营 D. 借助文化展示国家实力15. 瑞典被誉为“福利国家的橱窗”。20世纪70年代以后,瑞典出台了提高福利待遇的领取资格、增加领取福利的等候时间、取消社会公共服务的中央集中管理、由地方政府承担社会福利方面的责任等举措。其主要原因是( )A. 国家财政负担较重 B. 国家治理能力减弱C. 移民数量逐渐增多 D. 就业压力日益加大16.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全球南方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球中占比已从1980年的33%上升至40%以上。与此同时,他们在国际事务上越来越追求战略自主,坚持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其立场不受意识形态所左右。这表明全球南方国家( )A. 遵循冷战思维参与国际事务决策 B. 通过意识形态结盟提升国际话语权C. 依托经济一体化实现政治一体化 D. 凭借经济实力增长推动多极化进程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52分)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东方大国齐国兴建的集文化教育、学术交流和资政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专门机构,实际就是田齐政权重建的诸侯国大学。春秋晚期,在剧烈的社会动荡中,贵族阶级迅速衰落,学术成为士人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私学教育的兴起对原有的官办教育体系形成巨大冲击,此时的大学也需要进一步与国家政治联系起来。于是,新兴的田齐政权在获得周天子承认后,便重建了国家的大学教育机构稷下学宫。稷下学宫不仅有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作为学习和议论的平台,而且开展教学活动的人数众多。荀子曾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说明当时有专门的负责人,而且有定期任命或考选制度。此外,据考证,《管子·弟子职》是稷下学宫的学生守则,对学生的饮食起居、衣着服饰、课堂纪律、品德修养等都有具体规定。——摘编自吕文明《从风气到机构:稷下之学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兴起和发展》材料二 从中共三大以来我党就十分重视妇女教育,颁布了一系列纲领文件,许多领导人也做出了相关指示。1937年陕甘宁边区出台的《关于妇女组织的决定》《关于边区妇女群众组织工作新决定》,1938年《毛泽东抗战初期对妇女的指示》,都体现出党对妇女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关切。从延安时期妇女教育的内容来看,既包括有纺织缝纫、种地等劳动生产活动,也有学堂教学、理论知识学习。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而是及时有效地落实在生产实践中去,由此,真正地实现妇女思想、经济的双重解放。为此,我党颁布《儿童妇女待遇办法》《陕甘宁边区小学教育实施纲要》《关于妇女组织的决定》《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等一系列文件,并建立了妇女联合会,让妇女干部去做广大妇女的工作,渐渐地,当地妇女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摘编自王雨薇《延安时期妇女教育经验及当代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齐国稷下学宫的办学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延安时期发展妇女教育的有利条件与积极作用。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15年英国颁布《谷物法》,对进口谷物征收高关税,保护地主阶级利益,维持国内粮价高位,但导致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的生活成本上升。1846年,英国废除《谷物法》。时任首相皮尔宣称:“唯有打破关税壁垒,才能让英国商品自由流通于全球。”此后,英国通过军事与外交手段迫使中国、土耳其等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强制开放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甚至通过鸦片战争攫取贸易特权。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与贸易中心,英镑主导国际结算。自由贸易理论被包装为“普世法则”,成为英国开拓殖民市场的工具。——摘编自[英]约翰·史密斯《全球贸易史纲》材料二 1930年,美国通过《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对2万种进口商品加征平均40%—60%的关税,引发全球贸易战。加拿大、法国、德国等25国迅速采取报复性措施,全球贸易额从1929年的360亿美元暴跌至1933年的120亿美元,美国对欧贸易骤降66%,工业产能利用率跌破50%,美国失业率飙升至25%,工业产能过剩加剧。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这一政策是导致大萧条恶化的重要因素,并间接助长了极端政治势力崛起。——摘编自李建飞《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及其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废除《谷物法》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萧条中美国率先筑起关税壁垒的消极影响,并谈谈近现代国际贸易冲突对当今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启示。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19世纪后期,欧洲列强通过一系列国际会议(如1884年的柏林会议,确立了“有效占领”原则)以及军事行动,完成了对非洲的殖民分割。至20世纪初,非洲大陆仅剩埃塞俄比亚与利比里亚保持形式独立,其余地区被划分为几何边界分明的殖民地。殖民政权通过引入货币经济、强制劳动制度(如比利时在刚果推行橡胶采集配额制)、推行单一作物种植(如西非棕榈油)和基督教传教活动,逐步瓦解非洲传统社会结构。英国在尼日利亚推行“间接统治”,利用传统酋长作为殖民代理人,实则架空本土权力网络。殖民统治通过引入统一的行政语言和官僚体系,为非洲社会构建了超越部落与地方主义的沟通网络。——摘编自[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前期,非洲经济发展迅速。1957年,加纳成立了可可销售局,限制外国垄断公司剥削,可可经济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在此之前,黑非洲几乎没有现代工业,如坦桑尼亚只有卷烟厂、罐头、啤酒厂各一家和屈指可数的纺织厂和糖厂,铁路破旧不堪。独立后十几年内坦桑尼亚就建起了1200多家工厂,1970—1975年中国援建了1860多公里长的坦赞铁路。有些石油生产国的经济发展更为显著。尼日利亚从1958年开始商业性石油开采,到1974年成长为“非洲的石油巨人”。阿尔及利亚用石油收入建立了重工业体系,1978年工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到56%。科特迪瓦虽没有有利的资源条件,但由于政策正确,措施得当,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达12%,被誉为“西非经济的橱窗”。——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特征。(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非洲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关节点是事物由量变引起质变的那个关键点(时间、事件),它既是前阶段量变的结束,又是新阶段量变的开端,它既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又把它们联结起来。它是质量互变的契机或枢纽。掌握事物的关节点,是掌握事物的度的关键。——摘编自《哲学大辞典》示例: 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关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围绕“历史中的关节点”,参照材料中的示例另拟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咸阳市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6页,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题答案】【答案】B【2题答案】【答案】C【3题答案】【答案】C【4题答案】【答案】B【5题答案】【答案】C【6题答案】【答案】C【7题答案】【答案】D【8题答案】【答案】D【9题答案】【答案】B【10题答案】【答案】B【11题答案】【答案】B【12题答案】【答案】B【13题答案】【答案】A【14题答案】【答案】B【15题答案】【答案】A【16题答案】【答案】D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52分)【17题答案】【答案】(1) 办学主体为官方;办学规模大、设施完备; 有专门的管理者与相对规范的任免;对学生日常行为、品德等方面有严格管理; 学术氛围自由,容纳不同学派。(2)有利条件: 中共的政策与重视;边区的社会环境;抗战形势的需要 ;妇女自身的觉醒与需求 。积极作用:提升了文化水平与劳动能力,实现了思想觉醒与社会地位提升 ; 缓解了边区劳动力不足,促进了边区经济发展 ; 壮大了抗日力量,巩固了抗日根据地 ; 推动了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 【18题答案】【答案】(1)历史背景:工业革命的推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兴起;工业资产阶级政治地位的提高 ; 英国对外扩张的需要。(2)消极影响: 国际贸易萎缩 ;加剧经济危机 ; 政治局势紧张。启示:加强国际合作 ;推动贸易自由化 ;提升自身竞争力 ;建立预警机制 。【19题答案】【答案】(1)特征: 以国际会议协商与军事征服结合;强制推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对殖民地社会结构进行深度改造; 消解本土文化认同,塑造符合殖民者需求的社会纽带 。(2)原因:非洲民族独立运动提供前提;非洲国家的政策调整与探索;外部援助与国际合作;资源开发与工业化推进。【20题答案】【答案】示例:论题: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深化是世界市场从初步形成到最终形成的关节点。论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广泛深入开展,这一时期成为世界市场发展的关键节点。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提升。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产品数量急剧增加。为了寻找更广阔的市场和更丰富的原料产地,资本主义国家加快了对外扩张的步伐。在这一过程中,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武力侵略、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等手段,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之中。同时,交通运输业的革命也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火车、轮船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距离,使得商品的运输更加便捷和高效,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随着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国际分工日益明显,进一步加强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使得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总之,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深化,不仅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得世界市场从初步形成阶段进入到最终形成阶段,它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和政治联系,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