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 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基础。研究原始社会人类生产、生活的情况,最可信的史料来源是( )A.神话传说 B.考古发现 C.史籍记录 D.学者论著2.2024年2月,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夏尔雅玛可布遗址入围“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终评。该遗址发现有石(城)墙、房屋建筑基址、(铜)冶铸遗存等重要遗迹,是研究青海历史的( )A.口述史料 B.实物史料 C.文献史料 D.二手史料3.一位导游在介绍某遗址时提到的关键词有:约70万—20万年、保存火种、打制粗糙石器。该遗址可能是( )A. 元谋人遗址 B. 北京人遗址 C. 山顶洞人遗址 D. 河姆渡人遗址4.有学者说,在我国史前时期的各个文化区当中,中原有“居天下之中”的地理优势,扮演了中华文明大熔炉的角色。该学者肯定了中原文化区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 )A. 产生时间最早 B. 居于核心地位 C. 发展相对独立 D. 体系最为完备5.我国拥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是旧石器时代遗址,填补了元谋人与北京人之间的空隙。该遗址属于我国( )A. 百万年人类史范畴 B. 一万年文化史范畴 C. 五千多年文明史范畴 D. 原始农耕时代范畴6.(2024年山东省烟台市)该遗址因为地处东南沿海,地下水位较高,保存了丰富的有机质遗存,如干栏式建筑。在遗址下层,还普遍发现有稻类和其他禾本科植物混在一起的堆积层。据此判断“该遗址”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7.(2024年重庆市B卷)在湖北屈家岭遗址,考古工作者发掘出距今约5100年的规模庞大的史前水利系统,以及大量稻作遗存、磨光黑陶等。这些考古遗存可用于研究( )A.炎黄部落起源 B.原始农耕生产 C.史前制瓷技术 D.大禹治水过程8.(2024年重庆市A卷)下表所列考古遗存,可用于研究我国远古时期( )遗址名称 时间 遗存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 距今11000—9000年 炭化人工栽培粟和黍浙江浦江桥头遗址 距今11000—8500年 炭化的稻米、稻壳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 距今7500—3000年 陶片上稻、粟、豆类等印痕A.早期人类起源 B.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C.冶炼技术水平 D.原始部落联盟间的关系9.(2024·山东潍坊卷)右图是在浙江发现的一粒距今一万年的碳化稻米。这一发现再次印证了A.稻米是当时最主要的食物 B.水稻栽培起源于中国南方C.南稻北粟局面已基本形成 D.使用未耜提高了水稻产量10.(2024·甘肃兰州卷)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在良渚莫角山西坡出土了1.3万公斤碳化稻谷,经换算,这些稻谷约可以供今天的一个成年男性吃71年。这些稻谷可能属于A.权贵 B.奴隶 C.平民 D.地主11.(2024·四川乐山卷)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源于约8000年前的“龙”形,遍布中华大地,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直至今天,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图腾。这最能体现的中华人文精神是A.华夏认同 B.革故鼎新 C.道法自然 D.和而不同12.(2023·湖北武汉中考)“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参观河姆渡遗址时说,河姆渡先民开拓了人类稻作文明史,表明浙江余姚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这反映了( )A.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B. 手工业成为当时主要的生产部门C. 河姆渡居民开始饲养家禽家畜 D. 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起源地之一13.(2023·广东中考)距今约5000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部分墓葬中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等,同时期的良渚文化遗址权贵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钺、漆器、象牙器等。这说明,当时( )A. 原始农业形成 B. 社会分化出现 C. 禅让制度盛行 D. 中央集权确立14.(2023·甘肃金昌中考)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A. 建筑技术进步 B. 生活方式的转变 C. 饲养水平的提高 D. 生产工具的改进15.(2023·新疆中考)在河南东南部的淮河上游,有一处距今8000多年的舞阳贾湖遗址,那里出土了炭化稻粒和家猪骨骼。这证实贾湖居民( )A. 已经学会保存火种 B. 会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C.过着原始农耕生活 D. 会制作简单乐器骨哨16.(2022·山西、晋中中考)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面的出土文物从器物造型和图案设计上可以印证我国原始居民( )A. 会农业种植 B. 具有朴素审美观念 C. 会制作陶器 D. 开始饲养家禽家畜17.(2022·内蒙古赤峰中考)“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极为重要的一支,因其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而得名。从考古发掘来看,距今5000多年前的红山人墓地多为积石冢,是规划的墓地,处于中心的大墓随葬品是精美的玉器,向边缘依次为少量的玉器、猪狗、陶器,个别的没有随葬品。这些随葬品的分布反映了( )A. 阶级分化的出现 B. 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C. 敬畏祖先观念的产生 D. 生产力水平的低下18.(2022·山东青岛中考)榫卯(sǔn mǎo),是利用凹凸结构相互咬合实现连接的木构件工艺(见下图)。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榫卯木构件出土于浙江河姆渡遗址。河姆渡人可能利用这项技术( )A. 制作精美玉器 B. 制作青铜农具C. 建造干栏式房屋 D. 建造半地穴式房屋19.(2022·山东烟台中考)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陶寺文化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900年之间。陶寺类型房址分台基、平地、半地穴式和窑洞四种。与陶寺人居住形式类似的是( )A. 北京人 B. 山顶洞人 C. 河姆渡人 D. 半坡人20.(2021·江苏苏州中考)2019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正式宣布,“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考古证明其距今5000年前已存在明确的阶级分化和统一的文化信仰,材料表明中国( )A. 早期国家形态已出现 B. 古代文明长期领先世界C. 五千年文明史获认可 D. 旧石器时代生产水平商21.(2023·湖南常德中考)海内外华人以炎黄子孙自称。每年,满怀虔诚与崇敬的中华儿女会以多种形式祭祀炎帝和黄帝。其原因是( )A. 他们创造了使用至今的汉字 B. 他们带领人们根治了水患C. 他们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 D. 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22.(2023·重庆A卷中考)据古文献记述,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都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表明( )A. 夏、商、周均秉承“无为而治”理念 B. 夏、商、周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C. 推崇“君权神授”是先秦政治特点 D. 中华民族同宗共祖意识源远流长23.(2022·河南中考)据统计,当今中国流行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炎帝姜姓系统的姓氏约占10%,出自黄帝姬姓系统的姓氏约占89%。这表明( )A. 百家姓氏,皆自炎黄 B. 中华姓氏,源远流长C. 人文初祖,拓土开疆 D. 姓氏文化,包罗万象24.(2022·重庆A卷中考)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了黄帝、尧、舜等远古传说。有学者指出,司马迁对五帝关系的记述不一定准确,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古时期我国部落集团逐渐融合的历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远古传说纯属后人主观臆造 B. 司马迁的记述完全符合事实C. 考古材料是了解古史的唯一依据 D. 远古传说可为探究历史提供参考25.(侧重史料实证)下表是王小明同学筹备的“北京人遗址”专刊的部分素材。以下还能放到专刊里的是( )A. 打制的石锤 B.炭化稻粒 C.磨制的骨针 D.彩绘陶盘26.河姆渡遗址的出土文物既有食用后被抛弃的鱼骨,也有鹿、猪、牛等动物遗骸和酸枣、橡子、菱角等植物果实。这表明当时( )A.食物的品种和来源多样化 B.干栏式建筑利于储存食物C.家畜饲养的范围不断扩大 D.农业种植是主要食物来源27.(2024·广东/改编/广东地方史)下表是广东、浙江两地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物相关图片。据此推知,当时( )A. 青铜冶炼技术成熟 B.南北经济差异明显C.农业生产工具先进 D.两地存在文化联系28.(侧重历史解释)下表信息说明,远古传说( )A. 是毫无根据可依的 B.包含了一定的历史信息C.是考古发掘的基础 D.再现了真实可靠的历史二、材料题(29题12分,30题12分)29.中国拥有丰富的古人类遗址,这些遗址为我们了解人类起源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我国是早期人类化石和文化发现的重要地区之一。……我国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遗址有20余处,北起辽宁,南及云南,东到安徽。其中,沿黄河、长江两大河流域分布较为密集。——摘编自杜耀西等《中国原始社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人类的分布特点。(4分)材料二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写《简明中国历史读本》(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七八千年前我国南方农耕部落的典型代表,举一例说明这一南方农耕部落民众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4分)材料三(3)请你推断材料三中的原始居民生活在哪一流域。郭沫若对此“遗址”的最大遗憾是什么?(4分)30.阅读材料,完成要求。(12分)材料考古发现的中国重要文明遗址(部分)——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根据材料,围绕“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参考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B B B B A C B B B A A D B D C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B A C D A D D B D A A D B29(1)分布范围广泛;数量众多;分布不平衡(或集中在大江、大河流域)。(任答两点即可,每点2分,共4分)表现: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每点1分,共2分)典型代表:河姆渡人。(1分)举例: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言之有理即可,1分)(3)流域:黄河流域。(2分)最大遗憾:没有发现文字。(2分)30【示例一】观点: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分)论述:位于浙江余杭的良渚遗址,经考古发掘,已经出现了宫殿,城市,墓葬品说明出现了私有制,并且从贵族墓葬中可以看出有明显的阶级分化现象,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了距今约五千年,我国长江流域已经出来了早期国家。(2分)位于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经考古发掘,已经出现了宫殿,城市,墓葬品说明出现了私有制,并且从贵族墓葬中可以看出有明显的阶级分化现象,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了距今约四千年,我国黄河流域已经出来了早期国家。(2分)牛河梁遗址有祭坛、女神庙,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祭祀礼仪,积石冢说明已经出现了社会分化,说明西辽河流域可能出现了早期国家。(2分)所以,经考古发掘,证实我国四五千年前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分)【示例二】观点: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2分)论述: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