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练习一、单选题1.如图,①处应填的是( )A.择优录取 B.廉政建设 C.保持中立 D.党管干部2.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经历一个变革并逐步完善的过程。下列是某同学对其相关知识的整理,其中对应关系完全符合史实的是( )① 1904年 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标志中国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② 1913年 颁布《公务员任用法》 成为中国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③ 1929年及后 公布《考试法》等法规 使孙中山文官考试的思想得以确立④ 2005年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标志着新中国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A.① B.② C.③ D.④3.伴随科举制变化,清政府进行选官制度改革,标志近代中国选官制度进入新阶段的是( )A.加设经济特科 B.设立学部 C.实施新政 D.废八股,改试策论4.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中西方选官制度互相借鉴,促进了彼此的发展。近代西方学习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制定了文官制度;现代中国又学习西方的文官制度建立了公务员考试制度。下列关于中西方官员选拔制度的表述错误的是( )A.英国是西方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B.学堂选官制度在《奏定学堂章程》颁布后设立C.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法等国文官制度最终建立D.党管干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的根本5.如下图是南京国民政府铨选部颁发的甄别证书及相应信息,由此可知( )姓名:郑树政 年龄:二十五岁 籍:浙江杭州现职及等级:浙江丽水县教育局局长委任六级“右公务员经本部依照先人公务员甄别审查条例审查认为合格,除登记外,合行发给证书,以资证明”。——中华民国二十年十一月日A.官员的文化素质相对落后 B.文官选拔制度已比较规范C.利于保持行政工作的稳定 D.地方自治制度仍需要完善6.文官选拔制度的建设,为民国时期政府所重视。关于民国时期文官制度的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文官考试法草案》的颁布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标志着文官制度的建立B.南京临时政府重视官员选拔制度的建设,并出台了一系列法规草案,如《考试法》等C.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有四级九等的等级划分,官员选拔主要采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D.南京国民政府的考试制度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下,能在实施过程中杜绝亲信的任用7.2013年6月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讲话: “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总书记在此强调的是( )A.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B.坚持德才兼备标准C.坚持知人善任原则 D.坚持人民需要原则8.民国初期,孙中山令法制局拟定《任官令》《文官考试令》《文官考试委员官职令》等法规草案,对文官的类别、考试机构、考试种类、考试科目、考试方式、任用资格、任用方式等都做了具体规定。这些措施( )A.避免了近代官员的腐败行为 B.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基础C.保障民主共和政体持续发展 D.使近代中国文官制度得以建立9.新中国成立后干部制度部门不断建立健全,大力加强对全国组织工作的领导;党员和干部的吸收、审查、教育、分配、保健等制度逐步建立并发展起来。下列属于新中国初期干部制度内容的是( )A.干部是指在边区政府、工农民主政府中担任一定公职的人员B.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C.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D.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10.1912年10月16日,北洋政府公布《中央行政官官等法》。废除了古代九品十八级制,采用文官等级品位分类制,实行官、职合一。官名仅表示为官名的职务而不再表示其身份,也不再表示着特权。反映了( )A.文官制度的阶级差异消失 B.平等观念成为主流C.民主共和的思想不断传播 D.政党政治基本实现11.下表所示为2006年与2017年我国公务员不同群体所占比例。由表可知,相比于2006年, 2017年我国公务员队伍2006 年 2017 年本科以上学历人员 43% 71. 9%35岁以下人员 25.6% 27.8%女性 22.8% 26. 5%A.政治素质提高 B.规模日益扩大C.分类管理落实 D.结构有所优化12.通过考试择优录用政府官员,是现代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如表是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第一届高等考试普通行政人员考试题目及内容(节选),由此推断( ) 科目 试题国文 ①天下之治天下之贤共理之论 ②拟国民政府通令各省迅速筹备地方自治限期完成令民法 ①试详述民法上法人之种类及性质 ②债务履行之迟延责任如何行政法 ①试从五权制度上说明行政之意义 ②试论地方自治行政与中央行政之区别与二者关系A.中国选官的形式照搬西方文官制度B.旧人事制度开始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C.践行了孙中山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D.公务员的考试制度得到了全方位推进13.清代地方志中,户口职业常分为士、农、工、商四大类,士是一个独立的职业项目长期居于首位。民国年间所编《阜宁县新志》中,职业分为党务员、公务员、学生……杂业等23项,士不再成为一个单独的职业项目。该变化主要源于( )A.科举制度的废除 B.民主政治的建立C.近代工业的发展 D.近代思想的传播14.清末新政推行的教育改革,是想造就“尊崇孔教,爱戴大清国”的人,但无论是在国内新式学堂中还是在留学生中,清政府并没有获得多少为己所用的人才,反而出现了一个不同于传统类的知识分子群体。材料旨在说明新政( )A.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B.推动了思想解放C.挽救了清王朝的危机 D.传播西方思想15.研究表明,要使一个国家在位的政治家和官员具有长远的发展视野,必须确保这些官员在当地有一定的任期。对比我国现状,有学者却发现执政者在政治治理中频繁调动地方官员(地级市委书记和市长法定任期5年),如表。这种做法( )市级官员任期分布A.一定程度上能抑制地方的腐败 B.落实了干部选拔中的回避制度C.体现干部选拔制度在逐步完善 D.反映了干部任用中随意性很强16.1915年,依据《文官任职令》规定:“得呈请荐任文职的简任长官。每人保荐名额以二人为限。保荐人须将被保荐人的履历和证明文件等呈请大总统令交文官甄用委员会甄用。保荐官若有徇情滥保或与事实不符的,发觉后须受处分。”这一政令表明( )A.民国文官保荐体制趋于完善 B.选官制度法制保障的深化C.政府重视对保荐制度的监管 D.官吏任用过程的公平公正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抗战时期,大批党员干部理论水平和文化水平较低。随着党员干部队伍迅速扩大,也带来了党员成分复杂、非无产阶级思想影响等问题。基于这一现状,我党于1939至1942年在延安掀起了干部教育运动。为保证干部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立了干部教育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并配备专门人员负责督促、检查干部教育工作。干部教育运动把马列主义、联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论与辩证唯物论等作为主要内容,对干部进行系统科学的党性教育和理论提升。同时,中央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法,激发干部的学习热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摘编自湛风涛《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干部教育的举措及启示》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年轻干部要胜任领导工作,需要掌握的本领是很多的。最根本的本领是理论素养”;明确要求年轻干部“要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笃信笃行者,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切实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运用能力”。这些论述深刻阐释了理论素养对于年轻干部成长成才的重要价值,指明了强化理论武装的重点任务。——摘编自柯俊《大力培养忠诚可靠堪当重任的栋梁之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的历史背景。(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国共产党开展干部教育的意义。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节选)材料一 清代,士人广泛开展“敬宗收族”的实践,设族田以供养塾馆,资助贫寒子弟读书考试。塾馆只需几部儒经便可办学,成本极低,“以至少之数而抉至奢之望,故读书者多也”,乡民的识字率由此得到一定提升。即使大部分人无缘科举及第,但他们“借此以养生尽年,而得以悠游卒岁矣”。中第者注重“衣锦还乡”“落叶归根”,多会出资扩充塾馆、置办族田。——摘编自罗志田《科举制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材料二 废科举给乡村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以科学教育为主的新学花费高昂,乡村仅靠士人捐纳和公田收入难以负担。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国家体制中,教育并非需要太多投入的领域,加之连年赔款,清政府无多经费用于兴办公学,因此,公立新式学堂学额少、学费贵,只有富室子弟才有机会入读。新教育反对命运、风水等思想,都为农民所讨厌。农民多认为新学学生“无用”,“以前的书老不换,人家还中进士、举人,现在只是表面好看,也不见念成一个”。——摘编自关晓红《科举停废与近代乡村士子》材料三 学堂学生在乡间既无用武之地,城市又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和职业机会,于是当时形成了“离村”潮流。失去了科举晋升机会后,乡村的塾馆也逐渐没落,彭湃在1926年说:“廿年前,乡中有许多贡爷、秀才、读书六寸鞋斯文的人。现在不但没有人读书,连穿鞋的人都绝迹了。”学习传统知识的士绅日渐减少,而新学生又往往离村,则所谓“乡绅”的成分便可能出现变化,乡村中的权势也可能出现转移。——摘编自桑兵《清末兴学热潮与社会变迁》(1)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度对于清代乡村社会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废除科举对当时社会造成的影响。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01年,清廷颁布谕令,承认科举考试“行之二百年,流弊日深”,“急宜讲求时学,挽回积习”,并通饬全国遍设学堂。为鼓励新式人才脱颖而出,清政府规定:凡由学堂考试合格之毕业生,均给贡生、举人、进士出身奖励,但“奖给出身,须按程度,别学业之等差”。对学堂毕业学生的考核,并不仅限于学生的学业考核,还须严格考核学堂毕业学生的平日品行。“新政”时期,学堂选官的地位正式确立,这对于实现传统选官方式向现代文官制度的转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倘仅对1909年专门、高等、实业、师范学堂在堂学生予以奖励,则数年后,仍须有上万人授官。——摘编自刘为勇《清代文官制度变革研究》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学堂选官制度确立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学堂选官制度的特点,并分析晚清学堂选官制度的影响。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29年8月 通过第一部《考试法》:“一、以国立或经立案之公私立大学独立学院,或专科学校毕业,得有证书者;二、教育部承认之国外大学独立学院或专科学校毕业,得有证书者;三、有大学或专科学校毕业之同等学历,经检定考试及格者;四、确有专门学术技能或著作,经审查及格者;……。”“以国文及党义为第一试,分科考试为第二试,及成绩审查为第三试”。1930年1月 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正式成立。“所有公务员均需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1930年12月 颁布《考试法施行细则》1931年7月 民国首届高等文官考试:依据《考试法》资格审查,应考人数2070人。 其中女性20人。第一试的国文,不得用白话答题,党义不合格者不录 取;第二试的分科考试有统计学、社会政策、国际公法、市政论、经 济政策、外国文等12门。最终录用101人。1936年8月 何廉(时任行政院政务处处长)“尽管在考试院的督导下,实行着一种考试制度,但大小官职都不是通过这种制度来替补的,要有也只限于那些比较低微的职衔。”——摘编自《国民政府公报》李里峰《民国文官考试制度的运作成效》等根据材料,结合史实,以“南京国民政府高等文官考试”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练习》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C B C C C B B D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C A A A C17.(1)历史背景:抗战时期党员干部理论水平和文化水平较低;党员干部队伍迅速扩大带来了党员成分复杂、非无产阶级思想影响等问题;抗战需要高素质干部队伍。(2)意义:为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人才保障;提高了干部理论水平与党性修养;有利于统一思想增强党的凝聚力;为新时代干部教育提供借鉴;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发展。18.(1)作用:巩固了乡村的社会秩序;提高了乡村民众的文化水平。(或答“增强了乡村同统治阶层的联系”。)(2)影响:导致学费增加,农村学校减少,农民文化水平下降;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结构,使城市与乡村、农民与士大夫的分化与隔阂加剧。(或答“推动了社会观念的变化”。)19.(1)历史背景: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政府实行“新政”,进行官制改革;科举制的弊端;新式学堂的设立;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特点:育人、取材合于学校;品行考核与学业考核并重;出身奖励按学堂等差有别。影响:加速科举制的彻底废除;推动传统选官方式向现代文官制度的过渡;可能导致官员群体的异常膨胀。20.论题:中国文官考试具有现代的进步性和传统保守的局限性。近代文官考试的发展既具有现代化的进步,但同时还存在传统的保守性。其现代性主要体现在重视考试立法和考试制度的设计,考试法律体系逐渐形成,法制化程度高;考试资格男女平等,按成绩录取,平等性、开放性增强;考试机构考试院独立于行政权(属于五权之一);考试内容着重于近代文化科技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考试的分科分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分类分级的专业要求。其局限性主要体现:考试内容形式保守性:国文考试内容以经文为主,不得用白话文;将党义列入必考内容,实行思想灌输和意识形态的控制;考试设计与实际任用脱节,实施过程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等现象无法禁绝。总之,文官制度需虽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完善,才能真正的服务于统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