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二期末历史试卷一、单选题1.下表西安事变发生后各方势力的表态。据表可知()苏联 “用和平方法解决这一冲突美国 “蒋介石是整个东亚最有权力的人”,他的生死将“危及中国在过去十年所取得的进步日本 “相机将防共协定的范围扩大到华北)五省”国民党亲日派 “武装扫荡”,使“领导即刻恢复自由”A.各方政治诉求基本一致 B.事变走向影响国家命运C.全国统一抗战局面形成 D.国民政府主导事态发展2.“由于受无政府主义等思潮的影响,部分同盟会员吴解自由、平等、独立诸理论,缺乏服从意识人人欲为首领,所以团体终散,势所必然”。上述材料适合用于解释()A.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B.革命形势的复杂性C.武昌起义的偶然性 D.革命思想的多元性3.《海国图志·序》“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据此可知,此书()A.起到了思想先导的作用 B.掀起了反封建斗争的风暴C.带来了崇洋媚外的风气 D.促进了中国社会成功转型4.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了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这样做有利于()A.稳定物价从而保障民生 B.推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C.改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D.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5.1942年初,英国《泰晤士报》报道“:在全世界各个战线一片阴霾之际,中国却给我们带来了黎明的曙光。”这个“带来黎明曙光”的战役发生于图中的()A.① B.② C.③ D.④6.在人民网历次的全国两会调查中“社会保障”多次进入十大热词榜单,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对于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国家的和谐稳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关于社会保障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A.工业革命期间,英国颁布了济贫法,其他各国纷纷仿效B.二战后,美国率先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了全民覆盖C.苏联实行全民社会保险制度,个人一律无差别享有保险D.1951年2月,政务院发布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7.明代中后期,中国的金银比价在1:5至1:6之间,欧洲和美测则为1:11,日本为1:9左右,若以黄金计价,往中国运送白银的利润高达75%到80%,白银成为最有价值的运输品。这()A.增加了世界白银产量 B.密切了中外贸易联系C.导致经济结构的转型 D.扭转了明清贸易逆差8.甲午战后“朝野议论,无处不谈康有为,守旧者攻击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是名教罪人”“士林败类”,咒骂变法维新思想是异端“邪说”,叫嚣天下之祸,不在夷狄,而在奸党(指维新派”),并要求严惩康有为。材料折射出()A.革新与守旧势力矛盾激烈 B.维新思想成为时代潮流C.社会缺乏维新变法的基础 D.守旧势力对新政的恐慌9.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决议,将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构筑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五大子体系之一,提出建立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保障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据此可知()A.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建立B.我国强化了计划经济发展模式C.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10.下表是1913-1919年中国进口和出口贸易量指数与贸易额指数变化1913年=100情况。下列对该变化解读正确的是()A.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B.民族资本主义得到长期稳健发展C.中国经济已摆脱对列强的依赖D.西方列强基本放弃对华商品倾销11.下表所示为宋代镇江府和秀州华亭县商税收入情况。由此可推知,这些地区()时间 商税收入镇江府 熙宁十年(1077年) 39502贯962文嘉定时期(1208~1224年) 206298贯298文秀州华亭县 熙宁十年(1077年) 10618贯671文绍熙时期(1190~1194年) 48463贯774文A.纸币的地位提高 B.官府压制商业发展C.商人的税负加重 D.市场规模不断扩大12.下表所示为欧亚大陆文明与美洲古代文明关键性节点发展的比较。据表可得出的结论是()欧亚大陆 美洲两河流域 英格兰 中国 安第斯山区 中美洲动物的 驯化 公元前8300 年 公元前3500 年 公元前7500年 公元前3000年 公元前3000年广泛使用金属 公元前4000 年 公元前2000 年 公元前2000年 公元1000年 -文字 公元前3000 年 公元43年 不晚于公元前 1500年 - -A.地理环境决定区域文明 B.经济水平影响文明程度C.世界文明发展有差异性 D.欧亚文明优于美洲文明13.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这反映出当时思想界()A.政治构想都具有保守性 B.由重天命转向重人事C.建构了新的社会秩序 D.全面破除了迷信观念14.下图为1978年-2017年湖南省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变化情况。这一变化()A.体现出湖南经济结构的合理优化B.折射出生产关系调整的显著成效C.反映了市场经济体制的主导作用D.展现了湖南经济的相对领先地位15.占卜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宗教仪式,目前发现最早的卜骨之一见于辽河上游北岸的富河文化。商人则特别喜用龟甲,龟甲是南方筮法的工具。晚商至西周,卜甲之上出现了筮法的易卦,北方占卜与南方筮法这两个不同的系统进一步整合起来了。这反映了()A.区域文明交流发展 B.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C.国家统一民族交融 D.宗教信仰受政治影响16.宋代农学家陈旉指出“土壤气脉,其类不一、肥沃硗埆,美恶不同,应当“相视其土之性类,以所宜粪而粪之。斯得其理矣。”元代农学家王祯认为“粪田之法,得其中则可。”清代理学家杨双山提出施粪肥需“时宜”“土宜”“物宜“贵在因物试验,各适其性。这些认识()A.蕴含了注重环境保护的生态意识B.反映了农业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C.表明了古代实验科学的发展进步D.关注了人地矛盾尖锐的社会问题二、材料分析题17.世界范围内的交往与交流,推动了区域与国家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任何交流都是双向的、互润的,通过交流达到融合和发展。中国古代通过各民族间往来和交流,汲取别人的长处,补充和替代自己的不足,逐渐走向共同繁荣与发展。如周设首掌邦国宾客之礼籍,以待四方之使者,至唐“蕃客朝贡使至,鸿胪寺勘风俗衣服、贡献物色物品)、道里远近,并具本国王名录报'都足以说明之。-据张志宏《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刍议》等整理材料二:开始于1618年的欧洲“三十年战争”作为一场欧洲世俗专制王权相互争权夺利的战争,彻底打破了此前教权高于皇杈”的罗马神权统治。因此,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后获得了权力和财富、脱离了教权绝对统治的各世俗政权相互形成了彼此之间相互平衡的国际关系格局,国际关系实现了“大洗牌”,......并形成了欧洲近代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李卓群《17-18世纪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的转变》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后期,面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与中国对抗的不利局面,中国提出两个中间地带”思想。中国一方面支持亚非拉等国家的反帝反殖民主义,同非洲很多国家加强政治经济合作;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同西欧和日本的关系,终于在60年代打开了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的一个缺口。......世纪之交,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等一幅更多中国元素、更广合作维度、更深互动与融合的壮丽图景开始浮现,中国逐步成为国际体系的重要参与者、维护者和建设者。-熊雷《新中国外交60年》(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掌邦国宾客之礼籍的官职名称。根据材料一,概括鸿胪寺的主要职责。(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7世纪中期欧洲国际关系“大洗牌”所带来的成果,并简要概括“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影响。(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60年代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打开一个缺口”的历史事件,并简述“世纪之交”中国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务及十八大以来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外交理念和方针。18.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加强对外交往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朝贡外交是中国古代王朝特有的一种外交体系......自自商周以来,中原王朝都一直认为自己居天人之中,是“天朝上国”,凡要与中原王朝建立关系、展开外交者,必须以朝贡方式进行。到了清朝,造就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并没有其他帝国那种军事的、经济的功利要求。.....中国近代(1840-1919外交转型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它不是基于晚清社会内部新因素产生与发展的刺激而做出的主动反应,而是晚清政府所做出的被动对策。这个特点决定了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发展过程,就是如何处理中国传统外交观念和西方近代外交现念与制度之间关系的过程。尽管晚清外交转型没有能够指导晚清外交奏响胜利的旋律,但在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与制度的挑战下,在中国形成的近代外交思想还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这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步入近代化轨道...-根据李敏《试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等文章改编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的外交历程,就是冲破各种阻力走向世界,与各种不同类型国家逐步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见上图),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外交开始转型,其核心是由普通外交转变为大国外交,由弱势外交转变为强势外交,由消极被动外交转变为积极主动外交。(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朝贡外交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历史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请从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中任选一次,分析形成该次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并谈谈你对当今中国的外交转型有何建议。三、论述题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东晋唐朝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识点】中国局部抗战与抗日救亡运动2.【答案】A【知识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3.【答案】A【知识点】近代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及表现4.【答案】D【知识点】新中国的土地改革5.【答案】C【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6.【答案】D【知识点】西方社会保障制度7.【答案】B【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8.【答案】A【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9.【答案】C【知识点】西方社会保障制度10.【答案】A【知识点】民国初年的社会生活变化11.【答案】D【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12.【答案】C【知识点】人类文明产生的标志13.【答案】B【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14.【答案】B【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5.【答案】A【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16.【答案】B【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17.【答案】(1)名称:小行人。职责:勘问风土人情、衣冠服饰:记录作为朝贡礼品的物资:距离中国的路程远近;列出朝贡国国王的名字并上报。(2)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了欧洲的混战局面,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主要内容: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影响: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3)事件:1964年,中国与法国建交。首要任务:巩固和发展周边关系。外交理念“亲、诚、惠、容”。外交方针:“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国际法的形成;中国特色大国外交18.【答案】(1)特点:以天朝上国自居,热衷于形式上的朝贡礼仪;以政治目的为主,忽视军事和经济上的利益要求。评析:没有改变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局面;但促进了近代外交理念的转变;指导了外交机构的建立;推进了外交学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等。(2)选答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实施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中国实行边倒”的对外政策,与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选答二:20世纪的60、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逐渐处于守势,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选答三: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一批新国家建立。建议:通过外交转型保护国家利益,和平外交,不称霸;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积极外交,通过一路一带,提出中国方案,发出中国声音。【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两极格局的形成19.【答案】信息一:政治局势由分裂割据到国家统一说明: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15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呈现南北对峙分裂割据局面。隋朝建立后,南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唐朝建立后,逐渐消灭隋末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信息二:民族关系由隔阂较大到逐渐交融说明:自东汉以来,内迁的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建立的政权大都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原有的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政策,顺应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不断加强,为隋唐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信息三:边疆治理方式由战争为主到灵活多样说明:东晋时期,力图使用军事手段解决边疆问题。唐朝时期,国力强盛,民族政策开明,采用军事、设置机构直接管辖、册封、会盟等多种手段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推动了边疆开发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知识点】唐朝的民族交融与民族治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