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龙东十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龙东十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龙东十校联盟高二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龙山时代的城邑分布于北至河套南至巴蜀的广大地区。到了二里头文化时期,城邑在中原地区继续发展,而在其他地区均消失不见。这一变化反映了
A. 早期国家的形态开始初步形成 B. 农耕经济的辐射范围明显缩小
C. 中国从万邦时代进入王国时代 D. 中华文明形成了多元一体格局
2. 下图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战争与民族属性之间的关系,据此可知
政治转型伴随民族关系变化 B. 民族交融主导政治格局变迁
C. 华夏文明辐射范围持续扩大 D. 文化认同取代血缘族群差异
3. 先秦时期《周易》记载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汉代董仲舒将其发展为“天人感应”的君权神授理论,宋代理学家朱熹则主张通过“存天理,灭人欲”实现道德升华。这一思想脉络最能体现
A. 注重实用而轻视理论建构 B. 兼收并蓄其他文明的精华
C. 立足传统并推动自我革新 D. 维护统治秩序的核心诉求
4. 早期村落中一个村落就是一个家族聚居单位,如山东章丘宁家埠村落遗址中,商与西周时期遗存中有水井1口,东周时期遗存中有水井3口;而战国以来,村落遗址的家庭性明显增强,辽宁辽阳三道壕西汉村落遗址房址附近,每家均有牲畜栏、陶窑、水井等遗存。这说明
A.村落内部空间格局呈现多样化色彩 B.村落的发展适应社会生产关系变化
C.农耕文明生产方式逐渐从中原扩散 D.村落成为古代农耕文明的基本载体
5. 《云梦秦简·疠》记载:“某里典甲(典甲即里长)诣里人士伍丙,告曰:‘疑疠(lì,恶性传染病)。来诣。’讯丙,辞曰:‘以三岁时病疕(bǐ,皮肤病),眉突,不可知,其可病,无它坐。’令医丁诊之。”据此可以推断
A.中国古代医学成就突出 B.基层官员负责疫病救治
C.法律严苛利于疾病防治 D.秦朝存在疫情报告制度
6. 秦汉时期的封检题署制度是指在文书、物品的封装和传递过程中,通过标明有关信息以确保文件或物品的安全性和真实性的一种官方管理制度。秦代的封检题署通常单次书写,记录目的地、传递方式、启封机构等信息;而汉代的封检题署中往往呈现两次或多次书写。这说明
A. 汉代国家治理能力提升 B. 秦朝文书行政并不规范
C. 秦汉治国思想发生转变 D. 汉代交通利于文书传递
7. 考古学家对吐鲁番加依墓地出土的西汉人骨进行了化学分析,其中同位素分析显示,部分个体的锶同位素比值明显与本地环境比值不同,碳同位素显示他们摄入了较多的水稻、小麦、粟等植物。此现象最能佐证
A. 西汉屯田改变当地的饮食结构 B. 丝绸之路促进跨区域物种交流
C. 国家统一推动了饮食习惯趋同 D. 中原农业全面取代了游牧经济
8. 汉代游艺娱乐活动有所发展。《汉书》记载,许升之妻吕荣“躬勤家业,以养其姑”,“数劝升修学,每有不善,辄流涕进规” ,而许升“为博徒,不理操行”,吕父大为不忿,要求女儿改嫁。这反映出
A. 汉代女性地位有所提高 B. 游艺活动遭到社会反对
C. 儒学思想影响家庭生活 D. 社会风俗崇尚勤俭持家
9. 《山海经》对昆仑神话的记载经历了如下变化:
系统 写定时间 昆仑的位置 昆仑的形态 昆仑的守护神
《山经》系统 先秦时期 黄河河套地区 天帝在下界的天然之都,没有人的活动 巡游各地
《海经》系统 西汉时期 喀喇昆仑山脉 人工雕琢的富丽堂皇的王宫 固守昆仑大门
这些变化反映了
A. 中原文明对西域的想象构建 B. 古代民众对地理认识的进步
C. 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 D. 中原王朝影响范围向西扩展
10. 凉州作为三国时期羌族的主要活动区域,其控制权于建安十九年便被曹魏政权所掌控,但这种控制并不稳固,在地羌族曾多次爆发叛乱。大部分叛乱背后都有蜀汉的参与,蜀汉也曾在凉州任命过刺史与州牧等官员。据此可知
A. 政权割据状态下边疆战略博弈激烈 B. 边疆地区安定与否取决于中原局势
C. 凉州地区是曹魏与蜀汉争夺的核心 D. 少数民族开始主动认同中原的文化
11. 唐朝陆贽在《均节约赋税恤百姓六条》中提出“以茶税钱置义仓”的主张,并强调此举“能平物价、解民困、抑豪强、均贫富”。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 扩大茶叶贸易增加财政收入 B. 调控市场稳定保障民生经济
C. 减轻农民赋税缓和阶级矛盾 D. 推动商业资本参与社会救济
12. 唐前期,“奏抄”是以尚书省名义上奏皇帝的处理国家政务的公文书,其审批权在门下省。经过门下省审议后,皇帝只是画'闻’表示通过,并不可否。安史之乱后,“奏状”成为政务运作的主体文书,需由皇帝以下制敕的方式作出裁决。这说明
A. 安史之乱后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 B. 唐朝中后期出现皇权加强的趋势
C. 门下省的政务审议职能逐渐弱化 D. 唐中后期中央政府行政效率提高
13. 唐前期的统治者尊崇王羲之书法风格。李世民在《政本论》中认为:“外王若无内圣,难以长久。喻之书道,则为修心,心正气和,思与神会,无乃内圣之道乎?”之后,南派书法成为唐朝书法的主流。这反映出
A. 行书是唐朝最主要的书体 B. 唐朝旨在加强思想大一统
C. 唐朝南方经济比北方发达 D. 南方成为唐朝文化的中心
14. 北宋初年,宰相的任用注重位望风采,“掌枢密者”以帝王亲信为主,且文官武官兼用。之后枢密使人选逐步转变为外朝官员。这说明
A. 枢密院是宋初中枢机构的核心 B. 宋初的武官地位超越文官
C. 宋朝重文轻武的格局逐渐成型 D. 中枢官员选拔逐渐制度化
15. 唐朝及后世部分少数民族政权实行多都城制,如渤海国与辽金的五京制度,其观念来自于中原文化中的“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的五方观念。辽五京中最后一个都城西京大同府设立之后,《辽史》用“五京备焉”以表达了五京之数终于齐备之意。据此可知
A. 少数民族政权全盘接受中原文化 B. 这一时期北方经济实力更加强大
C. 辽朝兼顾中原文化与本民族习俗 D. 通过都城制度强化统治的合法性
16. 下图是台湾省云林县的天后庙拱范宫的一处建筑装饰“憨番扛庙角”,雕刻了两个敬礼的荷兰人、两个奔跑的日本人和西洋狮。这一装饰反映了
A. 海上丝绸之路输入建筑技术 B. 侵略与殖民影响当地民众观念
C. 朝贡贸易中宗主地位的体现 D. 宗教观念推动艺术新形态形成
17. “罗塞塔石碑”上所记载的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的登基诏书以希腊文、世俗体埃及文对照镌刻,托勒密王朝也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译为阿拉米文(注:古代西亚地区通用文字)在商贸重镇流通;亚历山大里亚的教士们将《旧约》翻译成希腊文。这类现象印证了
A. 希腊文化成为地区的主导文化 B. 本土文字因官方政策趋于消亡
C. 军事殖民加速了外来文化扩展 D. 希腊化文化是东西方交流产物
18. 日本平安时代前期,在贵族公卿之间流行用中文创作、并且遵从汉诗格律用韵的日本汉诗。有的还直接仿照中国诗人的作品来创作,如兼明亲王就仿照白居易的《忆江南》创作了《忆龟山》。随着日本文字的发展与普及,平安时代后期,“和汉混合文体”逐渐成为一种时尚。这一变化体现了
A. 儒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深远 B. 中华文化在日本焕发了新生
C. 日本对中华文化的吸收融合 D. 日本逐渐摆脱外来文化影响
19. 成书于11世纪的《罗兰之歌》牛津抄本叙述了骑士罗兰为基督教而战、死后灵魂被天使接引上天堂等内容,而12世纪以后的抄本则强调罗兰对君主查理大帝的忠诚,罗兰与穆斯林的战斗被诠释为领主与叛徒间的战斗,教堂捐献等段落被简化。这一变化
A. 揭露了十字军东征侵略本质 B. 反映了教会对封建主的控制
C. 塑造了骑士阶层忠诚的形象 D. 体现了世俗王权得到了强化
20. 考古学家发现,出土于16世纪特诺奇蒂特兰遗址的部分泥版文书中,在保留阿兹特克人图画文字传统的同时,还使用纳瓦特尔语(注:阿兹特克人的一种语言)拼写西班牙语词汇。这表明
A. 殖民统治彻底消灭原住民文化符号 B. 美洲文字自行演变为拼音书写体系
C. 文化碰撞中书写系统的适应性调整 D. 宗教改革加速印第安文化的欧洲化
21. 苏联解体后,原加盟国土库曼斯坦的首任总统土库曼巴什撰写了《鲁赫纳玛》在全国发行,其中包括了他参照中国、欧洲和阿拉伯寓言故事编写的土库曼人的创世神话、土库曼人5000年的悠久历史,以及将《古兰经》与土库曼民族的历史结合在一起,宣称“伟大的真主赐予土库曼人神圣的繁衍生息权”。这一著作的目的是
A. 构建土库曼人的民族认同 B. 借助宗教文化消解苏联文化
C. 强化土库曼巴什个人统治 D. 塑造土库曼民族的神圣形象
22.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电视剧《虎胆妙算》讲述了美国特工同苏联特工战斗的故事。21世纪以来,根据《虎胆妙算》改编的《碟中谍》系列电影则讲述了美国特工对抗科技寡头、国际恐怖分子、新型AI等敌人。这一改编体现了
A. 美国“世界警察”角色的结束 B. 时代主题变化对文化创作的影响
C. 主创对严肃问题的娱乐性解构 D. 科技革命推动“敌人”形象变化
23. 下图为美国自殖民地时代以来的城镇化进程,据图片可知
A.二战后美国城镇化进程趋于停滞 B.城镇化推动美国人口大规模转移
C.城镇化是衡量现代化水平的标志 D.美国城镇化开始于工业革命时期
24. 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发明了汽车。20世纪初,美国人福特完成了汽车生产的流水线操作。2025年一季度,比亚迪纯电车型单季销量突破41万量,以8万辆优势蝉联全球冠军,欧洲三国销量最高增幅达437%。这反映出
A.科技进步推动交通工具革新 B.中国车企在全球市场的优势
C.交通方式的变革源于动力更新 D.清洁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性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均为必做题,共40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中国人605年开工修建了一个总长约1550英里的水路交通网,它将中华文明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个紧密程度是欧洲人想都想不出来的。它将长江三角洲与北方中心地带的重要城市联结起来,运河上运输着谷物、食盐、蔬菜和各种奢侈品。商人、军队、税收官在运河上来来往往。一位历史学家认为“它使中国经济一体化变得切实可行”。另一位历史学家认为,大运河“起到的作用就像地中海一样,它改变了东方的地理,使中国最终拥有了像古罗马那样的水道,廉价的南方稻米源源不断地运到北方。”
材料二
随着中国的崛起,历史学家们开始专注于这样一个疑问:在第一位皇帝出现后,中国大约有一半的时间在政治上都大致保持了统一,原因何在
尽管河谷和山岭将中国分割成不同的区域,但整个国家又被沙漠和海洋环绕,这切断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联系。然而,一旦形成大一统的帝国,这个由漫长海岸线围绕的单一地理区域就会形成很强的地形学逻辑。道路、运河和城墙划出了交通线和防御线,这些线不会轻易变动。尽管外来入侵者不断挑战中国,但他们无法抹掉“一个中国”的文化版图。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 安德鲁·玛尔《BBC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运河”的历史作用。(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一个中国’的文化版图”形成原因进行多角度说明。(8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中国红” 在华夏大地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对红色有着特殊的情感。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的赤铁矿粉末,很可能与当时的原始宗教或丧葬仪式有关,红色被视为具有神秘力量。随着时间推移,红色在祭祀、庆典等活动中频繁出现,成为吉祥、喜庆的象征。 秦汉时期,红色与皇权逐渐紧密相连。秦始皇推崇水德,服色尚黑,但在一些重要礼仪场合,红色也占据重要地位。到了汉代,统治者认为汉承火德,红色成为彰显正统与尊贵的代表色,从宫廷建筑装饰到官员服饰,红色的运用愈发广泛且规范。唐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红色在这一时期迎来新的发展高峰。唐三彩中艳丽的红色釉彩,展现了高超的工艺水平。唐代的绘画、服饰等艺术形式中,红色被大量运用,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反映出当时开放包容的社会风貌。红色丝绸通过丝绸之路远销海外,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明清时期,红色在建筑、服饰、节庆等方面的应用达到极致。故宫建筑群大量使用红色墙体与门窗,彰显皇家威严与庄重。民间过年张贴红春联、挂红灯笼等习俗也在这一时期固定下来,红色成为全民欢庆节日时不可或缺的色彩元素。
——摘编自李明《探寻“中国红”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传承》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时期“中国红”发展迎来高峰的原因。(6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红”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并说明其历史意义。(8分)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文明的扩展与交流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主线,从古代的区域性互动到当代的全球互联,每一次碰撞都催生新的文明形态。图一呈现了文明扩展与交流的两种鲜明特征。
图一 文明的扩展与交流示意图
材料二
图二 1500——1900世界人口迁徙图
结合材料一的内容提取观点,运用材料二相关知识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 A C B D A B C D A B B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B C D B D C D C A B C A
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均为必做题,共40分。
25.【答案】
(1)作用:便利对江南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国家统一;连接五大水系,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推动经济重心南移;利于文化认同;促进了沿河城市兴起与发展;有利于洛阳成为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解决京都给养,减少运输成本,增加政府财政收入。(6分)
(2)政治角度:中国古代通过自上而下的官僚政治、卓有成效的选官制度、严密的监察体系以及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控制与开发,促进了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与国家的统一稳定。(中央集权体制有效集中人力物力进行长城、大运河等设施修造,巩固边防、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国家与民族认同。)
经济角度: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及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促使农民对土地与国家形成较强依附性,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农耕经济的发展。
思想文化:中国古代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体系,这一文化优势有效推动了地方边疆对中央王朝的文化认同,也有利于形成民众对家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
地理环境:天然漫长海岸线与喜马拉雅山脉及周边沙漠围绕形成中国单一地理区域;长城、道路、运河和城墙人为划出了交通线和防御线;这些都极大的避免了被入侵而造成的文化断裂。
民族融合:战乱后的统一,极大促成了人口流动后的民族间融合;中原王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改革促进民族融合,民族融合有利于统治的稳定与文化的认同。(任答4个角度8分;角度选择及表述逻辑,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26. 【答案】
(1) 经济繁荣与手工业技术进步;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统治者的文化政策与审美倾向;社会心理与民俗需求。(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
(2)
① 远古时期:象征神秘力量与原始信仰。反映先民的自然崇拜,奠定红色在中华文化中的精神根基。
② 秦汉时期:与皇权正统紧密联系。强化中央集权思想,红色成为政治合法性的视觉符号。
③ 唐朝时期:体现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推动中华文化传播,展现盛唐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④ 明清时期:兼具皇家威严与民间吉祥。红色完成从“贵族专属”到“全民共享”的转变,成为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8分,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各1分,意思相近可得分)
【示例】近代人口迁徙是文明扩展与交流的双重变奏
近代以来,人口迁徙浪潮深刻影响着文明的发展。文明的扩展与交流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面貌:单向性与互动性。
单向性的文明扩展往往伴随着原有文明的消亡。以欧洲殖民者向美洲的迁徙为例,随着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欧洲人大量涌入美洲。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武器和技术,却也带来了疾病与杀戮。印第安原住民虽奋力抵抗,但在欧洲列强的侵略下,人口锐减。他们的文明,无论是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还是印加文明,都在欧洲文明的单向冲击下逐渐消亡。欧洲文明强势扩张,原住民文明失去生存土壤,这是单向性文明扩展的残酷结果。
文明的交流也有互动性的一面,尽管在近代人口迁徙中这种互动常伴随着痛苦。黑奴贸易将大量非洲人带到美洲,他们带来了非洲的文化、音乐、宗教等元素。在美洲,黑人文化与欧洲文化、原住民文化相互碰撞。在加勒比地区和美国南部,音乐、舞蹈等方面出现了融合的趋势,欧洲的乐器、非洲的节奏、原住民的旋律相结合,形成新的文化形式。这种互动一定程度上有取长补短的表现。欧洲人也从其他文明中获取资源与知识,如美洲的农作物玉米、马铃薯等传入欧洲,改变了欧洲的饮食结构;亚洲的丝绸、瓷器等通过贸易与人口流动传入欧洲,影响了欧洲的生活方式与艺术风格。
近代人口迁徙下的文明扩展与交流,是一部复杂的历史。单向性的扩张带来文明的毁灭,而互动性的交流虽在困境中产生一些融合,但也难以掩盖殖民时代的残酷。我们应该尊重多元文明,倡导平等交流,才是文明长久发展的正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