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2 声与听觉 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声音 B.声音在空气和真空中都可以传播C.噪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声音在金属中传播比在空气中快2.将敲响的鼓面用手一按,声音马上消失,这是因为( )A.声音传播的速度小了 B.声音被手吸收了C.声音传播的速度变大了 D.鼓面停止了振动3.如图所示四个声现象中的相关解释,错误的是( ) A.甲图:说明声音的产生需要振动B.乙图: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C.丙图:声音在太空中可以产生, 但不能传播D.丁图:超声波一般不能被人类听到4.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小明设计了以下选项所示的四个小实验,如图所示,你认为其中不能完成探究目的的选项是( )A.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玻璃罩后慢慢向外抽气B.发出“啊”的声音,同时用手指触摸喉咙处C.敲打铜锣,锣响,同时用手触摸锣面D.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面颊5.科学课上小慧设想未来的太空音乐会却被老师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是因为( )A.太空中物体振动的频率较低 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太快C.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声6.声音在干燥空气中的速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如图是声速与空气温度的关系图。从图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A.声音的传播必须有空气B.声音在下雨天比晴天更容易传播C.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成正比D.当空气温度为30℃时,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50米/秒7.老师上课时讲话的声音是通过下列哪种介质传播的( )A.真空 B.液体 C.空气 D.固体8.暖水瓶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如图是它的简易剖面图,小科想利用它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他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声器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下列是他设计的几组比较因素,其中合理的是( )A.将同一个暖水瓶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B.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C.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D.把同一个暖水瓶的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9.如图是音叉和长笛发出的两列声波在同一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则这两列声波( )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C.音色不同 D.音调、响度、音色均不同10.遇到巨大声响迅速张口的意义是( )A.使咽鼓管口闭合,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B.使咽鼓管口张开,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C.使外耳道内气压迅速下降D.使鼓室内气压下降11.一场大雪过后,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簌俱静。探究其原因,你认为正确的是( )A.可能是大雪后,行驶的车辆减少,噪声减小B.可能是大雪后,大地银装素裹,噪声被反射C.可能是大雪蓬松且多孔,对噪声有吸收作用D.可能是大雪后气温较低,噪声传播速度变慢12.成语“闻鸡起舞”原意为早上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人体对公鸡鸣叫产生听觉的位置是在( )A.大脑 B.鼓膜 C.耳蜗 D.前庭13.每年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挖耳屎不当很容易造成传导性耳聋,最有可能损坏的是( )A.鼓室 B.耳蜗 C.鼓膜 D.听小骨14.如图为耳的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听小骨上有听觉感受器,可以传递声波B.②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可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C.③是听神经,与口腔相连,使儿童易患中耳炎D.④鼓膜有听觉感受器,可以感受声波15.如图所示为一款新型耳机,佩戴时不堵塞耳朵,将耳机贴在额骨两侧,耳机发出的振动信号传到听觉神经后,我们就可以听到声音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佩戴者能听到声音说明固体可以传声B.使用时产生听觉的部位是耳朵C.这种耳机可以帮助部分听力障碍患者听到声音D.听力健全的人在户外活动时使用这款耳机,也不影响他听周周围环境中的声音,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使用者的安全二、非选择题16.如图所示,取一只可乐罐,在其底部开一个圆孔(直径为5cm),除去盖子,蒙上一张牛皮纸;在桌子上每隔5cm沿一条直线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用手敲击一下纸膜,会看到蜡烛火焰由近及远逐一被“吹斜”,这是由于纸膜的 ,在 中激起向周围传播的声波,从而使蜡烛火焰被“吹斜”。17.在探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否与空气温度有关的实验中,科学家记录的数据如表所示。(1)由表中数据可知,空气温度越高,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空气温度(℃) ﹣30 15 20 25 100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米/秒) 313 340 344 346 386(2)如果利用回声测高山与我们的距离,那么站在同一地点发出声音后到听到回声的时间间隔,夏天比冬天 (填“长”或“短”)。18.为研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小明同学进行系列的实验研究。(1)如图甲,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说明 ;(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3)若在月球上做上述两个实验, 实验乒乓球会弹起;(4)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 。A.推理法 B.类比法 C.控制变量法 D.转换法19.探究声音的产生与特性如图,进行如下实验:轻敲音叉,用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叉股,发现乒乓球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右图是耳的构造示意图,人耳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的过程:外耳道→鼓膜→听小骨→ →位听神经→听觉中枢。20.小黄等同学“探究声音的产生”的装置如图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1)如图甲所示,当小黄同学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 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 这种研究方法叫做 (等效替代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类比法)下列与此研究方法相同的实验是: 。A.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B.在研究音调与频率关系时,要保持拨动钢尺的力大小相同C.在空气中喷洒水雾可以显示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3)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若在月球上做上述两个实验, 实验乒乓球会弹起。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2 声与听觉 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声音 B.声音在空气和真空中都可以传播C.噪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声音在金属中传播比在空气中快【答案】D【详解】A.振动的物体能够发声,但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我们不一定都能听到,如没有介质,响度太小,振动频率不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故A错误;B.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B错误;C.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噪声也是声音,所以噪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C错误;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故D正确。故选D。2.将敲响的鼓面用手一按,声音马上消失,这是因为( )A.声音传播的速度小了 B.声音被手吸收了C.声音传播的速度变大了 D.鼓面停止了振动【答案】D【详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将敲响的鼓面用手一按,鼓面停止振动,发声停止,声音马上消失,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3.如图所示四个声现象中的相关解释,错误的是( ) A.甲图:说明声音的产生需要振动B.乙图: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C.丙图:声音在太空中可以产生, 但不能传播D.丁图:超声波一般不能被人类听到【答案】B【详解】A.甲图中,雄蛙通过鸣叫振动发声,说明声音的产生需要振动,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乙图中,真空罩内不断抽出气体,铃声逐渐减小,推理:如果真空罩内没有空气,听不到声音,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B错误,符合题意;C.丙图中,声音在太空中可以产生,振动产生声音,但不能传播,因为太空中没有介质,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丁图中,超声波的频率大于20000Hz,人类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超声波一般不能被人类听到,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4.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小明设计了以下选项所示的四个小实验,如图所示,你认为其中不能完成探究目的的选项是( )A.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玻璃罩后慢慢向外抽气B.发出“啊”的声音,同时用手指触摸喉咙处C.敲打铜锣,锣响,同时用手触摸锣面D.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面颊【答案】A【详解】A.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玻璃罩后慢慢向外抽气,玻璃罩内空气越来越少,声音只是越来越小,即探究的是声音的传播条件,故A符合题意;B.发出“啊”的声音,用手指触摸喉咙处,感觉到声带振动,能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故B不符合题意;C.敲打铜锣,锣响后用手触摸锣面,感觉到鼓面在振动,能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故C不符合题意;D.敲击音叉后,将音叉轻轻地接触脸颊,会感到音叉在振动,能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5.科学课上小慧设想未来的太空音乐会却被老师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是因为( )A.太空中物体振动的频率较低 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太快C.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声【答案】D【详解】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都能传播,真空不能传声,而太空是真空环境,因此太空音乐会是不可能实现的。故选D。6.声音在干燥空气中的速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如图是声速与空气温度的关系图。从图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A.声音的传播必须有空气B.声音在下雨天比晴天更容易传播C.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成正比D.当空气温度为30℃时,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50米/秒【答案】C【详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是介质,故A错误;B.下雨天气温低,声音的传播速度较小,故B错误;C.根据图像可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成正比,故C正确;D.根据图像可知:当空气温度为30℃时,声音的传播速度略小于350米/秒,故D错误。故选C。7.老师上课时讲话的声音是通过下列哪种介质传播的( )A.真空 B.液体 C.空气 D.固体【答案】C【详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传播介质包括固体、液体、气体,我们听到老师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8.暖水瓶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如图是它的简易剖面图,小科想利用它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他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声器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下列是他设计的几组比较因素,其中合理的是( )A.将同一个暖水瓶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B.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C.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D.把同一个暖水瓶的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答案】B【详解】A.不塞瓶塞时声音通过空气向外传播,塞上瓶塞时声音通过瓶塞向外传播,因为瓶胆的夹层都是真空,故探究的是固体传声和气体传声,故A不符合题意;B.完好的瓶胆夹壁中都是真空的,漏气的瓶胆不是真空的,可以验证真空能否传声,故B符合题意;C.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因为瓶胆的夹层都是真空,无法比较,故C不符合题意;D.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因为瓶胆的夹层都是真空,无法比较,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9.如图是音叉和长笛发出的两列声波在同一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则这两列声波( )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C.音色不同 D.音调、响度、音色均不同【答案】C【详解】试题分析:如图可知,两幅图中音叉、钢琴在相同时间内出现的波峰相同,即振动的快慢相同,因此音调相同;偏离原位置相同,即振幅相同即响度相同;它们的发声体不同,所以波形不同,故音色不同.答案选C.考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10.遇到巨大声响迅速张口的意义是( )A.使咽鼓管口闭合,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B.使咽鼓管口张开,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C.使外耳道内气压迅速下降D.使鼓室内气压下降【答案】B【分析】植物的组织主要有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分生组织、机械组织等,它们各有一定的生理功能.【详解】植物体的叶肉细胞的细胞壁薄,液泡大,有储存营养物质的功能,含有叶绿体的叶肉细胞还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因此叶肉细胞有制造和储存营养的功能,属于营养组织。故选B。【点睛】掌握植物体的主要组织及功能.11.一场大雪过后,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簌俱静。探究其原因,你认为正确的是( )A.可能是大雪后,行驶的车辆减少,噪声减小B.可能是大雪后,大地银装素裹,噪声被反射C.可能是大雪蓬松且多孔,对噪声有吸收作用D.可能是大雪后气温较低,噪声传播速度变慢【答案】C【详解】可能是大雪蓬松且多孔,声波进入后在微孔中摩擦而能量消失,因此对噪声有吸收作用,故选C。12.成语“闻鸡起舞”原意为早上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人体对公鸡鸣叫产生听觉的位置是在( )A.大脑 B.鼓膜 C.耳蜗 D.前庭【答案】A【分析】耳的结构模式图:【详解】听觉的形成过程大致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听觉。因此,听觉感受器是耳蜗,听觉的产生在大脑皮层。故选A。【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耳的结构和功能,听觉的形成过程。13.每年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挖耳屎不当很容易造成传导性耳聋,最有可能损坏的是( )A.鼓室 B.耳蜗 C.鼓膜 D.听小骨【答案】C【分析】声音的传导途径: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内耳。【详解】挖耳屎会导致传导性耳聋,其最有可能破坏的就是鼓膜。因为用力太大会刺激到鼓膜,甚至是挖穿。故选C。14.如图为耳的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听小骨上有听觉感受器,可以传递声波B.②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可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C.③是听神经,与口腔相连,使儿童易患中耳炎D.④鼓膜有听觉感受器,可以感受声波【答案】B【分析】图中①是听小骨,②是耳蜗,③是听觉神经,④是鼓膜。【详解】A.①听小骨主要是将鼓膜产生的振动传导到内耳,A错误。B.②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可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B正确。C.③是听神经,传导神经冲动,咽鼓管与口腔相连,使儿童易患中耳炎,C错误。D.鼓膜的作用是当声波传送来时产生振动,D错误。故选B。15.如图所示为一款新型耳机,佩戴时不堵塞耳朵,将耳机贴在额骨两侧,耳机发出的振动信号传到听觉神经后,我们就可以听到声音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佩戴者能听到声音说明固体可以传声B.使用时产生听觉的部位是耳朵C.这种耳机可以帮助部分听力障碍患者听到声音D.听力健全的人在户外活动时使用这款耳机,也不影响他听周周围环境中的声音,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使用者的安全【答案】B【详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佩戴耳机能听到声音,说明固体可以传声,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沿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故人产生听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故B错误,符合题意;C.人听到的声音是通过头骨、颌骨等骨骼传播到听觉神经,然后由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此种听到声音的方式被称作:骨传导;听力障碍者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听力健全的人使用这款耳机,可以通过骨传声听到声音,也不影响他听周围环境中的声音,可以保障使用者的安全,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二、非选择题16.如图所示,取一只可乐罐,在其底部开一个圆孔(直径为5cm),除去盖子,蒙上一张牛皮纸;在桌子上每隔5cm沿一条直线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用手敲击一下纸膜,会看到蜡烛火焰由近及远逐一被“吹斜”,这是由于纸膜的 ,在 中激起向周围传播的声波,从而使蜡烛火焰被“吹斜”。【答案】 振动 空气【详解】[1][2]这是由于纸膜的振动,并在介质空气中激起向周围传播的声波;声音可以传递能量,经过空气的传播,能量传递到蜡烛的烛焰处,引起火焰的“吹斜”。17.在探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否与空气温度有关的实验中,科学家记录的数据如表所示。(1)由表中数据可知,空气温度越高,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空气温度(℃) ﹣30 15 20 25 100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米/秒) 313 340 344 346 386(2)如果利用回声测高山与我们的距离,那么站在同一地点发出声音后到听到回声的时间间隔,夏天比冬天 (填“长”或“短”)。【答案】 大/快 短【详解】(1)[1]由表中数据可知,空气温度升高了,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液增加了,所以可以得到结论:空气温度越高,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越大(或快)。(2)[2]根据声速与温度的关系可知,夏天温度比冬天高,夏天声音传播的速度快,所以,如果利用回声测高山与我们的距离,那么站在同一地点发出声音后到听到回声的时间间隔,夏天比冬天短。18.为研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小明同学进行系列的实验研究。(1)如图甲,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说明 ;(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3)若在月球上做上述两个实验, 实验乒乓球会弹起;(4)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 。A.推理法 B.类比法 C.控制变量法 D.转换法【答案】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甲 B【详解】(1)[1]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2]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能够把乒乓球弹起,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3)[3]月球上没有空气,处于真空状态,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此甲实验乒乓球会被弹起,乙实验乒乓球不会被弹起。(4)[4]把石头投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会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这种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的方法被称为类比法,故选B。19.探究声音的产生与特性如图,进行如下实验:轻敲音叉,用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叉股,发现乒乓球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右图是耳的构造示意图,人耳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的过程:外耳道→鼓膜→听小骨→ →位听神经→听觉中枢。【答案】 振动 耳蜗【详解】[1] 用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叉股,发现乒乓球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人耳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的过程: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位听神经→听觉中枢。20.小黄等同学“探究声音的产生”的装置如图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1)如图甲所示,当小黄同学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 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 这种研究方法叫做 (等效替代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类比法)下列与此研究方法相同的实验是: 。A.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B.在研究音调与频率关系时,要保持拨动钢尺的力大小相同C.在空气中喷洒水雾可以显示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3)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若在月球上做上述两个实验, 实验乒乓球会弹起。【答案】 乒乓球多次弹开 物体发声时在振动 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 转换法 C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甲【详解】(1)[1][2]通过实验发现,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音叉发出声音的同时,小球会被弹起一定的角度,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2)[3][4]物体的振动有时用眼睛无法直接看到,可以通过乒乓球是否被弹起判断物体是否在振动,被弹起的高度来判断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这种思维方法叫做转换法;[5] A.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运用了模型法,不符合题意B.在研究音调与频率关系时,要保持拨动钢尺的力大小相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不符合题意;C.在空气中喷洒水雾可以显示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运用了转换法,符合题意。(3)[6]如图乙,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乒乓球弹起,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7]如果将甲的实验拿到月球表面去做,由于月球表面没有空气,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将会观察到的现象是:只看到乒乓球被弹开,但听不到音叉发声;在月球上做图乙实验,乒乓球不能被弹起,原因是真空不能传播声音。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2声与听觉基础巩固--浙教版(2024)科学八年级上册同步练习(原卷版).docx 1.2声与听觉基础巩固--浙教版(2024)科学八年级上册同步练习(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