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高一年级期末测试历史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下)全册。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大流士一世统治时,推行度量衡双轨制。他融合波斯本土度量衡与巴比伦、亚述度量衡,推出帝国官方度量衡体系。被征服地区的本地人依旧使用本土度量衡,外族群体则使用官方度量衡。大流士一世的这一举措旨在A.便于被征服者的纳贡B.加强与周边国家交往C.保护被征服地的文化D.维护君主的政治统治2.中古时期阿拉伯帝国的伊斯兰市场设有监察官,并将《古兰经》、圣训和教法等作为执法准绳。除监督原料和加工流程外,监察官还需要掌握检验产品质量是否合格的标准,并加盖特定印章认证检验合格的产品。据此可推知,阿拉伯帝国A.海上贸易极为繁盛B.奉行重商主义国策C.法律体系相对完善D.注重维护经济秩序3.161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已经开始有系统地收集最新的地图资料以发展制图业,并在这一年成立了阿姆斯特丹制图所。17世纪,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制作地球仪最发达的地方。这一时期荷兰制图业的发展A.得益于“地圆说”的流行B.迎合了新航线贸易的需求C.确立了荷兰的霸主地位D.加速了世界商路中心转移4.16世纪初,西班牙港口塞维利亚拥有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6000家,纺织工人13万。16世纪中叶,托勒多有3000家丝织手工工场,丝织业雇佣工人数从1525年1万人发展到5万人。此外,造船、制革、制帽、武器制造等行业也很兴盛。这些现象源于西班牙A.价格革命的影响B.手工业技术的革新C.封建势力的壮大D.海外市场逐渐扩大5.13世纪到17世纪左右,“地心说”一直是天主教教会公认的世界观。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出版了《天体运行论》,提出了“日心说”。在《天体运行论》出版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日心说”的关注者和支持者都非常少。由此可知A.传统观念制约自然科学发展B.宗教改革利于推动思想解放C.欧洲文化教育事业较为萧条D.“日心说“缺乏科学理论支撑6.下图所示为16~18世纪上半叶世界部分城市工人以白银计价的平均日工资水平。这一状况A.成为英国机器化大生产的诱因B.折射出工业化水平的地区差异C.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进程D.缘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7.明治政府成立后,将各藩藩主(大名)列为华族,将武士列为士族,不仅实施了“版籍奉还”政策(收回了各藩国的领地和人口),还颁布了《废刀令》,规定除着大礼服的官员、军人、警官之外,禁止任何人佩刀。明治政府这些举措A.意在仿效中国进行政治革新B.弱化了幕府的统治地位C.冲击了传统社会的等级制度D.维护了奴隶主阶级利益8.“纷繁复杂的历史线索曾经被花样翻新的社会现象所遮蔽,或者被形形色色的主体性哲学家解释为上帝”创设、“绝对理念'显现和“自我意识”超越,而在马克思、恩格斯这里都被排除了,据此,世界思想史、哲学史上一条独特的致思取向和解释方式被确立起来。”这一论述A.肯定历史唯物主义的时代价值B.强调世界历史的形成曲折而漫长C.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原因D.主张理性思考利于解决社会问题9.下表是发生于19世纪部分非洲国家发生的事件。这些事件的爆发国家 概况阿尔及利亚 1830年,法军侵入阿尔及利亚之后,抗法斗争的怒火到处燃烧,广大农民、牧民以及部分小封建主与法军展开英勇斗争埃及 英、法利用埃及的财政危机,将埃及变成了半殖民地。1879年,埃及出现了非洲第一个政党-祖国党,提出“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的斗争口号苏丹 1881年起,马赫迪起义军以宗教为旗帜,吸引了众多苏丹人民与英国侵略者进行了长期的武装斗争埃塞俄比亚 1894年,意大利军队入侵埃塞俄比亚。埃塞俄比亚皇帝孟尼利克二世号召人民与意大利军队展开顽强的斗争,还学习和借鉴西方军事战术,制定了适合本国的作战方案A.帮助大多数地区免于沦为殖民地B.沉重打击了法西斯侵略势力C.实现了非洲国家向民主制的转型D.利于非洲民族独立意识增长10.在列宁看来,当条件还不具备时,只能从已有的生产力条件出发,实行同农民的经济基础(个体经济)相适应的制度形式。为此,苏俄采取的措施是A.将农民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B.通过粮食税等机制巩固工农联盟C.采用强制手段推进“农业集体化”D.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11.1938年3月12日,德国军队长驱直入,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奥地利。同年四月,英、法相继承认了德国对奥地利的吞并,并打算“让德国进攻苏联”。英、法两国的这一做法A.牺牲他国利益成功保全自己B.折射出反法西斯同盟已出现裂痕C.深受传统均势外交思维影响D.意在利用妥协手段延缓战争爆发12.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明确表示各国决心共同对抗法西斯侵略,保证运用其军事与经济之全部资源,以对抗与之处于战争状态之“轴心国”及其附从者”。这一宣言A.大大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B.说明英美两国间利益根本一致C.反映出国际形势变化影响国际关系走向D.表明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13.20世纪70年代,垄断资本从自身利益出发,把经济下行的原因归结为政府支出过多。为此,西方国家普遍削减了福利支出,并推动社会事业市场化、商业化。由此可知,西方国家的这些做法A.进一步扩大国家职能的管理范围B.有利于缓解“滞胀”带来的危机C.说明传统自由主义政策得到推广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14.从1989年开始,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国的共产党相继失去政权,转而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例如,波兰的团结工会在1989年成为执政党,标志着波兰从一党制向多党制过渡。这一现象A.加速了两极格局的瓦解B.表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停滞C.促成了国家政权的更迭D.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旺盛15.1945年,联合国共有51个创始国,多为欧美国家;至1960年,增至100个会员国,其变化如下表。这一变化时间 新加入国家1946-1950年 阿富汗、泰国、巴基斯坦、也门、以色列、印尼、缅甸、冰岛、瑞典1955年 柬埔寨、斯里兰卡、约旦、老挝、尼泊尔、利比亚、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奥地利、芬兰、爱尔兰、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1956-1958年 日本、马来西亚、摩洛哥、苏丹、突尼斯、加纳、几内亚1960年 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刚果(布)、刚果(金)、贝宁、加蓬、科特迪瓦、马达加加、马里、尼日尔、尼日利亚、塞内加尔、索马里、多哥、布基纳法索、塞浦路斯A.得益于世界殖民体系的逐渐瓦解B.表明发展中国家主导地位的增强C.反映出国际政治新秩序逐渐完善D.致使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16.2023年1月,美国财长耶伦访问非洲国家期间指出,只有赞比亚按照美国的要求重组国家债务,才能获得世界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贷款。类似赞比亚的境遇在亚非拉国家广泛存在。这可用于说明A.国家债务安全备受国际重视B.全球治理机制亟待调整C.霸权主义加剧世界发展失衡D.国际组织协调机制缺失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6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有学者在研究古代廷巴克图(马里和桑海帝国时期,西非最大的城市之一)居民劳动分工情况时发现,当地各族群都有几种特定的职业范围,世代相袭。具体如下表:族群 职业 族群 职业阿拉伯人 沙漠行商、作坊主、养驼人、高利贷者、马拉布特(地方宗教首领) 图阿雷格人 养驼人、农民阿尔马人 批发商、土地持有者、高利贷者、马拉布特、教书先生、鞋匠、铸花匠 卡兰人 脚夫、铁匠、鞋匠、裁缝、面包师(多为妇女)贝扎人 鞣革匠、养驴人、农民 加比比人 零售商、高利贷者、鞋匠、泥水匠、摆渡船夫鲍佐人 泥水匠、渔夫-摘编自宁骚《论古代西非社会史的几个问题》材料二19世纪末,“含米特论”在西方的非洲学术研究中广为流传。该理论认为非洲大陆当时已考古发现的诸多文明遗迹应统统归为外来“更文明的”、说“含米特语”的“含米特人”。所谓“含米特人”是指“地中海人种”,是自认为优越的欧洲人的同种兄弟,即便是黑色皮肤,也是“失落的基督徒”。-摘编自刘海方等《“含米特论”与非洲的种族与文明》(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西非社会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含米特论”是否合理,并用非洲文明史的相关史实予以佐证。(6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随着近代欧洲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研究的兴起,崇尚科学知识逐渐成为时代潮流。理性主义哲学理念为法国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石,这种17世纪的形而上学倡导普遍怀疑,同时兼具整理科学知识的风尚,以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为中心,汇聚了一个“百科全书派”,他们强调理性能力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彰显了法国启蒙思想的知性维度。同时,法国启蒙思想家对科学知识的关注逐渐扩展到宗教和政治领域,他们开始用理性来审视现实、批判传统,由以启发民智,使理性的自然光亮照向这个哲学的时代,从而彰显了启蒙思想的激进维度。旧制度被启蒙思想指导的行动摧毁了,社会契约和现代民主观念开始深入人心。-摘编自臧峰宇《法国启蒙运动与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材料二“英国狂热”是在18世纪法国出现的一个词。不仅在社交礼仪、行为举止、服饰穿着、文学品味、休闲娱乐等方面显著可见,对英国的欣赏亦进入政治思想领域。1789年5月三级会议召开前夕,对于饱受旧制度下种种弊病的困扰,竭力思索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如何进行改革,以及如何确定未来发展方向等重大问题的法国人而言,英国制度得到部分改革派人士的推崇。随着三级会议向国民议会的转变,“崇英”进入制度设计层面,由此是否仿效英国成为法国人不得不予以回应的议题。1789年出现过一个非常短暂的“英国迷”时刻,它起始于7月14日推崇英国式君主制的国民议会代表人选在当天诞生的首届宪法委员会中当选并成为多数派,结束于9月12日他们从宪法委员会辞职退出。-摘编自李倩《法国大革命时期“英国迷”的政治主张及其实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启蒙思想对法国社会的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8世纪法国出现“英国狂热”的原因。(6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二战后,世界迎来了第三次经济全球化扩张的浪潮,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等相继建立;商业喷气式飞机的发展使人与人的交流变得更为频繁,集装箱运输的引入大大扩展了潜在消费者群体的范围,计算机网络则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实现了其与各国子公司间的信息实时通畅和生产的全球布局。-摘编自赵春明《经济全球化与当代中国经济》材料二2008年以来,逆全球化潮流开始出现。2000~2007年,全球商品出口额平均增速为12.1%,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至新冠疫情前,则为3.4%;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额的年均增长率也由前30年的18.2%降至1.5%。2008年以来,针对国际贸易和投资、劳务移民等生产要素,全球实施了35389项政策措施,其中81.4%的措施产生了负面效应。此外,相同政治取向国家间的贸易依存度不断增加;地缘政治上结盟的经济体之间的直接投资流动所占比重不断上升。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我输你赢、赢者通吃”的旧思维,使逆全球化问题进一步加剧。-摘编自张广婷等《经济逆全球化:现象、困境与对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经济全球化浪潮出现的有利条件。(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今世界“经济逆全球化”的表现,并谈谈你对“经济逆全球化”的认识。(10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20世纪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答案1.D2.D3.B4.D5.A6.A7.C8.A9.D10.B11.C12.C13.B14.A15.A16.B17.(1)社会分工明确;职业世代相袭;族群间职业存在差异;存在多种职业类型。(2)不合理。佐证:古代埃及文明由非洲本土居民创造,如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等;古代埃塞俄比亚的阿克苏姆王国是非洲著名的文明古国,创造了独特的文字和建筑等。18.(1)推动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摧毁了法国的旧制度;传播了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为法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思想基础。(2)英国较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政治相对稳定;英国工业革命取得成功,经济实力强大;法国旧制度存在诸多弊病,改革派希望借鉴英国制度进行改革。19.(1)有利条件:布雷顿森林体系等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跨国公司的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促进。(2)表现:全球商品出口增速下降;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额增长率大幅降低;全球实施的负面政策措施占比高;贸易和投资呈现区域化、集团化趋势。认识:经济逆全球化不利于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共同发展;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国家对自身利益的维护。应顺应全球化趋势,同时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促进公平、合理的全球化发展。20.论题:20世纪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呈现多样化的斗争方式阐述:20世纪,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蓬勃发展,斗争方式多种多样。印度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通过和平方式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埃及华夫脱运动以谈判和政治斗争为主要方式争取独立;朝鲜“三一运动”、中国辛亥革命等则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反抗侵略和封建统治;埃塞俄比亚通过武装斗争抗击意大利的入侵。这些多样化的斗争方式,都是亚非拉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而采取的适合本国国情的行动,推动了各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解放进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