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四校联考高一历史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距今7000-4000年前,主要文明古国相继由新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他们创造了自己的神话传说,古埃及的法老自称是“太阳神的儿子”,古巴比伦的统治者汉谟拉比自称“月神的后裔”,中国的君主自称“天子”。他们都创造了自己的历法,一年都分12个月。这反映了A.自然环境相似造成文明的趋同 B经济发展推动阶级社会的出现C.世界文明的多元性和相似性 D.古代各个文明间的交流频繁2.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因被指控不敬神明”而接受审判,他在法庭上指出:“一个人如果刚正不阿,力排众议,企图阻止本邦作出很多不公道、不合法的事情,他的生命就不会安全,不管在这里还是在别的地方都是这样的。”苏格拉底所说的现象反映出当时雅典A.法律体系不够完善,无法维护公平正义 B城邦利益高于一切,个人自由严重受限C直接民主存在弊端,存在权力滥用现象 D.公民缺乏参政意识,寡头政治大行其道3.一表所示为波斯帝国的经济类型。由此可见,波斯帝国经济类型 地理范围农耕 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尼罗河流域游牧 中亚阿姆河流域、中亚锡尔河流域海洋 腓尼基地区、(希腊)爱奥尼亚地区A.区域经济实现了均衡发展 B民族之间充分交往与交融C是世界主要生产方式起源地 D将欧亚古老的文明整合起来4.有学者指出,基督教希望通过传教把强调个性的希腊文化,强调国家、军团和法律的罗马文化和强调血缘、家庭的日耳曼文化结合起来,这形成了中世纪基督教文明的时代特征。这说明基督教文明A.产生于久远的欧洲传统文化 B.有利于欧洲共同的文化认同C为阐释发展欧洲文化而传播 D.理性思想远多于宗教意识5.如图是西欧王权演变趋势图,对该图解释正确的是A.8-13世纪下降期主要因为庄园经济的分散性B.13-17世纪上升期得益于经济增长与宗教改革的推动C17-18 世纪下降期源于文艺复兴冲击神权统治D.13-18世纪王权变化仅受到封建领主势力消长的影响6.这个帝国对外抵抗亚洲游牧民族的入侵,对内直接或间接地保存了古典文化。其后它所形成的文化,至今仍存留于俄罗斯巴尔干半岛和希腊一带。这个帝国是A.西罗马帝国 B奥斯曼帝国C阿拉伯帝国 D.拜占庭帝国7.如表是世界上部分原居民在培育农作物方面作出的贡献。表中内容可说明名称 地域 农作物印第安人 美洲 马铃薯、玉米、花生等班图人 西非 甜高粱、西瓜、棉花等南亚人 南亚 芋头等西亚人 西亚 大麦、小麦和豆类等A.生产力发展改变生活方式 B.古代食物物种多源发生G游牧民族开始了农业生产 D.农耕文明发展艰难曲折8.20世纪初,考古学家在大津巴布韦遗址中发现了用花岗岩雕的鸟来显示统治者神性的山丘建筑群。卫城是巨大的卵形遗址,围墙9米高244米长。此外,还挖掘出了梯田和用于灌溉的水井以及黄金熔铸的遗迹和精细的排水系统。这可以用来说明当地A.文明发展已经相当成熟 B居民主要从事商业活动C对外交流范围日益扩大 D.农业已居世界领先地位9.一位学者以全球视角研究世界历史,将全球史分为七个时代。下图是其中一个时代的具体目录。由此可以推断这一时代主题是A.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发展 B.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C、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D.全球一体化的缘起10.如表是1701-1800年葡萄牙及其竞争者通过大西洋贩运奴隶人口的数量统计(单位:干人)。表中现象的出现葡萄牙 英格兰 法国 荷兰 北美洲 丹麦 其他 合计1796 2532 1180 351 194 74 5 6132A.说明英格兰主导着三角贸易 B.为欧洲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C阻碍了北美社会的发展进步 D.加速了西欧的资本原始积累11.牛顿的成就证明通过观察、实验和理论综合可以获得正确的知识,神圣的天体可以被正确地统一到力学的规则下,《圣经》不是人们获得知识的唯一源泉。这说明牛顿力学A.推动了理性思维的形成 B改变了人们的宗教信仰C否定了传统的文化体系 D.有利于促进民众思想解放12.有学者认为:“尽管大西洋把英、美、法三国永远地分隔开了,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的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这说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都体现了A.民主与封建专制的斗争 B.对民主和人权的追求C对共和制政体的实践 D.君主立宪制的构建进程13.如图体现了工业革命机器发明的递进状态。推动这种“递进状态”出现的主要因素是哈格里夫斯的珍妮纺纱机 推动 卡特莱特的水力织布机 推动 瓦特改良蒸汽机纺纱 递进 织布 递进 动力A.市场需求的带动 B.思想文化的进步C科学理论的突破 D.政府措施的激励14.1876年,爱迪生建立了美国第一个工业研究实验室-爱迪生发明工厂。该实验室招聘工程师,按照计划进行发明,然后将专利权出售给企业。爱迪生的实践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A.电力技术改变了人类生活 B科技和生产紧密结合C垄断组织已发展起来 D.人类迈入“电气时代”15.巴黎公社在《告法国人民书》中申明:“通过选举或竞选任命”的“公职人员和公社官吏”,应该是“经常受到监督的、可以更换的”。公社还要求公社委员及各级领导人向人民报告工作,听取群众意见,答复群众质询。此举A.探索了无产阶级民主新形式 B.体现了分权制衡的施政原则C沿用了议会民主的基本模式 D.运用了工农联盟的革命策略16.下图是一副名为《只要你们还安好,这些栅栏就会一直存在》的漫画,图中下方的小人代表拉美各国,欧洲各国被栅栏挡在了外面。该漫画意在A.宣传美洲团结的必要性 B.揭露欧洲殖民主义实质C讽刺门罗主义的欺骗性 D.号召拉美人民反抗侵略17.1916年6月24日,索姆河战役开始,英军首日伤亡近6万人。而对这种情况,英国远征军总司令黑格要求军队继续进攻,德军总参谋长法金汉则要求德军拼死坚守并反攻每一寸战线。到1916年11月时,英法联军伤亡达62万人,德军伤亡达67万。这反映出A.人文主义普遍衰落 B.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加深C士兵厌战情绪高涨 D.战争给人类带来了灾难18.一战后,战胜国缔结了一系列国际条约,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虽然限制了美、英等国的海军军备,但日本仍保留诸多特权,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材料反映出A.新秩序的建立推动国际关系走向缓和 B.一战极大地削弱了殖民主义力量C强权政治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 D.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发生改变19.在苏俄(联)某个历史时期,身在国外的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人以及第二国际理论家们幸灾乐祸地叫嚷:“布尔什维克革命失败了,它们走了回头路,又回到了资本主义,他们完蛋了!”国内的“工人反对派”则叫嚷:“布尔什维克现在不相信工人阶级了!”他们所批评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 B集体农庄 C新经济政策 D.工业化模式20.在俄国,崇尚村社精神的民粹主义思潮有深厚的社会基础。20世纪20年代,斯大林与布哈林围绕着新经济政策的斗争焦点之一是农业和农村问题,布哈林坚持继续在农村实行新经济政策,而斯大林主张搞全盘集体化,斗争的结果反映了苏联A.新经济政策效果并不明显 B.现实政策受历史传统影响C急于加快发展的赶超心理 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21.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的现代化改革运动带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即这些区域的现代化进程即使在同一时代条件下,因长期的历史、民族、义化、宗教、心理、习俗的不同,在改革的目标、内容方面也会有不同。这一说法A.是很典型的“西方文明中心论”B 反映西方殖民文化善于颠倒黑白C认为现代化改革并不能模式化 D.从唯物史观的视角审视民族主义22.如表反映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前后双方军力,据如表可知,斯大林格勒战役前期 后期苏联 德国 苏联 德国兵力(万人) 18.4 27 110.3 101.1火炮(门) 2200 3000 15501 10250坦克(辆) 400 500 1463 675飞机(架) 300 1600 1115 732A.增强了苏联的战争实力 B.导致纳粹德国的覆灭C成为西线战场的转折点 D.改变了苏德力量对比23.20世纪50年代以来,意大利和日本均不乏二战题材的电影创作:意大利的电影常融入喜剧特色,并将批判的矛头对准德国法西斯;日本的电影大多回避对军国主义战争的正面抨击,往往借助底层民众的苦难来间接揭露军国主义的罪恶。这表明,两国的二战电影A.深受文化市场变动的影响 B.是民主改革局限性的写照C缺乏足够深刻的历史反思 D.旨在展现自身受害者形象24.如图所示是一幅冷战的政治漫画。该漫画传递的信息是A.美苏军事力量势均力敌 B.美苏在冷战中保持克制与妥协C美苏两国关系趋于缓和 D.美苏争霸造成国际关系的紧张25.1983年,美国《社会保障修正案》规定:自2009年开始,每晚一年,退休年龄推迟2个月,至2027年将退休年龄从现在的65岁提高到67岁;1983年后,推迟退休者的社会保障津贴率从每年的3%提高到每年的8%。对上述情况的合理解释是美国A.社会公平问题已经解决 B发挥政府调控作用C创设公共福利制度 D.各行业劳动力极度缺乏26.右图是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围绕某一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所制作的纸片,据此最合适的主题是A.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B.世界殖民体系的彻底崩溃C.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D.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运动27.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作为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抓住机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这一特色是A.现代化成就特别显著 B积极促进国家间合作C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D.排斥国际资本与市场28.如图反映的是1990~2010 年全球部分国家的货物和服务进口额变化情况。由此可推知。A.多极化政治格局已形成 B.世界经济联系日趋紧密C美国主导着全球经济发展 D.经济发展呈现无序化状态29.冷战结束以来,国家间竞争代替冲突、合作代替对抗成为总体趋势,即进入“竞合时代”。在合作中寻求安全,在竞争中实现权力均衡、制度平杈及共识的建构。这对国家处理国际关系的启示A.各国应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竞争 B.国家复兴必须走结盟发展道路C竞合关系总体有利于国家安全 D.第三世界应成为国际政治中心30.右图为21世纪初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会议的徽标。下方的人形代表社会公平、中间的曲线代表经济增长、上方的叶子代表环境保护,这三个元素构成一个地球形状。该徽标蕴含的理念是A.可持续发展与地球之间的密切关系B.文化多样化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C社会信息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D.国际合作与“一带一路”之间的关系二、非选择题(本大题2小题,共40分)31.(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议会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法律,禁止工业机器、设计图纸或相关模具出口。一旦有人违反禁令,则要面临巨额罚款乃至入狱等刑罚。随后,政府还对民众移居美国采取大量限制措施,如限制航船所载移民数量,明确禁止工匠移民美国,尤其是纺织业主和熟练工人,后来进一步拓展到禁止钢铁业和煤炭业工人移民。从1795年起,外国船主被要求向英国提交乘客的名单及年龄、职业、国籍等相关信息。向美国移民的工匠和制造业主一经发现即予逮捕,被剥夺公民权和财产或者送进监狱。1803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旅客法》,进一步阻止熟练工匠和产业工人移居美国。与此同时,英国人极少同意外国人参观本土的纺织设备,并将盗窃蒸汽纺织机器设计图纸认定为严重的犯罪行为。-摘编自秉泽《技术暗战:英国的技术封锁是如何失败的》(1)根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初英国对美实施技术封锁的显著特点。(4分)材料二 1824年,英国工业资产阶级迫使政府废除了1719年和1750年关于禁止熟练技工出境的禁令;1825年又迫使政府废除了1774年、1781年、1785年禁止工具、机器图样和机器出口的一系列禁令,取消了对外国雇主招聘英国技术工人的限制,解除了对国内技术工人移居国外的禁令这使得英国输出的机器不断增多,机器制造已成为英国重要的出口丁业部门之一。到1851年,英国在伦敦举办了万国工业博览会,反而向各国极力推销包括各种机器在内的英国新技术、新产品。-据《人类经济万年史之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20年代英国取消机器等出口禁令的影响。(4分)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在世界推行由其倡导并控制的自由贸易和投资政策,经济全球化浪潮逐渐形成。-摘编自程建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美国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具体举措和影响。(6分)材料四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开始崛起的;英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却呈现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英]简世勋《世界不是平的》(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全球化的影响和应对方式。(6分)32.(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565年,西班牙殖民者开辟了菲律宾马尼拉与墨西哥阿卡普尔科港之间的跨太平洋贸易航线,进行垄断贸易,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1566年,“圣赫罗尼莫号”帆船从阿卡普尔科抵达马尼拉,开辟了往返于亚洲与美洲的远程贸易航线。马尼拉大帆船将近两年往返于阿卡普尔科与马尼拉一次,主要将中国福建、江浙等地的生丝、丝绸、瓷器等商品运往美洲,同时将美洲白银大量输入中国。据统计,1500-1800年,墨西哥和秘鲁生产的白银中超过40%流入中国。西班牙人称这些商船为“中国船”,中国东南沿海的月港、广州等地因贸易繁荣成为重要港口。-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特点和影响。(8分)材料二任何全球史家都承认,在欧洲崛起的过程中,并不都是温良恭俭让的文明行为,也是手持枪与剑、充满血与火的掠夺过程。在此过程中,欧洲的各个新老帝国先后崛起,也有在政治制度、科学技术与精神文明方面的竞赛中胜出的一面。从英国《大宪章》之后出现对国王权力的限制,到文艺复兴后出现的文化繁荣和文化自信,宗教革命后出现的政教分离以及新教对资本主义精神的刺激.....,法国革命促成的自由、民主、人权价值观念,这些历史逐渐形塑了近代的欧洲文化,它既是“东拼西凑和互相冲突”的杂拌儿,又是完整的“一套前所未有的思想和制度”。-摘编自葛兆光主编的《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欧洲文化的特点。(6分)(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欧洲文化的历史影响。(6分)2024~2025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0分)1-5:CCDBB6-10:DBADD11-15:DBABA16-20:CDCCB21-25:CDCBB26-30:DCBCA二、材料题(共40分)31题.(20分)(1) 显著特点: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范围广;力度大;政府主导;立法推动。(答出其中2点即得4分。)(2) 影响:打开更广阔的市场,使之获取更多经济利益;有利于英国先进技术和工业经验的传播,推动工业革命向欧美扩展;塑造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工业格局(成为世界工厂)(4分)(3)举措:建立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只(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订立关贸总协定。(4分)影响:加强国际协调,维护经济秩序。(2分)(4)影响:全球化对每个国家来说都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2分)应对方式:对全球化不应该隔绝和抵制,积极参与全球化;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才能实现共赢,推动人类社会发展。(4分)32题.(20分)(1)特点:西班牙垄断(主导);航程远,跨太平洋;双向运输;周期长(4分)影响:促进了洲际市场的发展;加重了对美洲地区的殖民掠夺;促进了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促进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4分)(2) 特点:充满暴力与掠夺;逐步形成和发展;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结合;伴随着欧洲帝国的兴起,政治、科技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6分)(3)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代议制)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思想的解放。(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