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宏扬学校中考历史模拟试卷(一)(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宏扬学校中考历史模拟试卷(一)(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宏扬学校中考历史模拟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
1.(2分)考古人员不仅在半坡遗址发现了人面鱼纹图案,还在临潼姜寨遗址、宝鸡北首岭遗址、汉中西乡何家湾遗址等发现了类似图案。各处画法虽略有不同,但图案总体布局和人鱼结合的基本形式都相一致。这说明当时(  )
A.文明发展依赖渔猎经济
B.经济发展促进艺术进步
C.不同地区存在文化交流
D.宗教信仰主导日常生活
2.(2分)如表为考古发现的东周王城和部分诸侯国都城的规模情况。据此可知,当时(  )
都城名称 东周王城洛阳 鲁国曲阜 齐国临淄 楚国郢都 秦都雍城 燕下都
面积(平方公里) 14 10.45 15.5 16 10.56 40
A.民族关系发生重要变化
B.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
C.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D.南北方经济差距较大
3.(2分)如图是《漫画中国史》对汉武帝时期推行“均输”“平准”政策的通俗图解。汉武帝推行这一政策实质是(  )
A.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B.防范地方割据威胁中央
C.打击地方富商大贾势力
D.促进社会经济均衡发展
4.(2分)如表为历史老师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备课要点。由此可知,老师突出强调这一时期(  )
讲述三国鼎立的影响时,强调魏、蜀、吴三国各自发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以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讲述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讲述北周灭北齐,北方重归统一,为隋朝统一天下打下基础等内容。
A.政权更迭频繁 B.分裂中孕育统一
C.社会矛盾尖锐 D.统一国家的繁荣
5.(2分)贞观二十年(646年),王师旦主持进士考试。考生张昌龄、王公瑾虽有才学,但放榜时却名落孙山。王师旦对唐太宗解释说,张、王“诚有词华,然其体(态度)轻薄,文章浮艳”,不但难成栋梁,还可能败坏风气。这反映出当时的科举制(  )
A.考试录取程序进一步完善
B.注重考察学子的家世和门第背景
C.官员的任用标准大大提高
D.注重文风雅正、内容实用的原则
6.(2分)如表为北宋景德、皇祐、治平三个时期财政支出情况的动态分析,这些数据能够说明北宋(  )
时期 年份范围 官吏数量 官吏增长倍数 郊费(郊外祭祀天地)(百万)
景德 1004﹣1007年 一万多名 1倍(基准) 6
皇祐 1049﹣1053年 二万多名 2倍 12
治平 1064﹣1067年 三万四千名 约3.4倍 13
A.社会潜伏着危机 B.改革成效显著
C.政治风气的保守 D.岁币负担沉重
7.(2分)清朝康雍时期,浙江一些地区“尺寸之隧,必树之桑”,所获之利比种水稻往往多出四五倍。江南、山东、直隶等地,“上腴之地,无不种烟”。当时有所谓“大商贾一年之计,夏丝秋烟”的说法。由此可知,上述地区(  )
A.粮食作物主体地位提高
B.体现农产品商品化趋势
C.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8.(2分)1946年12月6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战局在开始变动》,指出:“蒋军除几个局部地区尚有战役性的主动以外,就全局来看,它的主动已转为被动。”导致这一转变的主要因素是(  )
A.国统区的恶性通货膨胀
B.第二条战线的兴起发展
C.解放区面积的迅速扩大
D.国共双方有生力量消长
9.(2分)1951年,《新电影》杂志在北京创刊,第一期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解放了的中国”特辑,第二期为“国营电影厂出品的新片展览月”特辑,之后陆续出版“坚决镇压反革命”“苏联电影展览”等特辑。以上特辑反映出(  )
A.电影创作发行紧跟时代主题
B.战争题材深受观众欢迎
C.外国影片在中国的市场广阔
D.劳模精神不断激励人民
10.(2分)以下科技成就(  )
时间 主要成就 影响
1964年6月 我国成功发射“东风二号”中近程导弹 标志我国具备自主研制导弹的能力
1964年10月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标志我国打破了超级大国核武器垄断
1966年10月 我国“两弹结合”首次试验成功 标志我国具备了实战能力的核导弹技术
A.说明我国科技已经领先世界
B.体现了我国国防科技的突破
C.反映了经济对科技的影响力
D.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直接指导
11.(2分)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实行“两权分离”;党的十八大以来,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形成了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并行的格局。这一转变(  )
A.反映出乡镇企业蓬勃发展
B.有利于土地公有制的确立
C.改变了土地所有制的属性
D.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要求
12.(2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
时间 政策 名称
1947年5月 设立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1980年3月 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
1997年7月 设立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A.搁置分歧,共同繁荣 B.独立自主,主权至上
C.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
13.(2分)地中海的地理优势促进了区域间的交流,形成了以商贸为基础,涵盖希腊、罗马等多个独特文明的体系。希腊城邦的成就与罗马帝国的征服扩大了地中海文化的影响力,而各文明在交流中互鉴,最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地中海文化圈,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反映了文明的发展(  )
A.屈从武力征服 B.必定丧失独立之路
C.在交流中互鉴 D.只呈现多元性特征
14.(2分)1088年,以学生社团为基础的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在教会支持下建立。其初期专注法律研究,14世纪后天文学、医学、哲学、算术等研究兴起,并设有神学院。阿奎那、哥白尼、但丁等名人曾在此学习或执教。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
A.博洛尼亚大学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学
B.中世纪西欧的大学受到教会的影响
C.该大学的研究仅仅限于法律和神学
D.该大学一贯反对教会的“神权至上”
15.(2分)英语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个重大的历史阶段都会产生大量反映鲜明时代特征的新词。其中,第二组词汇出现的原因是(  )
组别 时期 新词
第一组 15﹣17世纪 potato(马铃薯,原产地美洲)、maize(玉米,原产地美洲)
第二组 19世纪后期 Telephone(电话)、telegraph(电报)、electron(电子)
第三组 20世纪初 Tank(坦克)、machine gun(机关枪)、gas mask(防毒面具)
A.欧洲早期殖民活动的进行
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C.资本主义制度的广泛确立
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
16.(2分)如图所示“比例”变化的主要推动力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苏联工业化的开展 D.赫鲁晓夫改革
17.(2分)由如图可看出美国对外经济制裁的使用次数呈现上升趋势,但成功率却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成功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
A.发展中国家摆脱贫穷落后
B.美国已成为唯一超级大国
C.欧盟经济实力已超过美国
D.美国综合国力的相对衰落
二、非选择题(2大题,共36分)
18.(18分)历史课上正开展近代化探索这一大概您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字习任务。
【任务一】锻造单元主心骨
材料一:围绕“近代化探索”这个大概念,同学们从教材的相关内容提炼了三个主题。
(1)从材料一的三个主题中任选一个主题,阐述其近代化过程。
【任务二】铺展知识逻辑线
材料二:围绕“近代化探索”这一大概念进行单元复习时,同学们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建构事件、人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近代化探索大事年表
时间 重大事件
1840年前后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标志着从手工业向机器生产的转变
1840﹣1842年 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9世纪60﹣90年代 开展了洋务运动,是清朝内部的一场自救运动
1868年 日本开始明治维新,开始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1898年 开展了戊戌变法,是清朝的一次政治改革尝试
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911年 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1912年 清帝退位,标志着清朝的终结
1915年 袁世凯复辟帝制,民主共和制度遭到破坏
1915年 新文化运动开始,提倡民主与科学
(2)请结合材料二大事年表中的史实,自选两三件大事,论述事件之间的必然联系。
【任务三】联系古今来论述
材料三:中国近代“少年中国”之说的提出和影响
历史人物 论述 影响
1900年,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 “少年中国”这一文化意象及类似隐喻得到广泛传播。
1917年,李大钊发表《新中华民族主义》,提出,少年的责任“不在保持老大中华之苟延残喘,而在促进少年中华之投胎复活”,呼吁中华少年为“中华民族更生再造”而奋斗。 激发了中华少年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责任感,促进了五四运动等民族独立与解放运动的发展。
(3)请以““少年中国”精神推动民族复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260字的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价值观正确。
19.(18分)咖啡折射历史。阅读相关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探究一】咖啡对西半球的影响
材料一:咖啡引种的编年史
时间 引种情况
16世纪 在阿拉伯半岛的也门,出现了一种用原产自埃塞俄比亚的植物果实制作的新饮料,这就是咖啡。
17世纪 咖啡在欧洲已经非常流行。为了控制咖啡贸易,欧洲人从阿拉伯半岛获取了咖啡树幼苗。之后咖啡产业在西半球快速发展。
18世纪 欧洲人把咖啡树引进牙买加、古巴、危地马拉、秘鲁、哥斯达黎加、委内瑞拉、墨西哥、巴西等南美国家,并建立咖啡种植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咖啡产业在西半球快速发展的条件。
【探究二】咖啡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材料二:咖啡的流行促成了咖啡馆的诞生与发展,咖啡馆成为独特的社交场所。在17世纪,咖啡进入后,欧洲咖啡馆迅速涌现,人们可以在其中一边喝咖啡一边讨论时事、政治、文学、艺术等话题,咖啡馆成为文人、艺术家的聚集地。这种咖啡馆文化不仅促进了知识和文化的交流,还推动了思想的碰撞与解放,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紧密相连。
(2)根据材料二,“咖啡馆文化”在欧洲的兴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哪些变化?
【探究三】咖啡对美国独立的影响
材料三:1773年的抗英斗争中,北美殖民地人民组成反抗组织,在船上捣毁货物,将茶叶倒入港口,这就是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大陆会议通过了一项抵制消费茶叶的决议……殖民地咖啡的平均销量从1772年的人均0.19磅猛增到1799年的人均1.41磅——足足增长了7倍。到了19世纪,美国直接从跟自己位于同一个半球的南美进口咖啡豆,开始逐渐习惯饮用咖啡。
——摘编自[美]马克 彭德格拉斯特《左手咖啡,右手世界:一部咖啡的商业史》
(3)根据材料三,指出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北美流行饮品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这种变化与北美独立战争的关系。
【探究四】以唯物史观认识咖啡传播现象
材料四:马引入美洲后,犁耕开始取代过去的锄耕;原产于非洲东北部的咖啡成为北美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玉米进入到亚洲,推动了对边远地区的拓荒;美洲的作物比较容易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欧、亚、非的农业歉收问题,使很多地区的人口得到快速增长。
——摘编自[美]帕特里克 曼宁《世界历史上的移民》
(4)综上所述,从咖啡的传播历程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中,可得到哪些关于文化与经济关系的启示?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17小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C C A B D A B D A B D
题号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C C B D C D
二、非选择题(2大题,共36分)
18.(18分)历史课上正开展近代化探索这一大概您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字习任务。
【任务一】锻造单元主心骨
材料一:围绕“近代化探索”这个大概念,同学们从教材的相关内容提炼了三个主题。
(1)从材料一的三个主题中任选一个主题,阐述其近代化过程。
【任务二】铺展知识逻辑线
材料二:围绕“近代化探索”这一大概念进行单元复习时,同学们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建构事件、人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近代化探索大事年表
时间 重大事件
1840年前后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标志着从手工业向机器生产的转变
1840﹣1842年 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9世纪60﹣90年代 开展了洋务运动,是清朝内部的一场自救运动
1868年 日本开始明治维新,开始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1898年 开展了戊戌变法,是清朝的一次政治改革尝试
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911年 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1912年 清帝退位,标志着清朝的终结
1915年 袁世凯复辟帝制,民主共和制度遭到破坏
1915年 新文化运动开始,提倡民主与科学
(2)请结合材料二大事年表中的史实,自选两三件大事,论述事件之间的必然联系。
【任务三】联系古今来论述
材料三:中国近代“少年中国”之说的提出和影响
历史人物 论述 影响
1900年,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 “少年中国”这一文化意象及类似隐喻得到广泛传播。
1917年,李大钊发表《新中华民族主义》,提出,少年的责任“不在保持老大中华之苟延残喘,而在促进少年中华之投胎复活”,呼吁中华少年为“中华民族更生再造”而奋斗。 激发了中华少年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责任感,促进了五四运动等民族独立与解放运动的发展。
(3)请以““少年中国”精神推动民族复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260字的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价值观正确。
答案为:
(1)【主题一】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自救运动。他们学习西方技术,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在客观上促进了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因此,洋务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经济领域的近代化运动。
【主题二】在我国政治领域近代化的过程中,戊戌变法是一次重要尝试。维新派人士倡导学习西方,改革政治、教育制度,虽因守旧派抵制而失败,但推动了政治近代化的探索。随后,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政治近代化迈出重要一步。
【主题三】戊戌变法派倡导科学文化,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开启思想解放的先河。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与科学成为重要旗帜,陈独秀、鲁迅等人批判封建礼教,推动思想进一步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传播奠定基础,加速了思想近代化的进程。(任选一例)
(2)【示例】我选英国完成工业革命、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迫切需要对外扩张市场,鸦片贸易成为其重要手段。鸦片战争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非正义战争,导致中国战败并签订不平等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是英国等列强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而发动的。两次鸦片战争均因英国工业革命后的经济需求而起,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论题:“少年中国”精神推动民族复兴。
论述:①近代史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激发了中华少年的爱国情怀,唤醒青年民族意识,使其认清责任使命。李大钊在《新中华民族主义》中强调少年要促进“少年中华”新生,进一步激发青年爱国情怀,推动了五四运动等民族独立与解放运动的发展。
②新时代下,“少年中国”精神仍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动力。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改革开放与民族复兴的新征程要求创新与担当。因此,要弘扬“少年中国”精神,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引导他们投身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事业。
结论:“少年中国”精神在近代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怀,历史影响深远,在新时代也会激励青少年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现实意义重大。
19.(18分)咖啡折射历史。阅读相关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探究一】咖啡对西半球的影响
材料一:咖啡引种的编年史
时间 引种情况
16世纪 在阿拉伯半岛的也门,出现了一种用原产自埃塞俄比亚的植物果实制作的新饮料,这就是咖啡。
17世纪 咖啡在欧洲已经非常流行。为了控制咖啡贸易,欧洲人从阿拉伯半岛获取了咖啡树幼苗。之后咖啡产业在西半球快速发展。
18世纪 欧洲人把咖啡树引进牙买加、古巴、危地马拉、秘鲁、哥斯达黎加、委内瑞拉、墨西哥、巴西等南美国家,并建立咖啡种植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咖啡产业在西半球快速发展的条件。
【探究二】咖啡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材料二:咖啡的流行促成了咖啡馆的诞生与发展,咖啡馆成为独特的社交场所。在17世纪,咖啡进入后,欧洲咖啡馆迅速涌现,人们可以在其中一边喝咖啡一边讨论时事、政治、文学、艺术等话题,咖啡馆成为文人、艺术家的聚集地。这种咖啡馆文化不仅促进了知识和文化的交流,还推动了思想的碰撞与解放,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紧密相连。
(2)根据材料二,“咖啡馆文化”在欧洲的兴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哪些变化?
【探究三】咖啡对美国独立的影响
材料三:1773年的抗英斗争中,北美殖民地人民组成反抗组织,在船上捣毁货物,将茶叶倒入港口,这就是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大陆会议通过了一项抵制消费茶叶的决议……殖民地咖啡的平均销量从1772年的人均0.19磅猛增到1799年的人均1.41磅——足足增长了7倍。到了19世纪,美国直接从跟自己位于同一个半球的南美进口咖啡豆,开始逐渐习惯饮用咖啡。
——摘编自[美]马克 彭德格拉斯特《左手咖啡,右手世界:一部咖啡的商业史》
(3)根据材料三,指出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北美流行饮品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这种变化与北美独立战争的关系。
【探究四】以唯物史观认识咖啡传播现象
材料四:马引入美洲后,犁耕开始取代过去的锄耕;原产于非洲东北部的咖啡成为北美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玉米进入到亚洲,推动了对边远地区的拓荒;美洲的作物比较容易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欧、亚、非的农业歉收问题,使很多地区的人口得到快速增长。
——摘编自[美]帕特里克 曼宁《世界历史上的移民》
(4)综上所述,从咖啡的传播历程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中,可得到哪些关于文化与经济关系的启示?
答案为:
(1)①新航路的开辟,为咖啡的引种与推广提供了运输条件。②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加速了咖啡产业在全球的发展。③全球贸易体系的支撑下,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消费市场等。(回答两点即可)
(2)社会变化:①咖啡馆成为独特的社交场所,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②当时思想交流的内容变得更加开放,有利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
(3)饮品变化:从喝茶变成喝咖啡。
关系:①北美人民通过抵制英国茶叶,表达了对英国殖民统治的不满和反抗,咖啡则成为这种反抗精神的象征。②北美人民选择喝咖啡,反映了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进一步凝聚了民族意识,推动了北美独立革命的进程。
(4)启示:文化的发展需要经济基础的支持,而经济的繁荣也离不开文化的助力。在当今社会,我们应重视文化与经济的协同发展,以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