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等3地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洛阳市等3地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南省洛阳市等三地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商周时代,伊尹将商王太甲“放之于桐宫”;国人暴动使“厉王出奔于彘”;王室重臣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周厉王。上述现象表明( )
A.原始民主传统影响深远 B.贵族政治逐渐式微
C.儒家仁政思想受到重视 D.君主专制必然出现
2.汉武帝时期,“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和帝对此改革,规定“自今郡国率二十万口岁举孝廉一人,四十万二人,六十万三人,八十万四人,百万五人,百二十万六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此外,还在人口较少的地区增加“二岁一人”或“三岁一人”的时间限制。这一变化( )
A.助推了察举制度的确立 B.降低了边远郡县的行政效率
C.体现了区域公平的意识 D.扩大了地方政府的统治基础
3.《唐律疏议》规定:“若父母未亡以前而怀胎,虽于服内而生子者,不坐;纵除服以后始生,但计胎月是服内而怀者,依律得罪。”据此可知,唐朝( )
A.注重基层教化 B.儒家伦理影响法律制定
C.司法制度成熟 D.社会风气出现不良状态
4.1941年4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正式规定:边区参议会实行“三三制”原则,强调共产党员必须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把持包办,独断专行。中国共产党的这一规定( )
A.适应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B.调动了军民的生产积极性
C.说明中共政权建设已经趋于成熟 D.实现了各阶级的联合执政
5.下表为魏晋时期的相关法律制度。这反映出魏晋时期( )
时期 法律制度内容
曹魏时期 对八种特殊身份的人,即亲(皇亲国戚)、故(皇帝故旧)、贤(有大德行与影响的人)、能(有大才能的人)、功(有大功勋的人)、贵(高級官员和贵族)、勤(为国家勤劳服务的人)、宾(前朝皇室宗亲)的犯罪处罚予以减免
西晋时期 强调“峻礼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即亲属之间的犯罪行为,依据五服所表示的亲属关系远近及尊卑来定罪量刑
A.法律制度公平公正 B.法律儒家化特征明显 C.法律保护个人权益 D.法律制定随意性较大
6.在英国国王约翰征服诺曼底之后,一些男爵开始反抗国王的统治。1215年,国王约翰同意签署《大宪章》,规定:“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判决,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这一规定体现了( )
A.王权至上的政治原则 B.权力分割的立宪思想 C.控制权力的法治精神 D.自由平等的政治传统
7.我国在颁布1982年宪法后,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体现出( )
A.立法活动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形成
C.政府开始引导民众依法进行经济活动 D.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得到初步奠定
8.17世纪欧洲的地图测绘一般由政府设立的地图局等机构主导。新地图被用于确定村镇、道路、矿产资源与行军驻点的方位信息,并时刻更新界线、设色与留白,测绘结果也往往成为外交谈判的重要历史依据。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地图测绘( )
A.推动了近代外交制度的基本建立 B.根源于欧洲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
C.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 D.服务于帝国主义殖民扩张的需要
9.从秦朝铸造圆形方孔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隋朝铸行统一标准的五铢钱,“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唐高祖武德四年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此后历代钱币不再标识重量。古代货币的这种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经济格局发生变化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货币体系趋向成熟
10.1911年,英国自由党政府制定《国民保险法》,由国家出面组织社会保障,具体操作者是各种社会团体,覆盖面很小。二战后,英国工党政府建立起“福利国家”,覆盖范围扩大到全体国民,并由国家承担社会保障的一切责任。英国社会保障政策的变化( )
A.体现了民主政治趋于完善 B.说明社会团体的作用削弱
C.提高社会抵御风险的能力 D.使国民收入最终趋于平衡
11.1976—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北邯郸磁山遗址出土了储量高达10万斤的远古粮仓,同时还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家鸡和猪、狗、羊等家禽家畜遗骸,以及酿酒遗迹。这可以用来说明该区域( )
A.农业生产获得较大发展 B.出现早期国家雏形
C.渔猎活动依旧十分重要 D.商品交换十分频繁
12.花生原产于巴西和秘鲁。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早期的航海家把花生从南美洲带到西班牙,揭开了花生种植历史的新篇章。16世纪初期,花生又从南美洲经过大西洋传播到非洲,经过太平洋传播到亚洲。这表明( )
A.人口迁移促进物种交流 B.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的传播
C.物种交流改变饮食习惯 D.人文主义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
13.在古代,除游牧民族的迁徙外,农耕民族也会因多种原因迁徙。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人广泛移民于地中海周边地区;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征服波斯等地后,大批希腊人和马其顿人向那里移民;罗马共和国时期,众多罗马人去了意大利其他地区和省份。引发农耕民族迁徙的主要原因是( )
A.控制其他国家 B.为扩大本族文化的影响
C.寻找稳定的生存环境 D.土地不足和土地占有的不平等
14.据考古发现,唐代吐鲁番地区出土的儒家典籍和史书,如《毛诗》、郑玄注《论语》、《伪孔传尚书》《孝经》、《急就篇》,以及佚名的《晋书》等,都是唐代流行或是经过官方修订的书籍,这说明唐代( )
A.调整文化政策以推动区域发展 B.儒家文化在西域正统地位确立
C.内地文化对边疆地区影响扩大 D.丝绸之路沿线文化交流较频繁
15.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时,欧洲新涌现的国家如瑞典、荷兰共和国等,也得到了法国、奥地利等老牌大国享受的礼遇。凡是国王一律称为“陛下”,凡是大使一律称为“阁下”。这彰显了( )
A.自由民主的启蒙观念 B.欧洲国家至上的理论
C.废除等级体制的理想 D.主权国家平等的理念
16.2025年新年伊始,DeepScek在全球AI竞赛中强势逆袭,一跃成为AI领域的“新星”。 如今,DeepSeek不再仅仅被视为一个简单的AI工具,而是被赋予了更多新的身份和角色,如心理咨询师、相亲分析员、就业规划师等。这说明 DeepSeck 人工智能的运用( )
A.丰富了大众的社会生活 B.加剧了各国科技的竞争
C.推动政府的变革与创新 D.促进了虚拟经济的发展
二、材料题
17.文官制度
材料一 1883年美国通过了《彭德尔顿法》,确立了竞争考试、职务常任和政治中立原则。英国的竞争考试比较注重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测试,而美国竞争考试增加了“实用性”的概念,不仅仅注重以学术知识为基础的学究式的或作文格式的训练,而且把考试与即将从事的工作要求联系在一起。英国文官的录用与晋升必须严格按照一步一阶的模式进行。《彭德尔顿法》则取消了进入文官行列必须仅仅以“最低等级”为起点的前提条件,美国文官任何官阶将是一个没有任何禁律的向任何人开放的文官结构。英国录用文官,倾向于出身贵族和名门等上流社会,或来自伦敦等大都市的人士。《彭德尔顿法》则特别强调文官均匀分布与职位轮换的思想,即联邦政府的文官将以人口为基础在各个州中进行分布。
——石庆环《论美国文官制度的三项基本原则——从1883年〈彭德尔顿法〉谈起》
(1)阅读材料一,说明美国是如何借鉴与发展英国文官制度的。
材料二 1876—1879年晚清首任驻外公使郭嵩焘曾出使英法等国。他将西方政治制度等同于中国三代之制(儒家学者将夏商周时期视为中国历史上制度最完美的时期),认为“其君民上下相与考求如此,是以所用必当其才,而无敢以私意援引,此西洋各国之所以日趋强盛也。”
——摘编自方莉《论郭嵩焘对西方政治制度的考察和思考》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郭嵩焘观点的看法。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长沙走马楼出土的东汉简牍记载:“郡守举孝廉,先授试以职,待其政绩可观,方得入郎署。”另有简牍记载:“某县功曹张某,举孝廉后试为亭长,因督盗不力,坐免归田。”
——摘编自《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柒】》
材料二 东汉阳嘉元年(132),尚书令左雄针对察举制积弊,提出系统改革方案并获朝廷采纳。新制明确规定:被举荐者须年满四十,且必须通过严格的经学考试,成绩合格者方可录用。这一举措标志着察举制从以品德声望为主的选拔模式,向“年龄限制+文化考核”的方向转变。
——据《后汉书》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汉察举制“试职”环节在人才选拔中的作用,分析阳嘉新制推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东汉察举制演变的史料价值。
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世界现代历史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对矛盾,其中重要的矛盾大致如下:
1.社会主义国家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3.殖民地、半殖民地、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同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国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4.民族独立国家间以及民族独立国家内部的矛盾,它包括新兴独立国家之间的矛盾。
5.由于全球性环境恶化、人口爆满、贫富差距扩大等全球社会问题恶化而产生的矛盾。
——摘编自黄安年《<世界现代历史>系列15讲》
从材料中任选一对矛盾,运用世界现代史的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指明所选矛盾,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三、综合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在征服南美洲过程中发现了马铃薯,并将其带回欧洲。初期由于人们对其不了解以及一些文化偏见,马铃薯的推广进展缓慢。它被一些人认为是有毒的或者只适合动物食用,被称为“魔鬼的苹果”。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1712—1786年)认识到马铃薯的价值,采取强制手段推广种植,甚至在战争时期,马铃薯成为军队的重要食物来源。法国农学家安托万·奥古斯丁·帕门蒂尔在法国积极宣传马铃薯的优点,通过举办宴会等方式让人们了解马铃薯的食用价值,促进了马铃薯在法国的普及。
——摘编自陈萌山《马铃薯简史》
材料二:欧洲人来到新大陆后,陆续带来旧大陆的农作物,能成功传播的并不多,但小麦却在新大陆得到推广。小麦是欧洲人的主食,白人离不开面包(小麦制成),但欧洲人不可能长期跨洋运送面粉,这样成本太高,运输量也有限。要解决面粉的供应问题,就只能在新大陆种小麦。传教士需用面粉制作圣餐中的面包,于是在传教区附近试种小麦。在美洲某些地区,小麦不仅供本地人食用,还被卖到其他地区,是获利的好产品。秘鲁所产小麦就供应巴拿马地区,甚至被运回西班牙。
——摘编自张兰星《旧大陆小麦在新大陆的栽种及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铃薯成为近代欧洲人主食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小麦在新大陆推广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食物物种交流的认识。
参考答案
1.A
2.C
3.B
4.A
5.B
6.C
7.A
8.B
9.A
10.C
11.A
12.B
13.D
14.C
15.D
16.A
17.(1)借鉴:考试选拔、择优录用、考核晋升、职务常任、政治中立。
发展:考核内容注重实用性;晋升取消限制,形成开放性的文官结构;文官职位设置具有平等性。
(2)应辩证地、历史地看待郭嵩焘的观点。一方面,郭嵩焘认为西方的选官制度注重人才选拔,是其强盛的重要原因,希望中国向其学习。另一方面认为西方选官制度与中国夏商周时期的一样完美,将西方政治制度与中国夏商周制度相比附。晚清时期,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深,西方科技思想传入,郭嵩焘的观点适应了近代化的潮流,能够关注西方政治制度的优点,探索国家强盛之路。但是没有看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弊端;这反映了中国近代有识之士探索国家出路的进步与局限。
18.(1)作用:有利于弥补察举制的不足;有利于选拔实干人才;有利于提升官僚队伍质量。(4分,任答两点即可)原因:东汉中后期豪强大族操纵察举,威胁中央集权;原有选官方式缺乏客观标准;儒学长期占据正统思想地位;经学教育的逐步扩大。(6分,任答三点即可)
(2)价值:材料一出土简牍作为实物史料,真实、直接地反映了东汉察举制中“试职”环节的实施情况,可信度高,材料二为传世文献记载,是对阳嘉新制的记载;二者可相互印证都为研究东汉官僚制度、社会变迁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19.以“殖民地、半殖民地、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同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国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为例。论述:在世界现代史中,这一矛盾贯穿始终。一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如埃及华夫脱运动,埃及人民为摆脱英国殖民统治,通过和平示威、罢工等形式,最终迫使英国承认埃及独立,但英国仍保留部分特权,体现了殖民地与殖民国家间的矛盾。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进一步发展,印度通过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最终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众多亚非拉国家纷纷独立,形成第三世界力量。在经济上,第三世界国家面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剥削,如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这一矛盾促使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开展不结盟运动等,以争取自身的发展和权益。
20.(1)历史条件:西班牙殖民者发现并带回欧洲;统治者的强制推广;农学家的宣传;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的增加。
(2)原因:小麦是欧洲人的生活必需品,往来运输成本过高,只能在新大陆种植;传教士传教活动的推动;小麦有广阔的市场,商品价值高。
(3)认识:食物物种的交流体现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政府政策对食物物种的交流有着巨大的影响;社会需求是食物物种交流的根本动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