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练习
一、单选题
1.“清初的户口调查,重在编审认定,由里甲组织负责调查申报,……但到雍正初年以后,摊丁入亩,人丁编审失去原来的意义,里甲制也渐废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户口调查,成为一个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清政府实行
A.邻保制度 B.大索貌阅 C.保甲制度 D.户帖制度
2.清朝嘉庆年间,曾要求秀才考试,要一律默写《圣谕广训》中“端士习而厚民风”部分的内容;而各直省学政考取童生时,覆试均有敬谨默写圣谕广训之条的要求;当各省学政到各县之时,先谒圣庙,后在明伦堂将该县校官、廪生集中,进行圣谕宣讲。这些做法,旨在( )
A.逐步实现儒学法律化 B.构建法制化的社会治理模式
C.建设良好的地方风俗 D.传播忠君和爱国的儒家思想
3.雍正三年(1725年),广东肇庆在百人以上的大族村寨设族正。雍正四年(1726年),政府制定“选立族正之例”,并陆续在广东、江西、福建等省份推行。乾隆年间,族正制进一步在全国得到推广,并同保甲制互相配合。族正由宗族内选举产生,上报州县批准后发给牌照。这说明( )
A.宗族行使地方行政权力 B.宗族成为社会基层组织形式
C.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 D.基层社会的凝聚力不断增强
4.明朝万历年间,御史钟化民前往河南赈灾,令各府州县于每堡设立义仓一所,劝各户出谷米。至荒歉时,各户自将所出谷米取回使用。此后,河南多地修建了义仓等仓储。由此可知,明代( )
A.社会力量主导民间救济 B.政府重视民间积谷备仓
C.官方储备保障灾区救济 D.义仓侧重日常生活赈济
5.宋朝实行鱼鳞保甲法,其“保甲鱼鳞簿”是为了便于稽查盗贼,与徭役并无关联。南宋时,出现了作为地籍的鱼鳞图,经官府印押,绘有田形图的砧基簿(鱼鳞图册)成为当时田宅争讼案件的主要证据之一。这反映出宋代( )
A.基层管理不断强化 B.法律体系日益完善
C.土地兼并得到缓解 D.乡里组织规范有序
6.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以下各朝基层组织示意图按照所属朝代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②①③④ B.②④①③ C.②①④③ D.②③①④
7.(隋朝)官员高颎建议说,租调虽是固定的,但逐年征纳,有些户被除去了,加上吏员作弊,户籍依据不准确,于是将体貌与户籍比对,“输籍定样,请遍下诸州,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巡人,各随近便 依样定户上下”。该建议要求( )
A.借助黄籍登记户口 B.每年正月对貌阅进行编核
C.实施白籍土断制度 D.对诸色户计定期进行核查
8.东晋南朝时期,户籍分为“黄籍”和“白籍”。南方土著居民的户籍用黄纸书写,称作“黄籍”;东晋为招抚流民,对侨人给予免除赋役之优待,侨居户被登记在白纸写的临时户籍上,称作“白籍”。这一制度( )
A.有利于南北方士族的合流 B.削弱中央集权的物质基础
C.减缓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D.缓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9.汉代社祭在每年春二月秋八月上旬的戊日进行,是乡村全体成员必须参加的祭祀活动。在社祭中,表达的是一种集体性的虔诚和公共的愿望,主要目的是为里社祈福。据此可知,汉代的社祭活动( )
A.是儒学进一步世俗化的产物 B.利于增强乡里成员的凝聚力
C.重点突出了宗族伦理的内容 D.约束着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
10.明朝户籍册称为“黄册”,存放于南京。清军进入南京之后,第一时间控制住了黄册库。顺治皇帝特意提醒主帅多铎:“南京各街门图书史册……地理户口版籍、应用典故文字… 用心收掌,不许乘机抽毀,致难稽考。”顺治的提醒旨在( )
A.实行崇史重史的政策 B.便于对全国进行管理
C.充分发挥黄册的功能 D.尽快熟知明朝的典章制度
11.族田指宗族共有的田地,包括祭田、社田、义庄田、祠堂田等。由族长或委托专人经营管理,所收地租用于祭祀、助学、救济等。如表为广东番禺沙湾何氏族田数量表。据此可知( )
时间 数量(单位:亩)
万历年间 2111
康熙年间 16409
雍正年间 20233
乾隆年间 33711
A.中央集权遭到极大挑战 B.农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C.地方行政得以良好运转 D.宗族利于稳定基层社会
12.秦朝到隋朝中叶的“乡绅之治”,指的是郡县以下实行“乡亭制”,管理乡亭的人员以官派为主,民间选拔为辅。通过民间的力量来治理社会,在“王权与族权”的结合下形成了“中央—郡—县—乡—里—什—伍—户”金字塔型的控制体系。这一治理模式( )
A.使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B.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恢复和发展了血缘宗法制度 D.提升了政府的组织能力
13.唐代规定两京及州县郭(城)内设坊,郊外设村,其它地区继续设里。坊、村、里的负责人皆称为“正”,负责“掌按户口,课植农桑;检查非违,催驱赋役”等工作。由此可见,唐朝的基层制度( )
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突破了原有的坊市制
C.造成了地方势力的割据 D.兼具行政和经济功能
14.唐中后期,官府在今福建地区大量设置税场,五代十国至宋初又将很多税场升为县,其分布状况见图。这说明当时该地区( )
A.区域内经济协调发展 B.基层社会治理渐趋深入
C.因战乱导致社会动荡 D.新县增置招徕移民聚集
15.商鞅变法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秦汉王朝受其影响,农村不许同姓聚居,农村都是杂姓村。“乡”“里”划分的依据主要是户口数量,并随着户口的增减而不断进行调整。秦汉王朝的上述举措( )
A.促进了中国小农经济的形成 B.有利于削弱地方的强宗大族
C.目的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D.推动了血缘宗法社会的瓦解
16.宋代救助的对象十分广泛,有救济“孤老贫病”的居养院(民办、官办或官民合办)、助葬机构漏泽园、婴儿局、救助幼儿的慈幼局等机构,建立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保障涵盖了婴幼儿和老人、游民和贫民、城市的乞丐、鳏寡孤独以及军人等。这些举措( )
A.源于社会服务观念的转变 B.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C.是政府加强社会控制产物 D.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各路提点刑狱司,岁具本路州军,断过大辟,申刑部,诸州申提刑司。”“每至岁终,具天下断过大辟、徒、流若干人,并特恩宽减。”且“提点刑狱公事,掌察所部之狱讼而平其曲直,所至审问囚徒,详覆案牍,凡禁系淹延而不决,盗窃逋窜而不获,皆劾以闻,及举刺官吏之事”。
乡役之法,主以里正,辅之以户长、乡书手,然役之重者为衙前,主官物之供给或运输。又有耆长,掌盗贼烟火之事,其属有壮丁。熙宁变法后,行保甲法,以十家为一保,五十家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保长、保正掌其事务,以察奸宄、防盗贼、习武艺、联邻里。
——摘编自【元】脱脱《宋史·职官志》等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提点刑狱司的主要职责。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司法监察和地方治理的角度,说明宋朝如何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代官员离任后回归乡里的比比皆是。大批官员回归乡里,或“守约乡闾”,或“赈宗族朋友”,或“教授门生”。如《后汉书·杨厚列传》记载:“(厚)固称病求退。帝许之,赐车马钱帛归家。修黄、老,教授门生,乡人谥曰文父。”《后汉书·孔奋列传》记载:“(奋)上病去官,守约乡闾。”《后汉书·廉范列传》:“在蜀数年,坐法免归乡里。范世在边,广田地,积财粟,悉以赈宗族朋友。”但也不乏扰乱乡里者,如酷吏宁成“归家,乃贳贷陂田千余顷,假贫民,役使数千家”,无疑成了地方豪强。灌夫失官后在其家乡“陂池田园,宗族宾客为权利,横于颍川”。
——摘编自卜宪群《秦汉乡里社会演变与国家治理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官员离任归乡的利弊。
(2)针对材料中汉代官员离任归乡的弊端,请提出两条合理化的解决措施。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汉时期,国家十分重视基层治理。在县以下,设立乡、里等基层组织。乡有三老、啬夫、游徼等职。三老掌教化,负责向民众宣扬封建道德规范和法令;啬夫职听讼,收赋税,主管司法和赋税征收;游徼禁盗贼,负责地方治安巡逻。里设里正,负责管理里内的事务,如统计户口、征发徭役等。为了加强对基层的控制,秦汉建立了严格的户籍制度。政府对人口的姓名、年龄、性别、家庭情况、土地财产等信息进行详细登记。同时,实行什伍连坐制度,把百姓按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编制组织起来,相互监督,一家有罪,若其他家不告发,则连坐受罚。此外,秦汉时期还通过邮传系统来传递政令和信息。邮传系统分为邮、亭、驿等不同层级,能够较为快速地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文书、命令传递到基层,同时也能将基层的情况反馈给上级政府。
——摘编自王子今《秦汉边疆民族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基层治理措施对当时社会发展的影响。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它在宋代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的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内容变得更为丰富多彩,产生了新的别具特色的慈善事业。在明清传统社会保障事业中,按举办主体分类,有政府举办的,民间举办的,家族家庭提供的三类,它们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着保障功能。同时政府又负责三者关系的协调并对整个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提供支持。政府提供的保障因其经费开支大、分布范围广、保障项目多而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居于主体地位。这其中,灾荒救济都是明清时期社会保障事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济贫事业、养老保障、育幼事业、抚恤事业也是社会保障事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同时,明清政府已经建立了集事前备灾、事中救灾、事后安抚于一体的灾荒救济体系。一些社会保障制度及措施也极具有特色:孤贫分类救济制度,按孤贫的贫困程度实行院内救济和院外救济不同的救济方法;富有人情味的体现孝道文化的官员终养制度;标准严格手续严谨,与官员选任安排相互协调;等级鲜明的抚恤制度。明清政府积极参与社会保障事业的筹建、管理、监督检查,为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持、法律支持,并为其创建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且直接举办了一些社会保障项目。明清政府在传统社会保障事业的建立和发展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摘编自张祖平《明清时期的政府社会保障体系研究》等
根据材料,围绕中国古代的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以“社会保障·社会治理”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练习》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B B A C B B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D D B B B
17.(1)主要职责:每年统计本路州军的因犯数量及判决情况(如大辟、徒、流等), 并上报刑部;监家所辖地区的狱讼,平反冤屈;审问囚徒,详查案卷;若存在长期关押未决的案犯和盗窃逃逸但未被捕获的案犯,要上报并弹劾相关责任人;举荐或弹劾官吏。
(2)司法监察方面:提点刑狱司直接向刑部汇报工作,使中央加强了对地方司法的直接控制;提占刑狱司负责审问囚徒、详查案卷,并对长期拖延案件的官吏进行弹劾,确保地方司法公正,防止地方官员滥用权力;每年统计囚犯数量及将判决情况上报刑部,使中央能够掌握地方司法动态,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地方治理方面:通过里正、户长、乡书手等进行管理,分散地方权力,防止地方势力膨胀;熙宁变法后,保甲法规定将地方居民编入保、大保、都保,由保长、保正负责治安和邻里联防,强化了中央对地方基层的控制;实行保甲法,维护地方治安,还通过联保制度强化了对赋税和徭役的管理,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8.(1)利:推动了乡村的开发和经济发展;促进了儒学的传播和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睦邻里关系推动了乡村治理;带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风气。(答出两点即可)
弊:与地方官吏勾结;加剧了土地兼并;损害社会公平公正;横行乡里,激化社会矛盾;聚居宗族,易形成豪强,危及政权稳定。(答出两点即可)
(2)措施:完善致仕制度;调整土地分配制度;加强基层治理;完善法律制度。(答出两条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9.(1)组织体系严密;职能分工明确;控制手段严格;信息传递通畅。
(2)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有利于赋税征收和徭役征发,保障了国家财政收入和工程建设的人力需求,促进了经济发展;维护了地方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利于封建道德规范和法令的传播,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统一,巩固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什伍连坐制强化民众互监,限制自由,加剧社会紧张。
20.示例标题:秦汉至隋唐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阐述:秦汉政府在我国首开制度化救济的先河。汉朝建立常平仓,积谷备仓、调节粮价,并在灾害时开仓赈济,同时推行尊老优抚政策,通过赐鸠杖减免赋税等保障高龄群体。隋唐政府广置仓廪储备粮食,同时推行民间义仓制度,要求百姓按贫富等级纳粮储仓,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形成政府主导与基层互助结合的防灾网络。从唐朝开始,政府另设专门机构收容贫老、孤儿和乞求流浪人员。通过政府及民间的仓储调控、机构收容制度的逐步完善,秦汉到隋唐王朝缓解了自然灾害的冲击,又维系了基层的统治秩序,促进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