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练习一、单选题1.1949年6月,北平市失业无业人口较多,失业问题成为当时的社会问题之一。1950年 2月,北京市发布了《北京市救济失业员工决定试行细则》。1952 年8月,北京市劳动就业委员会正式成立,专门负责组织对失业无业的登记和介绍就业的工作。到1956年,失业无业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这说明( )A.基层民主制度不断发展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C.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 D.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形成2.1950年,政务院发布《关于救济失业工人的指示》,要求对失业现象最为严重的上海、南京等地建立失业工人救济处,拟定救济计划和预算;1951年,政务院颁布《劳动保险条例》,经1953、1956年两次修订,适用于全国范围所有企事业单位和职工。这说明( )A.劳动保障从应急性救济走向制度化 B.全覆盖社会保障体系形成C.中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正式建立 D.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3.二战后,瑞典政府积极推行社会福利政策,社会效果显著,被称之为“福利国家的橱窗”。(从20世纪70年代起,政府公共支出引发财政财政赤字,通货膨胀不断加剧,失业率上升,这些问题被称作“瑞典病”,久治难愈。这表明( )A.社会保障制度需要不断变革 B.社会效率与公平难以平衡C.国家干预不能缓和社会矛盾 D.福利国家必然出现“滞胀”4.隋朝的户籍法规定:有家室的丁男,每年服徭役二十日、缴纳租粟三石、调绢二丈、绵三两等;同时规定,地方官员每年要亲自实地查验户口、年龄、疾状(健康状况)。制定此户籍法的主要目的是( )A.保障农业劳动力充足 B.强化中央集权制度C.防止小农经济破产 D.保障徭役赋税征收5.下图是1999年英国发行的千禧年纪念护士制度完善的一枚邮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英国颁布法律,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给相关公司承担,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社会的有效分工。这一做法( ) A.有利于社会资源分配的平衡 B.体现了政府与市场的合理配置C.提升了地方政府的管理效率 D.实现了政府管理向社会的转变6.德国于1883年颁布了《工人疾病保险规定的准则》,1884年颁布了《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伤残及养老保险法》,再加上20世纪初颁布实施的其他医疗、工伤、失业等法律,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这客观上反映了当时( )A.政府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B.工业革命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C.政府最早进行了福利国家的建设 D.工业迅速发展导致社会问题频发7.“西方政治人物不管自己国家的经济体制已经不能承受福利负担,为了选票还得继续承诺高福利。而大多数社会群体则看不到自己的长远利益,他们也不愿意放弃任何利益。”以上信息说明( )A.西方“福利国家”制度已穷途末路 B.“福利国家”制度不利于社会稳定C.民主政治绑架了“福利国家”制度 D.高福利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8.二战后,美国社区的事务不由政府包办而由社区居民自己决定。由当地居民自愿组成的社区委员会是社区管理的核心机构,对社区事务拥有很大的发言权。委员是义务担任的,不拿报酬,有少量补贴。据此可知,美国基层治理的主要特征是( )A.村社自治 B.政府主导 C.社会化管理 D.基层自治9.中世纪的西欧,如果一个国王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们也可联合起来反对他。封臣们组成国王的议事会,国王应按照议事会的劝告行事。如果封臣们觉得国王滥用他的权力,可以对他进行劝告或阻拦。据此可知当时的西欧( )A.专制集权遭到削弱 B.君臣共同主导政局C.君主权力有其限度 D.倡导平等参与政治10.在中世纪的西欧,庄园的主要产业是农业,劳动者主要是各种不同身份的依附农民。同时,庄园中建有住宅、教堂、磨坊、马厩、仓库等设施,有的大庄园还有一些手工业作坊及专职手工业者,可以生产各种生活必需品和工具。这反映了中世纪西欧( )A.封建剥削方式发生了变化 B.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和经营C.社会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 D.庄园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11.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有( )①封君封臣制度 ②佛教占有重要地位③庄园经济发达 ④强有力的中央集权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12.1838年普鲁士通过雇主责任制法案以强化雇主在工伤事故中的责任;1845年《工业法典》规定对疾病和生活困难者提供福利基金制度,并授权地方当局对工人实行疾病保险;1861年《商业保险法》把店员一年内连续生病三个月期间工资照发作为明文规定的一项权利。这些法律的制定着眼于( )A.推动国家法律体系建设 B.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C.加强对基层治理的管理 D.缓和工业化所带来的社会矛盾13.欧洲中世纪后期,随着庄园主的奢修品消费增加,他们便开始把劳役地租转化为货币地租,以增加自己的货币收入,不少庄园主开始把庄园的农产品大量投入市场销售,以提高经济收益。这一现象( )A.推动了欧洲农奴的解放 B.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提高了农业的工资水平 D.为加强王权奠定经济基础14.下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历史上的部分重大历史事件。据此可知德国( )时间 事件1875年 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成立,后改为社会民主党1878年 德国颁布《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1889年 德国鲁尔区10万工人大罢工1890年 德国罢工达到200次1891年 德国社会保险制度正式建立1899年 德国颁布残疾保险法1911年 德国颁布社会保险法典A.社会民主党坚持马克思主义 B.通过立法扩大了社会救济C.工人运动推动政府社会改革 D.君主立宪制逐渐发展完善15.中世纪,英格兰庄园法庭的职能大大超过了单纯的司法作用,它创设和执行村民章程选举地方官员,考察扰乱公共秩序的动乱,解决隶农之间的纠纷,履行了管辖固定区域及为领主服务的功能。对该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庄园法庭在基层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B.国王通过庄园法庭主持地方官员选举C.庄园推动市民阶层获得了城市自治权D.庄园法庭践行了“主权在民”的思想16.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的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它的基本特征是( )①封君封臣制度 ②君主专制制度 ③庄园制 ④幕府统治 ⑤农奴制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②③ D.②④⑤二、材料题17.国家治理一直都是各国持久关注的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英国的教区和社区沿袭了乡村自治传统,其最高权力机构为教区大会或村民大会。根据人口规模,自治模式分为两类:人口低于300人的地区,行政权由教区大会直接行使;超过300人的地区则选举产生教区议会,下设官员及各类行政事务委员会。委员会成员以议员为主,但可吸纳具备专业能力的非议员民众参与,以此提升管理的专业性与效率。这种制度设计既保障了直接民主,又通过间接参与实现了公共事务的广泛治理。法国地方自治体系与英国差异显著。其市镇议会由普选产生,议员人数依居民数量确定,所有具备选举权的公民均可参选,但禁止家庭成员同时任职,且警察等公职人员不得兼任议员。市镇议会选举产生市镇政府作为执行机构,后者规模精简,通常由镇长及若干助理组成。镇长虽由议会任命,却不对议会负责,其职责涵盖公共事业管理、治安维护及农业生产组织,类似传统“村头”角色。这种分权模式既体现现代民主原则,又保留了基层治理的务实性。——摘编自赵玮铖《中世纪晚期至近代早期西欧乡村自治研究》(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英国与法国乡村自治体系的主要特点。并运用所学知识,从上述特点出发,分析中世纪晚期至近代早期西欧乡村自治的历史意义。材料 二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受马克思主义和直接过渡思想的影响,苏俄政府颁布集中化的住房管理政策,试图通过无偿使用住房等方式改善城市人口的居住条件。然而,因为国家财政困难以及住房管理的权责关系不明等原因,这一管理体制未能解决住房危机。到新经济政策时期,苏俄政府调整政策,颁布住房法令,使缴费人数覆盖全体租户,收费标准依据市场规则而调整,但始终根据社会地位和工资差异,执行差别房租制;同时,规定法人和自然人享有在国家允许的地段上建筑房屋的权利,使得住房建设主体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还通过决议,允许不动产交易,开辟了国家、市场、合作社三条分配住房的渠道。分散化住房管理方式大幅度改善了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摘编自张丹《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城市住房管理体制转型初探》(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20年代苏俄城市住房管理体制的调整及其意义。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601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颁布了《济贫法》。其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救济贫民的一些社会福利措施,如对患病者和孤儿进行收容、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等。济贫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英国当时的社会矛盾,使挣扎在贫困线上的贫民可以得到国家和富人的救济。1782年《吉伯特法》主张对穷人实行工资补助和救济,并将这些法规国家化。1834年,议会修改了《济贫法》,对济贫方式做了重大调整,制定了“济贫院内济贫”的原则。1848年,英国议会通过《公共卫生法》,规定了对贫民的医疗卫生给予照顾。1870年,通过《教育法》普及了小学教育。随着英国社会状况和经济问题的变化和发展,济贫范围不断扩大,财政负担不断增加,济贫制度的弊端也不断体现出来。——摘编自单琳琳《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阶段》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后,俾斯麦希望通过推行社会保险削弱经济的不平等,以保护现有的传统体制和镇压国内兴起的工人运动。“……俾斯麦的社会政策只是在肤浅的层面上为了帮助贫困的集团和阶级而制定;重要的是它力求维护普鲁士——德意志国家,像俾斯麦的那样,反对迅速成长的工人阶级的运动——实际上它并非一种出于关爱的社会政策,而是出于恐惧。”正是基于这样的政治目的,1881年11月17日,德皇威廉一世颁布了历史上著名的《黄金诏书》,设立带有社团管理结构的三重保险体系。1883年通过了《医疗保险法》,1884年通过了《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通过了《养老保险和伤残保险法》。——摘编自毛文园《俾斯麦执政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德国政府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背景。19.【基层治理与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国家 时间 改革内容 改革结果及影响法国 法国大革命后 拿破仑于1804年颁布《民法典》,确立“市镇自治原则”。至19世纪中后期,法国民间自发组建“卫生委员会”“教育协会”等社会组织,承担起路灯维护、儿童教育等公共职能。政府通过立法逐步将部分权力移交地方,形成了“国家指导——市镇自主”的双层治理模式 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整合英国 19世纪中期 1834年的《济贫法》改革、1847年的《乡镇改革法》、1848年和1875年的卫生改革、1870年的《公共教育法》等相继出台,确立起英国地方政府新的管理体制。地方行政机构不再由中央任命,而由地方选举产生。上述每一项立法都规定建立一个互相分开并均由地方选举产生的地方行政机构 地方政府成为国家进行基层统治的机构,能够促进现代国家的维系和政策推行,并将地方诉求传达给中央,维护中央政权的合法性。也能够灵活应对地方事务和居民诉求,还能影响居民生活,塑造居民环境,为居民提供良好的服务中国 清末新政期间 1906年《奏定地方自治章程》、1909年《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推行地方自治改革,尝试在县以下设立“议事会”“董事会”等机构,吸纳士绅、商人参与地方事务管理。地方精英通过修路、办学、赈灾等实践,逐渐形成介于官府与民众之间的治理网络 自治组织调节民间纠纷,维护了基层社会的稳定。各地兴办电报、铁路、学堂,推动经济与教育的发展。士绅通过自治,接触到了民主理念——摘编自朱英《晚清地方自治运动研究》、AnneCarolan《19世纪法国地方自治中的权力博弈》、高亚林《英国现代国家建构中的地方自治传统》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基层治理革新和社会进步”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巴黎武装军民成立市民卫队,成员为经过军事训练的职业领薪士兵和轮流服役的兼职市民,后来人员选拔标准增加了读写能力和法律知识要求。巴黎各区治安状况因主要社会群体构成及富裕程度等因素而异,以巴黎城西富人住宅区圣洛克区为例,由原官员、法官和富商名流等精英组成的区委员会将秩序和安全视为革命核心任务。拿破仑改革警务部后,巴黎正式确立了职业化的集权警察体制,巴黎警察总局主导的城市治安实践延续了“中央——地方多层级”、“文职——军事多主体”的城市治安组织体系,在社会变革和犯罪形势变化中不断向专职发展。材料二 巴黎在二战后遭遇社会运动冲击,巴黎警察总局并入国家警察体系,警务现代化改革和邻近警务尝试为城市治安主体理念和实践提供了观念环境,涌现了社区警务、邻里守望等方式。进入21世纪,城市治安面临犯罪浪潮、恐怖主义威胁和公共秩序混乱三重风险交织,包括巡逻、接警、出警、处置等各个环节的法律和规定更加规范。当前,巴黎通过国际警务合作平台、互联网等渠道实现了信息的实时共享和交流,视频监控、人脸识别、大数据分析等在警务领域大放异彩。——材料一、二均摘编自李程《法国巴黎城市治安主体演进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19世纪巴黎城市治安管理的特点及其推动因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比于18、19世纪,二战后至今巴黎城市治安管理的进步之处。《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练习》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A A D C D C D C D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D A C A B17.(1)特点:英国:自治模式依人口规模划分;吸纳具备专业能力的民众参与;兼顾直接民主与公共事务治理。(任答2点)法国:市镇议会、政府由选举产生;体现分权模式。(任答2点)历史意义:保障了公民政治权利,提高了民众政治参与度;因地制宜制定经济政策,合理组织农业生产;维护地方治安稳定,促进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提升;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和社会发展奠定基础。(任答2点)(2)调整:从无偿使用住房到恢复房租征收制;住房建设主体由国家单一渠道向多元化转变;住房分配渠道趋向多元化。(答出2点即可)意义: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调动了社会各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遵循了市场经济规律;改善了城市居民的住宿条件;促进了苏俄(联)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答出2点即可)18.(1)措施:颁布济贫法律;兴建济贫院;建立济贫管理体系;对贫困者实行国家救济;普及小学教育。(2)背景:德意志帝国建立,国家统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社会保障思想的影响。19.示例:论题:基层治理革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阐述:19世纪至20世纪初,法国、英国、中国三国通过基层治理革新,推动了社会结构转型与现代化进程,印证了基层治理创新对社会进步的深刻影响。法国大革命后的市镇自治改革,政府通过立法将卫生、教育等公共职能下放地方,允许民间组建“卫生委员会”“教育协会”等机构,推动了城市化与社会整合;双层治理模式:形成“国家指导—市镇自主”的治理结构,既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又赋予市镇灵活应对公共事务的权限;市民通过参与自治实践,逐渐形成对公共事务的责任感,为19世纪法国共和制奠定社会基础。英国19世纪的地方政府改革,确立起英国基层社会新的管理体制,使得地方政府成为中央政权合法性的延伸,推动了英国基层社会服务专业化、民主化进程。《辛丑条约》签订后,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推行新政,颁布了《奏定地方自治章程》《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等措施,推行地方自治改革,有利于基层社会的稳定,推动了近代工商业与教育发展;士绅接触民主理念,为辛亥革命储备民间力量。总之,法国大革命后自治、英国19世纪改革与清末新政表明,基层治理革新通过制度创新与权力下放,有效提升了社会治理效率,推动了经济发展、社会整合与民主化进程。其他论题:1.对地方采取制度化管理,有利于提升社会治理的效度。2.调动基层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推动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3.动用法律手段推动基层治理的革新,促进了社会治理的规范。4.国家治理能力的强化与社会进步呈正向关联。20.(1)特点:治安组织的多样化;治安力量的专业化;治安责任的分区化;治安制度的集权化。(任答两点即可)推动因素:社会变革的需求;犯罪形势的变化;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市民安全意识的增强。(任答两点,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进步之处:治安主体的现代化;治安管理的法制化与规范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加强;科技手段的应用与创新。(任答三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