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课后检测 (含解析)七年级历史统编版(2024)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课后检测 (含解析)七年级历史统编版(2024)上册

资源简介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1.他第二次出使西域回国后,使团一个接一个地离开长安,出现使者络绎不绝的空前盛况——“使者相望于道”。材料描述的现象和哪一历史事件直接相关( )
A.卫青出兵匈奴 B.班超经营西域
C.张骞出使西域 D.郑和七下西洋
2.西汉时,该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唐朝先后在该地区设府;清朝时平定了该地区少数民族贵族发动的叛乱,后来设立管理该地区的军政长官,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该地区的管辖。“该地区”是( )
A.蒙古 B.西藏 C.新疆 D.云南
3.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归国后他向汉武帝汇报了在西域的见闻,使汉朝首次详细了解到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之后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不断加强。史书中的“他”是( )
A.商鞅 B.董仲舒 C.张骞 D.郑和
4.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那么,这条大道在中国境内的起点是( )
A.洛阳 B.长安
C.咸阳 D.建康
5.欧洲人最早记录中国时把中国称作“赛里斯”(意为“丝之国”)。公元前后的欧洲文献中涉及中国时多见“远赴赛里斯以取衣料”“生丝、丝线及所成之绸缎”等记载。由此可见,当时欧洲人认为代表中国的物品是( )
A.青铜器 B.铁器 C.丝绸 D.茶叶
6.如图所示内容可用于佐证汉朝( )
A.与匈奴的和战 B.实施“推恩令”
C.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 D.推行尊崇儒术
7.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元朝时,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均有了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丝绸之路( )
A.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B.推动了高产农作物的传入
C.加强了民族间的交流和交融 D.有助于边疆地区稳定发展
8.新疆古称西域,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开始于设置( )
A.西域都护府 B.西域长史府 C.敦煌郡 D.张掖郡
9.汉宣帝设置都护,丝绸之路南、北二道尽归于汉,汉元帝设“戊己之官,分任其事”。另外,汉王朝还“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这说明( )
A.汉朝加强对丝路的管理 B.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C.丝绸之路沿线治安不稳 D.丝绸之路在汉王朝正式开通
10.论及“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有学者指出,它“打破了西域各地小国林立、互不往来的隔离状态”“增强了西域各地各民族对中央政权的认同”。该学者意在强调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
A.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B.开通了东西方往来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
C.使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D.使东汉王朝首次了解了西域的具体情况
11.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在海南设立了什么地方政权机构,标志着海南被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
A.珠崖、儋耳二郡 B.琼州都督府 C.海南省 D.琼州府
12.古诗有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西汉张骞不畏雄关险阻,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作出了重要贡献,陆上丝绸之路的正确路线是( )
A.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
B.长安→河西走廊→安息→今新疆境内→大秦和非洲C.洛阳→安息→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西域
D.洛阳→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安息→大月氏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用。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从其形制来看,当时以中山靖王刘胜为代表的王国势力已经非常强大。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 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材料三: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商人相互往来。商人们载着中国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和北非。……后世称“丝绸之路”。
——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为实现思想上的统一,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 此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反映西汉时期国家出现了什么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14.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西汉以前,少量中国丝绸经西北,辗转贩运到中亚等地。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与西域的使者、商人相互往来。这是一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被称为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1)材料中,“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是指?这条路的起点是西汉的都城哪里?
(2)材料中,汉朝的哪些物品或技术传到了西域?西域的什么传入中原?
(3)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经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哪一机构,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哪里?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材料中“使者相望于道”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意思是说,道路上的使者可以相互看见,往来做买卖的商人接连不断。这句话描绘了古丝绸之路上人员往来络绎不绝的繁华景象。根据所学知识,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与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C项符合题意。
2.答案:C
解析:西汉时,该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唐朝先后在该地区设府;清朝时平定了该地区少数民族贵族发动的叛乱,后来设立管理该地区的军政长官,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该地区的管辖。“该地区”是新疆。
3.答案:C
解析:据材料“归国后他向汉武帝汇报了在西域的见闻,使汉朝首次详细了解到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之后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不断加强”并结合所学可知,“他”是张骞,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随从西出长安,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张骞把在西域各国的见闻,以及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向汉武帝进行汇报,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C项正确;商鞅在秦国实行了变法,推动了秦国富国强兵,但与西域无关,排除A项;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实行尊崇儒术,其与西域无关,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西域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汉朝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到达敦煌,经过玉门关、阳关,一直向西经过安息,到达大秦,故B符合题意;洛阳、咸阳、建康与题干信息无关,故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5.答案:C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2024年西安出土波斯银币与五铢钱共存窖藏”可知图片可用于佐证汉朝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
7.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元朝丝绸之路发展的影响。据材料“元朝时,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均有了进一步发展”可知,丝绸之路在元朝得以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的重要通道,无论是陆上还是海上,都承担着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功能。元朝时期丝绸之路的进一步发展,加强了中外之间的经济文化往来,促进了双方的发展和进步,故A符合题意。
8.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以西域都护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A项正确;西域长史府设立于东汉时期管理西域的机构,晚于西汉的西域都护府,排除B项;经过数次与匈奴的战争,西汉控制了阴山以南、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排除CD项。故选A项。
9.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戊己之官,分任其事”“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和所学可知,在汉朝不同的时期都采取相应的举措来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体现汉朝加强了对丝绸之路的管理,A项正确;西域都户的设置标志着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排除B项;丝绸之路沿线治安不稳在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突出的是对丝绸之路的管理,而不是丝绸之路的开通,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西汉时期。根据材料“打破了西域各地小国林立、互不往来的隔离状态”“增强了西域各地各民族对中央政权的认同”及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管理,从而使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和加强,C项正确;西域都护府的设立与汉藏友好关系无关,排除A项;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排除B项;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使汉王朝了解到了西域的具体情况,选项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在海南设置了儋耳、珠崖郡,说明将儋耳、珠崖郡纳入中央政府管辖,A项正确;唐朝贞观元年(627年),朝廷在海南岛设置崖州都督府,统管海南全岛,排除B项;海南建省,是指1988年4月,海南省人民政府成立,也标志着海南省的建立,排除C项;琼州府是中国明朝初在海南设立的地方行政机构,隶属广东省,排除D项。故选A项。
12.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西域(今新疆地区),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回欧洲,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被称为丝绸之路,A项正确;BCD项路线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13.答案:(1)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儒学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2)问题:诸侯王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措施:推恩令。作用:诸侯国的势力越来越小,对中央的威胁逐渐消除,加强了中央集权。
(3)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解析:(1)主张:据材料一“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背绝其道,勿使并用。邪辟之说灭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为实现思想上的统一,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影响:据所学尊崇儒术的影响可知,儒学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2)问题:据材料二“当时以中山靖王刘胜为代表的王国势力已经非常强大……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可知,诸侯王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措施: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诸侯王可将封地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划归临近的郡管辖。作用:据所学可知,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3)作用:据材料三“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商人相互往来。商人们载着中国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和北非”及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14.答案:(1)丝绸之路。长安。
(2)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mùxu)、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3)西域都护府。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治理,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解析:(1)大动脉:根据材料“汉朝与西域的使者、商人相互往来。这是一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被称为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是指丝绸之路。都城: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商人相互往来。商人们载着中国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和北非;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后世被称为丝绸之路。因此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的起点是西汉的都城长安。
(2)汉朝物品及技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物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通过丝绸之路,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muxu)、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3)机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经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地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治理,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