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1.中国传统造纸技艺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巨大贡献,它随着我国同世界各地的交流而传播到四面八方,为当地人民带去了文化的理想“载体”——纸。为我国造纸技艺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是( )A.司马迁 B.蔡伦 C.张仲景 D.华佗2.《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元兴元年(105年)奏上之,帝善岂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这则史料能够说明( )A.蔡侯纸是世界上最早的纸 B.蔡侯纸原料易找,易于推广C.蔡侯纸分量很重、价格昂贵 D.世界各国造纸术大都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3.《蔡伦发明造纸术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指出:“‘西汉有纸’的讹传可以休矣,伟大发明家蔡伦的丰功伟绩将永世长存!”对于这一说法,下列可以作为我们辨别其真伪的第一手史料的是( )A.《时代》周刊展示的蔡伦发明的造纸术B.《后汉书》记载的纸是由蔡伦发明的C.洛河大堤上为蔡伦建立的造纸纪念碑D.甘肃天水放马滩五号汉墓出土的纸本地图4.东汉时期除太学和地方公立学校广招学生外,私人教学之风也盛行,全国在校学生总数以数十万至百万计,所用教材多为纸本经卷,作文亦用纸写。这说明汉代造纸术( )A.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B.有利于艺术的发展C.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D.推动教育事业发展5.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国家采取了注射疫苗、定期核酸等诸多预防措施来防止疫情的蔓延,在预防疫情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东汉时就有名医发展了“治未病”思想,提倡预防疾病,他是( )A.张仲景 B.华佗 C.祖冲之 D.扁鹊6.作为对中国医学史发展影响最大的巨著之一,书中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开创了将病、证、症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以决定治疗原则的临床治疗模式,至今仍为国内外医学家临床治疗的依据和研究课题,这本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千金方》 D.《本草纲目》7.善于实施外科手术,并发明麻沸散的名医是( )A.扁鹊 B.华佗 C.张仲景 D.李时珍8.它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史学著作,它以“纪”“传”等体例进行编写,史料翔实,文笔生动,是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部史书是( )A.《尚书》 B.《春秋》 C.《史记》 D.《道德经》9.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内容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涉及社会的各方面,不虚美、不隐恶、真实、生动地再现两千五百年的历史、被誉为“实录”。这反映出司马迁( )A.守卫国家的爱国情怀 B.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C.秉笔直书的史家素养 D.个性浪漫的创作风格10.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一些佛教用语也逐渐融汇到汉语中,如“五体投地”“现身说法”“大千世界”“天花乱坠”等。这说明( )A.佛教是从西域传入中国的 B.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C.佛教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D.佛教主张众生平等11.东汉中期以后,“太子年幼继位,外戚骄横擅权,无视幼主。及至皇帝成年,结纳在自己身边的心腹宦官,除掉外戚,又演变成宦官专权的局面。”这种现象引发的政治,社会动荡( )A.是佛教产生的重要背景 B.是道教产生的历史背景C.推动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D.是郡县制的弊端造成的12.《九章算术》总结了东汉以前的数学知识,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数学著作;《汜胜之书》总结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提出多种农业生产方法的农学著作。这体现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具有( )A.开放性 B.传承性 C.系统性 D.整体性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继位之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又于第五年设置五经博士,启用好儒术的田蚡为相。田蚡把博士中不治儒学的人一律开除,招聘数百名儒生补充进来到了西汉末期,超过三万名儒生进入皇家学术机构。材料二:他生活在汉武帝时代,父亲是史官。他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爱好文史,年轻时去各地寻访了许多名胜古迹。父亲死后,他继承父业做了史官,利用国家藏书处,阅读了大量的书籍。由于仗义执言触怒了汉武帝而遭受酷刑,获救出狱后,仍旧发奋著书,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努力,终于写成《史记》一书。材料三: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积淀的巨大创造力不仅表现在她独特的文化上,也体现在她古代伟大的科学技术成就上。——《中国古代科学技术》(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2)材料三中的“他”指的是谁?《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什么体裁的史书?(3)东汉时期,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的伟大发明家是谁?这一时期的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著作是什么?(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想。14.中国历史悠久,世界文化遗产众多。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1)图一所示世界文化遗产位于我国的哪个省份?它反映了人类发展的哪个阶段(2)图二所示水利工程的名称是什么?它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是什么?(3)图三所示是山西大同的什么石窟?它的开凿和哪一宗教有关?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对人类文化发展与传播”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时期,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改进了造纸术。中国的造纸术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B项正确:司马迁最大的贡献是编写了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开创新的史书体例,对中国后世史学影响深远,与“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无关,排除A项;华佗和张仲景的主要贡献是在医学方面,排除CD项。故选B项。2.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信息:“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可知,蔡伦造纸的原料易找,易于推广,B项符合题意;我国西汉出现了纸;蔡侯纸分量很重、价格昂贵与题意不符;题干没有涉及纸的传播。由此分析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3.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甘肃天水放马滩五号汉墓出土的纸本地图是一手的实物史料,价值最高,D项正确;东汉蔡伦只是改进了造纸术,并不是发明,排除A项;书中记载的并不一定真实,还需要印证,排除B项;纪念碑是后人修建的,价值并不高,不能作为一手史料,排除C项。故选D项。4.答案:D解析:汉代造纸术使得教材多为纸本经卷,作文也用纸写,有利于知识的传播,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A选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在材料中未体现;B选项材料未提及造纸术对艺术发展的作用;C选项造纸术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材料中没有涉及。5.答案:A解析: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他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题干中的“他”是张仲景,A项正确;华佗发明了“麻沸散”,创编了“五禽戏”,排除B项;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排除C项;扁鹊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排除D项。故选:A。6.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书中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开创了将病、证、症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以决定治疗原则的临床治疗模式”,结合所学可知这本著作是《伤寒杂病论》,其作者张仲景被称为“医圣”,他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B项正确;《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成型于汉代,排除A项;《千金方》的作者孙思邈,是综合性临床医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排除C项;《本草纲目》是药物学著作,排除D项。故选B项。7.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名医华佗,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他发明了“麻沸散”,B项正确;相传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发明了切脉诊法,使用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排除A项;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医学家,他著有《伤寒杂病论》,主要贡献在中医理论方面,排除C项;李时珍是明代的医药学家,他编写了《本草纲目》这部伟大的药物学著作,排除D项。故选B项。8.答案:C解析:司马迁编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9.答案:C解析:据题干“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内容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不虚美、不隐恶、真实、生动地再现两千五百年的历史”和所学知识可知,《史记》作为一部纪传体通史,真实、生动地再现了长达两千五百年的历史,它不虚美、不隐恶的特点,体现了司马迁秉笔直书的史家素养。司马迁注重历史事件的真实记录,这种品质被后人高度评价,誉为“实录”,C项正确;题干重点强调的是《史记》的真实性特点,而非文学创作的题材丰富,排除A项;题干重点强调的是《史记》的真实性和实录特点,并没有关于以民为本治国理念的相关表述,排除B项;题干主要突出的是《史记》的实录特点以及司马迁的史学态度,并非个人性格对写作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10.答案:C解析:佛教用语融汇到汉语中,说明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的语言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但材料未强调传入路线;材料没有体现佛教为统治阶级服务以及主张众生平等。所以这说明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B选项正确。解析:佛教用语融汇到汉语中,说明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的语言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但材料未强调传入路线;材料没有体现佛教为统治阶级服务以及主张众生平等。所以这说明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B选项正确。11.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东汉外戚宦官专权的相关知识。A.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与题干中的东汉不符,故A错误;B.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导致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最终爆发了黄巾起义,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因此,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是道教产生的历史背景,故B正确;C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与题干中的东汉不符,故C错误;D郡县制是秦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与题干中的东汉不符,故D错误。12.答案:B解析:《九章算术》总结东汉以前数学知识,《汜胜之书》总结关中地区农业生产经验,体现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对前代知识的继承和发展,具有传承性。材料未体现开放性、系统性和整体性。13.答案:(1)措施:罢黜百家,尊崇儒术。(2)作者:司马迁。体裁:纪传体。(3)发明家:蔡伦。著作:《伤寒杂病论》。(4)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应该肩负历史责任和使命,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到我国古代科技的高度发达,并为此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措施:根据材料一“(汉武帝)继位之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又于第五年设置五经博士,启用好儒术的田盼为相。田盼把博士中不治儒学的人一律开除,招聘数百名儒生补充进来到了西汉末期,超过三万名儒生进入皇家学术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可知汉武帝采取了“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措施“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2)作者、体裁:根据材料二“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努力,终于写成《史记》一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编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可知“他”指的是司马迁;《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的史书。(3)发明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他造的纸称蔡侯纸。东汉时期,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的伟大发明家是蔡伦著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虚心向名医求教,四处奔走,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可知这一时期的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著作是《伤寒杂病论》。(4)感想: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从青少年自身的责任、弘扬传统文化等角度作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使我们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应该肩负历史责任和使命,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到我国古代科技的高度发达,并为此而感到骄傲和自豪。14.答案:(1)河南省;奴隶社会时期。(2)都江堰;都江堰是大型综合水利枢纽工程,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3)云冈石窟;佛教。解析:(1)图一所示世界文化遗产位于我国的河南省,它反映了人类发展的奴隶社会时期。(2)图二所示水利工程的名称是都江堰,它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是都江堰是大型综合水利枢纽工程,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3)图三所示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它的开凿和佛教有关。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