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后检测 (含解析)七年级历史统编版(2024)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后检测 (含解析)七年级历史统编版(2024)上册

资源简介

第16课 三国鼎立
1.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在许昌招揽民众屯田,当年“得谷百万斛”;随后向北方各地推广,“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此举的根本目的是( )
A.解决北方的温饱问题 B.满足农民的土地需求
C.推动农业技术的革新 D.促进北方的统一进程
2.如下图所示是我国古代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该战役( )
官渡之战形势图
A.发生在三国时期 B.最终袁绍打败了曹操
C.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D.袁绍使用了火攻
3.下图中东汉末年人口数量剧烈下降,主要原因是( )
A.军阀割据混战 B.三国鼎立局面出现
C.自然灾害频发 D.东汉统治残酷
4.诸葛亮在《隆中对》提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操遂能克绍”的著名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巨鹿之战 D.赤壁之战
5.历史可以为文学提供创作素材,《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主要讲述了诸葛亮为了治愈周瑜的心病,称自己能够借来东风,在七星坛祭拜整日,终于刮起了东南风,周瑜派黄盖开火船借助东南风前去烧曹操战船,曹操大败。这一故事所取材的历史事件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6.赤壁之战前,孙权“位为将军”。战后,“至尊”的称谓频见于周瑜、吕蒙等人之口,“至尊”加身的孙权开始图谋帝位。由此可见,赤壁之战后( )
A.东吴实力超过曹魏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孙权威望得到提升 D.南方政权更替频繁
7.三国时期,无论是魏,还是蜀或吴,从来没有人把另外两国排斥在中国之外;宋元时期,民族政权并立,虽有战有和,但也并不把对方排除在中国之外。这段话意在强调当时( )
A.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儒家学说成为正统 D.民族隔阂完全消失
8.下面是某历史时期的示意图。据此可知,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9.《三国演义》由明朝人罗贯中撰写,在描写赤壁之战时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这说明( )
A.史书记载通常以历史小说为依据 B.历史小说与史书内容基本一样
C.历史小说的描述经过了艺术加工 D.史书带有强烈的个人感彩
10.曹魏政权建立后,百姓购买物品、计算物价普遍使用布帛或谷物。北魏孝明帝时,北方很多地方“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市也”。该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这一时期北方( )
A.铸币金属匮乏 B.币制较为混乱 C.农业技术落后 D.商品经济衰退
11.研究发现,东吴的航船有严密的分舱设计,即使船航行时有一两个船舱进水,也不会流入其他分舱,可赢得时间来修理,并不影响船的航行。由此可见,东吴( )
A.对外交往频繁 B.海外贸易繁荣 C.造船技术先进 D.政治实力强大
12.“东风诺,西蜀和,南蛮扩,北伐贼国,功柄赫,怎奈何,星陨五丈夙愿没”,歌词中描绘的是下列哪位历史人物( )
A.姜维 B.诸葛瑾 C.刘备 D.诸葛亮
13.观察如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中A、B、C分别为三国中的哪三国?它们各自是由谁建立的?
(2)分别写出D、E战场进行的战役名称。这两次战役的意义各是什么?
(3)F为今天的什么地方?当时被称作什么?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材料二: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仰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蜀书·诸葛亮传》
材料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材料四:黄龙(孙权年号)二年春正月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
——《三国志·吴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老骥的“壮心”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曹操战胜袁绍的著名战役是什么?这次战役有什么作用?
(3)材料三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次战役有关?这次战役的影响是什么?
(4)材料四叙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夷洲是指今天的什么地方?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仓廪皆满”可知,曹操通过屯田积累了丰富的物资,这就为他后来统一北方奠定了物质基础,所以曹操此举推动了北方的统一进程,D项正确;曹操此举是积累了丰富的物资,但并不一定解决了北方的饥荒问题,排除A项;屯田并不是满足农民的土地需求,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了物资的积累,不能说明曹操此举就促进了农业技术的革新,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C
解析:根据图片可知,该战役是官渡之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官渡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排除A项;官渡之战中曹操打败了袁绍,排除B项;官渡之战中曹操使用了火攻,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纷起,军阀割据混战,这是导致东汉末年人口数量剧烈下降的主要原因,A项正确;220年 ,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东汉正式宣告灭亡,三国鼎立局面出现与题干“东汉末年”不符,排除B项;自然灾害、统治残酷,是人口减少的一个原因,在每个朝代都会出现,但是这不是东汉末人口数量都出现剧烈下降的主要原因,排除CD项。故选A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操遂能克绍”,可知与官渡之战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年,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B项正确;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与题干信息“操遂能克绍”,没有联系,排除A项;巨鹿之战,是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的著名战役,与题干信息“操遂能克绍”,没有联系,排除C项;赤壁之战,是指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与题干信息“操遂能克绍”,没有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C
解析: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利用东南风,用火攻的方式烧曹操战船,曹操大败;巨鹿之战是项羽与秦军主力的决战,以少胜多;官渡之战是曹操与袁绍之间的战役,曹操获胜,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淝水之战是东晋与前秦之间的战役,东晋以少胜多。所以这一故事取材的历史事件是赤壁之战,C选项正确。
6.答案: C
解析:根据题干“赤壁之战前,孙权‘位为将军’。战后,‘至尊’的称谓频见于周瑜、吕蒙等人之口,‘至尊’加身的孙权开始图谋帝位”可知,材料表明这一系列的变化是围绕着孙权的地位和威望展开的,明显体现出孙权威望得到了提升,C项正确;题干中没有任何信息表明东吴实力超过曹魏,“至尊”称谓及孙权图谋帝位不能直接体现东吴与曹魏实力对比,排除A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标志是229年孙权称帝,题干只是说孙权开始图谋帝位,并非已经称帝,不能说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排除B项;题干仅仅围绕孙权一人展开,没有涉及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A
解析:三国时期魏、蜀、吴以及宋元时期各民族政权,都不把对方排除在中国之外,这反映出当时不同政权对自身属于中国一部分的认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材料未提及君主专制、儒家学说地位,B、C错误;民族隔阂在当时依然存在,“完全消失”表述错误,D错误。
8.答案:B
解析:图片反映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左图反映这一时期政权分立,右图反映这一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中原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民族交融。故B符合题意;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排除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是隋唐时期,排除C;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反映的是我国近代时期,排除D。故选:B。
9.答案:C
解析:
由题干中“《三国演义》……在描写赤壁之战时有‘蒋干盗书’……等情节”“却不见于史书记载”可知,材料说明历史小说的描写经过了艺术加工,可能并未真正发生。故选C。
1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曹魏到北魏,北方地区长期存在以物易物的现象,钱币流通不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北方地区长期分裂战乱,影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D。
11.答案:C
解析:据题干“东吴的航船有严密的分舱设计,即使船航行时有一两个船舱进水,也不会流入其他分舱,可赢得时间来修理,并不影响船的航行”可知,东吴船舱设计科学,造船技术先进,C项正确;题干材料只涉及造船技术,未提及对外交往,排除A项;题干材料只涉及造船技术,未提及海外贸易,排除B项;题干材料只涉及造船技术,未提及政治实力,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D
解析:据题干“‘东风诺,西蜀和,南蛮扩,北伐贼国,功柄赫,怎奈何,星陨五丈夙愿没’”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诸葛亮的事迹。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他曾经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最后病逝在五丈原,D项正确;姜维是蜀汉名将,诸葛亮去世后继承诸葛亮的遗志,继续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与题干中“星陨五丈夙愿没”不符,排除A项;诸葛瑾是诸葛亮之兄,与题干中“星陨五丈夙愿没”不符,排除B项;刘备是蜀汉开国皇帝,与题干中“星陨五丈夙愿没”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3.答案:(1)A:魏、曹丕;B:蜀、刘备;C:吴、孙权。
(2)D:官渡之战;E:赤壁之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台湾;夷洲。
解析:(1)国家: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这是三国时期形势图,其中A位于北方,也就是北魏;B位于西南方,也就是蜀汉;C位于东南方,也就是东吴。建立者:结合所学知识,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次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2)战役:根据图片可以得出,D战役位于黄河地区,结合所学知识,这是曹操与袁绍之间进行的官渡之战。E位于长江沿岸,结合所学知识,这是曹操与孙刘联军进行的赤壁之战。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地方:根据图片,F地区是今天的台湾。称呼:结合所学知识,三国时期台湾被称为夷洲。
14.答案:(1)曹操统一全国。
(2)官渡之战;曹操迅速歼灭了袁军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3)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台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